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 戴思恭
- 格式:ppt
- 大小:817.00 KB
- 文档页数:68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无名氏:《黄帝内经》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2.张机:《伤寒杂病论》3.华佗:《中藏经》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王叔和:《脉经》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葛洪:《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雷公炮灸论》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苏静:《新修本草》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银海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陈藏器:《本草拾遗》5.王焘:《外台秘要》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玄珠密语》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昝殷:《经效产宝》9.无名氏:《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韩祗和:《伤寒微旨》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寇宗奭:《本草衍义》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刘昉:《幼幼新书》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郭雍:《伤寒补亡论》17.张杲:《医说》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宋慈:《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张元素:《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家珍》4.张从正:《儒门事亲》5.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王好古:《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齐德之:《外科精义》3.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宝鉴》7.朱震亨:《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葛乾孙:《十药神书》9.王履:《医经溯洄集》10.倪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刘纯:《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朱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戴思恭:《证治要诀》4.王纶:《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王九思:《难经集注》6.李濂:《医史》7.虞搏:《医学正传》8.汪机:《石山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易览》9.薛己:《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保婴金镜录》《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高武:《针灸聚英》11.江瓘:《名医类案》12.万全:《万氏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沈之问:《解围元薮》14.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15.李?梃:《医学入门》16.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楼英:《医学纲目》18.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旨绪余》19.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杨继洲:《针灸大战》23.王肯堂:《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申斗垣:《外科启玄》25.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26.龚廷贤:《寿世保元》27.刘裕德:《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28.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陈实功:《外科正宗》30.赵献可:《医贯》31.武之望:《济阴纲目》32.张介宾:《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33.陈司成:《霉疮秘录》34.胡慎柔:《慎柔五书》35.孙文胤:《丹台玉案》36.吴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喻昌:《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傅允科:《审视瑶函》3.张遂辰:《伤寒论参注》4.汪绮石:《理虚元鉴》5.祁坤:《外科大成》6.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张倬:《金针开内障论》8.张登:《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柯琴:《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印宗》《金匮要略注》《吕山堂类辨》13.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15.汪昂:《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本草易读》16.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李用粹:《证治汇补》18.吕留良:《东庄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宗:《素问直解》21.王宏翰:《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钱潢:《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张锡驹:《伤寒论直解》25.沈颋:《病机汇论》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戴天章:《广温疫论》30.林之翰:《四诊抉微》31.高鼓峰:《医家心法》《四明医案》3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静香楼医案》34.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程国彭:《医学心语》36.王惟德:《外科证治全生集》37.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叶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刊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陈复正:《幼幼集成》40.黄元御:《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要解》《玉楸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41.