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毛笔字学习教程楷书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16
非常实用的毛笔楷书教程第1法首点居正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法通变顾盼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
”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法点竖直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
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
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第4法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
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第5法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
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也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法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
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
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法横笔等距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第8法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
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
有因字势各异者,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法上收下展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结体之字必择其一。
上收者,阴柔华丽,涵蓄谦和,以避让而留地步;下展者,阳刚豪放,行笔雄奇,以开张而壮丰满。
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生奇势,对应而求壮和。
第10法上展下收上展者,飘扬洒脱,以耀其精神;下收者,疑重稳健,以标其端庄。
书法教程第三篇毛笔楷书第一课 运笔法运笔法指的是如何使毛笔的笔锋在汉字的笔画中,按照一定的法则运行的方法和技巧,通常又称 “用笔”或者 “用笔法”。
用笔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所以,古人有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的说法。
本课从中锋与侧锋、起笔与收笔、提笔与按笔、方笔与圆笔、藏锋与露锋、转锋与折锋以及用笔的轻重快慢七个方面介绍运笔的基本要求。
一、 运笔的基本要求用毛笔书写汉字,每一笔画可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步骤。
1.中锋与侧锋毛笔的笔头分主毫和副毫,主毫又称主锋或中锋;副毫又称侧锋或偏锋。
书法要达到笔画的立体美,就必须用中锋行笔。
中锋行笔就是使笔头的中心锋芒尖始终运行在笔画的中心线上,即古人所说的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锋行笔书写出来的笔画墨匀圆润,具有立体质感。
所以,古人笪重光在 《书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笔的法则,中锋运笔如图3-1( a )所示。
与中锋相对立的是侧锋。
所谓侧锋,是指运笔时,毛笔的笔尖主锋不在汉字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而是偏向一旁或一侧,侧锋运笔如图3-1 ( b )所示。
用侧锋写出的笔画扁平浮薄,墨迹不匀,初学者要尽量避免。
图3-1 运笔中锋与侧锋是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种运笔方法。
古书上有 “凡书要笔笔中锋”的说法,其实也不尽然,具体要看侧锋形成的原因。
一种是书者用笔失控形成的,叫败笔;另一种是书者有意识而为之。
后者或由偏转中,或由中转侧,笔画爽健利落,圆厚与活泼相间,这是一种书法美的追求。
历代有卓识的书法家都主张中锋立骨,侧锋取妍,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达到 “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的艺术效果。
2. 起笔与收笔起笔就是汉字书写时一个笔画的开始,收笔就是一个笔画的书写结束起笔与收笔是中国书法表现笔法最明显的部位。
历代书法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基本法则,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以藏为主,藏露结合;以逆为多,逆顺相杂。
起笔与收笔的几种运笔法如图3-2所示。
图3-2 起笔与收笔3.提笔与按笔提笔与按笔是运笔过程中使笔锋作上下运动,而造成汉字笔画富有书法美的细与粗、轻与重的用笔技法。
楷书技巧、字帖、视频三合一教材导航目录请点击标题进入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续2) (续3)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附示范视频)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附示范视频、字帖)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附示范视频、字帖)6、楷书入门6点的书写规律(附示范视频)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附示范视频)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附示范视频)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附示范视频)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附示范视频)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附字帖、示范视频)12、楷书入门11重画变异规律(附字帖、示范视频)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附字帖、示范视频)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附字帖)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附示范视频)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附示范视频)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附示范视频)18、楷书入门12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附示范视频)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附示范视频)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时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三位楷书大家,他们的字法度完备,是中国书法史上光辉典范,初学毛笔楷书,多从唐楷入手。
因为颜体笔画肥厚,初者特别是小学生因手法不稳,动作幅度粗重,写瘦劲的线条比较难入手,所以选择颜体入门,比较实在。
为了使鉴赏力较低的中小学生对范本容易理解和把握,选择墨本字帖来训练是大有好处的。
因为颜真卿楷书成熟时期的墨本作品在字的数量上稍为少些,这里选择《谭延闿临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里的墨本字作为范本来讲解和让中小学生临摹。
谭延(1880-1930),民国时期,在朝的显贵许多能写一手好字,但最著名的莫过于谭延闿、于右任二家。
1912年加入国民党。
1922年后追随孙中山,历任大元帅府内政部部长、秘书长。
沁园春雪楷书书法教程(一)沁园春雪楷书书法教程简介•沁园春雪楷书书法是一种基于中国楷书艺术的创作风格。
•该风格突出了书法作品的雅致、清新和富有想象力。
工具和材料准备•宣纸•毛笔•墨汁•毛巾•水杯步骤1.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2.淘洗宣纸,将其平铺在书桌上。
3.选择合适的毛笔,进行毛笔笔锋调整。
确保笔尖既坚硬又具弹性。
4.将墨汁倒入水杯中,控制墨汁的浓度和粘稠度。
5.用毛巾轻轻擦拭宣纸,确保其表面干燥。
6.按照规定的书写顺序,先用铅笔在宣纸上轻轻勾勒出字的轮廓。
7.用毛笔沾取适量墨汁,握笔姿势稳定。
8.以稳定的速度,在铅笔勾勒的字形边缘处一笔一划地书写。
9.注意字的比例和结构,力求达到平衡和美感。
10.使用不同的笔画和力度,突出字的线条和造型。
