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 格式:pdf
- 大小:239.43 KB
- 文档页数:9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
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是什么,体系结构和研究对象是什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科性质而言,是属于哲学门类。
其研究的内容是哲学世界观的意义。
其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整体。
其学术体系是由总论、分论和历史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总论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自然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分论包括: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化学哲学、医学哲学以及地学和天文学哲学等一系列哲学;历史包括:前史和本史。
三、哲学与一般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而哲学以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
相互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就没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什么叫系统?系统包含的要素有哪些?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系统指:一般认为,运动变化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四个要点: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内部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特定的结构。
3、系统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的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体系,它致力于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自然辩证法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永恒变化的整体,是由对立面互相斗争、统一、转化而来的。
在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和历史沉淀之后,自然辩证法被西方和东方哲学传统广泛接受和发展,并成为21世纪人类面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危机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自然辩证法对人们认识自然世界和解决环境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然辩证法强调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变化性。
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产生多样性和复杂性。
研究如此复杂的自然系统,需要将它们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揭示深层次的内在机制。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
其次,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思维框架,用于理解自然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有机关联和动态演变。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且不断发展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以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综合性思维,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价值,也在对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进行全面理解和有效治理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自然辩证法重视生命、尊重自然,具有很强的环保意义。
自然辩证法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
同时,自然辩证法鼓励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以生态和人的需求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这种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重要的哲学体系,它为人们认识自然、理解世界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价值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变化性,提供了综合性、多层次的思维框架,发扬了生命的尊严和环境保护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必将在21世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1.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辨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根据牛顿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的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7.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8.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9.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辨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自然界及其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10.反科学: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一种伪科学论点,表达的是一种怀着批判的高度直接反对、质疑科学的精神。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提出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可以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可以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可以树立科学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和发展观。
总之我们学习和研究自然辨证法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750字)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底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
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
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②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
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
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
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
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790字)首先,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看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和规律的方法论,它和科学密切相关。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而自然辩证法则是对科学的理论基础的探索和发展。
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来看,自然辩证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以物质的全面和具体性为基本观点,要求具体研究具体问题,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这与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相符合的,在科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现和创新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的普遍存在,认为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
科学研究中,对事物矛盾和相互作用的深入探究,能够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突破。
自然辩证法提醒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要关注矛盾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并通过研究和解决矛盾来推动科学发现和创新。
正是这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促使科学家们从各个方面出发,全面深入地研究问题,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辩证性和一元性。
科学方法的辩证性是指在研究事物时要考虑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而不是从孤立的角度,研究其中一个方面;科学方法的一元性是指在研究事物时要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的总趋势,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现象。
这些辩证法提出的观点对于科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最后,自然辩证法对科学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自然辩证法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和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的,不能把自然与人划分为二元对立的关系。
这对科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科学研究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既要关注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也要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环境。
自然辩证法名词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发
展和变化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自然辩证法名词:
1. 辩证法: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
2. 矛盾:指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3. 统一: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斗争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4. 发展:指事物不断变化、演进、进步的过程。
5. 质量和数量:指事物内部存在着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哲学观点,前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后者认为世界是精神或意识的。
7. 自然规律:指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客观规律,人类应该尊重并
遵守这些规律。
8. 生命力和死亡力:指生命体内部存在着生命力和死亡力两个因素,它们不断斗争决定生命体存活或死亡。
9. 意识形态:指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想、信仰、价值观等,它们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10.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应用领域。
一、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特征、内涵及相互关系?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特征、内涵及相互关系答:(1)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况、总结。
