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代诗歌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元代马致远的诗带赏析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中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被誉为“秋思之祖”。
我在此整理了马致远的诗带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马致远的诗带赏析1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2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元代〕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
潇湘八景,因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而得名。
八景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
后多有画家、诗人以此题材进行创作,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八景》即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组曲。
马致远的诗带赏析21金字经·夜来西风里马致远?〔元代〕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
困煞中原一布衣。
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马致远这首《金字经》写他投谒不遇、天涯沦落之悲。
这支小令以极其豪迈的语言,表现极其沉痛的情感,使人倍觉其沉痛。
马致远的前期虽屡遭困顿而豪气犹在,豪放之中多有层面激抗争之音,这和其晚年作品的基调有所不同。
2寿阳曲·云笼月马致远?〔元代〕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
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
元散曲表现思妇的凄苦,往往设身处地,曲尽其致。
这首小令,就有着这种熨帖细微的特点,其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意境绝妙。
3落梅风·心间事马致远?〔元代〕心间事,说与他。
元代古诗100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对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元代诗歌为古今文学史留下了很多的精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曲选》和《金元诗选》。
其中,《金元诗选》是元代一部集诗歌的文集,包含了很多元代诗人的作品,其中就有一百首最为优秀的诗歌被列入其中。
这一百首元代古诗可以说是元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集合。
这些古诗不仅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
这些古诗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文化,包括宫廷生活、自然景色、战争与政治等等,可以说是一部元代的丰富历史与文化瑰宝。
在这一百首古诗中,最为闻名的当属元稹的《离骚》。
这首古诗以骚体为体裁,描写了一个人为了国家兴隆而从事艰苦劳动的故事。
这首诗以其高超的语言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离骚》之外,还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古诗。
比如李格非的《号令三军南渡濑》,这是一首特别具有色彩的诗歌,描写了南渡濑中诸军的艰苦行程和血与火的沉重。
这首古诗具有非常强的战争气息和史诗感染力,尤其是最后的“沧海化为桑田”这句话,更是悲壮感染力强烈。
还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古诗,比如白朴的《寄简十字庵李佑》,赵师秀的《广陵故事》,张孝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些诗都是元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古诗要么描写性格深刻,要么意境优美,要么写意凄婉,都在元代诗歌的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总之,元代古诗100首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重要的珍宝之一。
其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即使到了今天,依然能够让人心潮澎湃。
这些古诗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元代文学和文化的一切,那么这一百首古诗可能是你最好的选择。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前言元代诗人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理想而闻名于世。
其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首诗歌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这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歌背景文天祥是元末明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抵抗元军入侵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爱国热情和坚强意志。
这首《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正是在他身陷囹圄、面临残酷宣判之际曲折扣舌、发愤图强用文字力量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忠诚与眷恋之情而创作的。
