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17讲 20世纪英国的学前教育
- 格式:pptx
- 大小:10.57 MB
- 文档页数:50
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外国学前教育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1. 欧洲:学前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和英国。
弗里德里希·弗罗贝尔(Friedrich Froebel)被认为是幼儿园之父,他在1837年于德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强调通过游戏和自然探索进行学习。
2. 美国: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学前教育理念也传入了美国。
19世纪末,美国开始出现公立和私立的幼儿园,旨在为儿童提供早期教育和社会化的机会。
二、20世纪的发展1. 苏联:苏联在20世纪初期对学前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这是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途径。
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理论对苏联及全球的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国家在20世纪中叶开始实施广泛的学前教育政策,强调平等和包容性,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环境。
三、现代趋势与挑战1. 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交流与融合。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技术整合: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前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工具和资源。
如何有效整合技术,同时保持儿童的身心健康,成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项挑战。
四、未来展望1. 早期干预: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早期教育对于儿童长期发展的重要性,预计未来各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和支持。
2. 家庭与社区参与:家庭和社区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未来的学前教育模式可能会更加注重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与互动。
总结:外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柏拉图最终的培养目标是(C)A武士B士农工商C哲学家D公民2、建立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的教育家是(B)A蒙旦B维多里诺C拉伯雷D莫尔3、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撰写了(C)A《爱弥儿》B《教育论》C《教育漫话》D《人的教育》4、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是(A)A贺拉斯·曼B帕克C杜威D克伯屈5、庆应义塾是日本教有家(C)创办的A森有礼B大畏重信C福泽瑜吉D小原国芳6、英国在教育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B/C)A中央集权制B地方分权制C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D议会、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7、下面哪个法案奠定了20世纪英国的教育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C)A福斯特法案B富尔法案C巴尔福法案D费舍法案8、在法国教育史上,《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有着重要地位,这部法案确立法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基本办学原则,这三条原则是:(A/B)A自治参与多料性结构B学术自由民主治校学科综合C自治自由综合D学术自由参与学科综合9、(A)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儿童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分流的主张A哈多报告B福斯特法案C斯宾斯报告D富尔法案10、《费里法案》的颁布大大促进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正是《费里法案》奠定了法国初等教育的三项基本原则,即义务、免费和(C)A自由B民主C世俗化D职业化11、在法国,中小学教师需要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后才能上岗,这种做法最早是由哪部法案规定的(A/B)。
A费里法案B基佐法案C费舍法案D教育改革法12、1944年颁布的《巴特勒法案》在英国教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是因为(A/C)A它确立了中央和地方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合作关系B它提出在儿童11岁时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C它成为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依据D它要求施行全国统一的课程13、下述哪个法案或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国家课程。
(C)A巴特勒法案B课程宪章C1988年教育改革法D国防教育法14、下面哪一种类型的学校在17世纪西欧是不存在的。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类别: 教师教育专业课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考核方式: 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外学前教育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及规律, 并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以便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鉴往知来;同时, 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掌握那些对今后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有用的宝贵经验, 并从历史上许多优秀教育家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增强和激励其投身幼教事业的信念。
二、课程教学要求(一)注意本课程与中国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等课程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以免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
(二)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 应突出重点、难点, 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 新动向。
(三)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学前教育的历史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 集思广益, 借古明今, 对当今我国的学前教育做出一些反思性的建议。
(四)注意帮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 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六)必要时对重点章节或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可在讲授基础上,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 写出读书报告, 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行课程以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中外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和学前教育发展的概况, 难点是各历史时期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学前比较教育绪论一、学前比较教育的对象(一)比较教育学的形式和发展比较教育的形成开始于19世纪初叶。
