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之间,自成天地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天地之初,混沌未开,阴阳未判,动静未分。
是时也,日月星辰,环绕无极;山川草木,滋生不息。
万物皆生于动静之间,而动静之始,实为天地之大德。
动静相生,相成相济,天地之道,莫大于是。
及至阴阳分而天地成,动静之理,始显于世。
动者,阳之象也;静者,阴之象也。
阳刚有力,故动;阴柔顺从,故静。
动静相辅,而成万物。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皆动静之象也。
然动静难辨,盖因其相生相成,无有间断。
动中寓静,静中寓动,此乃天地自然之妙。
是以圣人观动静,而不拘泥于动静之分。
动静之间,亦有所见。
动静有常,而变化无穷。
动静之变,即万物之变。
吾辈凡夫,欲辨动静之理,固非易事。
然观于自然,可略窥动静之端。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此动之极也;秋凉叶落,万物凋零,此静之极也。
然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循环往复,无有终始。
动静之间,即生死之理,盛衰之机。
世之俗人,往往以动为美,以静为恶。
不知动静相生,无有善恶之分。
动之极,必有静之极;静之极,必有动之极。
动静相济,方能成事。
是以圣人教人,动静皆宜,不可偏废。
夫动静难辨,非独天地万物之理,亦为人事之理。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皆有其动静之理。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
君臣父子,动静相生,方能和谐相处。
若偏于一端,必致失和。
故动静难辨,非独天地之理,亦为人事之理。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以其能辨动静之理,而用之人事。
动静之间,有道德,有文章,有政治,有经济。
圣人以动静之理,治国家,平天下,故能垂拱而治。
吾辈若欲明动静之理,宜先察天地万物之动静,然后观人事之动静,终而究其动静之理。
动静之间,莫测其端,然亦莫测其终。
动静之变,无有穷尽,唯智者能辨。
是以动静难辨,为天地之奥,人事之秘。
欲求其理,非一日之功。
然知之者,能成大事;不知者,必困于事。
动静之间,虽难辨,然亦非不可辨。
吾辈宜深思之,勿以难辨而废其理。
夫动静难辨,实为天地之常,人事之常。
唯智者能辨,唯智者能用。
动静之理,非独天地万物之理,亦为人事之理。
明动静之理,方能明人事,方能成大事。
看“动静”之姿,显宇宙本体,生生不息的秘密“动”与“静”是道家对本原宇宙与现象宇宙的认识概念,也是对修真内部境界的阐述。
此概念出自《道德经》十六章有“致虚,极也;守情(静),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静是谓复命。
”还有四十一章有“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老子在修真的实践中体悟到了宇宙的本体是静态的无极,这静态的无极是无形象可见的,但却又是实际存在的。
这静态并非死寂之静,而是动态的力量源泉,也是众动态的运动规范。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不改,即无所变动之静态;独立,即不依赖其它事物的存在。
而这独立的静态势却是天地赖以存在和变化的基础,这个天地之基础就是老子所称的“道”。
而现象界的天地却是在永远的变化,这变化的根源则是静态的无极之道。
是静态的均衡无极,制御着不均衡的有极,使不均衡趋于均衡,于是就产生了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
而这变化的总规律就是趋向均衡无极,所以那千变万化之动就显示出有序的条理性。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静为体,动为用。
无体则无以显用,无用亦无以显体。
这也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即有形之现象,“无”即无形之本体。
有形之现象为无形之本体发挥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无形之本体借有形之现象而发挥其统御的作用,于是就产生了永恒不息的变化运动。
这就是自然大宇宙的全部。
将自然大宇宙的动静关系引之于人体小宇宙以修真养生,那就是让纷动的识神归于安静而呈元神之态,这无极元神的静态就会发挥其无极能动力的作用,使人体内的不均衡状态趋于元神的均衡,于是就产生了体内元气的趋平运动。
这元气之动态是以元神之静态为动力的,所以在元气运行时乃要保持元神之静态,以使元气按元神的均衡静态去趋于均衡,从而形成体内阴阳之平衡。
若元气萌动时心神也纷动,那就会形成元气的乱动,故也就不能起平衡体内阴阳的作用,反而会促成体内阴阳分布的更加混乱。
《渔樵问对》译文及原文《渔樵问对》译文及原文《渔樵问对》作者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
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
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邵雍《渔樵问对》译文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
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答:“能。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答:“不能。
”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