译文赏析沧海:广阔无边的大海;珠有泪:明珠也会有泪水。
蓝田:传说中产出美玉的地方;日暖:温暖的阳光;玉生烟:宝贵的玉石使人心潮激荡生烟。
这两句地理景物和意象,形成诗歌引子,以独特的视角昭示了作者处境之苦楚和家国情怀之深沉。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此去:即自己离开京城南下为江山托钵香火之际。
经年:相当于“多年来”或“这么多年过去了”。
良辰好景:美好时光和风景。
虚设:组合无实际存在。
这两句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命运及其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存亡关切的内心挣扎与迷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青天等代指自由、高尚、正直的精神世界;把酒: 取得喝酒商讨琐事之义;天上宫阙: 文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追问。
这四句揭示了作者离世告别同僚与友人的感伤、对国家未来两可观衡与宫阙之追忆之情。
我欲乘风破浪,踏遍山河如画。
笔墨纵横捭阖间,将心事寄予江天。
此四句描绘了诗人在囹圄思乡之际志愿披荆斩棘逆势而上权谋救亡图存并发泄于文字之中的决心和意愿。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四句在景物上展现了军队行军时温馨美好客观真实面目;在宋词的辞章特色方面渗透出表达家园爱怀那份无助及考征兼备。
爱国主义精神《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文天祥用心血和泪水铸就的一座丰碑,体现了他作为爱国主义者的情感和思想。
元代诗歌批评对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的总结和提升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
元代诗歌批评对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的总结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结合元代诗歌批评的特点,从多民族融合、创作自由度、题材丰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元代诗歌批评的第一个特点是多民族的融合。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大量的蒙古族、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进入文化领域,其中也包括了诗歌创作。
元代诗歌批评注重各种民族的理念和审美趣味的融合,它不但注重创作者的民族身份和思想,而且强调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流。
这种多民族的融合使得元代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特色,并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元代诗歌批评注重创作自由度。
与宋代的文坛相比,元代的文学批评更加宽容,给予了创作者相对的自由度。
元代诗人在创作中没有受到太多的束缚,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使得元代的诗歌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例如,元乐府的留卓一派比唐代的古体乐府更加灵活丰富,他们不再局限于古典文学形式,而是大胆创新,运用当时的俚语、口语和戏曲元素,使得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
此外,元代诗歌批评还注重题材的丰富性。
元代的文学批评家对于诗歌的题材并没有设定过多的限制,这使得元代诗人们可以涉及更广泛的主题和内容。
无论是抒情、山水、写生还是讽刺、讥讽,元代诗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元代骈文的发展就是一个充分体现丰富题材性的例子,骈文不仅可以抒情,还可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使得诗歌更具思想性和时代性。
元代诗歌批评既在总结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也提升了元代诗歌的质量和水平。
元代诗歌批评家通过对元代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为诗人们提供了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他们不仅为诗歌提供了优点和长处的肯定,还积极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了诗歌技巧和表达形式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元代诗歌批评对于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的总结和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元代帝王诗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帝王们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文艺创作上有着丰富的贡献。
元代帝王们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展示出了他们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政治理念,对后世文化乃至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代帝王的诗作中,以元宪宗忽必烈和元成宗元璋的作品最为著名。
元宪宗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在统一中国后,秉持开放包容的政策,重用汉人,并在文化艺术领域进行大力发展。
他的诗作多以抒发怀才不遇、慨叹世事变迁为主题,如《塔中咏梅》云:“叶留东野雪,红点照芳尘。
不作云泥客,空为雁足人。