(2)特征:①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变革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中的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②中立性质。
自然辩证法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处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具有中立的性质。
③差异性。
自然辩证法与邻近学科(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等)虽然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交叉,但是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④交叉性质。
自然辩证法不仅研究自然界,而且研究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应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是具体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3)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①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科学说明。
思想渊源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③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和规律。
④科学技术社会论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4)相互关系:①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一致性。
一、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萌发于19世纪中叶。
自1840年前后马克思发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1873年恩格斯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的前期阶段。
自1873年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是自然辩证法创立的后期阶段。
在前期阶段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划时代的发现,他们在许多著作中提出了珍贵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为后期确立自然辩证法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能够产生自然辩证法,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的。
为此我们从自然辩证法创立的历史条件、科学前提、理论基础三个方面来学习。
这样,时间就回到了19世纪30到40年代。
1、历史条件19世纪30到40年代,欧洲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这一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从而也就使他们的斗争更加激烈。
因此,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起义,他们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尤其是1871年3月18日建立的巴黎人民公社,虽然仅仅存在了72天,但是却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运而生了。
那么在当时自然科学都有哪些重要的科学成果呢?我们来看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前提。
2、科学前提事实上,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导致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使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
第一章绪论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的新兴学科,目的是阐述辩证法是客观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的始终。
二、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杂记、计划草案三部分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分为6大部分。
1.导言:阐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成就;论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会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有三大规律(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和五对范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构成的。
4.物质的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时空之间的内在联系。
5.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古代自然观包括三个部分,探讨世界本原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研究对象1、自然观(自然哲学):普遍性问题。
古代的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神秘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论自然观;现代的科学自然观。
2、方法论(科学研究的哲学):内部性问题两大基础:数学(逻辑语言)和实验(自然对象)古希腊文明对科学的独特贡献:对自然的纯粹兴趣;初等数学的完善现代科学的本质:系统化的经验解释;数学及实验方法的支持3、科技观(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外部性问题4、自然辩证法有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具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两者是统一的。
二、历史渊源自然的概念:事物的本性(宇宙)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直观、思辨、猜测泰勒斯:万物皆水;阿娜克西美尼:玩物皆火;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三、近代科学的兴起理性主义A:隔离体法——明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B:思维经济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历史背景文艺复兴:回归古希腊人对本身的肯定宗教改革:确立了信仰的个人属性哲学背景英国经验主义的兴起:培根、洛克、休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怀疑主义)康德的三大机制:纯粹的理性批判(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实践理论批判(道德哲学);判断力批判(艺术美学)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A、机械论取代了泛灵论B、定量方法取代了定性描述(函数关系)C、假说演绎体系的建立D、将复杂的运动现象纳入到单一的自然图式中去五、学科性质——哲学什么是哲学?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分析;哲学是对精神现象的理解与分析亚里士多德:思想思想哲学概念:辩证法(即对话艺术)和世界(即存在的展开状态)六、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客观实在性:主观——一己之见;客观——共同世界形态多样性:生命非生命;固液气;等离子;超密;真空;反物质理论七、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基本特点A、系统方式:现代科学的整体思维工具非加和性(系统的根本属性)B、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环境C、历史意义:对近代科学隔离D、系统类型E、整体与部分:加和性:非加和性F、稳定性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A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B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C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D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通过观察和理解自然界中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辩证思维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它强调从矛盾中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以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一、辩证思维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统一性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不以片面的眼光看待问题,而是以整体的观念去分析和思考。
2. 矛盾性原理:事物的一切存在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辩证思维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促使事物朝着更高级的形态发展。
3. 发展性原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辩证思维强调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可以预测和引导事物的发展方向。
二、辩证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辩证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指导科学家们进行观察、实验和理论的构建。
下面以生物学研究为例,介绍辩证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 分析问题的全局性:辩证思维要求科学家在研究生物学问题时,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仅关注个体或局部的现象,而是将其放在更大的生态系统中进行分析,从而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2. 寻找矛盾和冲突:辩证思维认为矛盾和冲突是生物系统发展和演化的动力。
在研究中,科学家要注意发现和分析生物系统中的矛盾和冲突,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3. 预测和指导发展:基于对矛盾和冲突的认识,科学家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和指导生物系统的发展。
例如,在生物进化的研究中,科学家可以通过对物种间竞争、适应和传承等矛盾关系的分析,预测物种的演化趋势和方向。
三、辩证思维在实践中的应用辩证思维不仅仅适用于科学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1. 社会实践中的冲突分析:在社会实践中,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自然辩证法主要观点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下面将对这些观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它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如矛盾的双方、事物的内外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
这些对立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通过相互作用和斗争实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观点之一。
它指出事物的质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质量的变化可能是逐渐的也可能是突变的。
事物质量的变化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演化引起的。
在自然界中,许多现象都是由量变引起质变,而质变又反作用于量变,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过程。
三、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否定到否定的过程。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也包含了旧事物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否定和肯定的过程,新事物得以产生和发展。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旧事物被新事物所替代的过程,这种替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这些观点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许多问题。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立统一的观点告诉我们,自然界中存在着生物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质量互变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的质量是可以通过改变量的大小和质的性质来实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积累量的变化,达到质的飞跃,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在社会发展中,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替代的过程。
