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节肢动物性皮肤病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37
全国许多地区均有牛结节病暴发,比如,青海省果洛州就有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患病机制以痘病毒感染牛为主,导致牛浑身感染,并有皮肤上结节现象,本病虽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传染给人,但对动物的冲击也是很严重的,可引起牛患结节性皮肤病流产或不育,分泌出的牛奶品质也大打折扣,而牛肉就失去了食用价值,同时给饲养人员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一、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概况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急性皮肤病,属于亚性或者慢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表现为病牛发烧,消瘦、皮肤水肿或者局部有硬结或者溃疡,造成牛死亡率的增加。
1989年以色列率先发现了这种病毒。
目前本病在不断地发生和蔓延中,并呈继续扩散的趋势。
发病率逐年发生明显改变,并经过检查,病毒具备极高的耐药性,可以在pH值介于6.6~8.6之间的环境中,持续存活超过4℃的甘油盐水,甚至可以持续4个月~6个月,而且,即使是处于极端环境中,也可以维持超过1个月的稳定性。
此外,氯仿、乙醚以及十二烷基硅酸钠溶剂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甲醛以及其他的消毒剂也有助于抑制此类病毒的传播。
痘病毒科山羊型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征是结节性皮肤病,这种病可通过生活接触和呼吸传播,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可造成牛肉品质损害,也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但在牛群中,结节性皮肤病发生几率为6%~44%,通常发病致死率可低于10%,但这种病却让牛商业价值极具下降,若为公牛患病,可因细菌感染致死,给饲养人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牛患结节性皮肤病,还会使牛出口受阻,由于这些皮肤性病变可以在牛群间传播,而许多牛对这种疾病无有效抗体,因此,要想控制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那就必须从根源上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工作。
对牛群来说,结节性皮肤病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导致其它部位发生病变,甚至真菌感染,且会遗留很深溃疡,若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这样虽不属于人畜共患病,但若喝了发病的牛乳,亦对身体不利。
青海省果洛州地区牛群养殖中,均有大范围暴发该病,给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有关负责人员必须对该疾病的预防,治疗,研究等工作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结节性皮肤病发病机理和发病症状进行研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从源头上避免了生结节性皮肤病大暴发。
动物皮肤病的常见类型与治疗原则动物皮肤病是指动物身体上出现的各种皮肤疾病,可以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养殖业、宠物护理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动物皮肤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动物皮肤病的常见类型以及治疗原则。
一、常见的动物皮肤病类型1. 寄生虫感染:动物身上的寄生虫如跳蚤、螨虫等会引起瘙痒、脱毛等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疥癣症、跳蚤病等。
2.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动物皮肤病的另一常见原因,常见疾病有皮肤炎、脓皮病等。
细菌感染通常导致皮肤红肿、溃烂和异味等症状。
3. 真菌感染:动物真菌感染通常导致皮肤发痒、脱屑和毛发断裂。
常见的疾病包括皮癣、真菌性皮炎等。
4. 过敏性皮炎:动物对环境、食物或接触物过敏可能导致过敏性皮炎。
症状包括瘙痒、发红、皮肤糜烂等。
5. 肿瘤:动物身上的肿瘤可能是恶性或良性,常见疾病有皮组织肿瘤、脂肪瘤等。
以上仅列举了一部分动物皮肤病的常见类型,根据具体病症和病因,治疗原则也会有所不同。
二、动物皮肤病的治疗原则1. 清洁和消毒:在治疗任何动物皮肤病时,首要工作是保持患处的清洁和消毒。
定期清洗动物皮肤,使用适合的清洁剂,敷用消毒药物,可以预防或减轻某些病症的发生。
2. 寄生虫控制:如果动物皮肤病由寄生虫感染引起,寄生虫控制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
常见的寄生虫控制方法包括使用虱、蚤药物或外用药物,定期给动物洗澡,清洗寄生虫栖息的物品等。
3. 抗生素治疗: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动物皮肤病,抗生素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4. 抗真菌治疗:动物真菌感染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外用药膏或口服药物。