请问这是为什么?”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
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
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
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
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
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
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
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
”樵者又问:“鱼能生吃吗?”答:“煮熟之后可以吃。
”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答:“当然。
”问:“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
”答:“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
夫动相,其源远矣。
自天地之初,阴阳相摩,刚柔相荡,而生万物。
是故,动相者,天地之元气也。
天地之大德,生养万物,而动相者,万物之生命也。
观乎动相,可知天地之造化,万物之生机。
古之圣贤,察乎动相,而明于道。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之所以戒之,盖因其深知动相之变化,与人之生死攸关也。
动相之妙,在于其变。
天地间,无时无刻不在变,无物无时不有变。
动相者,变之极致也。
观乎动相,可以见微知著,可以见势知危,可以见危知安,可以见安知危。
是以,动相之道,深不可测,广大无边。
夫动相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能。
古之学者,或取法于自然,或效仿于古人,或探求于心性,或修炼于道德。
然无论何人,欲求动相之真谛,必先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养其德。
昔者,庄子游于逍遥之境,见一美人在水中洗涤,其姿容曼妙,如仙子临凡。
庄子问之:“子何人?”美人答曰:“吾乃动相之女,生于水,长于水,游于水。
”庄子曰:“吾闻动相之妙,可以见天地之心,可以知万物之理。
子能示吾动相之秘乎?”美人微笑,遂以动相之术,展示天地之变,万物之理。
自此,庄子悟动相之奥,遂作《逍遥游》,以传后世。
其中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以天地为大美,四时为明法,万物有成理,故能游于天地之外,逍遥于物之外。
”动相之道,虽妙不可言,然其理可寻。
夫动相者,心之所动,意之所至。
心静则观其静,心动则观其动。
动静之间,妙不可言,然实则易见。
盖因其无时无刻不在,无处无在,故能知动相之妙,而明乎道。
吾辈凡夫俗子,虽不能如庄子般游于逍遥之境,然亦当学习古人,观动相之妙,以求明道。
动相之道,虽微妙难测,然实则简单易行。
心之所向,意之所至,即动相之道也。
是以,吾辈当正心诚意,慎独养德,以求动相之真谛,以明天地之理,以达逍遥之境。
夫动相者,天地之元气,万物之生命,道之根本。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译文】天在上而高贵,地在下而卑贱。
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就由此决定了。
天地间,万物由卑下到高大,杂然陈列,就是卦中的六爻所象征的贵贱之位了。
万物的运行,一动一静有一定的常态,动则刚,静则柔,卦中阳刚之爻和阴柔之爻就判断出二者的截然不同了。
宇宙万物的性向不同,同类的相互聚合,自然形成不同的群体,彼此之间利害的调和与冲突,便有了吉与凶的占断。
宇宙的运动,在天形成日月星辰,白昼黑夜以及四季更替等更象,在地则有山岩原野、川泽湖海以及飞禽走兽、动植矿藏等各种形态,各种变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译文】所以,阳刚与阴柔相互排斥吸引,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雨、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相互推荡,便产生了八八六十四卦所象征的各种复杂的现象。
天地之间,以雷霆鼓动而催发万物,以风雨滋润而长养万物。
宇宙中的日月运行,便有了寒暑季节的循环。
代表天的“乾”就成了男性的象征,代表地的“坤”便成了女性的象征。
天地是万物的根源。
“乾”的功能在于伟大的创始,“坤”的功能在于继承顺从而完成有形的生命。
“乾”的功能是自发的,容易达成创始的使命,“坤”的功能是顺从,简易地作成万物。
(坤体现乾的原创功能,乾通过坤而作成万物)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译文】容易就易于了解,简易就便于遵行;易于了解就会使人亲近,容易遵行就能成就功效;有人亲近便能保持长久,能成功效就能够发展壮大;能保持长久是有才能的人的智德;能够壮大是有才能的人的功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思是,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它寂寥无声,独立不移,循环往复,永不衰竭,为万物产生之本源。
曾仕强先生解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道是混沌一体的,比天地还早。
“寂兮寥兮”,它既空虚无形,又充满了生机造化。
“独立而不改”,“独立”,就是它不依靠任何东西。
今天很多人讲独立,实在是差太远。
要超越于万物的生灭之上,要能够永恒不灭,才有资格讲独立。
