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古村遗产保护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文物建筑保护的安全隐患调查报告—探访古民居下梅村调查单位: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摘要:古代文物建筑是有形的历史遗产。
对其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当代仅存的古代建筑,进行考察,发现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古村、火灾、保护古村落指经历数百年的战乱、自然侵蚀、政治运动和商品浪潮冲击未遭到破坏,建筑环境、建筑布局、村落选址基本保持原貌,延续了民俗民风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为人民服务的村落。
它是历史沿革的活见证,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的有机生命体。
当今对于古村的的保护,是对于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激增,城镇化地进行,加上古村自身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对其的修复更是势在必行。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古村的实地探访,分析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总辅导员冯建旺老师,以及学生会部分成员对武夷山下梅古村进行实地调研。
下梅,位于武夷山的古老村庄,素有“福建第一美丽的村庄”的美名,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荣誉称号,是武夷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之一。
它坐落在市区东南12公里,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4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2万亩,耕地面积3940亩。
因位于梅溪下游,故称下梅。
下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布于长900米的当溪两旁。
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形成典型的南方水乡风光。
下梅村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
下梅民居外部结构以高大的风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求安的意识。
砖雕、石雕、木雕是下梅村古建筑的一支奇葩。
下梅村现尚保留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氏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民居近40幢,还有镇国庙、天一井、古码头等古建筑和祖师桥、文昌阁、百岁坊等古遗址。
浅谈武夷山下梅村砖雕艺术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砖雕主要流派有:1、北京砖雕;2、天津砖雕;3、山西砖雕;4、徽州砖雕;5、苏派砖雕;6、广东砖雕;7、临夏砖雕。
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
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其中以“邹氏祠堂”、“大夫第”等典型清代民居所拥有的大规模砖雕建筑为代表的砖雕群展示了下梅村建筑文化和人文环境。
邹氏祠堂——位于当溪溪北,临溪,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
祠门以幔亭造型,对称布列梯式砖雕图案,为体现中国家族敦本传统,特饰有“木本”、“水源”这篆刻书法两幅,意即家传宗法血缘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
祠门前设有拴马石,抱鼓石,供前来祭祀始祖的后代驻停。
祠内供有祠规、家祠史略的碑刻。
主厅敞开式,两侧为厢房,楼上为观戏台。
前廊为精巧木柱拱架,造型别致,可悬宫灯、花灯。
照壁为四扇合一的木雕画屏门,主体表现为伦理、宗法、生活情趣。
邹氏大夫第——位于下梅村北街,为清代建筑,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
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
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
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
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
园内植有罗汉松,嵌式窗镶以双面镂花砖雕,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美学感受。
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
该宅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下梅至今还保存着500余幅砖雕,其构图之美,制作之精,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堪称闽北一绝,就是在其它地方的古民居群中也是不曾多见的。
下梅古村遗产保护与发展作者:蒋喆胡希军雷芳程师师卢思维朱小青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1期【摘要】福建武夷山下的下梅古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福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
下梅古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保留了很多传统风俗及古朴的生活状态,但在遗产保护程度上较弱。
本文通过阐述下梅古村的旅游特色和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古村的策略和建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遗产保护;下梅村;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我国古村落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成为了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
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域文化,是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也是历史的缩景,更是宝贵的历史遗产[1]。