对于重症真菌感染,动物可能需要长期治疗。
5. 过敏原管理:对于过敏引起的皮肤病,主要治疗措施是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同时使用抗过敏药物来减轻症状。
6. 手术切除:对于恶性肿瘤或其他需要手术治疗的皮肤病,外科手术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九章动物性皮肤病一填空题1.疥疮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__。
2.疥疮是由__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3.隐翅虫皮炎是隐翅虫体内__刺激皮肤引起的炎症反应。
4.虱可分为__、__、__。
5.治疗桑毛虫、松毛虫皮炎的首要措施是__。
二判断改错题1.隐翅虫皮炎是因皮肤接触隐翅虫体内的强碱性毒液引起的毒性皮炎。
2.疥疮皮损好发部位是四肢伸侧。
3.虫咬皮炎好发于颈后、耳侧、四肢、躯干等暴露部位。
三选择题【A型题】1.发生于小儿的肛门瘙痒症常与以下原因有关__。
BA.多汗B.蛲虫病C.内裤摩擦D.痔疮E.精神因素2.疥疮所致的瘙痒尤以何时为重__。
EA.晨起B.上午C.中午D.下午E.夜间3.疥疮好发部位__。
CA.四肢伸侧面为主B.头皮小腿好发C.多是屈侧面以指缝、阴股部为主D.不侵犯男女阴部E.不在脐周发病4.疥疮的传染是__。
DA.人的疥疮只能人传染人B.动物不长疥疮C.动物和人都长疥疮,不互相传染D.动物和人的疥疮可相互传染E.动物和人的疥疮都是人疥螨传染5.疥螨由虫卵孵成幼虫需__。
BA.2~3天B.3~4天C.15天D.30天E.以上都不是【B型题】A. 湿敷剂B. 硫磺软膏C. 肤轻松软膏D. 水杨酸醑E. 制霉菌素胶囊6.疥疮外用药首选__。
B7.神经性皮炎外用药首选__。
C8.急性湿疹外用药首选__。
A9.阴道念珠菌感染外用药首选__。
E【X型题】10.疥疮具有的特征性损害是__。
ABCEA.丘疹B.丘疱疹C.隧道D.斑丘疹E.疥疮结节11.哪些病从病变部位,能查到虫体或虫卵__。
BCA.线状皮炎B.疥疮C.阴虱病D.毒蛾皮炎E.隐翅虫皮炎12.桑毛虫、松毛虫皮炎的正确说法是__。
ACDA.好发于暴露部位B.潜伏期10-15天C.有粟粒大小的红色丘疹D.自身剧痒、夜间尤甚E.无全身症状13.虱病的特点是__。
ABCDEA.皮疹多为点状红斑(常伴抓痕)B.瘙痒剧烈C.有虱或是虱卵D.可继发湿疹或感染E.接触传染史14.下列药物中为治疗疥疮的常用药物的是__。
动物兽医皮肤病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动物兽医皮肤病学是研究动物皮肤疾病的学科,其中包括了诊断和治疗方法。
动物皮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病历记录,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讨论动物兽医皮肤病学的常见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动物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1. 医生观察:动物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之一是医生通过仔细观察动物的皮肤病变来判断疾病类型。
医生需要注意皮肤变色、毛发脱落、瘙痒等症状,以及病变的位置和形状。
2. 皮肤细胞学检查:皮肤细胞学检查是通过收集患处皮肤细胞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以确认疾病的类型。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病理学评估和细菌感染的检测。
3. 皮肤组织活检:皮肤组织活检通过取得皮肤活检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组织和器官层次的病变,以明确皮肤病的诊断。
4. 皮肤接触试验:皮肤接触试验用于确定动物对某些物质的过敏反应。
医生会对动物的皮肤进行一系列的敏感性测试,以确定对某些过敏原的反应。
二、动物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根据动物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类型,动物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动物皮肤病学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症,医生会选择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 寄生虫控制:寄生虫是动物皮肤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因此寄生虫控制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根据病症选择使用驱虫药物或者外用药膏。
3.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皮肤病变,外科手术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比如对于一些皮肤肿瘤或恶性肿瘤,医生会进行手术切除。
4. 特殊治疗:动物兽医皮肤病学还包括一些特殊治疗方法,如光疗、冷冻疗法、电疗法等。
这些方法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总结:动物兽医皮肤病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是通过医生的观察和检查来确定疾病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药物治疗、寄生虫控制、外科手术和特殊治疗是动物皮肤疾病常见的治疗方法。
