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设备修理和零件修复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35
设备维护及修理的理论与技术
设备维护及修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乎到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设备,包括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工业设备等,这些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或者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
因此,学习设备维护及修理的理论与技术,对于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设备,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设备维护包括日常的保养工作和定期的检修工作。
例如,对于家用电器,我们需要定期清洁、检查电线是否破损、防水措施是否到位等;对于办公设备,我们需要定期更换耗材、清洁设备内部、检查设备的电路是否正常等;对于工业设备,我们还需要进行润滑、更换易损件、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等等。
这些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安全和维护的细节。
在设备出现故障时,修理工作更是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
首先,我们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找出故障的原因;然后,根据故障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理方法,可能包括更换部件、修理电路、重新校准等;最后,我们需要对修理后的设备进行再次检测和测试,确保设备完全恢复正常工作。
总的来说,设备维护及修理的理论与技术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设备,延长其使用寿命,还可以提高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效率和安全性。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加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维护和修理能力。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TLCEM)培训课程大纲课程说明:本课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很难在短期介绍全部的内容,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有关模块进行讲解。
课程背景:TPM:大家都熟悉,其中提到了MP(维护预防),DM(设计维护),设备的维护应从设计阶段开始。
但TPM并未指导如何去做MP、DM。
成本:设备的设计决定了设备的可靠性,TPM强调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必然包含设备设计,安装,使用,维护,改造,重利用及报废等。
现状:目前国内关于设备管理更多集中在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维护,以保障设备使用寿命、性能及加工质量。
目标:设备的管理应从设计阶段开始,满足功能需求,可靠稳定且价格合理的设备是设计的目标。
BM->PM->TPM:目前市面关于设备管理类培训主要集中在TPM-全员生产力管理,包括自主维护、预防维护、设备改善等。
主要集中在设备投用后如何提高设备稳定性,减少设备故障及维修,但忽视了设备设计,设备日常管理,资产管理及设备后期处理,如改造、报废等。
本培训涵盖从设备需求调研、设备设计到设备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TLCEM 课程大纲:第一章设备管理总论第一节现代设备的特征第二节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第三节设备管理的意义第四节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内容第五节设备寿命周期的理论第二章设备的经济规划与投资预测第一节设备的经济规划一设备规划的重要性二设备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二节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一资金的时值二设备投资评价的依据三设备投资规划应预估的内容四设备投资的经济评价方法第三节设备合理使用期的估算一设备最佳使用年限的估算二目标利润和设备合理使用期三迭代法在现代设备管理计算中的应用第四节设备投资预测一预测的必要性二数值的加权计算三盈亏平衡分析四敏感性分析五风险的概率分析第五节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一可行性研究的阶段二可行性报告书第六节投资项目的呈报和审批一设备投资项目呈报的主要内容二设备投资预算外追加的限度和审批第三章技术方案的规划和评价第一节设备的功能分析一设备的功能分类二生产产品与设备基本功能的关系三功能余裕和功能冗余四设备功能系统分析的方法五功能的评价第二节设备的结构系统分析一从功能概念系统到结构实体系统的可能性二设备结构系统与机械设备的技术设计三最佳结构系统的评价标准第三节设备的选型和购置一设备选型的一般考虑因素二设备选型应与企业远景开发结合三国外引进设备的注意事项第四章设备的安装和验收第一节生产布局与设备安装一企业内部的生产布局二安装工期的时间结构三安装精度的三要素四设备安装工程第二节设备安装后的试运转及验收一空载试运转二负载试运转三设备安装验收第五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一节设备的使用一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二配备合格的设备操作人员三设备操作的基本功培训四建立健全的设备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五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节设备的维护一设备维护的四项规定要求二设备维护的类别和内容三设备维护的目标管理体系第三节设备功能检查一什么是设备功能检查二分类及点检内容三设备精度指数第四节设备的磨损与润滑管理一摩擦与磨损的概念二润滑的基本知识三设备润滑的作用四运动副的润滑形式五润滑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设备维护的技术经济指标第六章设备故障和诊断第一节故障的概念一故障的定义二设备的可靠度与故障率三设备的典型故障率曲线四故障的分类五设备事故第二节故障的典型模式和原因一机械设备中常见的故障模式二故障产生的原因第三节故障分析与改进管理一故障信息数据的收集和统计二故障频数分析。
