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压煤村庄塌陷现状分析及搬迁方案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1.32 KB
- 文档页数:2
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研究随着采煤工艺的不断发展和采煤方式的不断更新,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是由采煤造成的一种地质环境变化,通常表现为地表下沉或塌陷,这对周边环境、矿山开采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矿山工程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研究现状、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等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
国外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家,其中美国的针对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研究最为广泛深入。
国内的研究除了重点关注沿海地区类似地质条件的采煤区外,还对西北和西南等地区的采煤区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分为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种。
实验模拟通常是在室内或室外将采煤区相关条件模拟出来,控制一定的变量进行基础性实验,主要分析采煤对地下水、地层沉降等地质因素的影响。
数值模拟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采用有限元、边界元等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采煤过程中地层变形与沉降的规律性。
二、成因机制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主要是由于开采煤炭导致地层压缩和沉降而引起的。
在采煤过程中,地下水、煤炭和地质结构的变化都会对地面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采煤造成了以下方面的影响:1. 地表沉降采煤过程中,地下的煤炭被开采出来后,地质层会发生空洞或塌陷,这就是地表沉降的原因。
沉降不仅可能导致地面塌陷,还可能造成建筑物、道路、管道等公共设施沉降甚至破裂。
2. 地下水位下降采煤过程中,地下煤层的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导致地层的沉降和塌陷。
3. 煤炭氧化煤炭在地下氧化也会导致地层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湿煤矿井内,煤体吸氧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煤层收缩和热胀冷缩不断交替,形成了煤层的应力循环现象,从而加剧了地层沉降的速度。
三、防治措施为解决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采煤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措施:1、边采边填边采边填是一种主动的防治措施,其原理是通过采煤现场储备煤矸石、砂石等材料填补采区内的空洞或当地。
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研究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采煤区地面塌陷一直是一个困扰煤炭产业的重要问题。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也会破坏地面的基础设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旨在浅谈关于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采煤区地面塌陷的成因采煤区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采煤过程中,地下煤层被开采掉后,地面支持能力降低,地层受到削减后沉降压缩,导致地面塌陷。
而地面塌陷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地下煤层的厚度,矿区开采方法,煤层的物理特性,地下水位等。
当地下煤层过于薄或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时,地面塌陷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在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研究中,人类的工业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目前,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内部各种地下管道和建筑物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所承受的荷载越来越大,导致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因此,我们需要逐步优化地面基础设施的布局,使其不再单纯地依赖于地下矿层的支撑。
二、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现状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不仅使得矿区内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也引起了煤炭产业的忧虑。
为了减少或避免采煤区地面塌陷的发生,许多机构和个人都致力于研究此类问题。
迄今为止,关于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涉及到地质学、力学、工程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实地观测、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等多种方法。
目前,为了减缓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如以水为助力,实现煤层支持的稳定性;炸裂的方法使地层变得更加坚硬,从而减少地面塌陷的风险;采取现代化的采煤技术,减少采煤造成的第一次开采后地面的松散性;采用长壁支柱工法,在采煤工作面形成一个支撑初始阶段的煤柱等。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的发生已经成为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加大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力度。