”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政治局势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示出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之情。
元成宗元璋在位期间,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他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词才华。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自然景观、人情风物和历史传说等多个领域,如《洛阳道》云:“洛阳道,其虚无?青山如黛愁河住。
胡爷少年爪李子,听词子,一作此。
花开卧看繁霜积,肯穷思,奈华发高枝。
”这首诗展示了他对洛阳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青山、胡爷少年等形象的描绘,表现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状况的关切。
除了元宪宗和元成宗,元代还有其他帝王也创作了一些优秀的诗作。
例如元英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晚自中丞赴舅氏庐山萧散山居寄示温文》:“平生拟退为渔隐,沧洲澄江静至今。
老大作持家卖草,本自无财著镜林。
几时听涛中夜月,一路行尽见山深。
江畔泛舟红叶扫,当家父兄喜凯音。
”这首诗展示了他向往田园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家庭幸福的向往。
元代帝王的诗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体现了他们对国家、人民的领导责任和关怀之心。
他们以文化艺术为桥梁,融入民众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这种将政治、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对后世的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元代帝王诗歌作品展示了他们作为国家领导者的思想境界和才华,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风貌。
(元)盍西村洼浅叶盛青荷塘,惊觉虚浮梦一场。
纵横机括丞相①阁,舞女歌妓太师②床。
身陷权术心茫茫,已忘那畔野苍苍。
归家尽享天伦乐,强似官场如意郎。
小注:盍西村,作品多歌颂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①丞相:指诸葛亮。
②太师:指董卓。
点评:本诗语意清晰,较容易理解。
但“纵横机括丞相阁,舞女歌妓太师床”一句有两个难点。
一、关于“太师”和“丞相”,“太师”取董卓的荒淫无道之意,“丞相”取诸葛亮的心机深之意,不能理解为机智聪慧。
本句大意为:(我观看)这机关重重的楼阁,感觉像心机颇深的诸葛亮的楼阁一样,(我观看)这舞女歌妓环绕的床,感觉像荒淫无道的董卓的床一样。
二、此句讲的是作者梦醒后观看自己官府的景象,容易错解为梦中之景,但联系“惊觉”和题目可知此时已为梦醒之后。
一、简要赏析前四句,试分析其表达技巧及艺术效果。
二、请结合诗句,试分析全诗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一、本诗前四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句虚写梦境中的淡雅荷塘之景;第三四句实写作者处于复杂、污浊的现实环境中。
虚实对照,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污浊复杂的不满。
虚实结合,互相映衬,表达作者渴望淡泊生活、厌倦官场勾心斗角、反感世俗污浊不堪的情感。
运用了用典手法。
用诸葛亮心机深和董卓荒淫无道自比,表现作者对官场复杂,生活污浊的厌恶。
用典手法丰富了诗歌内容,更加强烈的表达了作者情感。
二、本诗为即事感怀诗,用虚实结合、用典、(借景抒情)手法,抒发一下感情:1、通过描写美丽梦境,表达作者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
2、通过描写官场的复杂以及现实的污浊,表达作者厌恶现实,渴望脱离现实之情。
通过描写天伦乐的美好,表达作者意欲归隐之情。
黄州道中①濯足常思万里流,几年尘迹意悠悠。
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
落日断鸿天外路,西风长笛水边楼.梦回已悟人间世,犹向邯郸③话旧游。
〔注〕①黄州,地名,元朝为黄州路,今属湖北省。
②张养浩: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兼擅诗、文。
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先后担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历经宦海风波。
《元朝诗词曲300首全集》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 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 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花,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 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代初夏的诗歌
1. 《大德歌夏》元代:关汉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2. 《浣溪沙初夏》元代:善住
草满天涯春已归。
绿槐阴里燕交飞。
一池寒水照蔷薇。
枕上北风吹夜雨,灯前西院打窗扉。
晓来人尽说添衣。
3. 《浣溪沙夏日》元代:善住
帘卷薰风夏日长。
幽庭脉脉橘花香。
闲看稚子引鸳鸯。
四月雨凉思御夹,三吴麦秀欲移秧。
不知身在水云乡。
