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透翅蛾的防治 杨明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DOI:10.19904/14-1160/s.2021.08.042白杨透翅蛾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李连海(朝阳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朝阳122639)摘要:白杨透翅蛾被人们称为杨透翅蛾,体型一般为小到中型,是鳞翅目透翅蛾科的一种,一般在白天活动,身体有黑色、暗青色、红色、黄色等斑纹,前后翅大部分无鳞片,是杨树主要的钻蛀性害虫之一。
此外,也为害柳树、榆树等。
白杨透翅蛾一般为害幼株时期的杨树防护林,幼虫钻入树干中,被迫害处树干组织会形成瘤状的虫瘿,很容易造成杨树枯萎。
白杨透翅蛾幼虫为害杨树的初期阶段会在钻孔处有肉眼可见的粪便和碎末排出,并且堆积在钻孔外部,在白杨透翅蛾蛀蚀完树木后形成更大的虫道,且切断树体水分和养分的供给,这对树木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白杨;透翅蛾;防治方法文章编号:1005-2690(2021)08-0088-02中国图书分类号:S763.42文献标志码:B1白杨透翅蛾的为害特点白杨透翅蛾是为害杨树生长的害虫,一般来说白杨透翅蛾1年发生1代,幼虫会在枝干的木质部位或坑道的末端越冬,然后到次年3月下旬幼卵萌发,这个萌发的过程中幼虫会开始蛀蚀树干[1]。
直到4月下旬,白杨透翅蛾的幼虫长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化蛹。
5月中旬后,白杨透翅蛾逐渐开始羽化,到了6月上旬进入到羽化盛期,白杨透翅蛾在成虫后当天就可以交尾和产卵。
这种初卵幼虫会在6月开始侵入树干,并开始在树干内蛀蚀,这种情况一般会持续到10月中旬,直到幼虫成熟后才会到坑道末端越冬。
白杨透翅蛾在成虫羽化过程中会经历较长的时间,而且多半集中在上午进行羽化。
首先,虫蛹在羽化前会利用各个体节部位的刺列和虫道壁发生摩擦,然后再移动到羽化孔的位置,蛹体会穿破堵塞在孔部的木屑并将蛹体2/3伸出羽化孔进行羽化成虫。
一般来说,白杨透翅蛾会1年发生1代,发生的幼虫会在树干虫道的内部越冬[2]。
直到次年3月下旬才逐渐开始蛀蚀树干,4月化蛹,5月中旬发生成虫并交配产卵,虫卵一般会藏在叶腋、叶柄基部的伤口或者裂缝处,一般来说白杨透翅蛾的雌虫一生会产虫卵400~500粒。
白杨透翅蛾天敌调查及天敌繁殖试验初报
于明
【期刊名称】《内蒙古林业科技》
【年(卷),期】1997(000)0S1
【摘要】经调查哲盟地区白杨透翅蛾以白杨透翅蛾绒茧蜂及黑姬小蜂为优势天敌。
本文介绍了这两种天敌移放及繁殖试验情况。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于明
【作者单位】内蒙古哲盟森林病虫害防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3.42
【相关文献】
1.蔗田早期害虫天敌保护利用试验初报 [J], 李伟群;黎家福
2.海城林木害虫天敌姬蜂调查初报 [J],
3.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草地贪夜蛾寄生性天敌资源调查初报 [J], 张柱亭; 秦绍钊; 李静; 王迎; 孙漩; 董辉; 刘金文; 宋新元
4.白蜡外齿茎蜂天敌种类调查初报 [J], 闫家河;武海卫;刘经贤;生钦海;柏鲁林;夏明辉;杨启萌;王涛;王晶;赵燕
5.云南草地贪夜蛾寄生性天敌资源调查初报 [J], 陈福寿;王燕;张红梅;李向永;赵雪晴;尹艳琼;张礼生;太一梅;李志敏;刘萍;谢爱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杨透翅蛾的防治方法
