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属网格传感器的液滴检测装置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94.07 KB
- 文档页数:4
液体点滴速度监测与控制装置1设计思路利用单片机设计并制作一个智能化的液体点滴速度监测与控制装置,利用控制步进电动机的升降来控制点滴速度,点滴速度可用键盘来设定,同时在水到达警戒线以下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2方案设计2.1 系统基本方案根据题目要求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点滴速度测量模块,储液液面检测模块,键盘显示模块,电机系统控制(点滴速度控制)模块。
系统的基本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基本框图2.2 说明(1)控制电机类型不限,其安装位置与安装方式自定。
(2)储液瓶用医用250ml注射页玻璃瓶(瓶中为无色透明液体)。
(3)受液瓶用1.25L的饮料瓶。
(4)点滴器采用针柄颜色为深蓝色的医用一次性输液器(滴管滴出20点水相当与1ml±0.1ml).(5)赛区测试时,仅提供医用移动式点滴支架,其高度约为1.8m,也可以自带支架;测试所需其他设备自备。
(6)滴速夹在测试开始后不允许调节。
(7)发挥部分第(2)项从站功能中,c中的异常情况自行确定。
2.3 系统各个模块的选择与论证(1)点滴速度测量方案一:采用电感式传感器测量点滴速度。
在输液器的漏斗外围绕线圈作为敏感元件。
当液滴滴下是电感量发生变化,通过LC振荡电路后输出变化的频率值,经过F/V变换电路及电压比较后输出TTL电平信号来检测点滴速度。
此方案测量精度比较高,但是外围电路比较复杂。
方案二:采用红外对管发射接收。
采用断续式的工作方式,在点滴落下时阻挡了接收管接收红外线,产生高电平的脉冲信号。
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可以采用两对红外传感器一发一收,而不是只用一只传感器以反射式状态工作。
红外传感器有以下优点:尺寸小,质量轻,安装在滴斗上较简单;对辅助电路要求少,在近距可以用直流发射,电路简单,性能稳定。
此方案简单,较容易实现。
(2)储液检测电路题目要求是在储液瓶中的液位低于2~3cm时发出报警信号。
在此是关键如何检测到液位的高度,报警较易实现。
检测液位有多种方法。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一、方案论证及选择1、系统总体框图如下:2、滴速检测部分为了检测液滴下落的速度并且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需要利用适合的传感器来完成。
方案一、利用光电传感器,将其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在滴斗的两端。
当液滴下落时,通过光电传感器的瞬间,由于水对光的折射作用,会使接收端接收到的可见光能量降低,以此进行计数,再传入单片机进行处理,完成检测速度功能。
方案二、利用主动式红外发射接收传感器,液滴下落时,利用其对红外线的吸收和折射能力,是红外接收在液滴下落至红外线发射接收通路上时接收红外线发生衰减,来进行规律性的计数,完成检测速度功能。
方案三、利用导线自制一对探针置于滴斗内,在液滴落下的瞬间,利用液滴导电性使两个探针导通,以达到检测的目的。
方案一利用水对可见光的折射来计数,对于题目要求的无色液体来说,谁对其吸收能力很弱,基本上完全靠折射来工作。
而方案二则是利用水对红外线的吸收和折射作用来计数,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应用于无色液体。
方案三则为有损探测,与前两项无损探测相比,局限较大。
综上,选方案二。
3、速度控制部分控制液滴下落速度主要有两种方法:方案一、通过步进电机和滑轮系统控制储液瓶的高度,来达到控制液滴流速的目的。
方案二、通过控制滴速夹的松紧程度来控制液滴流速。
方案一实现较为简便,通过步进电机可方便地实现储液瓶高度的调节,从而达到控制液滴流速的目的,但缺点是调节储液瓶移动的距离比较大,所需时间比较长,而且储液瓶高度与流速的关系非线性,并且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利用,而只能去足够多的采样点,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大致的经验公式。
在自变量(储液瓶移动距离)变化范围较大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更为繁杂。
方案二控制滴速夹移动的距离很小,但是滴速夹的松紧调节过程中,移动距离、移动阻力等参数难以计算,用机电系统实现起来较为困难。
综上,我们选择方案一。
4、电机驱动模块方案一、采用集成驱动芯片,再利用单片机驱动。
方案二、采用分立元件构建与集成驱动芯片等效功能的电路,驱动信号较之方案一复杂。
DOI :10.15913/ki.kjycx.2024.03.017液滴在超疏水锥面的弹跳动力学*唐庆国,项诗涵,陈龙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摘 要:了解液滴在超疏水表面的弹跳特性,研究其决定性因素对有效控制液滴在表面的弹跳有重要的基础和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液滴在超疏水锥面完全回弹的现象,建立数值模型并对其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平面相比,液滴在超疏水锥面上的接触时间增长,发生了反向对称的扩散和收缩现象,并且在回弹过程中液滴拥有更高回弹高度。
通过模拟撞击过程中液滴能量和流场的变化,发现液滴在超疏水锥面上有相比于平面更小的黏性耗散,加快了液滴在锥面铺展的进程,成为拥有更高回弹高度的原因。
关键词:液滴撞击;弹跳动力学;完全回弹;超疏水表面中图分类号:O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3-0061-03——————————————————————————*[基金项目]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6JQ0050)撞击固体表面的液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降雨,也广泛存在于涂料、印刷、防结冰、喷雾冷却等工业中[1-4]。
固体表面存在微观结构,当它们与液体接触时,微观结构会捕获小气泡从而在接触面产生一层空气薄膜[5-6]。
这种薄膜可以将固液面分离,使固体表面表现出独特的超疏水特性[7-8],而这种性质正是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产生回弹现象的主要原因。
此外,液滴发生沉积和回弹之间的界限是由动态接触角[9-10]和表面润湿性[11]所决定的观点已被证实。
近年来,撞击液滴在固体表面的反弹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很多基于液滴接触时间的分析研究表明,这种基于表面的能量转换的时间主要是由惯性力和毛细力所控制。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针对平面,也有一部分工作是针对拥有几何凸起结构的超疏水表面,如球体[12]、脊状体[13]、锥状体[14]、圆柱体[15]等形状凸起和弯曲结构,这类独特的表面会导致液滴的不对称扩散和反冲,使接触时间大大减少[16]。
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1. 本文概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我们需要介绍重金属离子污染的严重性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接着,强调电化学传感器在检测重金属离子方面的重要性和优势,如高灵敏度、快速响应、低成本等。
研究目的与任务: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开发一种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高效、准确地检测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