4.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元代:揭傒斯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黄粱一梦——元代文学中的爱情文化元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期,当时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西域文化等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同时,元代文学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爱情作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呈现。
元代忘年之恋元代是一个惜福护花的时代。
在当时,少男少女初春恋爱,常被称作“忘年之恋”。
元代著名的忘年之恋有“赵应发和鲍文清”、“范文正和胡女士”、“福建大客和贵妇人”等。
他们无论是年龄差异、身份贵贱,还是东西文化背景,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还是坚守爱情铸造着人们眼中的“红颜祸水”。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元曲选》中的李煜《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首词,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宫廷中的传奇恋爱。
它将歌颂爱情,表达了人们对“忘年之恋”情感的高度维护。
元代女性爱情形象元代是一个特别牛逼的时期,前先锋、后开拓。
当时在文学中存在的女性形象有善良、忧郁、比较柔弱;也有勇敢、坚定、自立自强的。
而在这些形象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情。
在之前的许多诗歌故事中,男人都是爱情的主体,女人则是被爱情发掘和唤起的客观物,但是在元代,女性爱情形象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例如,在元曲中,开头很多都以女性为主人公,女子的爱情智慧和坚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女性的独立和自我价值感开始逐渐得到体现,并且,一个个带有中国传统美德的美人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她们是那么的热情充满爱心,她们是多情、聪明,是最美丽的风景。
元代爱情主题的曲文融合元代诗歌的爱情意象是奇思妙想的,而元代散曲更是奇花异卉。
散曲是因唱而生,因唱而掀起的文化革命,其中少不了爱情这个主题。
元代散曲中,融合了汉族民歌、回族音乐、西域音乐与汉唐曲文。
散曲不仅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且充满了爱情。
很多散曲的歌词、音乐时而轻柔,时而激越,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情感和渴望。
最为著名的元代散曲,莫过于《半夜雷轰》。
这首散曲是元代杨凝式的代表作,歌词内容波澜壮阔,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文化自信,同时也表达了她对ensual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古代诗歌选读元代名篇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时代,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
在元代的文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融入了浓郁的元代特色,充满壮丽和豪放的气息。
本文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元代名篇,以便读者欣赏和感受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第一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杨维桢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杨维桢的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正是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中出门迎凉的场景,表达了对秋景的深情和心境的变化。
诗中他描绘了夜晚的明月和风中的落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的开头写道:“秋夜将晓出篱门,忆少年时忧国恩”,以此来显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豪情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篇:《广陵散》——张可久元代另一个重要的音乐形式是琵琶曲,其中最著名的一曲就是《广陵散》。
这是元代著名音乐家张可久所作,被誉为琵琶曲中的珍品。
这首曲子通过琵琶的悠扬旋律,让人们感受到了广陵的美景和丰富的内涵。
曲中以流畅的技巧和动人的旋律,展现了元代音乐的神韵,展示了琵琶独特的魅力。
第三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辛弃疾元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辛弃疾,他以其豪放的词风和辞章见长。
其中一首著名的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描绘了辛弃疾在梦中游历江南,对美景和生活常常感到留恋。
词的开头写道:“乙卯正月二十日夜,石城南路渡口”。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亲人的思念,展示了辛弃疾豪迈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篇:《山村咏怀》——陈克陈克是元代伟大的农民诗人之一,他的这首《山村咏怀》是一首表达对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的热爱之诗。
诗中他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了山村的美好和宁静,借此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的结尾写道:“吾乡遥,白云杳杳君莫笑”,表达了诗人游走在外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村人民勤劳、朴实、宁静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讴歌。