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出版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一书,首次明确提出了比较教育学这一概念。
朱利安以此书奠定了“比较教育之父”的地位。
在整个19世纪,比较教育研究可以说实际就是外国教育研究,比较教育基本上是以“输入”别国的教育制度、政策、措施和经验等为使命的。
英国教育家萨德勒在主持英国特别调查报告期间,指导发表了《教育问题专题报告》详细描述了外国教育经验,分析教育文化背景,之处教育的发展趋势。
他还提出民族特性的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且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
20世纪初,比较教育的研究重点从笼统的访问和借鉴,转向分析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
届此,比较教育正式成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其中,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的工作功不可没。
他在1933年发表的《比较教育》一书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也是比较教育作为跻身大学氛围中的一个学术探索领域的开始。
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受三个主要目的的指导:第一,“报导——描述”目的。
第二,“历史——功能”目的。
第三,“借鉴——改善”目的。
与康德尔同时的较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德国的施奈德和英国的汉斯,他们的比较教育观点基本一致,都是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被称为“因素分析法”。
汉斯在1949年出版的《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研究》一书中,分析决定各国的教育的因素有三:一是自然因素,其中包括种族因素、语言因素、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二是宗教因素;三是世俗因素,其中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等。
1989年,罗索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比较教育课。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比较教育学科持续蓬勃发展。
其特点是:1、国际教育组织相继成立,活动频繁,成果显著;2、各国的比较教育刊物相继创刊;3、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观点多种多样。
《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C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因信称义因信称义为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教会提出的主要主张之一。
它主要针对的是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虚伪罪恶行径。
路德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信徒可以通过自己直接阅读《圣经》而获取教义,进而使自己的灵魂接近上帝,不必求助于罗马教皇或教父,从而免去了繁琐的仪式。
“因信称义”的意义在于抵制了赎罪券和善功得救的说教,大力简化宗教仪式,这就剥夺了教会和高级教士作为上帝恩慈的中间人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动摇了罗马教会的基础,即它的教义、法规和习俗,沉重打击了罗马教会的势力。
2.教育性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项教育原则。
教育性教学的主要含义是教育(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这条教学原则的提出与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直接关系。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认为教学进行道德教育需首先使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
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而要达到这一最高目的需首先将多方面兴趣的培养作为近期的、直接的目的。
在赫尔巴特看来,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只用通过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所引起的智力活动,学生才有可能按照道德规律的要求行为。
3.《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重要教育著作于1632年写成。
《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是热切期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该书强调,人的本身无非是一种和谐而已,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种子”),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包括虔信)、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发展人。
正因为这种发展是多方面的、和谐的,所以《大教学论》又称这种教育为“周全的教育”。
书中要求通过教育给“一切人”以“一切事物”的知识,使其“知道自己并知万物”;要求借助于教育使人的“心理变高贵”,从而能够“管束万物和自己”;要求借助于教育使人“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并能很好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健康精壮,从而延长生命,求取更多知识;要求通过艺术教育,发展人的表现的首创精神,培养艺术才能;并要求通过教育加深对上帝的虔信。
外教史期中复习:一、近代英国教育1,教育领导体制——中央和地方相结合(中间型):教会管理☞国家拨款☞中央行政机构建立(1839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或者1856教育局或者1899教育署)☞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地方教育署☞中央型体制形成)PS: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握和监督初等学校补助金分配。
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关教育署:《1899年教育法》设立,第一次统一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管理。
地方教育署: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案》设立——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统一管理各级教育,使一体化国民教育体系得到巩固。
2,学校教育制度17~19世纪的英国教育(一)初等教育及变化:①(17~18世纪)教区学校——慈善学校——主日(私立)学校:1781年由传教士罗伯特.瑞克斯创办——公立小学(1870《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后产生)②(19世纪)导生制:1803年兴起且逐渐代替主日学校③幼儿学校——欧文幼儿学校:1816年建立,是英国乃至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
④高级小学⑤师范教育的产生(导生制,师范学院,见习生制度,训练学院等。
现代师范教育在20世纪以后产生)(二)中高等教育及变化①文法学校、公学——实科中学——古典大学(牛津,剑桥)——近代大学(新大学运动)②《汤顿报告》中等教育:古典型,现代型,职业技术型。
③新大学运动(近代大学):1825大伦敦大学——1829国王学院——1836两者合并“伦敦大学”PS:文法学校:培养对象由贵族子弟,僧侣子弟到大工业家和商人子弟。
公学:是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专为特权阶级和贵族子弟设置,为古典大学输送生源,具有大学预科性质,学习古典文学。
实科中学:约翰.弥尔顿《论教育》提出建立实科中学。
3,教育思想:(一)17~18世纪:①约翰.弥尔顿:1644年《论教育》——提出了建立“实科中学——课程设计的特点是文实并重”——成为古典教育向实科教育过渡的典型②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人力资本论(二)19世纪:①欧文: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及思想②斯宾塞:科学教育——1861年《教育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A,斯宾塞实科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英国19世纪中后期,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英国的现状是过分追求古典文科知识,同时轻视各类科学知识。
