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 高中语文 高中生49个古诗词常见意象典故
- 格式:pdf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7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古诗词里常见的49个典故和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4)61.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政”。
68.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9.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1.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5.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79.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3.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如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7.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
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8.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析解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3.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4.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5.南浦(水路上代表送别点)、柳岸、长亭(陆路上代表送别点):送别地的代名词。
6.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7.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8.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9.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0.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11.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12.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杜鹃也叫子规。
古代传说中,蜀王杜宇(即望帝)禅位后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词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寒蝉秋后的蝉已活不了多久,一番秋雨之后,便剩下几声凄凉的哀鸣,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凄楚悲凉的同义词。
如柳永《雨霖铃》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营造了一种悲凉的离愁别绪。
鸿雁雁在秋天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寓浓浓的乡愁。
如赵嘏《长安秋望》:“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也有以鸿雁代指书信的。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跟随西王母,并服侍在西王母身旁。
后来用青鸟指代传书的信使。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蟋蟀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客远思归等联系了起来。
如杜甫《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
”燕子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猿猴其啼声为哀伤、凄厉的象征,如郦道元《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鹧鸪鹧鸪的叫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联系。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外,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寒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
1.鸿雁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指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后来,人们用此典故表达寄情托意、孤寂难眠、思乡念亲等情感。
2.青丝白马:出自《乐府·塞北江南》,指女子思念远方情人的形象。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表达对远方情人的思念、盼望团聚等情感。
3.杜鹃啼血:出自《蜀王本纪》,指杜鹃鸟哀鸣出血,形容悲伤、思念等情感。
4.青楼薄幸:指风尘女子薄情负心、离弃原配的行为。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形容男子对女子的辜负、背叛等行为。
5.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指项羽失败后不愿渡过乌江,回到江东老家。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形容留恋故土,不思进取的情感。
6.浮生若梦:出自《庄子·齐物论》,指人生短暂,如同梦境一般虚幻无常。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表达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7.红豆相思:红豆又称相思豆,多用于表达对远方情人的思念、盼望团聚等情感。
8.楚囚对泣:出自《左传·哀公三年》,指楚国囚犯对坐哭泣,形容悲伤、无助等情感。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表达处于困境中、无法自拔的状态。
9.梅妻鹤子:出自《宋史·林逋传》,指北宋著名文人林逋以梅花为妻、仙鹤为子,形容清高自洁、隐逸恬淡的生活方式。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表达追求清雅淡泊的生活情趣。
10.春风得意:出自《登科记考》,形容科举考试中状元及第的得意心情,后来也用来形容事业顺利、精神饱满等情感。
这些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它们在表达上具有凝练、含蓄、丰富的特点,能够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高中课本中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典故集锦(兴隆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2013.9.28)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异彩纷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典故,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高考必考古诗鉴赏,为便于学生复习,本文就高中课本中常见的意象典故辑录在此,以飨读者。
关键词高中课本古典诗歌意象典故集锦一、古代诗歌中一些特殊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有其固定意蕴,形成了特定的诗歌语言,鉴赏时联想意象的特定含义,便能较快地把握诗歌内容,故须不断积累。
(1)植物类。
枫叶:愁思。
江枫:游子思乡,羁旅之思。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到来。
花开:希望。
桃花:象征美人。
丁香:愁思,情结。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竹:气节,积极向上,质朴,虚心,正直。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松柏:伟岸,坚强的生命力。
兰:高洁。
草: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生命力。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飞蓬、枯草:随风飘飞居无定所。
(2)动物类。
子规(杜鹃):悲惨,凄恻,思念故国,故乡。
猿猴:哀伤,凄厉。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沙鸥:飘零,伤感。
云、鹤:脱俗,隐逸,高洁。
(3)江河湖海与天气。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河)流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绵长的愁苦。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春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
春风(东风)、春天:美好,舒畅,欢愉,希望。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风、雨、霜:人生易老,环境恶劣,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孤云:孤独,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4)其他。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
杨花:有飘零之意。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典故及意象常识高考文学常识大全:古诗词常用典故及意象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桃花:象征美人。
古诗文常见意象与典故 100 个1、月亮:一般在古诗文中用作由月亮本身引发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
2、杨柳:在古诗文中,“杨柳”即指柳树,而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以折柳表惜别,由此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后用来指代陆上的送别之所。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的便是离别时的场景。
4、杜康: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被尊为酒神,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
曹操《短歌行》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沙场:平沙旷野,多指战场。
王翰《凉州词》有名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桑梓:《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7、丹心:指忠诚、赤诚之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9、哀鸿: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0、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1、献芹:也叫“芹献”,典出《列子》卷七《杨朱篇》: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嘴巴也刺破了,肚子消化不了也疼痛得要腹泻。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大全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高考语文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市井(城市)常表现繁荣热闹、富贵美好。
渔舟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
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
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青鸟、鱼、鹧鸪多表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桃花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山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蝴蝶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早莺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草木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飞蓬、枯草随风飘飞、居无定所。
高考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意象就是诗歌艺术得精灵,就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得客观物象。
意象就就是(物)象与(情)意得组合。
意境就是诗人得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得浑然一体得艺术境界。
从形式上瞧,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得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得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得内涵,它们蕴含得意义基本就是固定得。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得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得,源于屈原得“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得寄情于物、托物以讽得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得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与情感色彩。
唐诗宋词更就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得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就是“凋零”得,“秋月”就是离别得,隐逸就是解脱得;爱情得离思使人愁,青春得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
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得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得往往具有一定得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得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得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得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得哀叹、一腔得爱国情"等等。
熟悉意象得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得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得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得意趣。
古诗词常见意象一、边塞、军旅类1.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3.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4. 柳营:指纪律严明的军营。
汉周亚夫为将军,治军谨严,驻军细柳,号细柳营。
5. 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6. 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7. 号角、画角、城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
诗歌常借此意象表达悲凉伤感之意。
二、送别类1.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2. 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 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 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 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 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7.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 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9. 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10.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11.蟋蟀:怀念征人。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三、山水、田园类1.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
2.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
3.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4.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
5.春山:渲染静寂的环境。
6.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7.云: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
(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
)8.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9.白鸥: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10.白鹭: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
11.稻香: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
12.蛙: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
四、羁旅行役类(思乡诗)1.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高考古诗词常用典故高考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
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
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于谦《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姜夔《齐天乐·蟋蟀》:“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
雁:
许浑《示弟》:“秋风正摇落,孤雁又南飞。
”
②思乡之情。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③鸿雁传书,思念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
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②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
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
憔悴老边州。
”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
谢家:
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
”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又称“中流誓”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
何日请缨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
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
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
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
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
肆埋兰芳。
”
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
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