皮肤性病学(石河子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大学第一章测试1.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是中医皮肤病最为完善的著作。
答案:对2.该层仅见于掌跖部__。
答案:透明层3.表皮内最厚的一层__。
答案:棘层4.由真皮浅层急性水肿而引起的损害称为__。
答案:风团5.仅有限局性红色,压之可退色的皮肤颜色改变称为__。
答案:红斑6.皮肤破损处的浆液,脓液或血液与组织碎屑干燥凝结而成的损害称为__。
答案:痂7.棘层细胞多角形,4~8层,有棘突(桥粒)相互连接。
答案:对8.脓疱:为含有血液的疱。
答案:错9.皮肤的保健需要:答案: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保持情绪稳定10.糖皮质激素有以下的作用:答案:抗休克作用;抗毒作用;抗炎作用;抑制免疫第二章测试1.水痘好发于哪个年龄段的人群?答案:儿童2.单纯疱疹疾病病因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答案:对3.人是单纯疱疹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
答案:对4.脓疱疮是病毒感染所致。
答案:错5.寻常疣可以长在脚底?答案:对6.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__。
答案:花斑癣7.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__。
答案:病毒8.右胸发生多片淡红斑,上有集簇性水疱伴神经痛,应考虑__。
答案:带状疱疹9.以下哪种疾病尼氏征阳性__。
答案:寻常型天疱疮10.病毒性皮肤病的皮损可表现为?答案:红斑发疹型;新生物型;疱疹型第三章测试1.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是SSSS。
答案:对2.甲沟炎的病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者链球菌假、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答案:对3.丹毒的中医治疗可选用活血止痛散,如大黄蛰虫丸。
答案:对4.复发性丹毒皮损于同一部位反复发作者可导致象皮腿。
答案:对5.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全身泛发性表皮松解坏死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答案:表皮剥脱毒素6.寻常型脓疱疮的好发人群为?答案:儿童7.寻常型脓疱疮的好发部位为?答案:颜面8.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感染是:答案:毛囊炎9.以下属于皮肤常驻菌的是?答案: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第四章测试1.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
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前言皮肤病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种类繁多,病因复杂。
为了提高我国皮肤病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
本指南旨在为皮肤科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建议,以提高皮肤病诊治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目录1. 总论1.1 皮肤病的分类与命名1.2 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3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4 皮肤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2. 常见皮肤病2.1 病毒性皮肤病2.1.1 寻常疣2.1.2 尖锐湿疣2.1.3 水痘2.2 细菌性皮肤病2.2.1 脓疱病2.2.2 丹毒2.3 真菌性皮肤病2.3.1 手足癣2.3.2 体癣2.4 寄生虫性皮肤病2.4.1 疥疮2.4.2 皮肤瘙痒症2.5 过敏性皮肤病2.5.1 湿疹2.5.2 荨麻疹2.6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2.6.1 银屑病2.6.2 系统性红斑狼疮2.7 遗传性皮肤病2.7.1 鱼鳞病2.7.2 掌跖角化症2.8 皮肤肿瘤2.8.1 基底细胞癌2.8.2 鳞状细胞癌2.9 皮肤附属器疾病2.9.1 痤疮2.9.2 脂溢性皮炎2.10 营养代谢性皮肤病2.10.1 维生素缺乏症2.10.2 痛风3. 特殊人群皮肤病3.1 儿童皮肤病3.2 老年人皮肤病3.3 孕妇皮肤病3.4 系统性疾病的皮肤表现4. 皮肤病诊疗新技术与进展4.1 激光治疗4.2 光动力治疗4.3 生物制剂治疗4.4 基因治疗附录附录A:皮肤病常用药物附录B:皮肤病诊疗相关名词解释附录C:皮肤病诊疗流程图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参考文献]请注意,本指南为示例文档,部分内容可能不完全准确。
实际编写时,请根据我国皮肤病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诊疗规范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更新。