旧的社会制度和观念被新的制度和观念所否定,但同时也包含了旧的一部分。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是探索自然规律与发展的观点和理论。
它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如《易经》中“天地辩而四时行”、“阴阳盛衰而更代”等,都是自然辩证法的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思想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自然辩证法有哪些思想核心?它具有什么基本特点?下面,我们将就这些问题作详细解释。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核心是:矛盾、变化和发展。
它认为,在自然界中,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相互作用和斗争,从而推动了改变和发展。
矛盾既是自然界变化的动力,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除此之外,自然辩证法还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换句话说,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是整体中相互关联和制约的结果。
这种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限于自然界,同时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特点是:唯物性、客观性、历史性、发展性、辩证性以及系统性。
首先,自然辩证法具有唯物性。
它坚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和变化都在物质世界中体现。
自然辩证法不认同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相反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提炼经验,反思实践。
其次,自然辩证法具有客观性。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意志无关,并且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要通过实践发展出来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第三,自然辩证法具有历史性。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成现在的样子的,在历史进程中会有相应的改变和发展,而这也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第四,自然辩证法具有发展性。
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矛盾和变化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
因此,自然辩证法强调创新和发展。
第五,自然辩证法具有辩证性。
它认为,任何一个矛盾都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也就是说,矛盾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体现在事物运动的不平衡、不充分和矛盾的交替上。
第一部分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大科学概念)(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二者彼此密切相联和相互制约;(2)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而为了有效地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是用石器,它是人的自然肢体的延长;(4)近代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科学、现代工业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对抗,产生了以人类彻底解放为己任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4、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的主要表现:(1)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义;(2)从研究角度上看,它主要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3)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
5、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以下极为重要的思想内容:⑴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必然要创制工具)⑵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
(工具是人创造的,不同时代创造的工具不同)⑶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劳动工具是产生力水平的标志)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9、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含义1、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也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它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又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和哲学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2、我国一些学者把自然辩证法定义为:关于自然的哲学;关于科学的哲学;关于技术的哲学;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哲学。
3、还有一些学者把自然辩证法定义为:关于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辩证法;关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关于自然科学理论的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4、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是哲学大学科的重要分支;自然辩证法居于中介地位,在哲学和科技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特点,涉及到科技史、科学学、科技伦理、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等。
5、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叫作“科学技术哲学”;在美国叫作“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在日本叫作“科学技术论”;在前苏联叫作“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1、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①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社会背景;②创立自然辩证法的哲学背景;③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背景。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三大主要内容:①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自然观;②假设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③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科技观。
四、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1、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自然观;2、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与方法论抽象----方法论;3、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 科学技术观;五、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1、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提高科学研究的预见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克服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机械性、摇摆性和曲折性。
2、培养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增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特别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创造性科学思维修养。
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旨在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它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流动发展的,并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的统一。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些原理内容:
1. 矛盾性原理: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的因素,矛盾和对立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统一性原理:矛盾和对立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统一。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事物向着更高的发展阶段演化,最终达到新的统一状态。
3. 质量互变原理:自然界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其质量、性质和特征。
从数量变化到质量变化是自然界发展的基本方式。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是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每个具体的矛盾又有其特殊性。
每个矛盾具有其独特的条件、发展阶段和特征。
5.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质变,质变推动量变的继续发展。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6. 循环和螺旋发展原理:自然界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直线式进展,而是循环和螺旋式的。
事物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循环和往复的现象,进而向更高的发展
阶段演化。
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原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发展和变化。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可以运用到社会和人文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5.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一般的延伸,一般是个别的概括;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体现;8.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偶然的必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性。
四、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科学实践;2.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指导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率;3.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矛盾,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方法;4.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
特点:“万物有灵”论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