外国近代学前教育第五章近代欧美和日本的学前教育——发端于17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贫民婴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
由此开创了近代贫民慈善学前教育的传统。
主要目的在于挽救贫民婴幼儿的生命,教育的成分微乎其微。
-—欧文创办了幼儿学校后来形成了一场运动。
产业革命的影响1840 福禄培尔创办了幼儿园,为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儿童接受社会学前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开始出现“双轨”倾向:一轨为中下层,一轨为中上层所设。
【总述】1835 法国率先开始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制度的历史进程;40年代英国通过政府拨款形式,加强了政府对幼儿学校的控制;19世纪后半期,法美日等国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整个公立学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一、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期英国贫民政策中的幼儿保健和保育问题这种发端于英国的、作为贫民政策的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时近代欧洲幼儿教育设施的根源和胚胎。
二、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幼儿教育的开创和发展(一)背景:首先是幼儿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其次是初等教育的内容提早到幼儿阶段成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幼儿学校教育内容的基本特征;三是社会问题.(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运动是英国幼儿学校的著名领导人,于1920开办一所幼儿学校,堪与欧文(1816创办幼儿学校)并举,对19世纪欧美各国的幼儿学校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强调智育。
其教学方法是“开发教育方法":激发好奇心;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感觉教学;让孩子独立思考;把教育与娱乐结合起来。
为贯彻上述原则,设计了“阶梯教室"“教学柱”“教学架”“调换架"等教具.“发展课本"等教材—-把初等教育的内容下放到幼儿阶段——其幼儿学校的最高目标在德育方面—-对幼儿学校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英国政府的幼儿学校政策1840 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这时幼儿学校才真正成为国库补助的对象.三、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英国,19世纪上半期主要是欧文的幼儿学校占主导地位,19世纪下半期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受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影响,19世纪50年代福禄培尔幼儿由德国的伦克夫妇和别劳夫人传入英国.(一)伦克夫妇引进福禄培尔幼儿园的贡献最早向英国引入福禄培尔幼儿园的是伦克夫妇(二)伦敦福禄培尔协会的工作和幼儿教育的复活与发展1870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提倡的自由主义概念1876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我国是2007年实行)伦敦福禄培尔幼儿园协会普及福禄培尔教育方法,在英国,自引进福禄培尔幼儿园以后,幼儿教育的设施出现了“双轨制”的局面.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奥柏林开办编织学校的活动,拉开了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历史的序幕.自1835年开始,法国政府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把托儿所视为公共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外国学前教育史部分1.预成论: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
预成论的要点是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
2.泛智:就是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将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
泛智的思想乃系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活动的宗旨。
3.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简化大众教育手段的一个显著成果,是其教育思想中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结合的产物。
他坚信,通过这种简化了的教学方法,使最无经验、最无知的人也能教育自己的孩子。
4.性格形成学说: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观点的影响下,欧文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由他自己形成,而是由“外力”为他形成的。
他所说的这种外力包括遗传和社会环境。
他认为,人带着天赋品质降生,然后由社会予以形成。
(#)5.《〈白特勒法案》》:1944年,邱吉尔联合政府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法案,即〈〈白特勒法案〉〉。
该法案以当时教育委员会主席白特勒的名字命名。
〈〈白特勒法案〉〉把保育学校或保育班的设置规定为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不可推卸的义务,但未能将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连贯起来的思想形成制度。
6.幼儿凭证计划:为了解决学校经费分摊的问题,1995年7月,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泼德公布了一套数目为⒎3亿英镑的“幼儿凭证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使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儿童都能接受三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凭证使家长们的选择范围,能自由选择公立的或私立的或民办的学校,家长若选择私立或民办学校则需自己再多交一些钱。
(#)7.店铺幼儿园:这是1968年在西柏林出现的一种新的反对权威主义的幼教机构。
实行自由的解放式的教育,反对过去对幼儿进行的顺从、纪律、性的压抑及家长式的教育。
教育内容和方法由家长讨论决定,并轮流担当保育工作。
8.白天的母亲:1974年,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教育部核准设立了另一新型的幼儿保教机构——“白天的母亲”。
第二章欧洲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德国的学前教育一、发展简史德国的义务教育始于6岁。
此前,上学是自愿的,也非公共教育中的一部分。
但约75%的3岁儿童与80%的5岁儿童都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学前教育。
德国是幼儿园的发祥地。
二、法规与体制(一)相关法规1578年,再浸礼派《学校规程》1717年腓特烈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教育法令;1737年颁布另一项普通学校方案,规定5~15岁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
1763年布鲁市政府颁布一项普通乡村学校法,明确提出要对5~14岁的儿童施以强迫教育。
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地政府相应制定了幼儿教育的法规和政策。
1814年,石勒苏依格一荷尔斯泰因公国在《一般学校规程》制定了“监督学校”的规章;1821年,迪谢尔多尔夫发布了政令,允许初等学校的教师及守寡的退休女教师在家中开办监督和教育6岁以下幼儿的“保育学校”,这在保护贫民阶级幼儿的同时,保障守寡的退职女教师的生活。
1825年,黑森·卡塞尔选帝侯的指令。
