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观后感200字作文
- 格式:docx
- 大小:20.89 KB
- 文档页数:5
黄梅戏观后感200字作文黄梅戏观后感200字作文“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婉转,悠扬——我这样形容它。
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没错,就是它——戏曲。
下面是XX整理的黄梅戏观后感200字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说实话,我以前一点也不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它们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个不停一点也没有趣味。
但是,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段黄梅戏,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么轻柔,音乐也那么优美,听过以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黄梅县戏风更盛。
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
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
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不但优美动人,而且还有这么悠久的传说呀。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虽然流行歌曲确实有它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它而忘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呀!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不难发现传统戏曲的美妙之处。
所以,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体会中国传统戏曲的优美,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它们!篇二为什么传统戏曲会面临如此的抉择?是它乏味?不是。
是因为它抵制不住流行的强撼冲击。
流行是什么?引领潮流,追求时尚。
不可否认,流行,也是一门艺术,但是现实中的艺术。
打个比喻,流行就像划过天际的一颗流行,一划而过,短暂却璀璨,更多人惊艳于它的闪亮,于是抛传统追流行,心中只觉得流行放射出的夺目光彩才为自己瞩目。
殊不知,一划而过的背后,是寂静,没有任何追求后的精神享受。
而传统戏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颗并不耀眼夺目的恒星,虽然若隐若现,但它始终保持自己的韵律哼唱宁静。
黄梅戏观后感500字观后感500字范文2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京剧又是我们国家的国粹。
但是11月30日下午我们在学校里听到了被誉为京剧之后的其次大剧种——评剧。
其实之前在我心里,戏剧都是一样的.,我听不出戏剧里的抑扬顿挫,咿咿呀呀的曲调更是让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摸不着头脑。
可是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评剧,是流传于我们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阔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二。
而且评剧还在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戏曲文化都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精华。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更应当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我们爱国意识的表达,更是我们对我们精神境地的一个提升。
今日我们在校园里听到的评剧特别震撼,评剧教师还教给我们一个评剧演出里的根本台步——原场。
通过跟教师近距离的接触、教学。
我们真心了解到戏剧工的不易,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个简洁的台步却有如此繁杂的肢体动作协作、身形如此优雅。
虽然我学得很一般,但是却得到了教师的夸奖并得到一个奖品作为嘉奖,我很快乐。
另外,评剧里的乐器也是非常独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二胡。
二胡拉出来的声音也是特别好听。
一个只有两根弦的乐器,通过教师的演奏却能演绎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
这些乐器都是我们平常没有听过没有接触过的。
我特别想要一探毕竟,想要向教师讨教学习。
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戏剧方面的学问,更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
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获得赞美的掌声。
这就像我们学生学习一样,虽然有时候很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学习了,去付出了,我们不仅能收获学问,更能在我们以后的成长之路上奠定坚实的根底。
付出肯定会有回报,努力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校园生活才会无悔!最终,感谢学校、感谢班主任梁琦教师给我们这次珍贵的学习时机。
我肯定不辜负学校的期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黄梅戏观后感500字2仔细拜读了黄新德教师洋洋万言的十二字诀,感受良多,今日有空,就坐下来说几句。
黄梅戏五女拜寿观后感说说黄梅戏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舞蹈和戏剧性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黄梅戏中,女性角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以其细腻的表演和娴熟的技艺,展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各种形象和角色。
我最近观看了一场黄梅戏的演出,名为《五女拜寿》,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这场黄梅戏《五女拜寿》主要讲述了五个女性角色在一个人的寿辰上展开的故事。
每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形象,她们通过舞蹈、唱腔和表演技巧,将她们的角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首先,我被演员们的表演技巧所折服。
他们以精湛的唱腔和动人的舞蹈,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他们的动作舞蹈轻盈而有力,充满了戏剧性和表现力。
尤其是在情感高潮处,他们的表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其次,黄梅戏的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是黄梅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为整个剧目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音乐的节奏变化丰富多样,有快有慢,有高亢的气势,也有柔情的抒发,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戏剧氛围。
此外,黄梅戏的故事情节也非常吸引人。
《五女拜寿》描述了五个女性角色在一个人的寿辰上互相拜访和祝寿的故事,通过她们的对话、行为和表情,展示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故事情节紧凑有趣,起伏跌宕,让观众在欣赏演员们的表演技巧的同时,也能够被故事所吸引。