针对采煤区地面塌陷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研究:1. 采煤区地面塌陷的预测与评价。
永城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调研材料近几年来,随着永城煤矿区开发力度的逐步加大,采煤塌陷地面积也在迅速增加,由此带来的对土地、村庄、道路、河流、植被、供电、通讯及其它基础设施的破坏日益凸现,制约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塌陷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等问题。
为了全面掌握永城煤矿区开发的基本情况,解决永城采煤塌陷区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对永城采煤塌陷区进行了认真和全面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永城采煤塌陷区的基本情况永城矿区属大型平原矿区,勘探区面积1150平方公里,含煤面积716平方公里,近期开发面积572平方公里,分布于全市18个乡镇。
全矿区共包括5个勘探区、10个井田和两个远景预测区。
全区共查明各类煤炭资源储量32.43亿吨。
全市共有大中型煤矿企业9家,其中生产矿井8对,在建矿井1对,分别隶属于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和河南神火集团两大矿业集团。
2009年度,共生产原煤1472.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7.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永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永城煤炭资源的开发,使永城迅速成为一个新型矿业城市,促进了永城实现以现代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但是,煤炭资源的开采也从另一个方面对永城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环境压力。
主要表现在由于地下资源的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对土地、村庄、道路、河流、植被、供电、通讯及其它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对水资源、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
据有关专家预测,永城矿区全部煤矿开采结束后(约50-60年),将会形成地面塌陷面积514.28平方公里,地表积水面积达400平方公里,蓄水量为4亿立方米,形成12个大面积积水盆地。
由于受河流、铁路、公路的分割,实际上将会形成更多的次级积水盆地。
届时将会使35-40万人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果新勘探区开采后,所形成的塌陷面积将会更大,受影响的人数也会更多。
另外,还有水、大气、植被、道路、建筑物、供电、通讯及其它基础设施的污染破坏。
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摘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我国对煤炭资源需求量高居不下。
为了满足社会逐渐提高的煤炭需求量,我国各大煤炭开采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煤炭开采范围也逐渐扩大。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工作可能会影响矿山地质环境,进而导致坍塌现象的出现。
目前,煤矿开采地区的坍塌现象和各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治理煤矿开采地区的坍塌现象和各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各大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只有积极研究灾害和坍塌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特点,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对相应的地理环境治理措施进行总结,才能更好地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根据各类基础地理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为后续煤炭开采区域的地质环境治理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煤矿资源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也是我国必不可少的资源。
现阶段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虽然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生态环境越发恶劣,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剧增。
随着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提出,我国家煤炭资源开采和社会经济发展道路逐渐转化为,利用国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建设和谐有序的社会。
因此,相关煤炭开采企业一定要提高对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为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社会提供相应的支持,从而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和谐相处状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深入分析采煤塌陷区和地质环境,可以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策略,实现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是现阶段我国治理地质环境问题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1]。
1.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方向1.1针对无积水区域的治理工作我国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干燥,降雨量较少,所以导致土壤的蒸发较为快速,这种环境下的采煤区域通常较难形成积水。
这类区域的生态环境较为敏感且脆弱,因此在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养护的要求,通过各项措施对当地的土壤进行改善,以便于更好地养护水源,避免当地的生态环境加以恶化。