白杨透翅蛾的防治方法——白杨透翅蛾症状及发生规律:幼虫主要为害苗木及幼树的主干和枝梢,使受害部分形成虫瘿,易遭风折并影响树木干形和材质。
成虫外观似胡蜂,前翅褐黑色,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翅透明。
胸部背面青黑色,两侧有橙黄色鳞片,腹部各节有橙黄色横带。
幼虫腹部末端有两个深褐色向上翘起的刺。
在北京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虫道中越冬。
次年4月初开始活动为害,6月底7,月初为羽化盛期。
卵多产于创伤处、旧虫孔中或嫩枝上。
虫瘿近乎圆形,幼虫生活于虫瘿上方虫道中,常在虫瘿上咬一羽化孔,成虫羽化后蛹壳留在羽化孔上。
成虫白天活动,飞翔迅速。
白杨透翅蛾的防治方法
1、认真做好检疫工作,严禁带虫苗木调进和运出,要把有虫部分剪下烧掉。
2、成虫羽化前用毒泥(6%六六六可湿性剂1公斤,黄土5公斤)堵塞虫孔,以杀死其中成虫;或二人一组,根据虫粪寻找虫道,然后一人清除洞口虫粪,并用铁丝深挖洞内,另一人则用镊子将蘸有40%乐果乳剂50倍液的棉球送入洞内,再用黄泥密封洞口。
成虫产卵前要避免修枝和机械创伤,以免成虫在创伤处产卵;还可将雌蛾装入铁纱小盒内,于每天下午2~4时进行诱杀。
幼虫孵化末期用50%速灭松乳剂或50%杀虫脒1,000倍液喷洒苗木或幼林,以杀死其中幼虫;也可用6%六六六柴油溶液涂抹侵入不久的幼虫孔道,将其中幼虫杀死。
杨树蛀干害虫的有效防治在杨树人工林中,以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三种蛀干害虫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防治困难。
由于蛀干害虫的猖獗危害,致使林木成片死亡,防护林“带断网破”。
经过对蛀干害虫多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积累了—些经验。
对三种蛀干害虫的治理,除要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工作外,还应抓好治理的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
一、技术措施(一)白杨透翅蛾防治技术措施诱捕时间:在有代表性的林地内,提前诱捕观察。
当诱到第—只雄蛾时,即开始大面积防治。
诱捕方法:采用涂干钉诱芯法。
在用树林中,诱捕点棋盘式设置,0.2公顷—0.3公顷设一个,林缘适当多设没一些。
在农防林中150米—200米设一个诱捕点,线形等距离排列。
诱芯钉在胶面中央,固定在树干1.3米—1.5米处的向阳面。
诱捕点涂两次胶,每次涂20克。
在苗圃和幼林中,制一标牌,在其上涂胶钉芯。
(二)杨干象甲防治技术措施1.按着适时早防、防后补漏、治轻、治小、治理虫源木的原则,县与县、乡与乡之间有机协调,集中连片,联防联治,以达到防治一片巩固一片,逐步岁扩大保护区,缩小疫区。
2.划分灾害类型区,分类施策。
设计防治的地块,要掌握在树龄小、被害轻的林分内(树龄在6—8年生以下,被害率在10%以下);对被害重的老林带、孤立木、林中呈团块状分布的要优先设计采伐,清理虫源木。
3.栽植诱木,集中除治。
4.化学防治,利用杀虫优原液,或氧化乐果50倍液,涂抹虫孔。
防治时间在幼虫开始为害、蛀入孔排出木屑开始,必要时进行二次防治。
(三)青杨天牛防治技术措施1.营林措施,优化树种结构,营造混交林,形成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林分结构。
对重灾区中无防治价值的大龄林木,优先采伐更新;对中、幼龄林木伐除后,可进行萌芽更新或嫁接更新。
2.物理措施,对被害的林木,可进行人工修枝或高干截头,剪除虫瘿,集中烧掉。
3.化学防治,利用杀虫优、氧化乐果点涂虫孔或于成虫羽化盛期喷雾防治成虫。