希望本指南能为皮肤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牛结节病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案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
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疫病,最显著特征是全身皮肤出现结节病变,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只感染牛。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2019年8月12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这是我国首次确诊发生该病。
一症状表现结节性皮肤病的症状,有的严重,有的不明显。
不同血清型的毒力无明显差异。
患病牛只体温可达41℃以上。
产奶量显著下降。
抑郁、厌食、消瘦。
有鼻炎、结膜炎症状,大量分泌唾液。
体温开始升高后的48小时内,头颈、四肢、乳房、生殖器、会阴部位出现2-4厘米的皮肤结节,结节凸起坚实,呈圆形。
结节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坏死、纤维化,并可持续数月。
小的结节也可能会自动消退,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口腔、食道、气管、肺部粘膜出现囊泡、溃疡、变性。
四肢、腹部、胸部、阴囊、阴户部位可能发生水肿,致使动物不愿移动。
可导致公牛永久或暂时不育。
可导致孕母牛流产,或数月不发情。
严重感染牛只因消瘦、继发性肺炎、乳房炎、皮肤结节部位坏死创伤等,恢复极为缓慢。
二发病特点该病潜伏期长,病毒流行传播不易发现;发病急,一旦发病不易控制,损失惨重。
潜伏期一般11天左右,部分牛只潜伏期可达28天左右,潜伏期内无症状;群体发病较急,一旦发病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对于个体,病症迅速恶化,结节从蹄部,乳房等处,迅速扩散至全身。
发病初期乳房、眼眶无毛区出现红色斑点、小丘疹发病中期牛全身都长满结节发病后期结节干瘪脱落,含有大量的病毒且存活时间很久犊牛发病全身长满结节发病牛只内脏的剖检情况三内脏的剖检发病牛呼吸道出现痘状瘢痕,气管黏膜充血,有大量黏液;心脏出现痘状病变、肿大,心肌外表充血,呈斑块状瘀血;肺脏肿大,有少量出血点;肾脏表面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胆囊肿大,为正常2-3倍,外壁出现痘状病变和出血斑;脾肿大,质地变硬,有出血;胃黏膜出血有痘状瘢痕,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
动物性皮肤病知识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十章动物性皮肤病可引起人皮肤病的动物有多种,以节肢动物最常见.血吸虫、钩虫及利什曼原虫以及水生生物如水母、海葵等也可致病它们引起皮肤病的机制主要有:①蚊、蠓、臭虫等的口器或尾钩叮咬机械损伤;②桑毛虫等虫类的分泌物、排泄物、鳞片、刺毛以及蜈蚣、蝎等刺螯人时排出毒液刺激皮肤局部或引起全身反应;③昆虫的毒腺或唾液内所含的多种抗原引起I型变态反应;④昆虫的口器留在组织内或寄生虫直接钻人皮肤后作为异物引起肉芽肿性丘疹或结节性反应.第一节疥疮疥疮scabies是疥螨引起的皮肤病,其传播与亲密接触有关,成人疥疮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在国外列为性传播疾病之一.病因和传播途径疥螨又称疥虫,分为人疥螨和动物疥螨.人的疥疮主要由人疥螨引起.疥虫大小约~,雌虫较大,雄虫较校雌虫受精后钻入皮肤表面角质层内掘成隧道,在其内产卵.卵经3~4日后孵成幼虫.从卵到成虫约需15日左右.疥螨离开人体后可存活2~3日.本病以和疥疮患者同床睡觉而被传染最多.夫妻之间相互传染和同时传染给子女常见.集体宿舍中由于相互坐睡床铺、穿用患者的衣服,甚至握手等也可传染.寄生于兔、羊、狗等的动物疥螨亦可感染人,但症状较轻.临床表现疥螨常侵犯皮肤薄嫩部位,皮疹为小米粒大丘疹或丘疱疹,多见于指缝、腕部、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腰部、下腹部、股内侧、外生殖器等处.成人头、面、掌跖等处不易受累,但婴幼儿例外.有时可见隧道.在阴囊、阴茎、龟头等处发生豌豆大小的结节,为疥螨引起的异物反应.自觉剧痒,尤以夜间为甚.可继发感染而发生脓疱疮、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甚至发展为肾炎等.对有感觉神经病变或严重体残的患者,因对瘙痒不能起反应或不能搔抓,容易发生结痂性疥疮又称“挪威疥疮”,表现为大量鳞屑、结痂、红皮病或疣状斑块,患者身上有数百万个疥螨,传染性极强.实验室检查阳性标本可找到疥螨或椭圆形、淡黄色的薄壳虫卵.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接触传染史,好发部位,夜间剧痒等不难诊断.若找到疥螨即可确诊.应与痒疹、皮肤瘙痒症、虱并丘疹性荨麻疹、湿疹等鉴别.预防和治疗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治疗.家庭内成员或集体生活者应同时治疗.患者的衣服、寝具应煮沸消毒.外用药疗程结束后要换已经消毒的衣被.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对瘙痒严重者可辅以镇静止痒药睡前内服.并发化脓性感染时,应同时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外用治疗可用:1.10%硫磺软膏婴幼儿用5%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搽药,自颈以下,遍搽全身,1~2次/日,连续3~4日为一疗程.