薛雪:《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吴仪洛:《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张宗良:《喉科指掌》44.徐大椿:《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兰台轨范》《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沈又彭:《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编》47.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柳州医话》4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49.余震:《古今医案按》50.余霖:《疫疹一得》51.吴瑭:《温病条辨》52.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景岳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陈耕道:《疫痧草》54.朱翔宇:《喉证全科紫珍集》55.钱秀昌:《伤科补要》56.王学权:《重庆堂随笔》57.顾锡:《银海指南》58.胡廷光:《伤寒汇纂》59.章楠:《医论》60.傅山:《傅青主女科》61.张琦:《素问释义》62.王清任:《医林改错》63.郑梅涧:《重楼玉钥》64.林佩琴:《类证治裁》65.陈定泰:《医谈传真》66.鲍相璈:《验方新编》67.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王泰林:《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王士雄:《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冷庐医话》71.石寿棠:《医原》72.费伯雄:《医醇賸义》《医方论》73.吴师机:《理瀹骈文》74.包诚:《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赵彦辉:《存存斋医话稿》77.李纪方:《白喉全生集》78.雷丰:《时病论》79.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董废翁:《西塘感证》82.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陈葆善:《白喉条辨》86.周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行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柳宝诒:《温热逢源》88.郑肖岩:《鼠疫约编》89.陈根儒:《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丁泽周:《脉学辑要》《医经辑要》《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2.陈无咎:《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黄溪大案》《医量》3.恽树珏:《药庵医学丛书》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5.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7.曹家达:《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吴櫂仙:《子午流注说难》《灵枢经解》9.陆彭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陆氏论医案》1 / 4。
丹溪学派形成及其影响杜松;张玉辉【摘要】Zhu Danxi is one of the famous physicians of the four " great physicians" of Jin and Yuan dynasties. He has been the student of Luo Zhidi, who is the disciples of Liu Wansu. He was the latest among the four physicians and the founders of "Nourishing Yin School". Danxi had many disciples and his theory was very popular at that time. Therefore, the Danxi theory and Danxi school were formed. It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hysicians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after ages.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Danxi school and its great influence on making clear that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academic school of TC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曾师从刘完素的二传弟子罗知悌,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滋阴派创始人.丹溪成名后,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形成了丹溪学说和丹溪学派,其学说思想卓然可观,对明代医家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探讨丹溪学派的形成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进一步明确中医流派对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的重要作用.【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4)006【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朱丹溪;丹溪学派;学术思想【作者】杜松;张玉辉【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6朱丹溪 (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
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答:1.集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大而有法、杂而有方”,运用“反用”和“激用”法;4.多种剂型的运用。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对后世的影响?答:1.用药务求柔润;2.力戒呆补峻攻;3.注意升降气机;4.善于化裁古方;5.创制简便成药。
钱氏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制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法;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重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派所采纳。
3.刘完素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有何发展?答: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