此外,在这场黄梅戏中,我对演员们对角色的刻画也非常赞赏。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明确的性格特点,她们的言谈举止、服装、妆容等都与角色性格相符合,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
演员们能够充分理解并展现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矛盾,使得观众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心理世界。
总的来说,这场黄梅戏《五女拜寿》是一场精彩而动人的演出。
从演员们的表演技巧到音乐的魅力,再到故事情节的吸引力,每个细节都展现出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通过观看这场演出,我对黄梅戏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黄梅戏观后感500字
摘要:
一、简介黄梅戏及其特点
二、观看黄梅戏的体验与感受
三、黄梅戏的艺术价值与传承
四、对黄梅戏发展的建议
正文:
黄梅戏,起源于我国安徽省,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地方戏曲。
其曲调优美、表演质朴、情感真挚,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日,我有幸观赏了一场黄梅戏表演,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并对黄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在观看过程中,我被黄梅戏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所折服。
他们扮相端庄大气,唱腔优美动听,将角色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表现戏剧冲突和高潮部分,演员们通过唱、做、念、打等多种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入到紧张激烈的剧情之中,让人陶醉不已。
黄梅戏以其真挚的情感、淳朴的表演风格,传达了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正面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黄梅戏也不例外。
但在这场演出中,我看到了黄梅戏传承人们坚守信念、不断创新的精神。
他们结合时代特点,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戏曲,使得黄梅戏更具吸引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黄梅戏爱好者,我深感黄梅戏的艺术价值。
在传承和发展黄梅戏的道路上,我们应加大对黄梅戏的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同时,黄梅戏演员和创作者要勇于创新,不断丰富黄梅戏的表现形式,提高剧本质量,使之更具现代审美。
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要关心和支持黄梅戏的发展,为传承人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
总之,黄梅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梅戏天仙配观后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黄梅戏天仙配观后感篇一:看黄梅戏有感看黄梅戏有感国庆长假伊始我便接到安庆战友的电话,邀请我前往安庆作客,同去的还有其他几个战友,多年的战友情、兄弟情不需要做作,不需要客气,约好时间后我就马上出发了。
望江离安庆远,不多时,已到市区。
因之前多次到他家中做客,加之还有其他战友要招呼,所以我没让他来接我,而是选择自行前往。
眼看就快要到他家时,突然看到小区前面的广场黑压压的围着一群人不知在看什么,好奇心促使着我不由加快了脚步,一窥究竟。
还没等到达跟前,黄梅戏那独特的优美声音传入我的耳朵。
享受,绝对的享受!黄梅戏不愧为国粹,给人带来的视觉、听觉冲击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思绪不由地渐飘渐远:黄梅戏,清道光年间诞生于安庆,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仅100多年,这个传唱于乡间草台的小戏,就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名播海内外。
黄梅戏最早起源于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民歌。
这里的东北部上去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俗称黄梅采茶调。
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县遭受水灾,灾民外出逃荒,靠卖唱为主谋生,采茶调遂一路传播进入毗邻的安庆府宿松、望江、怀宁等县。
在这里,它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埋入沃土,很快就生根发芽。
简单通俗的采茶调逐渐吸收了安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艺术营养,与“花鼓”、“花灯”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借鉴徽剧的表演艺术,运用安庆柔和易懂的方音讲唱,加上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到清朝道光年间,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一种新的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种独具安庆地方特色的民间戏种——黄梅调,亦称黄梅戏,并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
据天柱外史氏《皖优谱》载:“江亦南亦有之”,“他省无此戏也。
”在黄梅戏形成初期,由于以编演反映爱情生活内容的小戏为主,一直被官府视为“淫戏”屡遭禁演。
黄梅戏舞衣裳观后感《黄梅戏舞衣裳观后感》一嘿,朋友们!我刚看完一场黄梅戏《舞衣裳》,那感觉,真的是太棒啦!一开场,那舞台布置就把我吸引住了,美轮美奂的,仿佛把我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演员们一亮相,哇塞,那扮相,那身段,真叫一个绝!女主角一开口唱,我的心都要化了。
那声音,清脆婉转,就像黄莺在枝头唱歌一样,听得我如痴如醉。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情感,把角色演活了。
还有那些配角们,也都特别出彩。
他们之间的配合默契十足,让人感觉这不是在演戏,而是真真实实地在发生着。
整个剧情也是跌宕起伏,有欢笑,有泪水。
看到感人的地方,我忍不住跟着掉眼泪;看到有趣的情节,又笑得前仰后合。
这黄梅戏啊,真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仅是唱唱跳跳,更是在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着人间的真情实感。
看完这场戏,我算是彻底爱上黄梅戏啦!《黄梅戏舞衣裳观后感》二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看完黄梅戏《舞衣裳》的感受哈!哇哦,从开场我就被震撼到了!那音乐一响起来,我整个人都精神了。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裳登场,那叫一个惊艳。
说真的,我以前对黄梅戏了解不多,这次一看,简直发现了新大陆。
演员们的表演太细腻啦,每一个表情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就说那个男主角,他的眼神里全是戏,让我一下子就被他带入到剧情里去了。
而且这戏里的舞蹈动作也太美了吧,轻盈又优雅,感觉他们就像是在云端跳舞一样。
还有那唱腔,时而悠扬,时而激昂,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
剧情也是超级吸引人,一环扣一环,根本舍不得眨眼。
我一直在心里为角色们揪着心,跟着他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
看完这场戏,我觉得黄梅戏真不愧是咱们的传统文化瑰宝。
