八年级语文桥之美14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桥之美·优化测控卷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口吻()②媒介()③煞风景()④颐()和园⑤点缀()⑥摄()影⑦孕()育⑧前瞻()后顾2.解释下列词语。
①美感:②史诗:③驻足: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摧残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②每当其间(呈现显现出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奏出唱出谱出)形于色的乐曲。
④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控制制约)结构之美呢!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6.能够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
7.上述两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是关系。
8.用“‖”标出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①层②层③层9.第二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10.简要概括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
(),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
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
《桥之美》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第一题:在作者看来,桥既具有诗境之美,同时也有绘画的形式美,但作者更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即特定的环境、独特的景物,孕育了桥的生命,使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这反映了中国桥文化同时具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特点。
第二题:课文列举了古代的桥——乌镇石桥、画家笔下的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拱桥和现代的桥——南京长江大桥为例。
这些事例所具有的共性为:都是桥,都起到了构成及联系的关键作用的形象。
个性为:乌镇石桥具有强劲的大弧线,方桥具有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清明上河图》中,桥是整个画卷的高潮,连接了两岸的生活情调,展现了往返行人和各色船只的活泼;南京长江大桥等具有结构之美,是险与美的结合。
第三题:参见“写作方法”部分的相关解说。
第四题:作者感受“桥之美”的基础是他对桥的喜爱以及他独特的审美眼光,还在于他多次亲临实地进行观察。
文章多次表明或暗示自己对桥的喜爱,正因为喜欢,他才会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桥,感受桥,并将桥作为绘画的题材。
喜爱与审美眼光缺一不可。
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可能是多方面的。
有的可能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可能领悟到,要善于发现美,需要具有相应的美学知识;有的可能领悟到,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可以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有的可能领悟到,要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才可能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桥之美》课文原文桥之美作者:吴冠中“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初中语文吴冠中《桥之美》课文内容解析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比。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目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美术工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目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妙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改变、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觉、观赏、品味"桥之美',我们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观赏水平。
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四周的景物既形成对比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协作给人带来的特殊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洁鲜亮,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细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敞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如今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好像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
如,从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观赏国画的阅历,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由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第3页。
《中国石拱桥》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设计和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桥话》《中国石拱桥》等科普读物,晚年编写了《中国桥梁史》。
于1989年因病逝世。
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作者茅以升1962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说明文。
赵州桥之所以闻名于天下,并不完全因为它历史悠久,主要是因为每当洪水来时,正定、宁晋间数以百计的桥梁,差不多全被洪水冲垮,甚至连个影子也没有了,只有赵州桥岿然不动。
赵州桥的造桥方法是与现代建筑的力学原理完全吻合的。
西方的建筑师们,直到六七十年前,才晓得运用这种方法来造桥,显然比我们落后了一千三百年。
永定河旧称卢沟,桥就以“卢沟”命名,即卢沟桥。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明正统九年重修。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
知识积累1.洨.(xiáo)河:在河北省南部,流经赵县。
2.匀称.(chèn):均匀,比例和谐。
3.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4.惟妙惟肖.(xiào):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相似。
5.雄跨.(kuà):气魄雄伟地跨越。
6.雄姿.(zī):勇武壮盛的意气或姿态。
7.残损..(cán sǔn):残缺的。
8.推崇.(chóng):十分推重。
崇,重视;尊敬。
9.巧妙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10.胜景:优美的景物、境界。
11.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奇,罕见的、特殊的。
12.长虹饮涧:看起来好像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
13.和谐.(xié) :配合得恰当匀称。
14.鷟.(zhuó)15.佥.(qiān)16.弧.(hú)形17.合拢.(lǒng)18.墩.(dūn)19.支撑(chēng)20.饮涧(jiàn)21.涨(zhǎng)22.河堤(dī)23.石拱.(gǒng)考题例析1.(2015·广西梧州中考)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初二语文:桥之美原文及作者吴冠中简介
初二语文:桥之美原文及作者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幺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立志当早,存高远。
八年级初二语文《桥之美》字词注音、释义及课文结构分析八年级初二语文《桥之美》字词注音、释义及课文结构分析桥之美(作者:吴冠中)1、字词注音、释义口吻:(w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2、课文简析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
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造性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 准备课文《桥之美》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桥梁知识等。
(2) 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 课堂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桥梁,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 简介课文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但脂.( )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2).人们到此总要驻.( )足欣赏飞瀑.( )流泉。
(3).如果煞.( )它风景。
(4).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 )后顾。
(5).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 )坡。
2.看拼音写字词。
(1).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méi jiè。
(2).仿佛发闷的wěi cóng 做了一次深呼吸。
(3).难怪绘画和shèyǐng 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4).倒影又往往被fúpíng ,杂草刺破。
(5).是险峻的环境yùn yù了桥之生命。
3.仔细看看句中有没有错别字,如果有,请改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谐同谱出行与色的乐曲。
( )(2).方、园之间相处和协、得体。
( ) (3).桥下小河里应着桥的倒影。
( )(4).桥上桥下,往反行人,个样船只。
( )【综合练习】认真阅读课文,做以下题目。
1.在下面句中的错别字下画横线,并在题后括号内改正。
(1).那纤细的游丝佛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住足欣赏飞瀑流泉。
( )(3).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迭及交错的角色。
( )(4).不宜龙统地提问,不能龙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2.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用文中语句来回答)3.第2自然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4.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其语言风格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明显不同?【拓展练习】一.阅读人间仙境: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里?经过多年的查证,确认在我国的滇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地区。
《桥之美》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
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
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
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
人。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
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清新婉约,行文典雅,学生爱读。
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疏导。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以读带讲。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
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
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五、教学媒体设计
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始终。
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并通过网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六、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