普鲁士政府对幼儿教育设施采取的保护政策:1838年,建立资助柏林托儿所的“中央基金”;1842年,免除托儿所有关团体的印刷税和手续费;1843年,免除托儿所地租;1839年,拜恩内务部制定了幼儿所规定,是德国当时最详细的规定,代表着当时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①将幼儿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②在幼儿学校及托儿所中加强对贫民子女的宗教、道德教育,把这作为抵制当时革命运动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③认为贫民幼教设施不应像英、法的幼儿学校和托儿所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正规学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给予幼儿家庭式的照料和安排,开展室外游戏以保障身体健康。
总的政策倾向是“控制但不援助”,与英法等国的“控制但援助”的政策形成了反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成立,与1922年制定了,《青少年法》。
强调设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及幼儿保护机构等,提出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第8章外国近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案•外国学前教育史概述•近代外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形成•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演变•近代外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目•近代外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启示•章节小结与思考题录01外国学前教育史概述学前教育史的定义与意义学前教育史的定义学前教育史是研究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学科,是教育史学的重要分支。
学前教育史的意义通过研究学前教育史,可以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脉络,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今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主要探讨古代文明中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等。
古代学前教育主要分析中世纪欧洲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如基督教的儿童观、骑士教育等。
中世纪学前教育重点介绍近代以来欧洲和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包括教育机构的建立、教育内容的改革和教育方法的创新等。
近代学前教育外国学前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方法与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等,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揭示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价值学前教育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教育史学的内容,还可以为当今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02近代外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形成英国的学前教育制度0119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学校,以照顾和教育贫困家庭的儿童为主。
随后,英国政府逐渐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法规和政策。
法国的学前教育制度0219世纪中叶,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并设立了公立幼儿园。
法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游戏和活动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德国的学前教育制度03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学前教育法规的国家之一。
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颁布了《幼儿园条例》,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德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美国的学前教育制度美国是世界上学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习题库二、选择题1.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A.孟禄 B.达尔文 C.利托尔诺 D.汤姆逊2.主张“教育心理起源说”的是()A.利托尔诺B.沛西.能C.孟禄D.汤姆逊3.学校教育产生在人类的()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晚期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最早发生于人类社会的()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在古代埃及,设在宫廷,旨在培养王室、贵族及朝臣子弟的学校类型是()A.宫廷学校B.寺庙学校C.职官学校D.文士学校6.在古代埃及,为培养政府机构所需要的各级基层官吏的学校类型是()A.宫廷学校B.寺庙学校C.职官学校D.文士学校7.在古代埃及,为社会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会计和计算工作而设立的学校是()A.宫廷学校B.寺庙学校C.职官学校D.文士学校8.古代的阿加德米学园是()创办的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9.智者派提出了古希腊课程中的()A.“前三艺”B.后四艺C.《荷马史诗》D.《伊索寓言》10.斯巴达教育要把氏族贵族子弟训练成为()A.公民B.绅士C.武士D.骑士11.以下属于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共同点的是()A.教育性质B.培养目标C.教育内容D.师资队伍12.“智慧即美德”由古代教育家()所提出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13.柏拉图最终的培养目标是()A.武士B.士农工商C.哲学家D.公民14.教育史上,“后四艺”是由教育家()确立下来的。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15.教育史上,()是最早提出教育家()确立下来的。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16.培养农民—军人,主要发生在古罗马的()A.王政时期B.共和早期C.共和中晚期D.帝国时期17.培养演说家与政治家,主要发生在古罗马的()A.王政时期B.共和早期C.共和中晚期D.帝国时期18.古罗马帝国时期,主要培养()A.农夫和军人B.官吏和顺民C.演说家与政治家D.哲学家和武士19.《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教育家()所撰写A.西塞罗B.塞涅卡C.奥古斯丁D.昆体良20.古代罗马修辞学校最重要的课程是()A.体操B.音乐C.逻辑学D.雄辩术21.罗马共和后期的办学形式,主要以()为主A.家庭教育B.私立学校C.官方办学D.书院22.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初步设想的教育家是()A.亚里士多德B.昆体良C.莫尔D.夸美纽斯23.奥古斯丁是()时期的宗教神学家A.古罗马末期B.中世纪早期C.中世纪后期D.文艺复兴时期24.以下不是中世纪前期由教会主办的学校的是()A.大主教学校B.修道院学校C.教区学校D.牧师学校25.中世纪将宗教教育和武士教育合为一体的教育是()A.教会教育B.武士教育C.骑士教育D.世俗教育26.以下不是中世纪前期骑士教育的教育阶段的是()A.家庭教育B.礼文教育C.礼童教育D.侍从教育27.托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是()A.《忏悔录》B.《上帝之城》C.《旧约全书》D.《神学大全》28.萨莱诺这所中世纪最早的大学诞生于()国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29.阿拉伯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叫()A.白塔尼B.花拉子模C.安萨里D.穆罕默德30.伊斯兰教的经典是()A.《吠陀经》B.《圣经》C.《古兰经》D.《大藏经》31.以下()是中世纪教师管理型大学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