以后我可得多看看,好好感受感受这其中的魅力。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心动啦?。
黄梅戏进校园观后感400字
《黄梅戏进校园观后感》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今天,黄梅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我有幸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深感震撼。
演出开始前,我对黄梅戏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它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形式。
然而,当我真正坐在观众席上,观看黄梅戏的表演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魅力。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妆容精致,一颦一笑、一唱一和都充满了韵味。
他们的表演生动而细腻,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梅戏的唱腔如行云流水,悠扬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我被演员们的表演深深吸引,情绪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
通过这场黄梅戏进校园的活动,我不仅欣赏到了精彩的表演,还对黄梅戏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场演出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它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传统文化的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们。
黄梅戏进校园活动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文化盛宴。
它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经常举办,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黄梅戏孟姜女观后感一开场,那舞台布置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简单的几个道具,却营造出了很有韵味的古代场景。
演员们的服装也特别好看,孟姜女一出场,那身扮相就透着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水袖一甩,整个人的气质就出来了。
演孟姜女的演员那唱功可真是了得。
她一开口唱,我就感觉自己像被勾了魂儿似的。
她的嗓音就像山间的清泉一样,清脆又婉转。
尤其是唱到孟姜女思念丈夫的时候,那一句句的唱词,就像一把把小锤子,一下下地敲在我的心上。
什么“秋风飒飒秋夜凉,孟姜女独坐空房”,就这么几句,我都能想象出孟姜女孤孤单单守着空房,满心都是对远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的可怜模样。
再说这戏里的情节,那也是把我拿捏得死死的。
孟姜女和范喜良的爱情故事本来就特别感人,黄梅戏演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从他们俩相识,范喜良躲在孟姜女家的后花园,那种羞涩又懵懂的感情,被演员们演得活灵活现。
然后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毅然决然地踏上寻夫之旅,这一路的艰辛,都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唱词展现在我眼前。
范喜良这个角色也演得很到位。
他看起来就是那种憨厚老实的小伙子,被抓走的时候那无助的眼神,真让人心疼。
这一对苦命鸳鸯被命运这么捉弄,我在台下看得直揪心。
到最后孟姜女哭倒长城那一段,简直是全剧的高潮。
孟姜女的哭声和唱腔交织在一起,那股子悲痛欲绝的劲儿,让我感觉整个剧院都被她的悲伤笼罩了。
长城倒的时候,虽然只是舞台上的一种表演呈现,但我真的觉得孟姜女的爱和悲恸有了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
看完这出黄梅戏,我对孟姜女的故事又有了新的认识。
黄梅戏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这个古老故事的新大门,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坚贞、命运的无奈,还有那无尽的悲欢离合。
这戏啊,真的值回票价,我打算有机会还要再看一遍呢。
黄梅戏红楼梦观后感黄梅戏《红楼梦》观后感黄梅戏是中国国粹之一,而《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出富有传统文化和艺术美感的戏曲作品时,便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台黄梅戏《红楼梦》,对于这部作品,我深受触动。
以下是我对观后感的整理。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黄梅戏这种表演形式。
黄梅戏具有婉转动听的音乐、多变灵活的舞蹈和独特的唱腔特点,能够将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入人心。
在黄梅戏《红楼梦》中,演员们用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贾宝玉、林黛玉等经典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的演唱和舞蹈将红楼梦的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其次,黄梅戏《红楼梦》对于原著的改编与再创作也非常出色。
虽然剧本相对原著进行了删减和简化,但是却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和核心情节,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该剧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唱腔和对白,将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经典的情节,还能感受到花草鸟兽、前世今生等意象的独特艺术表达。
另外,该剧的舞美设计也是令人难忘的亮点之一。
舞台设计简洁大方,配合舞蹈演员的表演,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效果。
特别是在描绘红楼梦中那些幽静而唯美的场景时,通过背景布幕、道具和灯光等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这种细致入微的舞美设计不仅突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更为观众呈现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黄梅戏《红楼梦》中的精彩表演也让我印象深刻。
所有的演员们都以出色的表演技巧和专业的演唱,将角色们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表演既真实传神又情感充沛,令人为之动容。
观看黄梅戏《红楼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动和思考。
通过这部作品,我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的无穷魅力。
黄梅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让经典名著《红楼梦》焕发出新的光彩。
舞美设计的精湛运用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为观众们带来了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黄梅戏《红楼梦》的成功演出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向观众传递了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
《孟姜女哭长城》黄梅戏观后感
今天啊,我跟着爸爸妈妈去看了一场黄梅戏,名字叫《孟姜女哭长城》。
刚坐下,我的腿儿就不停晃啊晃,心里可激动了。
“锵锵锵——”锣鼓一响,戏开场啦!