1.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2.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佛热郁结为主;3.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证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
4.李杲的脾胃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了补土一派。
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
1.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影响了明代薛己、张介宾等;2.丹溪为滋阴派,治疗杂病极重胃气,受李杲影响;3.明代外科学陈实功治疗外科兼重视脾胃,饮食调养,受李杲影响;4.清代叶天士接受李杲,增加养胃阴,使脾胃学说更完善。
5.丹溪治疗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经验?答: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虚和气郁有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
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
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郁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凡郁皆在中焦”,创制越鞠丸统治郁证。
治郁重在调气,常用苍术、香附。
川芎。
6.试比较东垣所论之阴火与丹溪所言妄动之相火有何区别和联系?答:东垣所称“阴火”之阴,意为火由内伤而来,其病机关键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产生阴火。
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
戴思恭——明朝医学家戴思恭介绍中文名:戴思恭别名:戴原礼,戴肃斋国籍: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出生日期:1324年逝世日期:1405年职业:医学家主要成就:继承丹溪学说,倡“气血盛衰论”代表作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推求师意》二卷及校补《金匮钩玄》三卷主要传人:汪机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人。
明代著名医学家。
其父戴士尧为名医,幼承父业,继向朱丹溪学习医术二十余年,潜心医学理论,洞悉诸家奥旨。
朱丹溪弟子甚多,惟戴思恭得其真传。
治疾多获神效,由是以医术名世。
明洪武年间,戴思恭被征为正八品御医,授迪功郎,由于他的疗效特别好,每次都能药到病除,所以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得病而久治不愈,下令逮捕医官,唯独慰勉戴思恭说:“你是仁义人,不用怕。
”仍重用他。
不久,明太祖病逝。
建文帝即位后,将诸多侍医治罪,唯独提升戴思恭为太医院使。
永乐初,以年老求归。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夏,再次奉召入京。
冬,病卒,享年82岁。
成祖亲撰祭文,派人致祭。
戴氏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他在学术上继承了丹溪学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并有所发挥,提出“阳易亢,血易亏”气血盛衰理论,强调顾护胃气,辨证精到,施治圆活。
著作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含《证治要诀》十二卷及《证治要诀类方》四卷);《推求师意》二卷;以及校补《金匮钩玄》三卷。
戴思恭医学理论,多能阐《内经》之旨,开诸家之悟。
翰林学士王汝玉认为,戴思恭之医学“所得于丹溪者,触而通之,类而比之,研精殚思,明体适用……后之人能知丹溪之学者,是公有以倡启之也。
”朱国桢称其为“国朝之圣医”,后人誉为“明代医学之冠”。
著有《订正丹溪金匮钩玄》、《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推求师意》等。
《明史》有传。
戴思恭出身于读书人的家庭,他的祖上曾经有好几代人做过医生。
戴思恭从小就深受家庭的熏陶,勤奋好学。
读王琦老师中医《师承论》读王琦老师中医《师承论》师承大论,洋洋洒洒,蔚蔚大观。
析中医千年传承之源流,探学者百家成才之路径。
溯流析派,明释师承。
史料详实,文采飞扬。
师承大论,于学于师,皆有裨益。
为学者,可以此励志,学者唯精,至学乃成;为师者,可以此修身,师者惟明,至道流行。
呜呼!苟为师为学者,以天地之心为心,以生民之痛为痛,大医师承,垂教后世。
中医流泽岂有穷尽哉?问道者于成都同仁堂中医馆农历乙未年中医之学,璀巍光灿,垂二千余年。
然其推移演进,繁衍传继者,师承之教,未曾离之。
《黄帝内经》以岐伯、黄帝师生问答而为师承之肇始,故中医之学为岐黄之学,此其后者,每以“岐黄传人”称之。
古之师承,有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多种,其间名家辈出,学派流衍,卓有建树者甚多,或续其余绪者,或与师齐名者,或青于蓝而胜于蓝者,皆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究其学术传扬,师之著述传其弟子者固多,而师之学验,得经弟子整理,始继绝存亡,获流传问世者亦复不少。
是则,师传之功固当颂扬,而生之承衍,又功不可没。
子贡有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则不见百官之富,宗庙之美。
”言其师者学问高深,求学者必入师门,方可得其门径,“登堂入室”,故学无师无以得高明;术无承无以得传薪。
道之所存,师生同工,史实皆可稽也。
从师而成者,代有才人。
越人扁鹊,《难经》传为所撰,《史记》有载,子仪是其弟子。
汉·张仲景受业于同郡张伯祖,而名逾于师。
史称仲景“其识用精微过其师”,撰《伤寒杂病论》而成一代宗师,经方鼻祖。
·序》云:“故知张伯祖之学,皆出于汤液,仲景师而广之,迄今汤液不绝矣。
”嗣后仲景之学又亲传其弟子。
《太平御览》引《张仲景方·序》云:卫讯,好医术,少师仲景,撰《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脏法》、《小儿颅囟经》三卷,皆行于世。
”三国名医华佗,《魏志·列传》载有弟子李当子、吴普及樊阿。
《中藏经》名为佗撰,历存争议。
·乾隆间周锡瓒氏谓为其门人吴普据华佗医学佚文所辑。
华润龄:吴门医派溯源与发展概说一、吴文化与吴医苏州具有古老的历史。
据史籍所载,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朝末年,相传周太王(周文王之父)之子泰伯、仲雍逊位避争由中原来到俗称“荆蛮之地”的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泰伯“断发文身”与当地土著部族一起生活,尔后成为部族首领,自号“勾吴”,由此开始了吴国的历史。
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以后册封泰伯、仲雍后裔。
公元前585年,寿梦继位后,曾多次与中原诸侯会盟,促进了吴国与中原的交流。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夺取王位以后,实行了治国安邦的一系列措施,同时委派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起了阖闾大城(即苏州城的前身)。
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吴国经济与军事实力大增。
从此开始争霸,战争不断。
先伐齐国,后击楚师,最后败给了越国。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檇李(今浙江嘉兴)之战负伤而死,夫差接位后继续厉兵秣马到处征战。
先战胜越国,又北伐陈蔡,并屡次与齐争战。
公元前473年,吴国最终为越国所灭,吴王夫差由诸侯霸主变成了亡国之君。
泰伯、仲雍奔吴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吴地土著文化交融,这是吴文化的嚆矢。
