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代言体叙事诗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杜甫记叙文(大全5篇)第一篇:杜甫记叙文杜甫的作文:芳草萋萋,子美相忆那,是个充满太多的繁华与不稳定的朝代。
那,是个永远振兴天下为己任的男人。
是谁,安逸自在,于皑皑雪意的风景里,聆听鸟鸣?是谁,豪情天纵,愿登上泰山之颠,俯瞰众生?是谁,忧国忧民,在萧索的鸟泣花凋里,垂泪无言?贞观的繁华悄然褪色,唐皇杨妃也只一抔黄土掩了风流,而你,似乎仍坐在青史的草堂里,疾呼!呐喊!杜甫,杜工部,杜子美。
你写“感时花溅泪”,你作“会当凌绝顶”,你愤然留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仍是你写《石壕吏》的凄楚。
“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
”黯然的月色下,十个字蚀骨焚心,点点,点点,不尽离人泪,断肠苦!国已破,家已亡,谈何凌云壮志?谈何定国安邦!所剩的,也只有这苍白的恨吧!怎能不恨呢?年少的我意气风发,愿上九天揽月,愿跃泰山峰颠,可是而今,大唐啊大唐,你是如此的破败,你是如此的衰朽!你为何只能看见“一骑红尘妃子笑,”忘了“九宫城阙烟尘生!”听吧,安禄山的铮铮铁马!听吧!百姓平民的哭断人肠!我好恨,我好恨,我好恨,我竟不能改变这一切,我竟不能改变这一切!妻,你还好吗?我的儿,你可安康?太白,我的挚友,曾经喝退外国使节,要得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他,终还是放歌于青崖白鹿间,醉卧于月下伊人前,他说:“安能弯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何其一个潇洒!原谅我与你的分离吧,妻,杜甫的肩上只能扛起家国天下,只能放弃儿女情长!“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蝴蝶依旧眷恋着花,大唐,终究错过了你的年华,当年,你踏花归去,马蹄生香,可是,当岁月的洪波肆虐而去,有谁又能想到,垂暮的才子,面对的是国仇家恨, 面对的是鸟泣花凋? 大唐的芙蓉开的雍容而优雅,而你,亦己全无心思,流落剑外五年,你的心,怕是也荒芜了吧!收了,收了!儿子一路小跑来报,“爹,蓟北收了!” 你潸然落泪,我诵着你的诗句,眼泪溃不成军,颠沛流离的日子终于结束。
杜甫的作文800字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通用33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的作文800字篇1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陶醉于你描述的这段爱情。
我总是幻想,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也能等到我的知音,我的司马先生,我的相如郎君。
然后你会为我们的真情,写下另一首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于是我会对你感激不尽。
当然,这只是幻想。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每当读到这句诗,我总会在心里千万遍的重复:我看。
我看。
即使很清除你不知道,你听不到。
失眠的月夜,我总在阳台仰望天空,想着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浪漫,听着星辉如泪泪如帘的伤感,轻轻对自己说:我看。
我看。
我在看这美好的中天月色,即使我没有如你一样的一双慧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杨贵妃已成为历史了,而你还在哀叹这八年的战乱流年么?怀想着故乡的明月更明,看见了今夜的白露更白。
你也希冀着能拥有一双慧眼么?安心吧,你的双眼是如此明亮。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清贫乐道的生活是你追求的么?仕途不畅,壮志难酬,你空有一腔报国之情。
我重游你的故居,心中竟然是这样安详。
沧浪桥下,流水涓涓;茅屋檐下,彩蝶翩翩。
是这安定的美好给了你一双洞察世事的慧眼么?既看到了朱门酒肉臭的张扬,又看到了路有冻死骨的凄惶。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你的狂妄,有谁明白,正是你的悲凉?念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狂,是一种无人理解的执着;读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是一种无人在意的豪放。
比你,我晚了一千年;比你,我却年少了半个世纪。
岁在十八狂年,我借着你的光芒,傲世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固执的追求平淡生活,固执的坚持蛋糕店的理想,固执的只看这个世界的美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也是受你庇护的“寒士”之一吧。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代表作就是“三吏三别”。
其中,“三别”中的《新婚别》很有特点,它不但描写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而且借此形象暗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辛酸。
全诗如下: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歌。
诗歌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是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
诗歌首先写道:“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以比兴手法来引起的。
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此时的心理状态——含蓄婉转。
这里,诗人选择的意象很有特点,“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
“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而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
这就比喻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但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虽有依靠,很难指望白头偕老。
