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657.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21课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的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理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形势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2.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学习的重点是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学习的难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针对本课内容较多的情况,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
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1.在一则笑话里,苏联是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都枪决了;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其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由此导入新课。
2.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农业:①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②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内容(1)农业(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的③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必要性: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别是农业的消极影响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2、主要措施:(1)农业方面:(P98)(2)工业方面:(P98)3、结果及原因:成效不大;4、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主要内容:(P99)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4、改革的结果:失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改革的内容:A、经济体制:(P100)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两者都是首先改革经济体制。
不同点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采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未能深入下去。
B、政治改革: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宪法删去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C)苏共“二十八大”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首先是改变指导思想,其标志是1988年他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其次,是改革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改革的结果: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