二、组织管理措施1. 大力宣传贯彻《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本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及治早、治小、治少的原则,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杨树白杨透翅蛾防治技术研究摘要:白杨透翅蛾的出现不仅会严重的影响杨树的生长,同时还会影响杨树材质的下降,尤其是白杨树派系中的银白杨还有毛白杨,一旦出现白杨透翅蛾,杨树的树梢就会造成枯萎下垂,导致树木的质量下降。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白杨透翅蛾的防治技术研究。
本文分析了白杨透翅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重点分析了白杨透翅蛾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杨树;白杨透翅蛾;防治技术;早在2009年,白杨透翅蛾就已经被天津市列为补充检疫对象,白杨透翅蛾主要是危害白杨的苗木还有幼树,蛀入到树木当中形成虫瘿,导致白杨树材质下降,遇到风雨天气很容易造成树木伤亡,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质量。
一、白杨透翅蛾的形态特征白杨透翅蛾的成虫身体长度有11-20毫米,连同翅膀展开的长度有22-28毫米,白杨透翅蛾的头部呈现出半球状,头部的下唇须基部是黑色的,头上遍布是黄色的绒毛,并且在成虫的头部顶端会有一束黄色的毛簇。
在白杨透翅蛾的身体胸前还有背面都被鳞片覆盖,身体的鳞片主要是青黑色有光泽。
白杨透翅蛾的中胸部和后胸部的肩板上会有两簇橙黄色的鳞片。
白杨透翅蛾的翅膀颜色整体式和黑色,前翅的形状比较窄并且长,中室还有后缘部位呈现出透明状,后翅则属于是完全透明的。
白杨透翅蛾的身体腹部是青黑色的,其中可见有五条橙黄色颜色带,如果是雌性白杨透翅蛾,那么在腹部的末端还有艺术褐鳞毛,并且在两边也各有一簇橙黄色鳞毛。
白杨透翅蛾的卵属于黑色的椭圆形,卵上四周都有灰白色的不规则多角形纹路,一般白杨透翅蛾的卵直径是06.2-0.95毫米。
等白杨透翅蛾成长成为肉虫之后,他的体长通常是在30-33毫米左右,刚开始幼虫呈现出淡红色,之后呈现出黄白色,幼虫的背面有一个深褐色的刺,刺朝着幼虫背上方勾起。
幼虫之后成为虫蛹,提倡大约是12-23毫米,呈现出褐色,虫蛹的腹部第二节到第七节的背上都有两排横列的倒刺。
二、白杨透翅蛾的生活习性和规律白杨透翅蛾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白杨透翅蛾的幼虫都是在树木的枝干中越冬,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份开始,天气逐渐回暖,越冬的白杨透翅蛾幼虫逐渐开始恢复进食,一直到五月份上旬开始,幼虫逐渐生长成为虫蛹,到五月份下旬的时候,成虫逐渐从蛹中蜕出羽化,成虫羽化的过程比较长,一般到10月份还能够持续的看到有成虫出现。
摘要:杨透翅蛾是杨树重要害虫,以幼虫蛀食茎干、枝条,形成肿瘤,影响树木生长,易遭风折。
为此进行了杨透翅蛾防治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各防治方法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杨透翅蛾;防治效果;试验杨透翅蛾又名白杨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是杨树重要害虫。
幼虫蛀入树干和顶芽为害,而徒生侧枝,形成秃梢。
侵入初期,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围绕枝干蛀食,致使被害处组织增生,形成瘤状虫瘿,后蛀入髓部为害,使树木易遭风折。
为防治该虫为害,特进行以下试验。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林概况。
