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1节-地壳地形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12.97 MB
- 文档页数:85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②①④③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表形态的变化知识要求: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
)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第二章地球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
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
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
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
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
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
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
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
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
高一地理地壳知识点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是一切地表活动的基础。
它由岩石、土壤和少量的水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一、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分为三种类型:基性岩、酸性岩和中性岩。
其中,基性岩富含镁和铁,颜色较暗,密度较大;酸性岩富含铝、钾和钠,颜色较浅,密度较小;中性岩介于两者之间。
地壳的结构可分为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层。
岩石圈是包裹在地幔表面的地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厚度在5-70公里之间;地幔是位于岩石圈下方的较厚地层,厚度约2900公里;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二、地壳的运动和变动地壳具有很大的运动性,并且会不断发生变动。
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和地质灾害。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的变动和地球外部岩石与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有地壳的隆升和下沉、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地壳隆升和下沉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导致的地表振动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壳内岩浆和气体向地表喷发的过程。
地壳的变动表现为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等。
地震是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释放能量导致地表振动的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壳岩浆运动的结果,岩浆从地下喷发到地表,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熔岩。
地面塌陷是地质构造活动导致地表下陷,形成坑洼。
滑坡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地表水力作用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地表滑动现象。
泥石流是由于地壳灾变下的大量泥沙、石头和水形成的流体混合物,具有极高的破坏力。
三、地壳与自然环境地壳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地壳的性质和特点对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壳的岩石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含有不同的养分和矿物质,对不同的植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
其次,地壳还影响着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
地壳中的岩石和土壤可以储存水分,形成地下水,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
同时,地壳的构造也影响着地表水的流动和分布。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初中地理第三章课件目录•什么是地质•地壳的构造•岩石的分类•地壳与地震•地壳与火山•地壳与地理环境什么是地质地质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球外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地质学分为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古生物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地壳的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局部,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局部。
大陆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构成,较厚,并且比拟坚硬。
海洋壳主要由较薄的玄武岩构成,较厚,并且比拟坚硬。
地壳主要由构造板块组成,构造板块分布在地球上面积较大的洲际板块和面积较小的洋底板块。
地壳构造的变化会导致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岩石的分类岩石是地壳构造的根本组成局部,根据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方式,可以将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下或地表冷却结晶而形成的,主要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物质在沉积、压实和胶结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有砂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或化学作用下发生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片麻岩、麻粒岩等。
地壳与地震地质构造板块的运动和变化会引发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地壳在构造板块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现象。
地震的强度可以用地震烈度来衡量,地震烈度用于描述地震对人类、房屋和设施等的破坏程度。
地震既有积极作用,如造山、形成矿产资源等,也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
地壳与火山地壳的构造变化也会导致火山的喷发。
火山是地球外表岩浆、岩石碎屑、气体等物质从地下喷出并堆积形成的地形。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火山灰、岩浆等,对人类造成灾害。
同时,火山喷发也会造成地质景观的形成,如熔岩平原、火山口等。
地壳与地理环境地壳构造和地质灾害对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
地球的地形、地势、水资源分布等都与地壳构造和地质灾害密切相关。
同时,地壳构造也会影响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人类活动。
对地壳结构和地质灾害的研究有助于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做好准备。
地理学地球的结构与地貌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以其丰富的地理结构和多样化的地貌景观而闻名于世。
地理学研究地球的结构和地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并欣赏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它包括陆地和海底两部分。
陆地地壳由各种岩石构成,而海底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壳的厚度相对较薄,约30-50公里。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的厚壳层。
地幔由固态和半固态岩石构成,主要由镁铁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占地球半径的84%。
3. 地核地核位于地幔的内部,是地球的最内层。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其厚度约为3,500公里。
地核被认为是地球内部最热、最密度最高的部分。
二、地球的地貌地球的地貌是地壳表面的各种形态特征,它们由构造、气候、水体和生物等因素共同塑造。
1. 山脉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和隆起形成的。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2. 高原高原是相对平坦的地面,位于山脉之间或地壳抬升的区域。
高原的形成通常与地壳变形和侵蚀作用有关,如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3.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较为平坦的沉积区域,多河流冲积或海洋沉积形成。
世界上著名的平原有亚马逊河平原、恒河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4. 河流河流是水体在地表形成的,它们在长期的侵蚀和冲击下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富有特色的河流包括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
5. 湖泊湖泊是由水体聚集形成的,常常在地质构造断陷区域形成。
例如,五大湖、贝加尔湖和图尔贝湖都是地质运动的结果。
6.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覆盖最广的水体,占地球表面积的大部分。
海洋由海岸线、海底山脉、海沟和海底平原等地貌构成。
总结:地理学研究地球的结构与地貌,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形和地貌景观。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而地貌则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①内外营力②地质构造和岩性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形成多类构造地貌,如褶皱、断层等。
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
③内外力作用时间内外力作用时间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高原外力山区外力丘陵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1.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①西周:《诗经》“岗”(丘陵)、“塬”(平原)、“湿”(湿地)②战国:《禹贡》九州山川大势、土壤类型③北魏:《水经注》黄河、长江及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地形、气候等特征。
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溪水侵蚀、搬运与堆积三者作用关系的描述。
⑤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区域特征的记载。
⑥清初孙兰《柳庭舆地偶说》触及内外力作用并指出人为作用。
2.近代地貌学的发展①(美)戴维斯:观点:a.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b.认为地貌发育的要素有三:构造、营力、时间缺点:思想方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向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②(德)彭克《地形分析》a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的产物b研究地貌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c地貌分析的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3.地貌学的现状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定性描述转入数量分析和定量研究②我国地貌学的研究对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③产生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三.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农业方面:运用地貌学可以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围海造田等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并提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依据。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利工程中有关水库及坝址的选择,交通运输线的选择等方面均必须运用地貌知识。
3.在找资源方面:沉积沙矿如金、金刚石、铂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