不生不灭,不依靠任何东西,只有道做得到。
“不改”,就是不生不灭。
道不依靠任何东西,只靠它自己,给别人还不要回报,不居功,也不要收回,还一辈子跟着。
“周行而不殆”,它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但从来没有倦怠过。
不倦怠,不休息,也没有危险。
“可以为天下母”,它可以说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因为我们都是道生出来的。
傅佩荣先生解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地的母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混成”的“混”,是一个还没有任何区分的状态,比天地还早存在。
人类所能知道的最广大的、最久远的存在之物就是天地,有天地才有万物,但是居然这个东西比天地还要早。
老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不管再怎么广大、再怎么久远,它还是充满变化,也就是有开始,也有结束,所以天地也需要一个来源。
所以,老子想象,一定有一个东西是作为根源、作为归宿。
寂兮寥兮,寂静无声与空虚无形。
无声代表没有人在听,无形代表没有人在看,或者看也看不到。
独立而不改,独立长存而不改变,这代表它是唯一的存在,独立;它又是永远的存在,因为它不改变。
它独立而不改,就是说道超越万物之上,没有任何改变。
“超越”,古希腊的柏拉图说:超越,就是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朱熹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那么朱熹哲学思想介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朱熹哲学思想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熹哲学思想介绍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二程”的理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人性论”等。
其中“理气论”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论,南宋“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后来在二程的基础上又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借鉴了佛家、道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朱熹所谓的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即太极生万物,每一个人和物体都具有完整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范畴,它是有形状、有迹可循的,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理和气之间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理为主,气为客。
朱熹的“动静观”是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动静之间不可分离,互相联系。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辩证法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运动具有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这两种形态,他称其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从认识的来源上看,知在先;从社会效果看,行要重于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响,知道的越多,行动起来就会更便利,实践了、亲自动手去做了,就会知道的更明白。
关于“人性论”,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承认人们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绝对的倡导“无欲”,但是万事万物都要根据理才可以。
宋朝朱熹生平简介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
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熹简介。
他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翻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原文】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
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
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翻译】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注释】①物:指“道”。
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②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③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④周行:循环运行。