试验设置在陕西省山阳县河道的护岸林,试验树种为箭杆杨,树龄18~20年,树高6.5~10.9m ,胸径16~20cm ,生长中等,河道两岸适于箭杆杨生长。
箭杆杨树有杨透翅蛾为害,危害株率达20%左右。
1.2试验方法1.2.1人工防治试验。
人工防治方法:幼虫初蛀入时,发现有虫屑或小瘤,要及时剪除或削掉;发现树干上有虫瘿时,可用钢丝自虫瘿的排粪孔向上钩刺杀幼虫;秋后修剪时将虫瘿剪下烧毁等措施。
采取以上人工措施后调查防治效果,对照未采取人工防治措施。
1.2.2涂抹溴氰菊酯泥浆防治试验。
幼虫初侵入期往受害枝干上涂抹溴氰菊酯泥浆(2.5%溴氰菊酯乳油1份、黄黏土5~10份,加适量水合成泥浆),毒杀初孵幼虫,设置涂抹溴氰菊酯泥浆与未涂抹溴氰菊酯泥浆(CK)2个处理组,做防治对比试验,涂抹后调查防治效果。
1.2.35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注入蛀孔防治试验。
幼虫蛀入枝干后可将5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注入蛀孔内,毒杀侵入的幼虫。
设置孔道注入敌敌畏与未注入敌敌畏(CK)2个处理组,做防治对比试验,蛀入药液后调查防治效果。
1.2.450%杀螟松乳油20倍液涂抹排粪孔道防治试验。
幼虫钻入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围绕枝干为害。
用50%杀螟松乳油20倍液涂抹排粪孔道,幼虫排粪时粘着药液即中毒死亡。
设置药剂涂抹孔道与未涂抹药液(CK)2个处理组,做对比防治试验,涂抹药液后调查防治效果。
杨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杨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杨树虫害主要有食叶害虫、蛀干害虫,食叶害虫主要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美国白蛾、柳毒蛾、舞毒蛾、杨尺蠖、杨黄卷叶螟等;蛀干害虫主要有杨干象、青杨天牛、光肩星天牛、白杨透翅蛾、芳香木蠹蛾等。
下面介绍一下杨树主要虫害的特点和防治方法。
一、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及防治方法1、杨树主要食叶害虫(1)杨小舟蛾1年发生3~4代,以蛹在落叶下、疏松土壤中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第1代幼虫出现,第2代幼虫出现于7月中旬,第3代发生于8月上、中旬,第4代于9月上、中旬发生。
幼虫取食叶片的表皮、叶肉后,只剩叶脉。
杨小舟蛾大发生时,杨树大部分叶片被吃光,远望如火烧状。
(2)杨扇舟蛾1年发生4代,春夏之间幼虫群栖为害,1~2龄时剥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后吐丝缀叶,白天隐藏其内,夜晚取食,受到惊吓后能吐丝下垂随风飘移,3龄以后开始分散为害,幼虫老熟时吐丝缀叶作成薄茧化蛹。
由于杨扇舟蛾繁殖快、数量多,发生严重时极易造成灾害。
(3)美国白蛾1年发生3代,4月上旬至5月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幼虫5月上旬开始为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
7月上旬,当年第1代成虫出现,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为其为害盛期,经常发生整株树叶被吃光的现象。
8月中旬,当年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第3代幼虫在9月上旬开始为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4)柳毒蛾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树皮缝内或枯枝落叶中作茧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为害,6月份为第1代幼虫盛发期,9月为第2代幼虫盛发期。