同时,概述本文的主要任务,包括设计传感器的结构、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优化检测条件等。
文章结构与内容安排:简要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各部分内容,例如:第一部分介绍电化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新型传感器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第三部分展示实验结果和分析最后一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重金属离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重金属染,开发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的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电化学传感器因其独特的优势,如高灵敏度、低成本、快速检测等,在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一种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高效、准确地检测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
本文将回顾电化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介绍新型传感器的设计思路、结构和实验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和优化检测条件。
通过实验验证,展示新型传感器在检测重金属离子方面的性能,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2. 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概述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传感器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将待测离子的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方法。
它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便、设备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电化学传感器通常由电极、电解质和参比电极组成,根据待测离子与电催化剂的反应产生氧化还原电位差,从而实现对离子浓度的测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利用重金属离子与特定试剂反应产生有色化合物,通过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来确定离子的浓度。
《基于ZigBee的漏水定位监测系统》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基础设施如管道、供水系统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漏水问题作为这些基础设施常见的问题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可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一个高效、准确的漏水定位监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 的漏水定位监测系统,旨在实现对漏水问题的及时发现和精确定位。
二、系统概述本系统以ZigBee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结合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等技术,实现对漏水事件的实时监测和定位。
系统主要由传感器节点、协调器以及上位机监控中心三部分组成。
传感器节点负责实时监测管道压力、流量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则启动报警并向上位机监控中心发送数据;协调器负责接收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进行初步处理,再将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传输至上位机监控中心;上位机监控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并显示数据,实现对漏水事件的及时发现和精确定位。
三、系统工作原理本系统通过在管道上布置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管道的压力、流量等数据。
当传感器检测到异常数据时,如压力突然下降或流量异常增大等,则判断为可能发生漏水事件,并启动报警装置。
同时,传感器节点将异常数据通过ZigBee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至协调器。
协调器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后,再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至上位机监控中心。
上位机监控中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漏水事件的及时发现和精确定位。
四、系统优势1. 无线通信:本系统采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组网灵活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
2. 实时监测:通过布置传感器节点,实现对管道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立即启动报警。
3. 精确定位:上位机监控中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实现对漏水事件的精确定位,为维修人员提供准确的维修位置。
4. 节能环保:及时发现漏水事件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可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输液报警器设计毕业论文标题:输液报警器设计及应用摘要:输液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人力因素或设备故障等原因,输液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针对输液过程中的报警问题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输液报警器。
该报警器通过检测输液过程中的液体流速、输液剂量和输液时间等参数,实现了对输液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报警。
实验结果表明,该报警器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可有效减少输液风险,提高患者安全性。
关键词:输液报警器;异常监测;液体流速;输液剂量;输液时间;患者安全1. 引言输液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输液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由于人力因素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可能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输液剂量错误、输液时间超时等问题,从而对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设计并应用一种高精度、可靠的输液报警器对于提高患者安全性至关重要。