诗人以“兔丝附蓬麻”的比喻就自然引出了所要表达的真意——“引起所言之辞”。
诗人接着进入“所言之辞”:“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从中、两句来看,意思很明白,但在语气上确实有怨恨之意。
她怨恨什么?诗人接着写道:“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这就是新嫁娘怨恨的原因。
其中,“结发”二字,说明妇人之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
然而,谁料到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前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像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诗人借此强调了新嫁娘的怨恨与无奈之情。
杜甫叙事诗和抒情诗的艺术特点相关介绍文学居士杜甫的诗集保留了1500多首,大致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你知道都有什么艺术特点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学居士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
《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
《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
《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范文大全)第一篇: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三吏”、“三别”是杜甫叙述诗的代表作,“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与《无家别》。
杜甫写作“三吏”、“三别”的时间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时唐朝平叛官军九节度之师与安史叛军交战于相州而遭大溃败,杜甫正是在这相州大溃败大混乱之际离开洛阳返回华州。
在他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沿途耳闻目睹男女老少被捕捉充当兵士役夫的惨痛景象,到处是惊惶恐怖和悲哀叹息,人们遭受极大痛苦和悲伤却无处申诉。
这一切给了他强烈的震动和深刻的印象,触发其内心深广的忧愤。
公元759年3月,杜甫在回到华州之后,将他一路上亲身感受到的人民悲惨遭遇,经过艺术提炼有计划地写成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人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法使诗的主题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下面我将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一、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概括。
选取生活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角,对其加以叙述描写,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如《垂老别》中,写战争接连不断,杀伤之多的惨状很具有典型性,“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无家别》中,描写战后归乡,乡里的面目:“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田园房舍只残留一片野草,人宅已成狐穴,荒无人烟、无人居住。
还有,诗中描写士兵未尽到儿子应有的孝心和责任的诗句,也具有深广的现实内容,“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壑。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全诗情景交融,以景暗示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以一人之苦反映了当时所有百姓的痛苦。
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还表现在杜甫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
在一两句诗中。
如《无家别》中,“久行见空巷,日瘦气凄惨。
摘要在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杜甫的诗篇堪称是最可宝贵的部分之一。
本文独辟蹊径从杜甫诗歌的叙事结构特征出发,着眼大方向,关注小视角,以小见大,从顺序合理、主次分明、虚实结合、结构起伏四大方面阐述杜甫诗歌的叙事结构特征。
叙事诗,一般来说,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杜诗中有不少名篇佳作,笔者通过对其中部分作品的分析,来研究一下杜甫诗歌中是怎样安排结构素材(包括人物、事件等等),怎样为表现主题、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而出色地组织结构,这对我们理解和研究杜甫这些思想和艺术都很完美的和谐的诗篇,或许还是有些意义的。
关键词:杜甫叙事结构特征引言过去研究杜诗的人,有的是从杜甫的生平入手,总结他一生的创作经验;有的是从集大成的角度出发,综合研究杜甫多方面的成就;也有的从诗体的发展着眼,专门探讨杜甫律诗的创作特色;还有的研究杜诗的诗歌语言、修辞练句、现实主义写作态度和创作方法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不想对以上诸方面问题重复已有的意见,仅想就杜甫的叙事诗来谈一谈它在叙事结构上的特征。
一、顺序合理,章法整严。
对于文学的结构问题,古人曾有过不少著名论述。
早在六世纪,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就明确指出:“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弈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