不殆:不息之意。
⑤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
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⑥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⑦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⑧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⑨反:另一本作“返”。
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⑩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⑾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⑿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引语截止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
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
夫修炼姿势,首在端正。
古人云:“身正则气顺,气顺则神清。
”故修炼者,当以端正之姿,立身处世。
立身者,立身于天地之间,以身姿为天地之正,以心志为天地之清。
天地之正,在于身心合一,内外相应。
身心合一,则气自顺,神自清。
坐姿者,修炼之基也。
古人有云:“坐如钟,坐则气定,心自宁。
”钟者,稳重也,故坐姿当稳重如钟,不偏不倚,不倚不倾。
双足平踏,腰脊挺直,头颈端正,目光平视,此乃坐姿之要。
修炼时,宜以左手按膝,右手扶颐,以调息静心,养神聚气。
站姿者,修炼之中也。
古人云:“站如松,站则气足,力自生。
”松者,自然也,故站姿当自然如松,不拘不束,不拘不折。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弯,腰脊挺直,肩臂放松,双手自然下垂,此乃站姿之妙。
修炼时,宜以鼻吸鼻呼,调匀呼吸,以养气充力。
卧姿者,修炼之终也。
古人云:“卧如弓,卧则气沉,神自宁。
”弓者,舒展也,故卧姿当舒展如弓,不紧不慢,不紧不缓。
身体侧卧,双臂弯曲,手掌向下,双腿微曲,头部侧枕,此乃卧姿之佳。
修炼时,宜以耳听心音,调息入静,以宁神养气。
此外,修炼姿势尚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动静结合。
修炼姿势,动静之间,相辅相成。
动则养气,静则养神。
动静结合,方能养生延年。
二、循序渐进。
修炼姿势,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由易至难,方能逐渐提高。
三、持之以恒。
修炼姿势,贵在坚持。
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总之,修炼姿势,乃修道之基,养生之本。
古之修道者,无不重视。
今之人,亦当借鉴古人之法,修炼姿势,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译文如下:修炼姿势,古之修道者之所重也。
姿势者,身形之态,动静之间,无不讲究。
所谓“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此乃修炼姿势之极致。
本文将古人之修炼姿势之法,译为文言文,以飨读者。
夫修炼姿势,首在端正。
古人云:“身正则气顺,气顺则神清。
”故修炼者,当以端正之姿,立身处世。
立身者,立身于天地之间,以身姿为天地之正,以心志为天地之清。
天地之正,在于身心合一,内外相应。
原文《渔樵问对》邵雍〔宋代〕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
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
曰:“鱼可钩取乎?”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
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
敢问何故?”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
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
子知其小,未知其大。
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
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
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不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
以鱼之一身,当人之食,是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
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
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曰:“烹之可也。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曰:“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
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
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樵者曰:“愿闻其方。
”曰:“火生于动,水生于静。