1~2龄幼虫群集为害,吐丝下垂后可以借风传播。
(5)舞毒蛾1年发生1代,以卵在乱石块、树干开裂处越冬,5月前后幼虫孵化,白天幼虫群栖在叶片背面,夜间爬出取食叶肉,叶片被咬成孔洞状,受惊后即吐丝下垂,可借风力传播。
2龄后幼虫分散取食,白天栖息在树杈、树皮缝、石块下等隐蔽场所,傍晚上树取食。
摘要:本文通过对白杨透翅蛾和板栗透翅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详细介绍,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白杨透翅蛾;板栗透翅蛾;形态特征;生态习性;防治措施白杨透翅蛾和板栗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林业害虫。
其中:白杨透翅蛾主要为害杨、柳科树种,尤其是毛白杨受害最重;板栗透翅蛾主要为害板栗、栓皮栎等树种。
1形态特征1.1白杨透翅蛾。
卵呈椭圆形,黑色,有灰白色不规则多角形刻纹。
长径0.7~1.0mm,短径0.5~0.6mm。
幼虫呈圆筒形,体长约30mm;初孵幼虫淡红色,老龄幼虫淡乳黄色。
蛹呈纺锤形,褐色,体长约20mm,腹部末端周围有大小不等的臀刺,尖端生有刚毛。
成虫体长10~20mm,翅长20~40mm,体青黑色,头部半球形,头胸间有一圈橙黄色鳞片,头顶有一束黄褐色毛簇,其余密布黄白色鳞片。
复眼黑褐色,半球形;单眼2个,黑色,着生在两复眼内侧背上方。
触角近棍棒状,端部稍弯曲。
前翅窄长,覆盖赭色鳞片。
后翅扇形,全部透明。
腹部圆筒形。
雌蛾腹部末节有黄褐色鳞毛1簇,两侧各镶有1簇橙黄色鳞毛;雄蛾腹部末节全为青黑色粗糙的鳞毛覆盖。
1.2板栗透翅蛾。
卵扁长圆形,长约0.9mm,初产时为暗黄色,后为淡栗褐色,一端稍平。
初孵出的幼虫白色,半透明。
老幼虫体长约40mm,污白色,头部栗褐色,前胸背板淡黄色,背板后缘中部有倒“八”字形褐色沟纹。
蛹长14~20mm,黄褐色,微向腹面弯曲,腹部有2排短刺,前排粗大,后排细小。
茧长椭圆形,长20~30mm,褐色,壁厚实,表面连缀木屑和粪便。
成虫酷似黄蜂,体长15~20mm;触角两端尖细,基半部桔黄色,端半部赤褐色,顶端具一毛束;雌虫虫体一般比雄虫虫体大。
翅透明,翅脉纹及缘毛为茶褐色。
雄虫体长13~20mm,色泽较为鲜艳,尾部有红褐色毛丛。
2生态习性2.1白杨透翅蛾。
1年1代,以幼虫在枝干木质部内越冬。
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成虫开始出现,并交尾产卵,新孵化幼虫6月上旬始见侵入,6月下旬为侵入盛期,幼虫侵入后在树干内蛀食坑道,一直为害到10月中旬才越冬。
植物医院9~17天);9月初新一代幼虫孵化;蛀干危害至9月底越冬。
2. 白杨透翅蛾白杨透翅蛾,又称杨小透羽蛾等,成虫体型小(体长11~21毫米、翅展23~39毫米),黑色,外形似胡蜂,头半球形,头顶有米黄色鳞片,前翅纵狭,后翅透明,缘毛灰褐色,腹部圆筒形、黑色,有5条橙黄色环带。
1年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
翌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14~26天),5月底至7月下旬多集中在午前羽化,当天即交配、产卵(卵期8~17天)于叶腋、叶柄基部、孔口、树皮裂缝以及叶片等处;6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并蛀入危害,直到9月底至10月中旬,幼虫用蛀屑将坑道末端封闭,吐丝作薄茧越冬。
3. 杨大透翅蛾杨大透翅蛾成虫体型中等(雌蛾体长 23~28毫米、翅展45~50毫米,雄蛾体长和翅展均比雌蛾短约5毫米),黄色,形似胡蜂,前后翅透明,腹部具5条黄褐相间的环带。