元朝著名的诗歌范文1、《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天净沙·秋》元代: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
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3、《墨梅》元代: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4、《卖花声·怀古》元代:张可久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译文: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
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5、《水仙子·咏江南》元代: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译文: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彩绘的屋檐相连,画梁相接。
结合作品简述元诗四大家的诗歌成就
元诗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诗人:虞集、杨载、范梈和揭傒斯。
他们都是元代文坛的重要人物,对元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虞集是元诗四大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温婉柔丽、意境深远、寓意深刻见称。
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山水、田园、离别、送别等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挽文丞相》。
这首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敬仰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的黑暗和对民族尊严的坚持。
杨载的诗歌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为主要特点,他的诗歌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色、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主,充满了豪情壮志和阳刚之美。
他的代表作有《赠别》、《出塞》等。
范梈的诗歌则以清新明快、简洁自然为主要特点,他的诗歌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他的代表作有《游石湖》、《江行》等。
揭傒斯的诗歌则以深情厚意、文笔细腻为主要特点,他的诗歌作品以写人叙事为主,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他的代表作有《秋夜长》、《寄人》等。
总体来说,元诗四大家的诗歌成就很高,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既有清新自然的一面,又有豪放阳刚的一面,既有深情厚意的一面,又有简练明快的一面,为元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元代明代古代渔歌号子诗歌一、元代渔歌号子诗歌。
在元代,社会处于多元文化交融的状态。
虽然关于纯粹专门名为“渔歌号子”诗歌的数量可能相对有限,但有不少描写渔民生活的诗作,这些诗作中其实也蕴含着渔歌号子的韵味。
马致远这首小令的美在于他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了这样一个渔人的形象。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就像渔歌号子一样质朴。
“天将暮,雪乱舞”,短短几个字就把环境描绘得十分逼真,让人仿佛能看到那纷纷扬扬的大雪。
而“钓鱼人一蓑归去”则有一种淡淡的孤寂感,这可能也是当时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照。
在元代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渔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讨生活,他们的渔歌号子或许就带着这种对生活的质朴感受,既有面对自然的敬畏,又有对生存的执着。
二、明代渔歌号子诗歌。
明代的渔歌号子诗歌则更为丰富多样。
明代渔业进一步发展,渔民的生活也更多地被文人墨客所关注。
再看袁宏道的一些诗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对渔民生活的描写也别有一番风味。
比如他描写的江南水乡的渔人生活场景,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是渔歌号子诗歌,但却充满了渔歌号子的那种灵动。
他笔下的水乡,渔民们在碧波上穿梭,捕鱼捞虾。
那时候的渔歌号子可能是欢快的,当渔民们收获满满时,号子声就会在水面上飘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就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清晨,阳光洒在水面上,渔民们划着船出发,嘴里哼着轻快的号子,这号子可能是关于今天的期望,也可能是对水乡美景的赞美。
元代和明代的渔歌号子诗歌或者描写渔民生活的诗歌,都是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渔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这些诗歌就像是从历史长河中传来的渔歌号子,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水上人家的生活旋律。
元诗300首这3000字的文章将探究中国元代诗歌建构以及发展,重点着重于《元诗300首》这部诗集,它是中国元代诗歌创作最重要的著作。