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
水火,用也;草木,体也。
用生于利,体生于害。
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
一性一情,圣人能成。
子之薪犹吾之鱼,微火则皆为腐臭败坏,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哉?”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
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曰:“薪,火之体也。
火,薪之用也。
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
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曰:“水有体乎?”曰:“然。
”曰:“火能焚水乎?“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
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
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
”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
Hozii.Doc. 《动静之间天地自成 [动静之间]》摘要:一位女友在保定读书的时候,一晚,忽然有人高喊:“地震了!”整幢宿舍楼大乱,而他随着同学回寝室后,看见陌生女孩睡在自己的床上,便为她盖好棉被,不声不响地在床边坐了半夜…… 三年后,她嫁给了他,谁偶然一抬头,发现电话线正无缘无故地轻轻摇荡,荡过来,又荡过去,大家看呆了,半晌猛地醒过来“地震了”一位女友在保定读书的时候,一晚,忽然有人高喊:“地震了!”整幢宿舍楼大乱。
她迷迷糊糊地跟着人流跑到操场上,夜深如水,她赤裸的双脚冻得时不时地摩擦取暖。
良久,也不见那楼有倒下来的迹象。
她困得要死,又不敢回到七楼去睡,恍惚记得一楼有间寝室是本班女生的,便沿着漆黑的楼道摸索而进,往床上一歪。
醒来之际,只见一方绿军被盖在自己身上,她大骇跳起,一把撩开蚊帐,一个男生转过脸来……两人面面相觑。
她摸错了房间。
而他随着同学回寝室后,看见陌生女孩睡在自己的床上,便为她盖好棉被,不声不响地在床边坐了半夜…… 三年后,她嫁给了他。
可是另一位女子的故事却饱含泪水。
寻常的中午,她在二十层报社大楼的十五层看小说,朝夕相处的男友与同事们在打牌。
谁偶然一抬头,发现电话线正无缘无故地轻轻摇荡,荡过来,又荡过去,大家看呆了,半晌猛地醒过来“地震了”。
她正看得全神贯注,没听见。
只觉得轰隆隆一片声音,整个办公室跑得精光,她也不惊心,信手又翻过一页。
等她一部小说看完,虚惊一场的同事们说笑回来,看见她:“咦,你怎么还在这里?刚刚地震了你知不知道?” 她大吃一惊,反复盘问心爱的男孩:“你怎么不喊我?” “……我以为你知道。
” “那你也没发现缺了我?” “发现时,已经到楼底下了……” 不是他的错吧,当死亡如大军压境,关于生的渴求,是任何人都会攫住的一线天,只是,那比骆驼过针眼还要狭窄的隙口,他的爱,不曾通过橱窗中,她早已看好的婚纱,仍在寂寞地等待。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就是这八个字,用心领悟,一生受用老子道德经深藏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则,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基本物质。
无不可以用之。
抄录如下以备不时之需。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系辞传》原文全文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
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士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近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道乡集》编注邱陵编者按:《道乡集》为崂山逸叟史从龙撰,乃其将训迪门人之语集而成帙,于民国初年刻印问世。
此书以寻常平实语言,深入细致地介绍道教传统养生功法,其中不少真知灼见,不似其它丹书诸多设喻,矜奇好怪,难以卒读。
但此书上下多不连厲,杂乱无章,兹撖拾其精华,削去其疵累,保持原文,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于学者阅读研究。
―、静动循环互用【原文】夫道原无甚么,不过动静二字,其实只一静字。
静时固静,动时亦静也。
如北极坐镇中央,众星环拱,动者固动,静者仍自静耳。
近年来所不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直不能守此一静,而听其自动。
经云:”静为动之基。
”盖以动自静里生出,不静不动也。
动非常动,有时仍归于静。
动静静动,循环不已,如二气往来天地之间,自成造化。
夫动静知宗袓,无事更寻谁。
此中妙义,颇能识乎?然静乃动之基,不静不能动也。
不静而动,便非真动。
因其水源不漬,不足以结丹,故动亦不用。
必也虛极静笃时忽然一动,方是真动也。
要识动静原是一物,静时为体,动时为用,无有体安有用也。
是以静以待动,正玄关辟发时也。
乘此辟机,凝神于内,动气亦自返回本根,与神合成一体,方为着落也。
不从动中认其宗袓,静时无声无色,何以辨别?动既静中得来,乃知动是宗祖,静亦宗祖也。
何谓宗祖?因此动乃生人生物之本根,故云。
然而动时固知宗祖所在,而静时一片真空,虽欲强动亦不可也。
无事更寻谁,乃对有事而言。
动时凝神于气根,乃有事也。
然而有事几同无事,设惑于有事,妄自搬运,反碍活泼之机,非淸静无为之大道也。