舞台上孟姜女穿着飘飘的衣裳,唱着那婉转的黄梅戏。
她为了找自己的丈夫,一路风吹日晒,终于到了长城跟前。
哎呀,她站在那儿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嘴里唱着“咿呀呀”的哭声,让我听了都想跟着哭呢!长城那么高,那么长,孟姜女哭得肚子都疼了,可还是停不下来,真让人心疼。
“呜哇哇——”我偷偷抹了抹眼角的泪,瞧瞧旁边的小伙伴们,他们也都看得入了神。
戏里的乐声时而轻悠悠的,像小溪水哗啦啦流过,时而又激昂起来,好像雷声“轰隆隆”响过。
演出结束时,我的小心脏还怦怦跳着,眼前老是浮现孟姜女那眼泪汪汪的样子。
黄梅戏真好听,让人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我恨不得明天就再看一场!
—— 1 —1 —。
黄梅戏观后感200字作文
“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婉转,悠扬——我这样形容它。
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没错,就是它——戏曲。
下面是XX整理的黄梅戏观后感200字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说实话,我以前一点也不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它们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个不停一点也没有趣味。
但是,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段黄梅戏,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么轻柔,音乐也那么优美,听过以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黄梅县戏风更盛。
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
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
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不但优美动人,而且还有这么悠久的传说呀。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取而
代之的是流行歌曲,虽然流行歌曲确实有它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它而忘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呀!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不难发现传统戏曲的美妙之处。
所以,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体会中国传统戏曲的优美,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它们!
篇二为什么传统戏曲会面临如此的抉择?是它乏味?不是。
是因为它抵制不住流行的强撼冲击。
流行是什么?引领潮流,追求时尚。
不可否认,流行,也是一门艺术,但是现实中的艺术。
打个比喻,流行就像划过天际的一颗流行,一划而过,短暂却璀璨,更多人惊艳于它的闪亮,于是抛传统追流行,心中只觉得流行放射出的夺目光彩才为自己瞩目。
殊不知,一划而过的背后,是寂静,没有任何追求后的精神享受。
而传统戏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颗并不耀眼夺目的恒星,虽然若隐若现,但它始终保持自己的韵律哼唱宁静。
它摆脱了喧嚣与浮华。
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闭目养神地听一段戏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会儿戏剧节目,你定会感到超脱的自然与静心,感觉古老却清新的戏曲很美,很美。
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如一袭清风吹拂着,精神与灵魂,此刻,都能得到升华。
其实,中国传统戏曲,根本不存在什么去与留,它一直是我么民族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永恒的历史文化。
听,风的拂动,叶的摆动,云的笑声,是我自失地又想
到了古老而自然的韵律。
篇三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
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篇四“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鸟儿对打对……”
婉转,悠扬——我这样形容它。
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没错,就是它——戏曲。
也许你会笑我喜欢它。
“戏曲?不会吧?你也太土啦。
现在哪儿还有人听这个啊!”原本,我也是这样想的。
但我今天才发现了真正的它,然后,喜欢上了它。
你听见了吗?它在诉说。
诉说着千古的绝唱,诉说着永恒的经典,诉说着世界的惊叹。
我想,它需要听众,我愿意听它诉说,用心。
第一次真正打动我的戏曲是它。
那浓烈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无数次的暗示,而那木头脑袋又屡敲不响,无奈于伤心离别。
那颗心是火热的。
我能感觉,我能触碰得到。
而那股莫名的感动便也就通过我的指尖刺激了神经。
《梁祝》——一个不老的神话。
人们惊异于它的凄美。
又该怎样让它更广为人知呢?戏曲便为它插上了双隐形的翅膀,让它飞跃了国界,在世界自由翱翔。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让它来诉说这最初的神话,自然就成锦上添花,给予了它最好的诠释。
于是,便有了千古绝唱。
经典,何谓经典?依我看,能绕梁三日,使人齿舌留香,便是经典。
而那兼容二胡的温宛、铜锣的刚劲、琵琶的飞扬、月琴的优雅的戏曲又岂是“绕梁三日”?它是一种力量,穿透你身上的每个细胞;它是一股清泉,沁透了你的心脾;它是一缕阳光,贯穿于你的发梢到足底。
于是,便有了“永恒”
的经典。
闻声寻去,世界惊叹的源头在哪儿?掀开那神秘的面纱,欣然,原来早已有种命定的情愫牵绊着你我。
作为一个中国人,早已有那潺潺的戏曲之流在血液中流淌。
于是,你找到了我,我也找到了你。
欣喜若狂的打声招呼,然后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