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并惑,何妍媸之能制乎!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
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
”在这里,刘勰运用比喻手法将文章创作比作高手下棋,讲究一定的法则和规矩,注意把它们运用于写诗或作文,这样才能掌握创作规律,按照文章的逻辑和思想的发展来安排层次,组织结构,按部就班,因时顺机,使文章上下贯通,文情相合。
这就是刘勰认为的文章进行结构的原则。
笔者认为,杜甫的叙事诗的结构,完全实现了这一原则,也确实达到了这种“顺序合理,章法整严”之境界。
2020年5月May. ,2020第□卷第3期Vol. 11, No. 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浅析杜甫《北征》的叙事艺术靳明圆(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00)摘 要:杜甫的五言长篇裁事诗《北征》是具有“史诗”性质的名作。
本文从具体的叙事学理论出发,从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节奏三个方面分析了此诗的丰富而高超的叙事艺术,以此探寻诗人杜甫忧国爱家、感时念乱的圣贤之心。
关键词:杜甫;歳述;叙事诗文章编号:978 -7 -80736 -771 -0(2020)03 -162 -03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性文体,从《诗经》时代已经出现 了带有史诗性质的诗歌,如《大雅》中的《生民》《皇矣》等;《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诸篇,抒情过程中都穿 插着叙事。
直至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 代叙事诗的成熟。
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直接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其故事情节 跌宕起伏,叙事艺术成熟。
建安时期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人物与画面描写地真实而生动。
到了唐代,这种叙中抒情,以情带事的叙事诗已 经成为我国古典叙事诗的主要类型。
杜甫的名篇《北征》受到前人叙事诗的影响,用叙事手法写时事,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法国叙事学研究者热奈特提 出,人们谈论的叙事学中的“叙述”这个词包括了三种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 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就是叙述行为。
因此本文借用此概念来分析《北征》一诗的叙事艺术。
一、叙述内容1•故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只要是叙事,它的叙述就必然是某种“事件”——在某种环境中的某个或某些人身上发生了 些什么,上述的诸种因素仍在不同意义上起着作用。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路有恍惚/⑴《北征》的开篇是由杜甫自叙自己北征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作者:张红欣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5期摘要: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首先表现在抒情的平民角度上,因而他的诗歌比其他诗人更加质朴而有力量。
这一平民角度和民间立场源自于他一生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生活道路,让他能够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还表现在广泛性上,包含爱国之情、亲情、友情等各个方面,这些真挚的感情构筑了一个理想的人伦和谐世界。
关键词:杜甫叙事诗抒情性感染力叙事和抒情向来都是相依相存的,从《诗经》开始就是如此。
而杜甫惯用的写诗手法就是夹叙夹议,在叙事中发表议论,在议论的字里行间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杜甫纪实诗中的抒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抒情的平民角度杜甫和白居易的诗都是为百姓代言的典型,这种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细品起来,同样是忧国忧民,他们抒情的角度却大不一样。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本人写诗也的确遵循着这一原则,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讽喻社会,同情人民,语言特点也是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这些都和杜甫的诗风类似,白居易的叙事诗抒情是站在官方的角度,或以居高临下的旁观者的角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杜诗抒情是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上感叹,以平凡人的视角真切抒情。
《观刈麦》是白居易诗歌中有名的描写事实,同情百姓,讽喻社会的诗篇。
全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写作的最大亮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酷行为,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几句是诗最后拔高思想层次的点睛之笔,诗人反思自己不事农桑、坐享俸禄,却没有做出任何有利于人民的好事而感到内疚。
这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白居易是站在官方的角度对广大受苦受难的百姓表示同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慨和哀叹。
论杜甫的代言体叙事诗摘要杜甫从文人抒情记事诗和乐府民歌中寻觅叙事智慧,借鉴叙事技巧,用叙事的方法写时事,使文人乐府的叙事性大大加强。
其中,代言体叙事便是杜甫乐府诗歌的重要特点和重大成就,其主要表现在《前出塞》、《后出塞》及“三别”中。