2年1代,以大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
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7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26天左右),8月中旬多集中在上午(9~11时)羽化,当晚交尾,次日10:30左右产卵于透翅蛾,又称黄蜂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昆虫,是果树、园林绿化树的蛀干(枝)害虫之一。
随着果树种植面积和造林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及树龄增加,透翅蛾类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如何高效防治此类害虫,已成为果农、林农普遍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分析透翅蛾常见种类,总结多年防控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其绿色防控技术,以供参考。
一、常见种类透翅蛾在我国有40余种,其中危害严重的主要有以下5种。
1. 杨干透翅蛾杨干透翅蛾成虫体型大(雌蛾体长 25~30毫米、翅展45~55毫米,雄蛾体长20~25毫米、翅展 40~45毫米),黄色,前翅狭长,后翅扇形,前后翅透明,缘毛深褐色,腹部具5条黄褐相间的环带。
多为2年1代,少数3年1代,以当年幼虫在树皮下或木质部蛀道内越冬。
翌年4月初开始蛀食危害,10月上旬停止取食越冬,经过2~3年危害后,7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1天),8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上午9~10时居多),羽化当晚即交尾,次日中午开始产卵于干基或干皮缝深处(卵期透翅蛾的常见种类、危害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王中林 文 / 图杨干透翅蛾成虫杨干透翅蛾产卵状杨干透翅蛾成虫羽化状杨干透翅蛾羽化孔杨干透翅蛾蛹植物医院E-mail:**************电话*************本栏编辑:黄华宁干基粗皮皮缝中或受伤处,卵期约20天;9月中旬初孵幼虫蛀入幼嫩组织危害,直至10月上旬蛀入韧皮部或木质部越冬。
浅析白杨透翅蛾防治的几种方法|白杨透翅蛾摘要:白杨透翅蛾又名杨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小至中型。
体翅狭长型,似蜂,白天活动。
一般黑色、暗青色,有红、黄等斑纹。
前后翅大部分无鳞片。
触角常膨大成棒状,具瘤状突出物。
幼虫食枝干,趾钩单序二横带式。
它是杨树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对柳树、榆树也有危害,多发生于幼株、苗圃和防护林的幼树上。
幼虫钻蛀树干和顶芽,抑制顶芽生长,形成秃梢;蛀入树干,被害处组织增生形成瘤状虫瘿,易造成枯萎或风折。
幼虫侵入初期可见粪便和碎屑排出,堆在孔外,以后蛀食形成宽大的虫道,切断树体水分、养分的供应渠道,对树木的生长和材质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白杨;透翅蛾;防治;方法白杨透翅蛾成虫羽化期较长,多集中在上午羽化。
蛹在羽化前靠各体节上的刺列与虫道壁摩擦而移动到羽化孔处,蛹体穿破堵塞的木屑将蛹体2/3伸出羽化孔后再羽化为成虫。
白杨透翅蛾一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被害枝干虫道内越冬。
翌年3月下旬开始取食,4月中旬化蛹,5月中旬出现成虫并交配产卵。