11.在书写过程中,保持手臂和身体的稳定,以保证笔画的准确性。
12.完成书写后,稍加晾干,避免污损。
13.可以使用烫金等手法进行后续装饰,提升作品的雅致和质感。
注意事项•学习书法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态度。
•初学者可以先练习基础的笔画和结构,逐渐增加难度。
•练习时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笔法,避免习得错误的书写习惯。
•多观摩优秀的书法作品,学习吸收其中的优点和风格。
•每日坚持练习,积累经验和技巧。
结论通过本教程,你可以学会沁园春雪楷书书法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希望你能坚持练习,不断提升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练习方法1.字形练习:–沿着字帖或书法教程中提供的样板字,在宣纸上反复书写,以熟悉字的结构和笔画。
–注意保持字形的平衡和工整,力求达到规范的楷书字形。
2.临摹练习:–选取一些优秀的沁园春雪楷书作品,用铅笔预先在纸上勾勒出字的轮廓。
–用毛笔沾墨后,按照勾勒的轮廓一笔一画地书写。
多做几遍,逐渐熟悉并掌握字形的特点和笔画的运用。
3.自由创作:–在练习基本字形和临摹后,可以尝试进行自由创作。
–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书写出具有沁园春雪楷书特色的作品。
–注意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断反思和改进,提升创作水平。
毛笔楷书书写入门教学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
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
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
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
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40厘米。
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
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
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
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
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
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
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
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
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楷书书法入门教程先看横钩的示意图:横的示意图横钩的前面部分的写法同横的写法,所以不再赘述。
行笔至3的位置微向右上方抬笔,然后转笔向右下作顿,有点像写点画。
横钩写法一横钩写法二行笔至4的位置由原路返回,注意返回不可太多,至3和4的中间就可以了,然后驻笔蓄势向左斜方向钩出,横钩书写完成:横钩写法三横钩写法四下面是我书写的带横钩的字。
我待会儿发一个写横钩的小视频,不会写横钩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仅供大家参考,如果朋友们有好的书写技巧可以相互交流。
楷书中竖有两种,一种是悬针竖,另一种是垂露竖。
这两种竖前半部分写法一致,只是最后收笔不同,请大家看两种竖的示意图:悬针竖和垂露竖示意图悬针竖和垂露竖的意思就不再解释,主要讲一下写法。
两种竖写法前半部分都一样,要求逆锋起笔,只是收尾不同,悬针竖的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然后折锋向右顿笔,转锋向下方铺毫中锋行笔行最后出锋收笔,笔画如针尖状。
垂露竖是行至末尾时要略向左顿笔,再向右上围收。
悬针竖的写法垂露竖的写法最后是含有悬针竖和垂露竖的例字。
含有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字楷书钩的写法相对比较难写,钩的类型也比较多,比如:有横钩,竖钩,斜钩,竖弯钩等等,所以这几天都和大家交流钩的写法。
今天和大家分享竖钩的写法:首先看竖钩的示意图:竖钩的示意图竖钩的写法前半部分和竖的写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关键钩的部分不好写,就是示意图中5、6、7的位置不好写,前部分同竖的写法,行笔至5的位置轻顿稍向左侧作围,再转笔向上稍微驻一下笔蓄势最后向左出钩。
竖钩写法图示一竖钩写法图示二竖钩的完整写法横弯钩在楷书中是一个相当难写的笔画,要掌握方法技巧,勤加练习才行,首先看横弯钩的示意图:横弯钩示意图写完横弯钩需要四步,首先顺峰起笔,然后向右下行笔,行至笔画一半长度时,在横向行笔,也就是图示中2至3的位置笔画的底部稍平一点,不要一直向右下角行笔。
横弯钩写法第一步横弯钩写法第二步行笔至钩处可以稍微把笔提起来一点(笔锋不能离开纸面),笔锋沿着笔画下沿向右行一点点距离,顿笔向左回稍驻蓄势。
楷书技巧、字帖、教材导航目录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 (续2) (续3)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5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
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
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
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
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
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
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楷书笔法入门基础讲解一、了解楷书笔法的起源与特点1.1 楷书起源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主要字体之一,起源于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
当时汉章帝下令刘邦的字体作为标准字体,并命名为“刻经体”。
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各代书法家的改良和发展,楷书的字形逐渐定型。
直到唐代,楷书成为了主要的书写字体。
1.2 楷书特点楷书与其他字体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 - 结构稳定:楷书的字形结构稳定,每个字的笔划比例、排列方式都有一定规律,给人一种稳定、庄重的感觉。
- 线条匀称:楷书的线条粗细均匀,由于线条的变化平缓而连贯,整体给人以和谐、秩序美的感觉。
- 折笔自然:楷书的笔画折转自然,没有生硬的笔画转角,使得字体看起来生动活泼。
二、楷书的基本笔画2.1 横横是楷书的基本笔画之一,用来表示字体的宽度和水平线。
横画常用的笔法包括:平横、勾横、绞横等。
2.2 竖竖是楷书的基本笔画之一,用来表示字体的高度和垂直线。
竖画常用的笔法包括:横钩、撇钩、竖折等。
2.3 捺捺是楷书的基本笔画之一,用来表示斜线和右下方向的线条。
捺画常用的笔法包括:横捺、撇捺、竖捺等。
2.4 点点是楷书的基本笔画之一,用来表示小的圆形或方形。
点画主要用于标点符号或字体的一些细节。
三、楷书的基本要领与技巧3.1 用笔方式楷书的用笔方式需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1. 用直笔:楷书一般使用直笔,即笔尖与纸面成90度角。
通过控制笔尖与纸面的角度,使得笔画的粗细变化有所不同。
2. 用毛笔:楷书一般使用毛笔,因为毛笔可以更好地表现楷书的线条粗细和变化。
3.2 按部就班学习楷书需要按部就班,从基础开始逐渐深入。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字进行练习,例如“人”,“山”,“水”等。
不断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基本的笔画和结构。
3.3 注意比例和平衡楷书的字体需要注意字形的比例和整体的平衡。
每个字的笔画比例应当协调,整体布局要平衡美观。
3.4 培养书法气质学习楷书不仅仅是学习笔画和字形,更重要的是培养书法气质。
楷书技巧、字帖、视频三合一教材导航目录请点击标题进入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 (续2) (续3)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附示范视频)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附示范视频、字帖)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附示范视频、字帖)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附示范视频)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附示范视频)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附示范视频)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附示范视频)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附示范视频)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附字帖、示范视频)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附字帖、示范视频)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附字帖、示范视频)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附字帖)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附示范视频)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附示范视频)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附示范视频)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附示范视频)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附示范视频)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
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
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
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
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
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
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
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
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
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
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
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
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
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 笔杆垂直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
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 指实掌虚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
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
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
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
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
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
古人说,“虚可容卵“。
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 自然放松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
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
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
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
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
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
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
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
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
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
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
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
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
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
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说明小指的作用。
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笔法理论“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
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
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
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
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
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
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
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
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
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
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
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
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
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
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
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
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
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
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
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
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
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
”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
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
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
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
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
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
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
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