2. 设计思路(1)液体流速监测: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测输液过程中的液体流速,将流速与预设范围进行比较,一旦流速超出范围就会触发报警系统,提醒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2)输液剂量监测:利用重量传感器对输液瓶进行实时称重,不断更新剩余液体量,并将其与预设剂量进行比较,当剩余液体量接近预设值时,报警系统会发出相应的警报。
(3)输液时间监测:通过时间传感器实时监测输液过程中的时间,当输液时间超过预设时间时,报警器将发出警报,以提醒医护人员更迭输液瓶。
3. 实验结果本实验采用了一组30名患者作为样本,对设计的输液报警器进行了测试,并与传统的输液方式进行了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输液报警器能够高精度地监测输液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并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与传统方式相比,使用输液报警器能够明显降低输液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4. 应用前景输液报警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仅可以在医院内部用于输液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还可以在家庭护理中使用,为患者提供全天候的医疗保障。
同时,该报警器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和改进,加入无线传输功能,将数据实时传送到医护人员的电子设备上,实现远程监控。
《金属和生物分子DNA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篇一一、引言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传感技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DNA作为生物遗传信息的基础,其精确和快速的检测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生物医学、临床诊断和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中,如何实现对DNA的快速、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金属和生物分子DNA传感器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以及良好的可重复性等优势,在DNA检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金属和生物分子DNA传感器的设计与构建。
二、金属DNA传感器设计原理金属DNA传感器主要利用金属纳米材料(如金、银、铜等)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特定的设计将DNA序列固定在金属表面,形成一种具有高度灵敏度和选择性的传感器。
其设计原理主要基于金属纳米材料与DNA之间的电化学性质、光学性质以及生物亲和性等。
三、生物分子DNA传感器设计原理生物分子DNA传感器则主要利用生物分子(如蛋白质、酶等)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设计。
这些生物分子通常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特异性地与DNA结合,从而实现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
常见的生物分子包括适配体、酶和核酸等。
四、金属和生物分子DNA传感器的构建1. 金属DNA传感器的构建: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金属纳米材料,如金或银纳米粒子。
然后,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DNA 序列固定在金属表面。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连接剂或交联剂,以实现DNA与金属纳米材料之间的稳定连接。
最后,通过电化学或光学等方法对传感器进行测试和优化。
2. 生物分子DNA传感器的构建:首先,需要选择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生物分子,如适配体或酶等。
然后,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将生物分子与DNA进行连接,形成具有高亲和力的复合物。
接下来,将该复合物固定在传感器表面,如微阵列或纳米孔等。
最后,通过监测生物分子与目标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DNA的检测。
五、传感器性能优化及实际应用为了提高传感器的性能,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工作。
可燃液体检测报警系统方案1. 简介本方案旨在设计和实施一个可燃液体检测报警系统,以提高安全性并及时响应潜在火灾威胁。
该系统将使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手段,实现对可燃液体的检测、报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2. 系统组成2.1 传感器我们将选择高精度的可燃气体传感器作为系统的主要检测设备。
该传感器基于先进的气体浓度测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可燃液体的存在,并输出相应的信号。
2.2 控制器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将负责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报警逻辑的判断和控制输出。
控制器将通过预设的报警条件和逻辑规则,判断是否发生火灾威胁,并及时触发报警信号。
2.3 报警信号设备报警信号设备将包括声光报警器和报警控制面板。
声光报警器将通过响亮的音响和强烈的光控信号,向周围人员发出火灾报警信息。
报警控制面板将显示发生火灾的具体位置和其他相关信息。
2.4 应急处理系统一旦系统触发报警,应急处理系统将立即启动。
该系统将采取自动控制措施,如关闭相关设备、采取紧急排气等,以减少火灾的扩散和危害。
3. 工作原理该系统将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其功能:1. 传感器监测可燃液体浓度,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2. 控制器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预设的报警条件进行判断。
3. 若控制器判断存在火灾威胁,则触发报警信号设备。
4. 报警信号设备向周围人员发出火灾报警信息。
5. 同时,应急处理系统自动启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减少火灾危害。
4. 实施步骤4.1 设计方案根据实际需求和场地情况,我们将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传感器布置位置、控制器参数设置和报警信号设备的安装位置等。
4.2 系统集成在设计方案确定后,我们将进行系统集成工作。
这包括传感器的安装、控制器的调试和报警信号设备的连接。
4.3 系统测试系统集成完成后,我们将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
测试将包括传感器的灵敏度测试、控制器的报警逻辑验证和整体系统的可靠性测试。
4.4 系统运行系统测试通过后,我们将进行系统的正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