下梅古村属于福建武夷山下古村落群,因晋商和武夷岩茶闻名。
如何保护古村并且利用茶文化进行古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个有着悠悠历史的古村的现实问题。
1、下梅古村概述1.1下梅古村茶文化历史下梅古村座落于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有8公里,与武夷山市区相距6公里,占地面积约为2.2万km²,现有2000多的人口。
下梅古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周时期就有活动遗迹,隋朝建立村落,宋朝建造里坊,清朝进入全盛,成为当时武夷山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乾隆二十年,中俄贸易集中于边境城市恰克图。
晋商常氏在崇安县的下梅村收购茶叶,建立岩茶加工坊,将散茶加工成乌龙茶、红茶、砖茶。
梅溪作为下梅沟通外埠的唯一水路,每年茶期,茶叶通过梅溪水路运至崇安县,然后用车马将茶运至江西,再到汉口,向北经过洛阳、晋城、太原、大同、到张家口、归化,再用骆驼到恰克图。
武夷山岩茶通过这一条漫漫的茶商路运至俄罗斯,被世人熟知,作为茶商路的起点下梅村也因此成名。
[2]1.2下梅古村的建筑特色多种建筑风格相融合下梅古村位于闽北,紧邻江西与安徽遥遥相望。
古村最初的形成是因外来人口汇集,而后以茶商中转站为途径发展,受到多重外来文化影响,在建筑上则体现为徽派建筑、岭南建筑和江南私家园林三种建筑风格共存,其中受徽派建筑影响尤为深远。
·1·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61115)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刘超婧(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 353000)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受到广泛关注,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本文通过运用茶文化知识和古建筑开发与保护的综合研究,依托大量的实地勘察数据,验证了保护古村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以此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前瞻性的保护方案和设计方案,力求打造出以“茶路首埠,风雅水乡”为主题的下梅村旅游品牌。
关键词:古建筑;旅游;规划;保护0 引言下梅古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同时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内现今保留有大批珍贵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因历史、发展等原因,这块钟灵毓秀的宝地没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富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濒临毁灭的危险,亟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抢救。
本文立足下梅古村落的人文历史条件与发展现状,在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规划了可行性的古村落保护方案,设计了前瞻性的古村落景区规划方案,旨在推动下梅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为其进一步发展建设提供一些依据。
1 下梅古民居的调查与分析下梅村古民居为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其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保存完好,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栏杆、美人靠,加上民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1.1 历史沿革下梅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先秦为闽越之地,隋唐属建宁,宋代称当坑坊,明代形成商埠,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岩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据《崇安县志》记载,清初下梅村邹氏茶商依托晋商的贸易伙伴关系,使武夷岩茶溯西北而上,经江西、湖北、安徽、山西、内蒙古,直至俄罗斯的恰克图,又南下泉州,扬帆直达港澳与东南亚,开辟了长达万里的武夷岩茶之路。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3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因为缺乏有效保护而走向衰亡,其中包括了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其解决方案。
一、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中国是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落后,许多地方出现了破坏搬迁、拆除等问题,以至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面食制作技艺、传统音乐、戏曲、民间艺术等都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二、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引发的问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许多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少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例如,某些村镇的民间艺术团队年迈的老艺人日益减少,而年轻一代却没有得到传承和发展。
2. 古建筑的破坏古村落的古建筑为其增色不少,而这些古建筑往往存在设计保存不当、乱改乱建等问题,渐渐失去了历史文化特征。
3. 旅游商业化导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许多古村落保护中的旅游商业化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其注重的是景观效应,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解决方案1.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强化对于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2. 加强社会教育和传承培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古村落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和价值,应当推行相关的社会教育和传承培训计划。