中国古典诗歌建构于元朝(12711368),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的诗文对中国的文学实践和文学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中国文学在数百年中保持着很高的活力和创造性。
《元诗300首》是元时期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它由元朝诗人黄庭坚(1245-1320)编写,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基础,以章法为结构,收录了三百首元朝诗人作品。
诗集收录的诗歌涵盖了唐宋两朝的诗歌的传统元素,同时还反映了元朝诗人多元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体验。
《元诗300首》中纳入的诗人涵盖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但大多数都倾向于宣扬元朝的文化、政治精神。
例如,朱熹的《苏集》,强调“守正不阿”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自强不息、克己奉公”;苗发的《燕歌行》,赞美元朝帝王励精图治,号召人们以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维护祖国的安定;王安石的《赠张十三先生》,描写了清朝的社会改革,呼吁人们勤学努力,拥抱新的思想秩序。
《元诗300首》也肩负着引领中国文学发展的重任,它开启了中国新诗歌时期的先河,影响了中国后世诗人的创作。
它不仅使诗歌形式有了极大改变,而且也催生了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如抒情诗等。
在宋元时期,《元诗300首》也成为中国诗歌史最重要的风格,影响了诸多诗人,开创了新的诗歌表现形式。
诗歌不仅仅是文学创作形式之一,它更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传记式的总结,对于中国元代而言,《元诗300首》的出现,给元代文学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反映了元朝时期文学实践的多样性,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元诗300首》既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历史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的历史性转变,引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激发了中国文学新的变革,是继唐宋之后,中国文学新的开端。
试论元代诗歌1.风格特点宋季诗坛之弊在于谈禅说理,议论过尽;粗豪疏浅,以逞才气;生硬拗折,用典板滞。
元矫宋弊,走的是由宋返唐的蹊径。
宗唐学古而不能创新出奇。
我元延祐以来,弥文日盛。
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金宋季世之弊。
而趋于雅,诗丕变而近于古。
江西士之京师者,其诗亦尽弃其旧习焉。
(欧阳玄《罗舜美诗序》)乡情犹越分,诗句尽唐音。
(萨都剌《送金德启之句容》)方凤序述(仇)远之言曰:“近体吾主唐,古体吾主选。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唐诗主性情,故于风雅为犹近;宋诗主议论,则其去风雅远矣。
然能得夫风雅之正声,以一扫宋人之积弊,其惟我朝乎:(戴)良《皇元风雅序》)宋明运祚长,故一代屡变,金元则不及变而止。
元诗尤繁富,观诸作者,多宗温李,间学长吉。
其病为纤浓,为繁缛,前人尝论之,即赵虞杨范,杰然成家,曾不足当宋之欧苏,何况其下。
然宋诗,唐之变也,变而成为宋;元诗,宋之变也,变而复于唐。
宋时欧近昌黎,苏近太白,取材虽极博,咸有师法,独鲁直学少陵,遂为西江鼻祖。
南宋诗家、名曰学唐,实则竟祧唐人。
或崛强拗折生硬以为老,或浅近率易鄙俚以为真,议论好尽,才气过豪,而少缘情绮靡,含蓄蕴藉之意。
风雅之道熸矣……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纤浓繁缛之病,势所不免。
然其佳者,则婉转怊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
诚使祓除洮汰,摘其英华。
固翕然合于风雅,而率以纤浓烦缛弃之,殆未免贵耳之见也。
(顾奎光《元诗选》序)宋人本领大,元人不及,然元人修饰琢磨之工,则胜宋也。
论气格,则宋诗辣,元诗近甜;宋诗苍,元诗近嫩,论情韵,则元为优。
(顾奎光《元诗选·总论》)元诗流弊。
乃在家数小、格调低。
其古诗,连篇累牍,但解实砌平铺,而不知开合变化、伸缩转换之妙,此绮丽而乏飞腾者也。
律诗学晚唐,多秀句可摘,所谓贪看翡翠兰苕,未掣鲸鱼碧海。
然其佳处,则蕴藉缠绵,工致婉秀,足以肖难状之景,发难显之情。
与其如宋人以生硬拗拙为工,至于聱牙折嗓,何若缘情绮靡,体物浏亮,尚不失唐人风致乎?(同上)宋人惟无意学唐,故法疏而天趣间出;金元人专意学唐,故有法而气体反弱。
先后升降,岂风会使然与?(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大抵宋人务离唐人以为高,而元人求合唐人以为法。
究之,离者不能终离,而合者岂能悉合乎?(田同之《西圃诗说》)2.内容特点(1)多边塞诗作元代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异于辽金南宋之局于一隅,故元代的边塞题材诗多于辽金南宋。
与唐代边塞诗相比,元代边塞诗地兼南北,不再偏重西北一域;多风土人情的描写,较少战争场面的渲染。
元朝有两京,先定都开平(今内蒙正蓝旗闪电河北岸),称上京或滦京,后移大都(今北京)。
元帝巡幸上都,有大批文人扈从,沿途塞外风光,人情土俗,尽入咏吟。
见诸袁桷、虞集、迺贤、黄、柳贯、杨允孚等人诗中,有的还以组诗纪行。
而南疆海岛则为文人远仕出使、贬谪避难之处,旖旎风光、奇异习俗往往作为诗人思乡恋土的陪衬。
袁伯长开平三集、杨允孚滦京百咏及周伯温扈从诗,如欲征风景、考土物,纪载颇详,然论诗法,则工拙互见。
(顾奎光《元诗选·总论》)允孚字和吉,……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
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无不以咏歌记之。
……其诗凡一百八首,题曰百咏,盖举成数,……诗中所记元一代避暑行幸之典,多史所未详。
其诗下自注,亦皆赅悉。