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原文:第一章:1、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
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2、万事万物都有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
意义:给造物主预留了空间,对后来的基督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C、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1、两个世界:天界和地界,天界是月上世界,地界是月下世界。
2、天界的运行轨迹是圆周形。
3、天体呈匀速圆周运动。
4、宇宙是有边界的。
5、球层结构的多层次宇宙系统,地球处于中心;6、月上世界,“精英”元素构成, 原动天(第一推动),永恒不变;7、月下尘世,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有生有灭。
亚里士多德自然观对后世的影响:一、地心说;二、原动力;三、研究现实的经验世界;四、对近代科学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五、对今日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约395—1500年)1、奥古斯丁:把柏拉图的“理念”变成了“上帝”。
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
2、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进行了神学改造(1)上帝将地球置于宇宙的中心(2)万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
3、文艺复兴时期自然观的重要进展: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天体运行论》(1)意义: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条,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的解放。
(2) 问题:一是天体运行的原因;二是天体运行的轨道(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1、开普勒(J·Kepler,1571—1630年)。
“天空立法者”:行星运动三定律,打破天体只能按正圆作匀速运动的观念,并且试图运用力学原理来说明行星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贡献(1)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2)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3)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3、牛顿的综合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力的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4、机械自然观的中心思想: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
(1)认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从来如此、永远如此;(2)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其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3)万事万物只在空间上彼此排列着,并无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5、机械自然观的贡献(1)在牛顿以后的200年,经典自然科学,尤其是经典力学获得了迅猛发展。
(2)为技术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社会生活中机械轰鸣,人们按照钟表的指示规定着自己的行动。
(3)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在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6、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1)绝对化,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和随机性,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
(2)不彻底性,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
(3)将自然看作是无机的,任意滥用自然资源,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4)19世纪下半叶辩证自然观自然界是物质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彻底的唯物主义(5)当代自然观的新发展: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1、自然界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2、自然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3、世界是决定的还是非决定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蝴蝶效应当代新自然观反映了自然界的复杂性、系统性、生成性、非决定性等特点。
第三讲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缓解生态危机的原则?课本P76原因:不是因为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对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1、观念根源自然观方面: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2、制度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私有制→追逐私利,鼓励消费,浪费资源;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强国剥夺发展中国家3、现实加速条件:科技发展、工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力量空前增强环境污染加速原则:第四讲1、科学的涵义(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2)科学是生产知识的特殊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2、科学的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与常识的区别;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休谟命题:太阳明天还会升起吗?(2)精确性科学定律、原理的成立和应用范围有限的;科学结论的表述必须系统、严格、精确(3)可检验性1实验方法是科学的标志,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
2它为科学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理。
3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4)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进步的不竭动力(5)系统性学科内部之间的联系;学科之间的联系(6)主体际性:客观性第五讲1、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P110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进行科研选题?1)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3)选题步骤: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评议和确定课题。
4)原则:1充分了解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提出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和待解问题2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不要回避困难3要有全球眼光,不要惧怕外文资料第六讲现代科学研究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第七讲1、试结合科学史的具体案例分析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P120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和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2、科学假说的特点:(1)科学性。
科学理论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假说的不断自我完善和连续更替的过程。
假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阶梯。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科学假说的提出必须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科学理论为前提。
科学假说并不排斥想象,但一般的想象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假说。
假说的科学性使它不同于毫无科学根据的神话和缺乏逻辑基础的幻想。
此外,假说需接受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它在逻辑结构上的合理性及其在实践中的可检验性是假说科学性的又一重要保证。
(2)假定性。
科学假说是在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的,提出的假说必然带着假定性,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假说具有假定性并不意味着在假说之中必定包含着错误成分,否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科学假说居然能在得到检验之后一夜之间上升为科学理论。
但即使是那些被淘汰的假说,在科技史上也不乏积极意义。
因为从否定中把握肯定更容易启迪人的思维,而且被证明为错误的假说,为后人提供了“此路不通”的路标,避免后人重蹈覆辙。
(3)多样性。
在科学发展中,对于同一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由于人们掌握的材料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等,可以提出各不相同的假说;即使是针对某种现象的一种假说,也会随着实践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假说的多样性。
真正的学术研究正需要百家争鸣。
不同观点的争论,可以开阔思路,取长补短,引导整个学术界的繁荣。
3、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科学假说的提出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
(1)解释性原则解释性原则关注的是科学假说和事实的关系。
提出假说的目的是解释新的实验现象,同时它还必须能解释所有经过实验复核的已知事实。
即使仅仅存在一个事实是假说不能解释的,这个假说也应该进行修改甚至摒弃。
例如燃素说由于不能对金属煅烧之后重量增加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而不能被普遍接受,最终被氧化说取代。
(2)相容性原则相容性原则关注的是科学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
一般而言,科学假说不应与已知的科学理论相矛盾。
若两者有矛盾之处,应首先检验科学假说。
但科学理论也有其适用范围和相对性,不能将科学理论的正确性绝对化。
若新事实一再支持科学假说,就表明旧理论的局限性已经暴露出来,此时必须突破旧理论的框架,提出新的科学假说,解释范围更宽广的事实。
当假说不断被完善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取代了旧理论时,它应继承旧理论中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合理内容,并将旧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形式包容进来。
例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宏观低速状态下的特例。
(3)可检验性原则科学假说应该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资格。
这里所说的可检验性指的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非技术上的可检验性。
有的假说根据目前的理论水平来看,是可以检验的,但由于技术上的条件尚未具备,检验不能立即实施,所以此假说具有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不具备技术上的可检验性。
假说的可检验性同假说的预言和推论紧密相连。
如果一个假说不能作出任何预言,那它并不具备可检验性。
相反,假说的推论和预言中可以被检验的越多,假说的优劣越易判断。
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后,曾预言了两个重要效应: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和光谱线的红向移动。
这两个预言分别得到实践证实,为广义相对论在科学理论之林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简单性原则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许多自然科学家都坚信宇宙的简单性和有序性,都在不断追求事物之间简单、有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