寿梦以后,加强了吴地与中原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吴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全面影响。
吴王阖闾修建都城以后,使之迅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促进了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以后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逐渐消失,吴文化成为华夏文明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吴文化在不断吸融中原文化的同时,也扩散辐射到中原地区及华夏其他部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划苏州为会稽郡,始设吴县。
到了隋文帝开皇九年,废吴郡,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改称苏州,苏州的名称盖源于此。
自隋至唐的三百年间,江南一带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和手工业均有很大发展,商业尤为繁荣。
宋室南迁,偏安一隅,人文渗透,农业与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市面愈趋繁荣,诚然已是“江东一都会”。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当时石湖老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对苏州的写照。
苏州之繁华富庶,从流传至今的碑刻《平江图》中还能见其大概。
明史◎方伎左氏载医和、缓、梓慎、裨灶、史苏之属,甚详且核。
下逮巫祝,亦往往张其事以神之。
论者谓之浮夸,似矣。
而《史记》传扁鹊、仓公,日者,龟策,至黄石、赤松、仓海君之流,近于神仙荒忽,亦备录不遗。
范蔚宗乃以方术名传。
夫艺人术士,匪能登乎道德之途。
然前民利用,亦先圣之绪余,其精者至通神明,参造化,讵曰小道可观已乎!明初,周颠、张三丰之属,踪迹秘幻,莫可测识,而震动天子,要非妄诞取宠者所可几。
张中、袁珙,占验奇中。
夫事有非常理所能拘者,浅见鲜闻不足道也。
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本《周官》遗意。
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沈思独诣,参以考验,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宗。
今录其最异者,作《方伎传》。
真人张氏,道家者流,而世蒙恩泽,其事迹关当代典故,撮其大略附于篇。
滑寿葛乾孙吕复倪维德周汉卿王履周颠张中张三丰袁珙(子忠彻) 戴思恭盛寅皇甫仲和仝寅吴杰(许绅王纶) 凌云(李玉) 李时珍(缪希雍) 周述学张正常刘渊然等滑寿,字伯仁,先世襄城人,徙仪真,后又徙余姚。
幼警敏好学,能诗。
京口王居中,名医也。
寿从之学,授《素问》、《难经》。
既卒业,请于师曰:“《素问》详矣,多错简。
愚将分藏象、经度等为十类,类抄而读之。
《难经》又本《素问》、《灵枢》,其间荣卫藏府与夫经络腧穴,辨之博矣,而缺误亦多。
愚将本其义旨,注而读之可乎?”居中跃然称善。
自是寿学日进。
寿又参会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之三家而会通之,所治疾无不中。
既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尝言:“人身六脉虽皆有系属,惟督任二经,则苞乎腹背,有专穴。
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宜与十二经并论。
”乃取《内经骨空》诸论及《灵枢篇》所述经脉,著《十四经发挥》三卷,通考隧穴六百四十有七。
他如《读伤寒论抄》、《诊家枢要》、《痔瘘篇》又采诸书《本草》为《医韵》,皆有功于世。
晚自号撄宁生。
江、浙间无不知撄宁生者。
年七十余,容色如童孺,行步蹻捷,饮酒无算。
天台朱右摭其治疾神效者数十事,为作传,故其著述益有称于世。
中医学术流派概说刘桂荣;李成文;戴铭【摘要】在编写<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时,通过认真研究,明确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梳理了学派形成与发展历程,指出了中医学术学派划分的标准与划分方法及其应用,扼要介绍了中医主要学术流派,提供学界了解中医学术流派状况、探讨有关学术的新视角.【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3(041)006【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学术流派定义;学派形成时期;划分标准与方法;主要学术流派【作者】刘桂荣;李成文;戴铭【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1 中医学术流派的定义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1]。
2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学术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因医家的学术主张或学术观点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学观念、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和医疗方式,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学派。
学派是学术发展中的一种现象。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与进步,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
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年代,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形成于战国时期、二是形成于汉代、三是形成于宋金元时期。
一般而言,理论的建立是一个学科形成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科形成,才可能产生学术上的不同流派,学派的形成是学术成熟的标志。
虽然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在战国时期形成了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个不同的“学科”,在“学科”中又有不同的学派,如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等,但并无著作传承下来。
汉代中医学体系初步确立,经过两晋南北朝、唐朝的不断发展,至宋金元基本完善,学术争鸣,学派纷呈,产生/出现了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等学术流派等。
海派中医的名称海派中医”作为一个近代广泛流传的医学文化名词,究其本质,首先是一个具有特定形式内涵的学术派别概念。
所以“海派中医”这一提法是否合理,首先需要站在文化历史层面,审视其是否符合学术派别概念的一般定义方法。
学术派别通常简称为学派。
考察人类文化史, 学派是一个广泛出现在自然社会学领域中的名词。
何谓学派?我国权威的百科性工具书《辞海》的定义是:“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按此观点,学派的概念只能是因缘于学说观点及其师承关系而建立的。
但如果仔细考察中外文化史料就会发现,除了有以“学说师承”为命名依据的学派概念之外,还广泛存在着以地域关系以及以研究主题等为命名依据的学派概念。
所以学派的成立不仅仅都是依赖“学说师承”关系为核心要素,实际上还有根据地域以及研究问题等来命名学派的。
中医学的学派情况也与之相似,不仅存在大量学说师承性学派概念,还广泛存在地域性以及问题性学派概念。