盖其体本王建宫词,而故宫禾离之感,则与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吴自牧之《梦粱录》、周密之《武林旧事》同一用意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八)(陈)孚字刚中,其于安南道途往返纪行诸诗,山川草木虫鱼人物诡异之状,靡不具载,又若图经前陈,险易远近,按之可悉数也。
(《元诗选·刚中集》)(2)多题画诗元代统治者出于政治、宗教和娱悦享乐的需要,十分重视绘画。
元代文人大多兼擅书画,如赵孟頫、柯九思、倪瓒、王冕堪称名家。
因此,精工俊逸的题画诗数量大增。
据统计,题画诗约占虞集《道园学古录》及揭傒斯《文安集》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题画诗或题咏画中景物,虚实并有;或品评绘画技巧,不粘不滞;或借画发挥,有所寄托,或是人是物,语意双关。
有的还能借题画揭露现实,如张翥《牧牛图》。
文宗之御奎章日,学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侍从,以讨论法书名画为事。
(《辍耕录》卷七)作画贵有古意。
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赵孟頫自跋画卷》引自张丑《清河书画舫》)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去宋人笔墨。
(同上)胜国诸名胜留神绘事,故歌行绝句,凡为渲染作者,靡不精工。
其源实出老杜《王宰》、《韦偃》诸篇,恃才力悬殊,变态差乏耳。
(《诗数外编》卷六)元时诸画家诗,如云林(倪瓒)、大痴(黄公望、仲珪(吴镇)集中,多属题画之作。
云林最有清韵,而尚不能剔去金粉。
至王元章,则纯是十指清气霏拂而成,如冷泉漱石,自成湍激。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3)多黍离之悲、隐逸之思元朝在科举仕宦制度上实行种族歧视,汉人、南人一般只能任贰副之职,且备受猜忌排挤。
元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残杀异常酷烈,仕途祸福无常。
因此元诗中咏史怀古、归隐闲适题材多,而且咏史怀古不是一般感慨陵谷沧桑,而多寄寓黍离之悲;归隐闲适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追求,而是隐含着对现实的不平和怨愤,对仕途的忧虑,这便是元诗这类题材的特点。
也与佛道清净淡泊、全身远祸思想的影响有关。
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
(吴讷《题静春堂诗集后》)3.分期初期(1271~1294)元朝初创,诗坛主盟,多为金、南宋遗老。
北方则以王恽、郝经、刘因、卢挚等人为代表,诗风源于苏、黄、遗山,未脱粗疏豪放的影响、但已开始向宗唐尚古方向转变。
南方以戴表元、仇远、赵孟頫、袁桷等为代表,虽未尽脱理学和江西、江湖、四灵的影响,但也已提出宗唐得古的主张,诗具陶、王、韦、柳之遗韵。
北诗慷慨跌宕,南诗清雅秀丽,王朝一统,两地诗风日趋融合。
诗多吊古咏史之作,抒时迁世变之情。
南宋遗老则多诗酒自娱,隐逸避祸。
元兴,承金宋之季,遗山元裕之以鸿朗高华之作振起于中州,而郝伯常、刘梦吉之徒继之。
故北方之学,至中统、至元而大盛。
赵子昂以宋王孙入仕,风流儒雅,冠绝一时。
邓善之、袁伯长辈从而和之,而诗学又为之一变。
于是虞、杨、范、揭,一时并起,至治、天历之盛,实开于大德、延祐之间。
(顾嗣立《元诗选·丙集·清容居士集》)宋金之季诗人,宋之习近骫骳,金之习尚号呼,南北混一之初,犹或守其故习。
(欧阳玄《周此山诗集序》)国初,中州袭赵礼部(秉文)、元裕之之遗风,崇尚眉山之体,至涿郡卢公(挚),稍变其法,始以诗名。
东南宋季,衰陋之气,亦已销尽,大德中,文章辈出。
(虞集《使还新稿》)中期(1295~1332)这是元朝的全盛时期,仁宗、文宗重文治、倡教化,诗坛人才辈出。
虞、杨、范、揭四大家之外,袁桷、邓文原、贡奎、马祖常、萨都剌等各擅胜场。
流派也较多样,虞、杨、范、袁等宗盛唐,摆脱了宋金末流的影响,形成元诗典雅工细的风格。
萨都剌、揭傒斯诗清丽婉转,开季元晚唐诗风盛行之先。
诗的题材多扈从应制、咏物题赠、闲适酬倡之作,而反映时世现实之作较少。
延祐、天历之间,风气日开,赫然鸣其治平者,有虞、杨、范、揭,一以唐为宗,而趋于雅,推一代之极盛。
时又称虞、揭、马、宋(本、褧)。
继起者,世惟称陈(旅)、李(孝光)、二张(翥、宪)。
而新喻傅汝砺(若金)、宛陵贡泰甫(师泰)、庐陵张光弼(昱)皆其流派也。
(顾嗣立《寒厅诗话》)当时之论,以虞、杨、范、揭齐名,或者又以子昂入之,称虞、杨、赵、范、揭。
杨廉夫序贡师泰《玩斋集》又称:“延祐、泰定之际,虞、揭、马、宋、下顾大历与元祐,上逾六朝而薄风雅。
”金华戴叔能序陈学士基《夷白斋集》云:“我朝自天历以来,以文章擅名海内者,并称虞、揭、柳(贯)黄()。
”由此观之,可见诸公齐名,原无一定之称。
(《石洲诗话》卷五)后期(1333~1368)有元一代,蒙古贵族之间的杀伐火并,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农民的反抗起义,互相交织,贯穿始终,而元统之后则全面激化。
刘福通、韩山童驰骋于北,方国珍、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称雄于南,终使元朝于1368年覆亡。
诗坛也相应变化:饰世颂圣的雅正平和之音为揭露兵连祸结,感叹桑田沧海的慷慨抑塞之音所替代,如黄镇成、周霆振、张昱、丁鹤年、王逢等人之作。
当然,也还有部分诗人遁世避乱,以山水书画,游宴诗酒自娱,如倪瓒、柯九思、顾瑛等,他们诗风亦以恬淡婉丽为主。
而元末诗坛盟主则推杨维桢。
季年骚人竞起,周亨远、郭静思可云独秀,而张光弼(昱)、丁鹤年、郑德明(元祐)、陈敬初(基)、周履道(砥)、王原吉(逢)辈避地转徙,郁伊易感,怆怏难怀,于云林、铁崖外,自张一军,然多乱离愁苦之音矣。
(顾奎光《元诗选·总论》)廉夫当元末兵戈扰扰,与吾家玉山主人(瑛)领袖文坛,振风雅于东南。
柯敬仲(九思)、倪元镇(瓒)、郭羲仲(翼)、郯九成(韶)辈,更倡迭和,淞泖之间,流风余韵,至今未坠。
(《寒厅诗话》)有元一代,作者云兴,虞、杨、范、揭以下,指不胜屈。
而末叶争趋绮丽,乃类小词。
杨维桢负其才气,破崖岸而为之,风气一新,然讫不能返诸古也。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御定四朝诗》条)瑛一名阿瑛,……年四十,以家产付其子元臣,卜筑玉山草堂,园池亭榭、饩馆声伎之盛,甲于天下。
四方名士若张仲举、杨廉夫、柯九思、李孝光、郑明德、倪元镇,方外若张伯雨、于彦成、琦元璞辈,常主其家,日夜置酒赋诗。
有二妓曰小璚花、南枝秀者,每遇宴会,辄命侑觞,一时风流文雅,著称东南焉。
(顾嗣立《元诗选·辛集·玉山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