机械零件的修复技术论述引言机械零件的修复技术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它能够帮助我们节约资源、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并减少由于零件损坏引起的生产中断。
本文将论述机械零件修复技术的重要性、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的修复方法。
机械零件修复的重要性机械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零件会因磨损、腐蚀、断裂等问题而出现损坏。
传统的做法是直接将损坏的零件更换为新的,但这种做法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同时会造成大量废弃零件的浪费。
而通过修复技术,可以将损坏的零件进行修复,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企业的维护成本。
修复的基本原则•安全性:修复后的零件应保持原有的安全性能,不能对设备和工作人员造成任何风险。
•可靠性:修复后的零件应具有与新零件相似的可靠性,能够保持正常工作并承受正常的工作负荷。
•经济性:修复后的零件应在经济可行的情况下进行修复,以节约成本并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
常见的机械零件修复方法焊接修复焊接修复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修复方法,它通常适用于金属零件的修复。
常见的焊接方法包括电弧焊接、气体保护焊接和电阻焊接等。
修复前需要对损坏零件进行清洗、除锈和磨削处理,然后通过焊接将断裂的部分连接起来。
焊接修复后的零件需要进行热处理或其他表面处理,以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粘接修复粘接修复是一种适用于非金属材料的修复方法,常见的粘接剂包括胶水、环氧树脂和玻璃胶等。
修复前需要将损坏零件表面清洁干净,并选择适合的粘接剂进行粘接。
修复后的零件需要等待粘接剂完全干燥并进行硬化处理,以保证粘接的牢固性。
翻新修复翻新修复是一种通过对零件表面进行修复处理,恢复其原有形状和功能的修复方法。
常见的翻新修复方法包括磨削、抛光和涂层等。
磨削和抛光可以去除零件表面的磨损层,恢复其光滑度和精度。
涂层修复可以通过在零件表面涂覆特殊材料,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更换部分修复更换部分修复是一种常见的修复方法,适用于无法通过修复方法进行修复的零件。
在进行更换部分修复时,需要使用与原零件相同规格和型号的新零件进行替换。
设备维护及修理的理论与技术引言设备维护及修理是指对各类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的工作。
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因此掌握设备维护及修理的理论和技术对于工程师和维护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设备维护及修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和常见的修理技术。
设备维护的基本概念设备维护是指通过定期的保养和检修,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设备维护的基本目标是避免故障和停机,减少维修成本,提高设备的效率和可用性。
设备维护包括预防性维护和修复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是指通过定期的保养和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问题,以避免设备故障和停机。
修复性维护是指在设备故障发生后的维修工作,旨在快速解决故障,恢复设备的正常工作。
设备维护的理论原则设备维护的理论原则包括预防性维护、计划性维护和维修测试。
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是设备维护的基础工作,它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的保养、检查和更换易损件来避免设备故障的发生。
预防性维护包括定期清洁设备、润滑设备、更换磨损的部件等。
计划性维护计划性维护是基于设备的使用寿命、工作条件和运行情况等信息,制定设备维护计划的工作。
计划性维护包括制定维护计划、安排维护人员、准备维修材料等。
维修测试维修测试是设备发生故障后的维修工作,目的是通过检测、分析和修复故障,恢复设备的正常工作。
维修测试包括故障诊断、故障修复、故障测试和设备调试等。
常见的修理技术设备维护及修理的常见技术包括机械维修、电气维修和电子维修等。
机械维修机械维修是指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机械维修常见的技术包括设备的拆解和组装、轴承的更换和润滑、齿轮的调整和更换等。
机械维修通常需要工程师具备一定的机械专业知识和技能。
电气维修电气维修是指对电气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电气维修常见的技术包括电路的检修、电机的维护和故障排除、电器元件的更换等。
电气维修需要工程师具备一定的电气专业知识和技能。
电子维修电子维修是指对电子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设备修理有关知识点总结设备修理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故障排除设备故障排除是设备修理的第一步,它包括故障诊断、故障定位和故障分析等内容。
在排除设备故障时,我们需要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常见故障类型,通过观察和测试等手段找出故障的原因和位置,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修理。
2. 设备维护设备维护是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工作。
设备维护可以分为预防性维护和修复性维护两种类型,预防性维护是指通过定期检查、清洁和润滑等手段,预防设备出现故障,而修复性维护则是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进行的维护工作。