搽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以保持药效.2.25%苯甲酸苄酯乳剂杀虫力强,刺激性低,可每日搽药1~2次,共2~3日.3.1%y-666霜有较强杀螨作用,无臭味,但有毒性.一般只搽1次,成人用量不超过30g,24小时后用温水洗澡.此药大量吸收后可较长地在脂肪组织中积蓄,排出较慢.为预防对肝、肾功能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在较大面积抓破皮损处,最好不搽.一次治疗未愈者,一般需间隔1~2周方可重复使用.儿童及孕妇禁用.4.阴囊等处的疥疮结节难以消退,在用上述药物治疗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或结节内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也可用液氮冷冻治疗.第二节螨皮炎螨皮炎mite dermatitis是由螨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蜕皮而引起的急性皮炎.病因和发病机制螨为肉眼刚能见到的微小昆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由蒲螨引起皮炎又称谷痒症grain itch,谷类收割者及包装工人被蒲螨叮咬后易发病寄生在鸟的鸡皮刺螨和啮齿动物的鼠螨也叮咬皮肤.有些粉螨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而不吸血液,所引起的皮炎是宿主对螨的分泌物或螨皮的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在被螨叮咬的部位出现水肿性丘疹、丘疱疹或风团样丘疹、瘀斑,其上有小水疱,偶尔为大疱,中央有针头大小的“咬痕”.自觉奇痒难忍.常伴有抓痕与结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关节痛、发热、乏力、恶心等全身症状.几日后可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个别患者可发生哮喘、蛋白尿,或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接触物上可找到螨虫而确诊.治疗对症处理,可用含1%~2%薄荷或酚炉甘石洗剂或5%樟脑乙醇.皮损广泛者或瘙痒严重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内服抗组胺药物.继发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软膏.第三节毛虫皮炎毛虫皮炎caterpillar dermatitis是由于毛虫的毒毛或刺毛刺伤皮肤后由其毒液引起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的致病毛虫有桑毛虫、松毛虫和刺毛虫.桑毛虫为桑毒蛾的幼虫,约有200万~300万根毒毛,其内含有激肽、脂酶以及其他多肽物质.松毛虫是松蛾的幼虫,每条虫约有1万多根毒毛,其内为棕黄色粘稠毒液.活虫与虫尸毒毛均可致病,刺毛虫的毒液含斑蝥素.毛虫的毒毛极易脱落,随风飘扬,吹到人体上或晾晒的衣服上,刺人皮肤,毒毛内的毒液对皮肤的原发刺激作用引起皮炎.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5~10月,干燥、大风季节易流行.在桑树、马尾松、柳树林及各种果园毛虫较多,人们在野外作业或活动、树荫下纳凉时易患病先有剧痒,皮疹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红斑、斑丘疹,呈淡红或红色,中央常有一较针头略大的黑色或深红色吸吮点.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丘疱疹、风团样损害.皮疹可数个、数十个、数百个不等,常成批出现,分布于颈、肩、上胸部及四肢屈侧.自觉剧痒,夜间入睡前尤甚.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如反复接触毒毛或经常搔抓,病程可长达2~3周.个别情况下毒毛可进入眼内引起结膜炎、角膜炎,’可致失明.松毛虫引起皮炎的同时可累及骨关节,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以手足小关节为主,多为单个关节受累.一般1~2周后渐愈,重者可反复发作,形成骨、关节畸形.也可表现为四肢尤其是下肢的软组织肿胀,有时以会阴及臀部较严重.实验室检查用透明胶带直接紧贴于皮损表面,将胶带放在滴有二甲苯的载玻片上直接镜检,可找到毒毛;或用生理盐水1滴洗下甲垢,将洗液涂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用解剖显微镜在皮疹部位可见已刺人皮肤或横卧于皮沟中的毒毛.诊断根据发病季节、流行地区、皮疹分布特点、自觉症状及找到毒毛可以确诊.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去除毒毛,止痒、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氧化锌橡皮膏或透明胶带反复粘贴皮损部位以粘除毒毛.如接触毛虫及其污染物后,立即用肥皂、草木灰等碱性溶液擦洗干净.局部外擦止痒、保护性药物,如1%薄荷炉甘石洗剂.皮损广泛剧痒者,可内服抗组胺药物,严重者可内服糖皮质激素.松毛虫所致骨关节炎治疗以消炎止痛、防止关节残废为主.预防采用药物喷洒或生物防治消灭毛虫及其成蛾.在有毛虫的环境作业时不要位于下风方向,尽可能穿戴防护衣帽.第四节隐翅虫皮炎隐翅虫皮炎paederia dermatitis是因皮肤接触隐翅虫体内的毒液引起的毒性皮炎.隐翅虫属昆虫纲,鞘翅目,在夏秋季节活跃,夜间常围绕灯光飞行.若停于皮肤上,虫体被拍打或压碎后,体内的强酸性pH1-2毒液可致皮炎.临床表现好发于夏秋季节,雨后闷热天气尤为多见.接触毒素数小时到2日出现皮炎,皮损为条状、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可继发糜烂、结痂及表皮坏死.面部、颈、四肢及躯干等暴露部位多见.若发生于眼睑或外阴则明显肿胀.