1 检疫措施加强无检疫对象苗圃建设工作,报验后,植检机构和人员依据要求进行检验。
当产品到达指定地点时,首先要检查是否具有产地的检疫证书,然后深入现场,凭肉眼和扩大镜,对产品进行外部检查,观看是否带有检疫对象;抽取肯定数量的产品进行具体检查;最终在抽查的产品中,再抽取小样品送进试验室检验。
在苗木繁育过程中发觉白杨透翅蛾虫瘿准时剪除销毁。
苗木出圃时再次实施检疫,确保出圃苗木优良健康。
对调入的苗木实施严格的复检,严防疫情传入。
对于引进或输出的杨树苗木和枝条,要严格检验,把好掘苗、割条、过数关和苗木调入后剪条、插条、栽苗关。
准时剪除虫瘿,防治此虫传播。
2 营林抚育措施幼林抚育间伐对抑制林木病虫害有很大关系。
如针叶幼林郁闭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不好,松落针病发生严峻;修枝不当也常引起病虫的发生。
反之,修枝得当有利幼林生长,且可剪除一些刚侵入不久的害虫,如,透翅蛾等以及枯枝病枝。
白杨树及苗木透翅蛾的防治方法
白杨树及苗木透翅蛾是三北地区杨树人工林场危险性蛀干害虫。
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主要危害杨、柳科树木,尤以毛白杨、银白杨、河北杨受害最重。
幼虫蛀入树干和顶芽,被害处枯萎下垂,抑制顶芽生长,而徒生侧枝,形成秃梢。
侵入初期,在木质部与韧皮之间围绕枝、干蛀食,致使被害处组织增生,形成瘤状虫瘿,后蛀入髓部危害,易遭风折。
并可随苗木调运传播。
防治方法如下:
一、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在天敌羽化期减少农药使用。
或用蘸白僵菌、绿僵菌的棉球堵塞虫孔。
在成虫羽化期应用信息素进行防治,效果明显。
二、化学防治如成虫羽化盛期,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以毒杀成虫。
幼虫越冬前及越冬后刚出蛰时用40%氧化乐果,1:30倍液,或与柴油的1:20倍液涂刷虫斑或全面涂刷树干。
或向虫孔注药泥封杀虫。
三、保护天敌要保护啄木鸟。
四、整枝修剪安排在此虫产卵期过后,如西安市推迟到7月以后进行。
五、苗圃防治杨树苗圃中在成虫羽化盛期,幼虫孵化盛期喷澳氰菊酯、氧化乐果等,不但能消灭虫及初孵幼虫,对刚蛀入韧皮部的幼虫均有效。
六、实行苗木检疫成虫迁飞扩散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远距离运
输带虫苗木而助其传播,因此要严格检疫制度,及时剪除虫瘿烧毁,以防止传播和扩散。
七、选择抗虫品种如小青杨×加杨、小叶杨×沙兰杨,对之有较高的抗性,加强苗木管理,苗木机械损伤常引发产卵和幼虫入侵。
八、人工捕杀在白杨透翅蛾集中羽化期,可人工捕杀、修剪虫瘿及时烧毁。
白杨透翅蛾的防治
白杨透翅蛾是三北地区杨树人工林主要蛀干害虫之一,是国内检疫害虫,主要危害苗木、幼、中林木,蛀入树木后形成虫瘿,使树木易遭风折造成缺株,同时造成材质下降,严重影响速生杨的生长。
一、白杨透翅蛾的危害特点
白杨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西北、东北等地。
危害杨、柳科树木,尤以毛白杨、银白杨、小X黑等杨受害最重。
幼虫蛀入树干和顶芽,被害处枯萎下垂,抑制顶芽生长,而徒生侧枝,形成秃梢。
侵入初期,在木质部与韧皮之间围绕枝、干蛀食,致使被害处组织增生,形成瘤状虫瘿,后蛀入髓部危害,易遭风折该虫不害杨、柳的枝干和顶芽,幼虫钻蛀枝、干和顶芽由顶芽侵入时,能穿透整个组织,使被害处枯萎下垂,抑制顶芽生长,形成秃枝,侵入叶腋时,使叶片枯萎;侵入枝干初期先在本质部与韧皮部之半绕树干蛀食,致被害处组织增生形成瘤状虫瘿,然后蛀入髓部,形成坑道被害处易被风折。
并可随苗木调运传播。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20mm,青黑色,腹部有5条横纹。
前翅黑褐色,后翅透明,类似胡蜂。
幼虫:黄白色,足短。