3. 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发展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可以使古村落获得更好的保护。
通过搭建起完善的文化旅游体系,可以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保护古村落的文化特色。
4. 制定完善的保护标准制定一系列关于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和规范,加快古村落保护事业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9-7-31 9:44:00摘要: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镇,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
目前国家出台的保护古村镇的文件,主要保护的是古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毫不涉及其所蕴藏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所要保护的,既应包括优秀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也应包括在这些聚落里蕴藏着的传承既久的乡土建筑之外的种种其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浙江乌镇、西塘和河北暖泉三镇为例,阐述了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及其在历史风尘中的流失情况,从而认为古村镇的保护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保护,而不应该只是单一的物质文化保护。
我国政府已先后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了“国家战略”(新华社2005年6月12日新闻稿)和政府工作。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50年的成熟经验,制定了完善的保护法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虽然较迟,三年来也作了大量工作,如进行试点、编纂普查手册、申报和审批国家级代表作名录、举办保护成果展览等,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这个条约的缔约国;以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布了相关文件: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2月8日又以国务院文件下达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并且规范了两类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确认和命名,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
[1]、,,。
,,、。
、、,、、、。
,。
,,,。
一、古村落相关研究动态(一)历史文化名村研究,、,2003。
2014311,276。
[2],,(2006)、(2010)、(2015)、(2015)、(2016), (2012)、(2013)、(2015),(2015)、(2017)。
、、、,,、,、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文脉传承与利用———基于旅游化生存视角,(,354300)摘要:“”,、,。
?,,,,,,。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穴2018雪05-0011-06收稿日期:2018-01-13基金项目:2016(JAS160573);2017(FJ2017B023)。
作者简介:(1989-),,,,。
《》20185、。
,,,,。
,。
(二)旅游化生存研究———“”,,、、、,。
[3],。
、、,,、,“”。
[4],。
,———;———。
[5]、、,:,。
,;,;,,、。
,。
,、、,、、,。
二、研究对象,7,,,、。
“198730,、、”[6];1999, 20059,。
(一)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概况2002,,,2004。
、、,2005,“+++”。
,,,。
:(1),“20161093.88”[7],,;(2),,;(3),,;(4),,,。
(二)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文化资源构成1.三教融合的宗教文化,。
12··,,“,”,,。
,。
、、,。
2.精美的建筑文化、、、、,。
“、、,。
”[8],、,,。
,、,。
,,。
,。
“、、、、、、、、、”[9],,。
3.纯朴的村野文化、,,。
,。
《》“”[10]。
,。
,:,。
, ,,。
、、,。
、,,、,、。
三、古村落旅游化生存思路(一)以具象文化利用为主的物质化生存1.生活形象品牌定位,、,,。
、,。
2005,2003,6276[11],,。
2007“”[12],,“”。
,、,。
2.打造茶旅古村体验型的生活方式,“,”[13]。
下梅古村遗产保护论文
【摘要】下梅古村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当地应挖掘特有的地域文化——茶文化进行旅游发展,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应该对当地古建筑景观加以保护,并且维护当地淳朴的民风不受商业干扰。
使下梅古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最好保护的同时进行可持续发展。
我国古村落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成为了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
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域文化,是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也是历史的缩景,更是宝贵的历史遗产[1]。
下梅古村属于福建武夷山下古村落群,因晋商和武夷岩茶闻名。
如何保护古村并且利用茶文化进行古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个有着悠悠历史的古村的现实问题。
1、下梅古村概述
1.1下梅古村茶文化历史
下梅古村座落于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有8公里,与武夷山市区相距6公里,占地面积约为2.2万km²,现有2000多的人口。