有事若行无事,无事但观其妙,更有何物之可寻哉!此二句包括天机,慎勿轻视。
总而言之,动时可觅宗袓,静时无物可寻,但守其静,以待再动可也。
动则观窍,静则观妙,金丹之全旨备矣!禅乃无可言者,以其无形无色,无声无臭,只空空洞洞一太虚之境界,故不易形诸笔墨。
及静极生动,又曰机矣。
今之佛徒只信习禅,不信有机,是以流入顽空,仍不免生老病死之患。
然禅机二字,有密切关系,禅定机来,机息禅静。
《易经》与茶圣陆羽之间的关系谢晔、林磊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学,他所著作的《茶经》更是茶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都知道“茶圣”陆公姓陆名羽,字鸿渐。
陆羽是个弃儿,出身无从考究,坎坷传奇。
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在当地的西湖畔拾得并收养,智公以《易》演卦,得《渐》之《蹇》,上九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遂定姓为“陆”,取名“羽”,字“鸿渐”。
由此可见,《易》不单是儒、道的《易》,也是释之《易》。
陆羽与《易经》的关系,除了其姓名的来源外,我们知之甚少,也很少有文章作出见解。
从《茶经》的字里行间及陆羽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看出,陆公深悟易道,也正因为陆公精研易道,通晓百家,才能作出《茶经》如此伟大的著作。
关于《茶》《易》的关系本文不作详论,单就陆羽的生平事迹与《易经》中的《渐》卦和《蹇》卦的关系作一探讨。
《易》讲象、数、理,《易传·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系辞》更说:“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经》是开发万物,成就一切人间事情的学问。
《易经》三论博大精深,数千年来都是文人学者必深究的课题,被誉为“群经之首”,现代更倍受西方学者们的重视。
陆羽的姓名出自《渐》卦,好象是偶然的,但用《易》之思维方法来分析,通过对《渐》卦和《蹇》卦的考究,陆羽的一生跟这两个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一生重大的遭遇事迹都浓缩在这两个卦当中,这两个卦就是陆羽一生的重要历史写照。
先看《渐》卦,《象》曰:“山上有木,渐。
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这是陆羽品格的写照,说明陆公有古代贤德君子的品格,身居朝野而不忘世俗。
君子设卦观象,从而以自己贤德的思想行为作风,去改善人民的风俗习性,使之不断上进。
就象山能化育林木,其美可观,其材可用,好象贤人一样培育才德,其才其美,可观可用,风行天下,足以影响民众,移风易俗。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白话详解“动静有常”,这句说的是天地。
我们知道,这是指古人眼中所看到的天,因地球自转,天便好像总是永远不停地转动。
虽然其实是地球自转而天并不转动,但古人并不知道。
因此他说“天动”。
大地虽有转动,但我们从来不觉得它动,故我们说“天常动,地常諍”,认为这便是天地的常性。
由此推广,如果拿两件事物作比较,一个动得较多,另一个动得较少的话,我们会称动得较多的为“动”,动得较少的为“静”。
如果从个人或任何一件亊物来说,则任何亊物都会时动时静,例如我们工作时是动,休息时是静,现在上课是半动半静。
故我们人类也可分成有时是动,有时是静。
必须注意这些观念是相对的,无动就无静,无静就无动。
必须有比较才会知道何者为动、何者为静。
例如说一个人智力很高,那要看他跟谁比较。
如跟他比较的是智障人士,那他的智力高极也有限;要是比较的对象是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那就截然不同了。
所以单纯地说一个人或一件事如何如何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有比较才会有意义。
天常动,地常静,这个“常”字是永恒不变的意思,古人除用“常”字外,也会用“恒”字,尤以道家为甚。
但可能由于汉文帝的名字叫作刘恒,所以到了他的时代,为了避讳,书籍中的“恒”字便都改写为“常”字。
后来到了经典尊资的时代,才说经典可以不改,但在此之前,任何书籍都要改。
例如刘邦成为皇帝之后,凡书写到“邦”字都要改用“国”字等。
故此“常”和“恒”可能是同一个字,例如《老子》道可道,非恒道。
”这可能是最原始的版本,但我们今天把它改成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因为它不是经典,故要修改。
本来在汉代以后可改回原字,但书籍文字一经修改,经过了长时间不同人的抄写,抄写的人便忘记了当初的“恒”字被改作“常”字,于是没有改回原文,也因此经常出现各种错误。
后人自作聪明,有时又将原本不是避讳而改的字更易成其他的字,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也是考验大家知识的问题。
但这是题外话,不多谈了。
“常”即永恒不变的意思,等于规律。
动静之间,自成天地
作者:蔡丽洁史月
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2010年第05期
2010年1月22日至23日,在重庆举行的2010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暨第25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活动中,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三(4)班苏阳、刘帅两人同以84分的高分获得金牌,并同时被保送清华大学,在离2010年高考还有5个月的时候,成为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国际班)的“准新生”。