关键词:代言体叙事《前出塞》《后出塞》“三别”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曾经困守长安十年并身经安史之乱的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的种种弊政、国家疮痍及民生疾苦,写下了为数不少的乐府诗。
这些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现实政治和重大社会事件,具有很强的写实品格。
同时,杜甫从文人抒情记事诗和乐府民歌中寻觅叙事智慧,借鉴叙事技巧,用叙事的方法写时事,使文人乐府的叙事性大大加强。
其中,代言体叙事便是杜甫乐府诗歌的重要特点和重大成就。
一代言体作为一种抒情方式由来已久。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诸篇,以人代神言的方式表达男女神灵间深挚的相思、爱恋之情,由此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闺怨”、“宫怨”诗中代思妇、弃妇言情的文人创作传统。
代言体抒情的好处是能深入抒情主体的内心深处细致入微地进行揣摩体察,推动了诗歌审美心理体验的细腻化和深刻化。
杜甫之前的代言体主要是作为抒情方式而使用的,但在一些代言体诗中蕴含有一定的叙事因素。
如繁钦的《定情诗》从男女双方的邂逅相遇写起,接着写他们互赠信物,表示了坚贞不渝的恋情,然后写女子屡屡与男子约会,期待他能来赴约,但他始终没有出现;李白的《长干行》从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少年情谊写起,写到他们的初婚与离别,离别后的思念与焦虑;鲍照的《代东武吟》从一位士兵的转战疆场写到穷老归来。
这些时间进程在诗中起抒情线索的作用,使每一个时空场景中的情感都得到充分表达,形成情感的流程。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和《后出塞》五首皆为联章组诗,各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并以第一人称“我”出现在诗中,代征人叙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前出塞》是代一位被征召赴交河的士兵叙说十年的经历和情感,初出门时辞亲别家痛苦万分,路上时而因“走马”、“搴旗”而兴奋,时而因“水赤刃伤手”而烦乱,时而因“吏怒嗔”而愤慨,在军中有对苦乐不均的感慨和“几时树功勋”的怀疑,有因天寒高山筑城而产生的“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的思恋,有“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的自豪,有“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的通达。
组诗涉及到的是这样的社会现实: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使广大人民骨肉分离,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为了展示这种内心真实的情感,杜甫摒弃了他运用自如的直抒胸臆式的抒情议论,以组诗的形式和代言体的叙事抒情方式展开具有很强写实性又有一定程度虚构性的描述,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诗人为征人代言,可以细腻深切地展示征人的情感流程,展示他的成长和成熟。
反过来,征人又在为诗人代言,代他谴责唐玄宗的好大喜功——“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代他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是融注在征人的内心感受中来表达,从而加强了组诗叙事的客观性。
《后出塞》是代一位被召募到蓟门、后又脱身归来的士兵叙说自己的人生经历。
这位士兵是带着立功封侯的美好期盼应募从军的,然而在军中日久,他逐渐认清了这样的事实:人主好武,边将贪功,甚至于虚报邀赏,蓟门主将骄横难制,反心渐滋。
眼看着幽州军骑长驱河洛,无奈的征人只好“中夜间道归”,脱身回到已成为空村的家乡。
《后出塞》组诗没有细腻深切的心理展示,它更多地运用了乐府民歌中的铺陈手法,铺叙热闹而亲切的送别场面——“千金装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铺叙军容的壮阔和军令的严肃——“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铺叙渔阳之军的骄横——“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后出塞》通过对“我”的所见所闻的铺陈描述来揭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安禄山造反。
组诗叙事有一定的戏剧性,就人物经历而言,带着立功封侯的美好期盼应募从军,却带着对主将面目的清醒认识和大唐子民的良心脱身回乡;就社会现实而言,离乡时无论亲戚还是邻居,无论老年还是少年,都来为他送行,整个村庄人丁兴旺、其乐融融,回乡时这些人却都不见了,整个村庄也成空的了。
戏剧性是叙事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在《后出塞》中,正是这些戏剧性的情节、细节形成的张力起到了谴责叛乱的作用。
二《前出塞》和《后出塞》是组诗,各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属于历时叙事。
而在“三别”中,“妾身未分明”的新娘子之别夫、“子孙阵亡尽”的老人之别妻、“园庐但蒿藜”的鳏者之无家可别皆属瞬时行为,要想通过最凄惨难堪的那一刻来展示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最佳的选择是细腻深切地描摹人物心理,而这正是代言体的长处。
王嗣《杜臆》评《新婚别》云:“此代为妇人语,而揣摩以发其隐情。
”其实,“三别”皆是“揣摩以发其隐情”的代言体。
《新婚别》以新娘子独白的形式对新郎倾吐肺腑之言,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评论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
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
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