塌陷区搬迁规划方案背景介绍经过多年的采煤活动,一些煤炭储存区的地下煤炭已经被采空,导致地面开始出现明显的塌陷现象。
这些塌陷区的出现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和生活困扰。
为了让当地居民能够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塌陷区搬迁规划方案,合理有序地安排该地区居民的迁移工作。
方案实施的必要性对于塌陷区的居民来说,他们可能已经在此生活了几十年。
若没有一个好的搬迁规划,他们将面临迁居后的经济和安置问题,对于年老体弱者和儿童影响尤为明显。
而对于采煤企业来说,若不能按照规划要求开展搬迁,不仅增加了采煤企业对周围环境和社会贡献的负担,而且会影响企业形象,失去公众信任。
因此,针对塌陷区的搬迁工作必须尽快启动,为当地民众和企业带来实际效益。
方案制定的过程1.对塌陷区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地质勘测和人口普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及人口情况,明确该区域所面临的主要灾害危险点,并评估居民的需求和搬迁的预算。
2.设定可行的搬迁目标在确定了塌陷区的上述情况之后,应该明确搬迁的目标,即应该将哪些人和企业迁移至哪个区域。
应该将这些目标设定为可行的和符合居民需求的。
3.制定搬迁方案并获得批准根据明确的搬迁目标和预算情况,制定出最有可能获得当地居民和企业支持、并能够得到政府部门批准的迁移方案。
4.实施搬迁和监管在方案获得批准后,开始实施搬迁工作,以确保我们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和目标搬迁每个人口和企业。
在搬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制定符合法律法规的合同、公正透明的评估流程和卫生管理等,以确保迁移的顺利实施。
5.对搬迁进展和效益进行评估一旦进行了塌陷区搬迁,应该及时编写、发布和公开搬迁工作的评估报告,以便当地居民和政府监管部门评估迁移工作的进展和效果,以后更好地为这些人的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方案的实施效果塌陷区搬迁方案的实施能够带来以下的显著效果:1.在塌陷区居民中,提高对他们生活状况和健康的关注度。
关于煤矿矿区民房斑裂、地面塌陷情况的调研及相关工作建议为全面掌握我县煤矿矿区因采煤拉动,造成民房斑裂、地面塌陷的情况,力图通过妥善处置斑裂、塌陷等农事问题,尽力修复环境,维护矿区社会稳定,实现地矿双方互利双赢,近期,县煤炭局经过实地调查、座谈了解和技术分析等多种方式,对我县煤矿矿区民房斑裂、地面塌陷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有关工作提出建议。
一、煤矿矿区民房斑裂和地面塌陷情况1、资源及矿井分布情况我县煤炭资源理论储量25亿吨,约占全市储量的10%,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平原涝洼地带,井田面积150 平方公里,煤种属气煤,主要用于燃料动力,亦可作为煤化工产业的配煤使用。
辖区内现有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梁宝寺煤矿1、2号井)、山东宏河矿业集团嘉祥红旗煤矿、山东宏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宏阳煤矿4处矿井。
其中梁宝寺煤矿1号井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360万吨,梁宝寺煤矿2号井和红旗煤矿分别于2013年12月实现了联合试生产。
宏阳煤矿2014年底可实现联合试生产。
2014年,我县可实现原煤产量650万吨。
2、矿区民房斑裂、地面塌陷现状由于梁宝寺煤矿井田范围内村庄稠密,约80个村庄存在不同程度的压覆煤现象(大张楼镇2个村,梁宝寺镇49个村,黄垓乡8个村,老僧堂镇17个村,马村镇5个村),矿井投产伊始就需要搬迁村庄,边开采边搬迁,甚至先开采(条带开采)后搬迁,造成了周边村庄出现房屋斑裂、地面塌陷。
调查显示,近年矿区周边斑裂、塌陷情况如表:3、矿区民房斑裂、地面塌陷情况预期梁宝寺矿区3煤煤层平均厚度约4米,最大厚度9米,经计算,采煤后地表塌陷平均深度2.1米,最大塌陷值达5.5米,积水面积占下沉面积的22%。
随着梁宝寺煤矿2号井的投产,作业区上方民房斑裂、地面塌陷将进一步显现,今、明两年新出现斑裂的村庄将增加8个,即梁宝寺镇的南张、石庙、曹南、侯庄、王集、南郭、樊庄和双庙村,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民房斑裂和地面塌陷。
矿区压煤村庄塌陷现状分析及搬迁方案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矿区压煤村庄塌陷现状,以及地面村庄稠密,村庄下压煤严重,搬迁村庄开采选址十分困难的现状;并从政策、技术、规划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矿区压煤村庄搬迁解决方案。
关键词矿区压煤村庄;塌陷;搬迁煤炭资源开采犹如一把双刃剑,在适应国家能源需求的同时,造成矿区内大量土地塌陷。
随着煤炭资源的深度开采,村庄下压覆煤炭资源成为了制约煤炭企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煤矿区村庄压占地质储量达52.56亿吨,占现有煤矿地质储量的38%。
1矿区压煤村庄塌陷现状1.1矿区压煤村庄和采煤塌陷地所谓矿区压煤村庄,是指煤矿区村庄压占地质储量,这些储量已经地质精查和矿井建设及开拓,从技术层面上已经完全具备开发和开采条件,但由于村庄压占目前还不能开采。
煤炭资源开采以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依次发生冒落、断裂、弯曲等移动变形,最终涉及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得多的近似椭圆形的下沉盆地,称之为采煤塌陷地。
1.2地面塌陷的程度最新统计表明,全国累计煤矿采空导致地面塌陷面积已经超过70万公顷,这一数字每天都在提高。
根据导致地面塌陷的危害程度或沉降幅度进行综合考虑,将其划分为轻微塌陷区、中度塌陷区和塌陷积水区三个级别:1)轻微塌陷区。
该区地貌地形无明显的变化,基本不影响农民耕种,有一小部分地段有漏水现象,可能会使农民的种植成本提高,但一般情况下不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对地面建筑物的有轻微破坏,如产生轻微裂缝等。
2)中度塌陷区。
该区地貌地形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地形呈起伏不平或呈斜坡状,少部分季节性积水。
进行改造后的中度塌陷区,大部分可进行耕种,少部分可以搞水产养殖。
极少部分土地能耕种的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减产,且耕种和灌溉的成本增加,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
地表的基础设施及建筑物受到破坏,需要搬迁涉及的村庄。
3)塌陷积水区。
顾名思义,该区地貌地形变化非常明显,大部分地区常年积水,只能用于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