以学术观点以及其师承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学术派别,可称之为师承性学派。
师承性学派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相似的学术观点,二是有比较清晰的师承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以学术师承关系为名称基础的学派非常多,如著名的“程朱学派”,就是指发端于北宋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集本成于朱熹,学术上以“理”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的师承性学派,后人把创立和完成这一理学体系贡献最大的二程、朱熹连在一起,合称为“程朱学派”。
在中医学中,以学术师承关系命名的学派非常多,具体有以学术观点和学术代表人物命名之不同。
以学术观点命名者,如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滋阴派、温阳派(扶阳派)、肾命学派、经方派、时方派等;以学术代表人物命名者,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等。
如著名的“丹溪学派”就是指创始于元代朱丹溪,发扬光大于其传人赵道震、赵良仁、戴圭、戴思恭、王履、刘叔渊、刘纯等,以理论上倡导“阳常有佘,阴常不足”论,临床上强调滋阴降火、保存阴气为主要学术特征的一个中医学术派别。
一、各论:4.伤寒学派: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柯琴5.河间学派:刘完素6.易水学派:张元素、李?、王好古、罗天益7.攻邪学派:张从正8.丹溪学派:朱震亨、王履、戴思恭9.温补学派: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10.温病学派: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11.其他著名医家:孙思邈、钱己、陈自明、缪希雍、绮石、喻昌、张石顽、张志聪、吴师机、王泰林、王清任、唐宗海、张山雷、?树?二、总论:1.三世医学: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天子脉决》,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
2.《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医学亦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这就奠定了医学流派产生的基础。
3.《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已有师承授受的关系4.学派的形成要素:学说、师承授受三、伤寒学派1.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辩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2.《伤寒论》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
3.王叔和: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广泛地搜索、整理与编次。
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
4.孙思邈:采取“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为后世从方证角度探索《伤寒论》的先导,孙氏所谓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5.韩袛和《伤寒微旨》,庞常安《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许书微《伤寒九十论》,郭雍《伤寒补亡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6.明清时期伤寒的三个派别代表医学及著作:错简重订派:实发端于明.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说,著成《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著《尚论篇》,“三纲鼎力”学说,张璐著《伤寒缵论》,程郊倩著《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著《伤寒本旨》,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黄坤载著《伤寒悬解》维护旧论派:张卿子,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影响最大,《伤寒论浅注》)辨证论治派:7.按方类证: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按法类证:以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代表按症类证:以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为代表按因类证:以钱璜《伤寒溯源集》为代表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4.2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寒毒说,异气说。
丹溪派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丹溪派摘要丹溪学派成立于15世纪明代,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其学术理论远绍《内经》,近亦受河间火热理论影响,然丹溪学派侧重于阐述阴虚火旺之证,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丹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繁荣和进步。
名字来源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所创,主张滋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他是南方人,南方人身体柔弱好食者多,所以用清滋之品。
思想论述丹溪学术思想以养阴为主题,于气、血、痰、郁、火诸证的治疗亦多发挥,每被后世奉为圭臬。
丹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后的医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倡“相火论”成为后来温补学派诸家论命门之火的理论依据。
温病学派诸家所采用的养阴、救液、填精诸法的确立亦受丹溪滋阴理论的影响。
代表人物朱震亨(创始人),元著名医家,他认为肾精不足,相火易亢,是人体发病的关键,故尤重相火为病,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是河间之学传至震亨已渐变矣。
传朱震亨学说的门人,主要有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刘纯等,最有成就者,当推戴思恭、王履。
赵道震,《定远县志》云:“凡轩岐以下诸书,靡不精究。
受学丹溪,所造益深。
洪武己巳,徙籍定远,活人颇多,未尝言利”。
可惜他的著作《伤寒类证》未见有传本,其学术思想难以测知。
卢和(14-15世纪时期),字廉夫,东阳卢宅人,明代丹溪派名医,著有《丹溪篡要》、《食物本草》、《儒门本草》等传世著作。
赵良仁,《苏州府志》云:“少试吏宪司,即弃去,从丹溪朱彦修学医,治疗多有奇效,名震浙东西。
所著《医学宗旨》《金匮方衍义》并《丹溪药要》等书”。
《医学宗旨》《丹溪药要》两书均未见,《金匮方衍义》亦未能详刊,至康熙朝经周扬俊补注,名为《金匮玉函经二注》之后,始有传本。
戴垚,以母病死于庸医之手而弃儒从医,率子戴思恭徒步至义乌,受业于朱震亨,“当时游丹溪之门者,弟子颇多,惟元礼父子最得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