”确乎如此。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娘子非常伤心,自己嫁的是一位征夫,就像兔丝缠绕在蓬麻上一样,怎么会有白头谐老的幸福美满呢!尤为不堪的是,“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早上就得分别,连你家的床席都没有睡暖,实在是太匆忙了!虽然你走的不远,是到河阳去作战,但谁知道你哪天才能回来呢!我在你家可是太尴尬了,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呢?新娘子真是非常伤心,甚至有点抱怨,但又能抱怨谁呢?丈夫就要往“死地”去了,于是,新娘子转而诉说对丈夫的不舍与爱恋:“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说自己作女儿时,父母当作宝贝儿似的。
出嫁以后,就只能嫁谁跟谁了。
可是现在,你却要到那凶多吉少的战场上去,我沉痛万分,简直肠子都要断了。
我本来打算随你一起去,但又怕多有不便,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既然如此,“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放心前去,努力作战吧,不要为我牵肠挂肚。
我呢,“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当着你的面,我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从今往后,我再也没有心情梳妆打扮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天上各种各样的鸟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翔,而人事却多不如意,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天天翘首以待,盼望你归来。
《新婚别》以居者新娘子的口吻述说,始而伤心哀怨,继而沉痛凄惋,转而沉着冷静,终而深情依依,声口逼肖,真乃“小窗喁喁,可泣鬼神”!在《新婚别》和《无家别》中,不时出现第一人称代词“我”,言说主体较为明确,代言的色彩比较显豁。
而《垂老别》的代言叙述比较特殊,正如杨义先生所言,此诗采取了一种介于诗人叙述和老翁自述的复合性语调。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两句总起,似乎是老人在感叹自己在干戈四起、动荡不安的时代氛围中的不幸遭遇,又似乎是诗人在对老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此八句具体写老翁面临老而被征的命运时的心情和行为。
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自己一个垂暮之人苟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官府要我上前线,去就去吧,心情悲愤而沉痛。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投杖出门”的细节极为典型,又以“同行辛酸”作衬托,表面上的不动声色掩饰不了背后的悲悯。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的感情色彩要强烈得多,在“幸有”和“所悲”的扬跌之间,对其衰老不堪又不得不走上前线的悲悯无以复加,言说主体是老人或是诗人已模糊难辨。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无奈转而为慷慨,是老人在述说自己的义勇精神,还是诗人在嘉许他的昂扬气概?似乎都是。
就在慷慨欲行的时候,惟一的亲人来为老人送行了,其场景真是凄惨难言:“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两人的行为却从老翁一人的角度来表现,生离即是死别,因而看到妻子穿着单薄的衣衫匍匐在路旁哭泣,他为她的孤寒无依而伤心不已,听到妻子对自己“努力加餐饭”的谆谆叮咛,更加伤心欲绝。
此节更接近于老人自述。
接下来,老人自我言说的色彩更为突出,说自己离死期尚远,说人生总有悲欢离合,而在年老还是年少时发生是无可选择的,因此也不必过于伤感。
不过想起少壮时的太平日子,不免令人徘徊感叹。
然而如今“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战争如此残酷,哪里还有一方可供盘桓留恋的乐土?但当我离开蓬室之居的时候,还是痛绝肝肠。
老人的述说是感性的,从自己的生存感受出发,故而震撼人心;同时,老人的述说又是充满理性的,尤其是关于战争形势的分析和战争残酷性的倾诉,其中自然包含着诗人对社会历史的理智透视。
也许保持一种诗人叙述和老翁自述的混沌未分的状态是杜甫有意识采用的叙事策略,因为这样的代言既能淋漓尽致地展示民间苦难,又能保持作者忠君爱国的儒者立场。
《无家别》的前十四句写“我”兵败后回乡所见。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的开头极具概括性,“寂寞”二字富有穿透力。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的感觉新奇而精到,“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细节令人触目惊心,字里行间都充满悲哀凄凉之气。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四句写“我”留恋乡土的感情和辛勤孤独的生活。
然而如此生活也难以为继,“我”又被征召从军。
主人公心潮难平,“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上句自幸,下句转而自伤,细致入微地描摹了其心理的变化。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承上更深入一层,近行孑然一身,已够让人伤感的了,将来到更远的地方,前途迷茫,又将如何呢?“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又转,家乡已经荡然一空,无论近远都是一样的,“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沈德潜语)。
接下来说,长期卧病的母亲在“我”五年从军期间委骨沟溪。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家破人亡,欲别而无家可别,让老百姓如何生活呢?全诗三个大的段落,第二段“宿鸟恋本枝”四句主要起结构上的过渡作用,诗人重笔所向的第一和第三两个段落,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其精彩之处,是与以“我”代言、细加揣摩分不开的。
写于同一时期、同样背景下的“三吏”、“三别”是不同的,“三吏”长于问答叙事,以事感人,“三别”长于代言写情,以情动人。
与其他的同题乐府诗相比,杜甫的前、后《出塞》也是卓异特出的,无论其信息容量、思想内涵,还是给读者的审美感动皆罕有其匹,这不能不说得益于所采用的组诗形式和代言体的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