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193.34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与对策思考摘要:为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国家农业建设,我们必须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有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方法,希望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产品科技力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提供国家生产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应始终将农业生产放在首位。
由于我国耕地有限,人口众多,如何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社会各界要思考的问题。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只有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1、循环经济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是国家一直在探讨、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每一个经济模式都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果,而传统农业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其单一的、粗放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稳步、持续进行的保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
2、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在农业生产中,传统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生态污染和资源浪费,如稀缺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乱砍乱伐、过度放牧等;我们使用的化学肥料、动物粪便、农用塑料薄膜等都会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十分严峻。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秩序,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3、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我国是农副产品出口贸易大国,这一环节对社会经济建设来说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的“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循环农业理论基础1 循环农业理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是一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农业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通过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而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等的综合约束下,应用产业经济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原理,按照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原则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的“零排放”,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30]。
1.1 循环经济学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何尧军等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为3R 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
3R原则中减量化原则针对输入端,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达到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针对使用过程,尽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针对输出端,把社会消费领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
在循环农业中,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循环农业要求尽量做到外界物质能量输入的减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投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通过“资源——利用——资源”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30]。
1.2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31]。
尹昌斌指出“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作者:邓瑶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一、循环经济内涵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由物质平衡理论,在封闭的经济系统中,一个时间段内由经济系统排入自然环境的残余物的物质量必然大致等于从自然环境进入经济环境的物质量。
其推论是经济系统排放的残余物量大于生产过程利用的原材料量。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遵守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二、我国农村经济现状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因此,重视农业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不是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依靠包括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扩张实现的,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我国存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各种资源紧缺的情况将会频繁出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产要素污染严重、传统农业生态体系被破坏、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业人口人均资源贫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要,打破了封闭的传统农业生态体系,使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中断,物质能量大量流失,并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作者:赵雅玲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0期【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金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
它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它不仅是一种以生态学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起指导作用。
如果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同时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解决很多农业问题,例如治理环境污染、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合理利用各地乡镇农村企业留下的不良资产等。
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对此,笔者提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强烈意识,因此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宣传引导,使他们尽快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其在我国的发展。
二、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在农业税收制度方面,继续推进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则应在加大农民补贴制度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使农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的待遇。
因为由于农业环境污染导致的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根源不是农民喷施农药,而是农药不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环境污染税的主体应是生产农药的企业而不是农民本身。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我国建设资源友好型、环境节约型社会,有利于我国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根据我国国情就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几种发展模式做一简要叙述。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一、前言上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1992年“可持续发展”在联合国发展大会上被提出,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循环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为主要特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我国,循环经济正逐渐应用到农业建设方面,在借鉴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将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起了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科学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条件,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当今我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问题都比较突出。
先来看农业资源方面,我国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贫乏,土地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矿产资源的人均资源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再来看生态问题,由于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和大气的污染,另外迅猛发展的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排入河中造成水污染,总体来看,农业污染比较严重。
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生态问题亟待解决,传统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威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遇到的瓶颈,论述了循环经济及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必然和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模式困境对策正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长久以来,农业资源短缺,开发不合理等现状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对农业实行循环经济,结束粗放发展的模式,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高产值的同时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为了经济的全方位的、快速的发展,必须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概念1.1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师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1.2.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获得物质享受而去破坏环境,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一样将自身有限的资源耗尽而走向毁灭。
因此,必须不断地重复利用其有限的资源,保持内部良好的环境,人类才可能延长这个系统那个的运转寿命,并在其中生存下去。
地球内部资源对于不断增长的资源消耗者——人类来说,是非常有限的。
地球自身资源再生和自然平衡与生态恢复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对于其资源的消耗速度和对生态系统破坏的速度,都已经远高于恢复的能力。
由此鲍尔丁主张建立既不会是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资源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鲍尔丁的循环式经济的概念,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基础。
1972年,著名的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指出按照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之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升级,循环经济成为了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对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进行探讨。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我国资源的逐渐短缺,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了当前必要的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村废弃物和有机物来生产有机肥料,再回归到农田中,提高了资源的转化效率和利用率。
2、降低环境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可以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削减有害废弃物的产生,并将这些有害物质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从而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
3、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可以实现废弃物和有机物的再利用,使废弃物和有机物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了农民的收入获得能力。
1、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设需要实现废弃物和有机物的再利用,使其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并推动其在农业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还需要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和协调利用,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资源互补性和循环利用。
2、优化生产与消费结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设需要实现农业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内在优化,从而最小化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与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产生共振,并不断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促进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设需要积极推动农民向更为生态、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化和延伸。
在此过程中,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与知识普及,帮助农民获得更好的生产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是一项重任,必须实现资源、环保、人口互补的高效利用和协同发展。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推动和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在农禄生产中的应用,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对策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本质认识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下列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
因此,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1、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