三、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隧道内越冬。
翌年4月初取食为害,4月下旬幼虫开始化蛹,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盛期在6月中到7月上旬,成虫白天活动,喜光,飞翔力强而迅速,羽化不久就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腋、叶柄基部、伤口、旧虫孔内、树皮裂缝等处。
雌虫一生能产卵400~500粒,幼虫孵出后从易于咬破钻蛀的嫩枝叶腋处、修枝剪口处及虫孔处侵入。
在嫩枝上,幼虫能穿破整个组织,使嫩枝枯萎脱落,如在侧枝或主干上,幼虫钻入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围绕树干钻蛀隧道,导致树木养分输送受到影响,被害处逐渐肿胀,形成瘤状虫瘿,随着树干的生长而逐渐增大。
幼虫常清除隧道内的粪便和碎屑,排出孔外。
有时叶丝混合碎屑封闭孔口。
幼虫侵入寄主后,通常不再转移。
9月底,幼虫停止取食,以木屑将隧道封闭,吐丝做薄茧越冬。
四、防治方法
1、选择抗虫树种:需选择杂交杨树树种,此类树种对白杨透翅蛾有较强的抗性。
2、严格进行检疫:对引进或输出的杨、柳苗木和木材等进行严格的检疫,掘苗、割条、过数以及苗木调入后剪条、栽插、定植、调运时必须清除有虫苗,防止有虫苗运入非疫区。
发现虫瘿要剪下烧毁,以防止该虫的传播和扩散。
3、人工防治:积极抚育,当发现蛀屑和虫瘿等幼虫蛀害症状时应及时用刀削除,压低虫口。
幼虫初蛀入时,发现有蛀屑或小瘤,要及时剪除或削掉,发现枝干上有虫瘿时,可用铜丝自虫瘿的排粪孔处向上钩刺幼虫。
秋后修剪时将虫瘿剪下烧毁。
4、生物防治:于五月末六月初,成虫出现前,在苗圃地周围活其他林缘,进行生物防治,即用“性诱剂”诱杀雌性成虫。
5、整枝修剪:春秋两季组织专人对苗圃地及幼林地进行检查,在起苗、剪穗、外调、内调苗木过程中发现虫瘿,必须及时剪除并烧毁。
6、苗圃防治杨树苗圃中在成虫羽化盛期,幼虫孵化盛期喷溴氰菊酯等,不但能消灭虫及初孵幼虫,对刚蛀入韧皮部的幼虫均有效。
7、药剂防治
(1) 在6-7月份分别在成虫羽化盛期及幼虫孵化盛期喷洒触破600倍液,毒杀害虫。
幼虫化蛹前及新幼虫蛀入后用毒棉球塞入洞内,然后用毒泥封闭洞口(50倍敌敌畏或100被辛硫酸)。
(2) 幼虫初侵入期往受害的干、枝上涂抹溴氰菊酯泥浆(2.5%溴氰菊酯乳油1份,黄黏土5~10份,加适量水合成泥浆)毒杀初孵化的幼虫。
抓住初孵幼虫尚未钻入树干的有利时机,在树干枝干上喷洒1:500~1000倍的敌敌畏液,每9天喷1次,毒杀效果良好。
(3) 夏秋季节,用50%敌敌畏乳油、50%杀螟松乳油或50%倍晴松乳油30~50倍液涂抹幼虫侵入孔。
母条林可结合摘芽检查,如发现虫孔,用毛刷涂抹药液治虫致死。
(4) 在幼虫化蛹前用注射器在虫瘿上方约6cm处注入1.6%敌敌畏乳剂或二硫化碳,毒杀幼虫。
(5) 用50%磷胺乳剂或50%速灭松乳剂40倍液,在侵入孔、虫瘿或虫瘿以
上4~6cm处涂成环状药带,毒杀幼虫。
(6) 在监护范围规范苗圃内1~2年生苗木行间深30cm土中施用10%呋喃丹颗粒剂,经根部内吸收毒杀蛀入枝干内的幼虫。
8、成虫期,用性诱剂诱杀雄虫。
使用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诱捕白杨透翅蛾,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等特点,是综合防治的一条无公害的新途径。
方法简便、成本低廉,诱捕器间距为50-80m,剂量为600-800μg,以白色屋脊型诱捕器诱蛾效果最好,诱捕时间于5月底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日诱捕率最高峰为15~17时,悬挂诱捕器适宜位置是:成林在树冠中上部,苗圃幼树在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