3. 设备修理技术设备修理技术包括机械维修、电气维修、电子维修、汽车维修、家用电器维修等多个方面,它涉及到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维修工具和设备、维修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在学习设备修理技术时,我们需要了解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各种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维修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我们的维修能力和修理水平。
4. 安全与环保在进行设备修理工作时,安全和环保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设备修理工作可能涉及到电气安全、机械安全、化学安全等多个方面,我们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使用各种安全设备和防护装备,以确保修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设备修理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环保要求,合理使用各种维修材料和处理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设备修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领域,它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胜任各种设备维护和修理工作。
通过学习设备修理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设备故障,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帮助。
设备修理和零件修复技术教材1. 引言本文档是一份设备修理和零件修复技术的教材,旨在为读者提供基本的修理技术和方法。
无论是工作场所还是个人生活中,设备的损坏和零件的损坏都是常见的问题。
了解并掌握设备修理和零件修复技术,不仅可以节省维修费用,还可以提高修理效率和操作技能。
本教材按照修理流程和常见问题分类,详细介绍了设备修理和零件修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设备修理流程设备修理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问题排查在开始设备修理之前,首先需要确认设备出现的问题。
通过仔细观察和检查,了解设备的症状和故障现象,确定具体的问题。
2.2 零件检查和替换根据问题排查的结果,确定可能存在问题的零件。
对这些零件进行检查,判断其是否存在故障。
如果发现有零件损坏或损坏严重,需要将其替换。
在替换零件时,需要确保新的零件与原有零件匹配,并按照正确的替换步骤进行操作。
2.3 修理和校准对于需要修理的零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修理措施。
修理包括清洁、焊接、修复等操作。
修理完成后,还需要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
2.4 测试和验证修理完成后,需要进行测试和验证。
通过对设备进行各项功能测试,确认修理是否成功。
如果测试结果正常,说明修理成功;如果测试结果仍有异常,需要重新检查和修理。
2.5 完善记录每一次设备修理都需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修理的步骤、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修理结果等信息。
这些记录可以帮助后续的维护和维修工作,并能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3. 常见设备问题及修复方法本章节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设备问题及其修复方法。
以下是几个常见问题的示例:3.1 设备无法启动•问题描述:设备无法正常启动,无法进入工作状态。
•可能原因:电源故障、主板故障、连接线故障等。
•修复方法:1.检查电源线是否连接好,并确保电源线正常工作。
2.检查主板是否正常工作,可能需要更换主板。
3.检查连接线是否损坏,可能需要更换连接线。
3.2 设备工作异常•问题描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异常,如噪音大、抖动、卡顿等。
设备磨损零件修换标准和修复方法一、设备零件失效的形式1.磨损当零件配合面的磨损超过一定限度,将引起配合性质改变、间隙加大、润滑条件变坏、产生冲击等现象,磨损也就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事故。
2.零件变形特别是大型铸件的变形,破坏了机械设备的相互位置精度,造成机械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零件或大型铸件发生变形的主要因素是内应力,因此减少或消除内应力是防止和减小零件变形的主要措施。
3.断裂零件因断裂而失效的可能性很小,但零件一旦断裂往往会发生重大的事故。
机械修理时应谨慎分析、检查,严防对将要断裂的零件漏查。
4.蚀损机械零件的蚀损分疲劳点蚀、腐蚀和穴蚀三种形式。
零件在循环接触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点状剥落现象称为疲劳点蚀。
闭式传动齿轮多为疲劳点蚀破坏。
零件受周围介质的化学和电化学作用,表层金属性质发生变化称为腐蚀。
零件在温度变化和介质作用下,表面产生针状孔洞,并不断扩大称为穴蚀。
穴蚀一般发生在柴油机或汽油机的缸体与冷却水接触的表面上。
二、设备磨损零件的修换标准设备磨损零件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或者要修换,主要取决于零件磨损的程度以及对设备精度、性能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对设备精度的影响有些零件磨损后影响设备精度,使设备在使用中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就必须修复或者更换。
当零件磨损尚未超过规定公差,继续使用不会影响设备精度,就可以不修换。
2.对机构预定功能的影响当零件磨损不能完成预定的使用功能,就必须更换。
例如,磨损的离合器失去传递动力的作用,凸轮机构不能保证预定的运动规律时。
3.对机械设备性能和操作的影响当零件磨损后,降低了设备的性能,就应修换。
如齿轮传动噪音增大,效率下降、平稳性破坏;或使零件相互位置产生偏移、运动阻力增大,影响设备的操作。
4.对机械设备生产率的影响当零件磨损后,使生产效率降低,工人体力消耗增加时,就应修换。
如机床导轨磨损、配合表面研伤、间隙增大、丝杠副磨损、弯曲等,使机床不能满负荷工作,致使生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