下梅古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周时期就有活动遗迹,隋朝建立村落,宋朝建造里坊,清朝进入全盛,成为当时武夷山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乾隆二十年,中俄贸易集中于边境城市恰克图。
晋商常氏在崇安县的下梅村收购茶叶,建立岩茶加工坊,将散茶加工成乌龙茶、红茶、砖茶。
梅溪作为下梅沟通外埠的唯一水路,每年茶期,茶叶通
过梅溪水路运至崇安县,然后用车马将茶运至江西,再到汉口,向北经过洛阳、晋城、太原、大同、到张家口、归化,再用骆驼到恰克图。
武夷山岩茶通过这一条漫漫的茶商路运至俄罗斯,被世人熟知,作为茶商路的起点下梅村也因此成名。
[2]
1.2下梅古村的建筑特色
多种建筑风格相融合
下梅古村位于闽北,紧邻江西与安徽遥遥相望。
古村最初的形成是因外来人口汇集,而后以茶商中转站为途径发展,受到多重外来文化影响,在建筑上则体现为徽派建筑、岭南建筑和江南私家园林三种建筑风格共存,其中受徽派建筑影响尤为深远。
古村高墙黑瓦、小巷幽森,民居外墙高大厚重门楼显著,屋内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这也是徽派建筑的特色。
宅邸门楼几乎都建有门罩,上面刻有华丽砖雕,古代艺匠用石雕、砖雕和木雕的形式,将吉祥图案、植物花卉等用作门饰,寓意“美好愿望”“福禄喜寿”“驱恶迎祥”。
梅溪两侧建筑灵活布局,屋顶高低错落,参差有致,单层与多层相互融合,使建筑物轮廓丰富,配以溪流、码头、廊桥,形成统一的空间秩序,颇具江南水乡园林之感[3]。
儒家思想影响建筑布局
居中为尊主面朝南,以中轴左右对称,体现了在建筑意象上中国传统思维意识的反映。
下梅古村以邹氏家祠为中心进行空间布局,体现了“执用两中”,反应了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达到了仁和礼的完善,和谐与统一。
[3]
下梅民居以北屋为尊,在东面设书阁,西面设厢房的位置序列,是礼制精神在建筑上的体现[4]。
“礼”其核心内容就是宗法和等级制度,民居布局整体以庭院为中心,室内以厅堂为中心;突出祖先崇拜;尊卑有序,主次分明。
2、下梅古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2.1下梅古村的旅游优势
如今喧嚣的江南各水乡,随着名气的变大,人们蜂拥而至,当地的居民抓住商机积极发展旅游周边商业。
让原本古老的景区变得现代而又商业化。
下梅古村因交通不便、规模较小,村民的生活还保持着古老村落的原生态,这成为下梅村得天独厚的优势。
武夷山岩茶文化吸引各地爱茶人对茶源的追溯,未经现代商业污染的村子以古朴的形象示人,热情的村民兼职导游以一对一的方式接待游客。
2.2下梅古村存在的问题
交通不便
下梅古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仅有一条赤白公路可供进出村落,梅溪水路早已断裂。
从武夷山市区没有旅游专线通向下梅古村,让非自驾游的散客们出行不便。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村内的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为游客提供住宿和用餐的设施。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游客停留时间大大缩短,不足以了解下梅的文化精髓。
对古建筑保护力度不够
古村中只有西水别业、邹氏祠堂、邹宅闺秀楼和沿溪建筑等因使用率较高保护相对完好,而村内的很多古建筑由于不再住人,无人维护,出现部分墙体坍塌,有些直接被用于堆积杂物和饲养家畜。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武夷山市将旅游重点投资于武夷山九曲湾景区而对下梅古村的投入较少。
据相关文献记载,下梅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每年平均对下梅的投资仅35万元[5]。
3、历史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下梅古村风景优美,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但是下梅古村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相对于国内其他著名古村差距甚远。
针对下梅古村发展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武夷山市政府应在保护已有历史古迹、修缮已破坏的古村落上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对古村进行整体规划,将新建的现代建筑改造成仿古风格,统一建筑风格。
逐步完善旅游的配套设施
充分的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完善旅游设施的建设,譬如开设私家饭馆解决游客无处就餐等问题;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旅馆,供游客留宿。
旅行社优化旅游线路
当地旅游社应该加强与国内其他旅行社的合作,优化武夷山旅游
线路,将下梅古村并入九曲溪等旅游主线路中;针对散客增加“一日自由行”旅游线路,方便散客前往古村;开放从武夷山市往返古村的旅游大巴。
开发以茶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
(1)同当地村民合作开发出茶文化的旅游线路,由村民带领游客去茶园采茶,参与制茶,学习品茶和冲泡茶艺,夜晚入住民宿感受古村生活。
让更多爱茶人进一步的接触茶的制作加工亲身体验作为茶农的生活。
(2)将临溪的古建筑开发成茶楼,既提供游客的休憩场所,又给古城增添了新的特色。
茶楼主售武夷山所产茶叶,在推广武夷特产的同时,游客也可以欣赏古老的梅溪,感受下梅村民的生活。
(3)增加茶具制造体验吧,将陶艺吧和茶道结合。
聘请专业人士教导制作茶具,游客可以自行设计茶具并且动手制作,作为独特的旅游纪念品。
(4)同邹家后人商议以邹家大宅建造晋商茶路的纪念馆,普及茶路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下梅作为万里茶路的起点和晋商漫漫茶路的这一段历史。
结语
下梅古村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当地应挖掘特有的地域文化——茶文化进行旅游发展,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应该对当地古建筑景观加以保护,并且维护当地淳朴的民风不受商业干扰。
使下梅古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最好保护的同时进行可持
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祖健,李亚青. 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J].知识经济,2009(4):154-156.
[2]邹全荣.下梅:一个与晋商同行万里的武夷茶市村[N].福建工商时报,2006.5.12(003).
[3]张玉,陈坚,李灵.下梅古民居的文化意象和外观特征[J].厦门理工工学院学报,2011(1):81-85.
[4]崔如梅.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5]赵红莉.武夷山市下梅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3(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