自觉瘙痒、灼痛和灼热感.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者可伴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程约1周,愈后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诊断根据在隐翅虫接触部位的典型皮损,自觉痒、灼痛,夏秋季发生等可诊断.应与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等鉴别.治疗局部湿敷可选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雷佛奴尔溶液、生理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1:10聚维酮碘溶液.红斑损害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等.新鲜马齿苋捣烂敷于患处, 2~3次/日,或者南通蛇药片6~8片,加水调成糊状,局部外用也有效.严重者可短期内服糖皮质激素.第五节虱病虱病pediculosis是由虱寄生于人体,反复叮咬吸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分为头虱、体虱和阴虱三种,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阴虱为性传播疾病,亦可通过被褥、衣帽等间接接触传播.病因和发病机制虱为节肢动物昆虫纲,属体外寄生虫.有相对的宿主特异性和寄生部位特异性.阴虱与体虱和头虱的不同之处:阴虱的中腿及后腿爪较大,腹部宽度大于长度,外形似螃蟹状,头虱和体虱身体长度大于宽度,中后腿较短,成年的阴虱及卵均比头虱、体虱小,且运动速度较慢.头虱体虱离开人体后可存活10日左右,阴虱离开人体后存活期很难超过24小时,故只有在宿主高热、死亡或与另一宿主密切接触时才离开宿主.阴虱的足爪对毛发的抓附能力与阴毛、腋毛、胡须、眉毛、睫毛的直径相匹配,头虱则与头发的直径相吻合;阴虱的卵适于粘附在阴毛上,体虱的卵则适于粘附于织物纤维上.虱用口器刺人人体皮肤,吸吮人血时,其唾液内的毒性分泌物加上口器的机械刺激而引起发病体虱还可传染回归热和斑疹伤寒.临床表现1.头虱病pediculosis capitis头虱多寄生于头部耳后发根上.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妇女与儿童,在头发处易发现头虱及虱卵.虱叮咬处有红斑、丘疹.瘙痒剧烈,搔抓后引起头皮抓痕及血痂.重者浆液渗出可使头发粘连成束并散发臭味.易继发感染而发生脓疱或疖并淋巴结炎或湿疹样变.检查时可见头虱在头皮上爬行,头发上可见虱卵粘附于发干的一侧.2.体虱病pediculosis corporis在内衣的衣领、裤腰、裤裆的衣缝等处易发现体虱及虱卵.多时可到头巾、被褥上.躯干部皮肤可见因体虱叮咬而引起的红斑、丘疹或风团块,常伴有线状抓痕及血痂.久之可发生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3.阴虱病pediculosis pubis突然发生的阴毛部剧烈瘙痒,大多数患者或其配偶近期有不洁性关系史,或近期曾在外住宿.瘙痒以晚间为甚,主要局限于耻骨部,也可累及肛周,腹部、腋部、睫毛及小腿,其配偶或性伴可有类似症状.可见阴毛上粘附有灰白色砂粒样颗粒的阴虱卵,及缓慢移动的阴虱,或见一半钻入皮内,一半露于皮外的阴虱,伴抓痕血痂,或散在片状蓝色出血瘀斑.患者内裤上常有点状污褐色血迹,为阴虱吸血处的点状出血所致.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临床不难诊断,查到虱或虱卵即可确诊.应与瘙痒症、痒疹、疥疮结节等鉴别,但需注意有时这些病变可与阴虱同时发生.治疗头虱患者应剃头后搽药,女性患者用密篦子将虱和虱卵篦荆外用50%百部酊、25%苯甲酸苄酯乳剂搽遍头发,2次/日,第3日用热水肥皂洗头.将用过的梳、篦、帽子、头巾及枕套等同时进行消毒.患体虱时衣被等物应煮沸消毒.阴虱首先要剃除阴毛并烧掉,然后用以下药物之一外擦局部:1%γ-666霜、10%硫磺软膏、%除虫菊酯或25%苯甲酸苄酯乳剂.凡士林外涂可阻塞虱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虱死亡,对虱卵无杀死作用,在剃去阴毛和消毒内裤等措施配合下,仍有较好疗效,无毒无刺激性,适用于孕妇或局部皮肤有破损或炎症者.用药后虱和虱卵虽被杀死,但瘙痒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可对症治疗.应同时检查并治疗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虱病是传染病,防重于治,应杜绝不洁性关系,严格消毒污染物.。
小动物皮肤病学第7版小动物皮肤病学主要研究小动物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小动物皮肤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可以是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也可以是由于过敏、自身免疫等原因导致的。
研究病因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小动物皮肤病学还研究小动物皮肤病的病理变化。
了解病理变化可以帮助兽医师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发展趋势。
一些皮肤病可能会引起局部红肿、溃烂、脱屑等症状,有些病例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等。
诊断是小动物皮肤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因此兽医师需要掌握各种诊断方法,如临床检查、组织活检、细菌培养等。