苏阳和刘帅是如此相似,却又截然相反:他们同窗六年,个头差不多,学习成绩同样强劲,可谓一时瑜亮。
同时他们一静一动,就像轨道互相环绕的“双子星”,各成一番天地。
苏阳主静,语速不快,但每个字像纵横棋盘上的落子一样谨慎精炼,显得文质彬彬,成熟冷静;刘帅偏动,无论是他乐于主动攀谈的习惯,还是说话时常伴着的各类手势,一见面就能把他的热烈和激情传递给你。
这“双子星”各成一派,相映成趣。
学习,是有秘诀的
对于一个实力均衡、全面发展,常常拿第一的学生来说,苏阳谈起学习经验,自有体系。
他说,个人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重要,而做笔记是重中之重,譬如数学笔记记的不只是题目,更要记下心得体会,如果一道题目没做出来,就要把思路记下来。
另外,查漏补缺也很关键,苏阳有段时间觉得自己语文不够好,他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出在古诗文上,于是他专门钻研古诗文,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而一个月一次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提升。
苏阳平时还喜欢文学创作,虽然自己的生活一般都很平静,但文学的小世界却能让自己感受荡气回肠。
“我喜欢胡歌的歌,感觉那些词特别美,譬如《逍遥叹》。
”这么一个中意浪漫抒情的歌词的小孩,温润如玉地散放着安静的魅力。
其实有时候,要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潜心学习或思考人生并不难,“只要自己控制好”,苏阳颇有经验地说,“久而久之,周围同学都会知道你喜欢安静地看书,大家也会和你聊合适的话题,学习环境就自然变得很好了。
”
而好动的刘帅则是号称只要坐着看书就会头晕的人。
刘帅的老师回忆说,有一天晚上,他去巡夜,看见远处河边有个灯在晃,走近一看,原来是刘帅提着个应急灯在看书,一边看书还一边来回
走着,丝毫没有察觉到老师来了。
刘帅咧着嘴笑得很欢,为自己辩解说:“没办法,我走来走去的时候才能看书……”
人生,可以“被数学化”
谈到入选国家奥数集训队,谈起对数学的爱,刘帅有些激动:“我觉得我的人生数学化,数学人生化了……”的确,刘帅如此痴迷于数学这个学科,因为数学让他感受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从小学到高中,刘帅的文科成绩并不算优秀,但是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的拔尖,使这位要强而睿智的孩子更加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走一条和数学相关的发展道路,过活在数学世界中的人生。
甚至面对挫折和风浪时,刘帅都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把这些挫折当做是我做错的数学题,要攻克它,就仔细研究重新演算,回过头来看哪一步走错了,改过来完成它,战胜它!”
“从开始到现在,我们很多事情都一起做……”苏阳看了一眼刘帅,彼此心领神会。
在数学世界中,他们是共同前进的战友;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又是相互扶持的良朋;而在日常生活里,他们又是爱互相打趣的兄弟。
刘帅给苏阳的评价是“勤奋,踏实”,苏阳印象中的刘帅则是“聪明,肯干”,这小哥俩再度心有默契地互相“吹捧”了一把。
梦想,永无止境地追逐
尽管“双子星”个性上一静一动,大不相同,可他们的身上总流露出相同的特质和气度,那就是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断追逐。
苏阳说他的人生理想是“永远追逐可以触及的高峰”,他沉吟了一会儿解释说:“就是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努力争取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李开复的“make a difference”是他的座右铭,永不止步于现在,永无止境地去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成为这位即将迈入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的人生目标。
而刘帅的人生态度也是永不停息地“追逐”,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追逐每一个天真的梦想”,“那是高二的时候,我拿了省物理竞赛一等奖,拿到这个奖项后,我心里想拿这个奖曾经是我一个天真的梦想,可是现在它通过我的努力实现了。
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了决心,给自己定下目标,全力以赴拼数学竞赛冲进冬令营,一直努力下去,把所有的时间都扑在数学上……”而最终,这不顾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刘帅也实现了他“天真的梦想”。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07年,那一年的夏天,北方的天空看起来很蓝,云朵离人很近很近,10位高一的新生怀抱着对未来的憧憬从兴化北上游名校,他们从清华大学的小西门进入,校园里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在经过纪念品专卖店时,有两位新生犹豫了半天,怯生生地走了进去,买下了印着清华大学字样的笔记本……从此,这两本笔记本陪着他们“征战无数”。
三年后的今天,这两位学生敲开了梦想的大门,清华大学向他们同时抛出了“绣球”……这两个梦想成真的孩子,就是眼前这对从不停止追逐从不放弃希望的奥数“双子星”——苏阳和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