临床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皮肤病变的部位、形态、颜色、纹理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
组织活检是一种通过取得皮肤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方法,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细菌培养可以检测皮肤病变部位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确定感染的菌种。
治疗是小动物皮肤病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病因和病理变化,兽医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包括外用药和内服药,外用药通常是携带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等活性成分的药物,内服药则是通过口服或注射给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一些需要切除或修复的皮肤病变,如肿瘤、创伤等。
除了以上内容,小动物皮肤病学还涉及到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过敏性皮炎、遗传性皮肤病等。
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病因可能是食物过敏、环境过敏等,治疗时需要找到过敏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遗传性皮肤病包括一些先天性皮肤病,这类疾病通常伴随着遗传基因的突变,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遗传因素。
小动物皮肤病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兽医师和兽医技术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小动物皮肤病学,可以帮助兽医师准确诊断和治疗小动物的皮肤疾病,提高治疗效果,保障小动物的健康。
小动物皮肤学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养宠物,宠物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对宠物健康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小动物皮肤学。
小动物皮肤学是一门研究小动物(如犬、猫、兔等)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学科,它涉及寄生虫、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病因。
了解小动物皮肤学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宠物皮肤病。
二、小动物皮肤病的常见类型1.寄生虫性皮肤病:如跳蚤、虱子、蜱虫等引起的皮肤病。
2.细菌性皮肤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的皮肤感染。
3.病毒性皮肤病:如犬瘟热、猫白血病等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4.真菌性皮肤病:如癣、马拉色菌等引起的皮肤病。
5.过敏性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食物过敏等引起的皮肤病。
6.免疫性皮肤病:如犬脂溢性皮炎、猫自发性皮肤溃疡等引起的皮肤病。
三、小动物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临床症状:根据病犬、病猫的症状,如皮疹、瘙痒、脱毛、红肿等,初步判断皮肤病的类型。
2.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皮肤细胞学检查等,进一步确定病因。
3.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病损部位进行活检,观察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四、小动物皮肤病的治疗方法1.局部治疗:使用外用药物,如抗寄生虫、抗细菌、抗真菌等药物。
2.全身治疗: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内服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过敏药物等。
3.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光疗、超声波等。
4.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皮肤病损、良性肿瘤等,采取手术切除。
五、小动物皮肤病的预防与护理1.预防措施:定期给宠物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病。
2.日常护理:保持宠物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洗浴产品。
3.环境管理:定期消毒宠物生活空间,避免与其他患有皮肤病的动物接触。
六、我国小动物皮肤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研究现状:我国在小动物皮肤学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发展趋势:随着宠物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小动物皮肤学的研究将逐渐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