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及资料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46 KB
- 文档页数:1
篇一:《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龙源期刊网 .cn《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作者:姚春花周淑珍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5期教学目标: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及其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庐山云雾多而美,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庐山的云雾令游人流连忘返……师过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读懂了什么?2.指名汇报(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
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3.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篇二: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总分结构,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3、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难点: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教学准备:课件(上课一开始出示课题:课件1)一、谈话导入、激趣。
(课件2—5)(3分钟)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可以叫学生回答)神秘的色彩。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庐山的云雾》。
学生读课题,师板书:3、庐山的云雾2、师:现在,我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庐山,在图画和语言文字中旅行,一起欣赏庐山的云雾。
(依次出示课件2—4)师:请同学们睁大自己爱观察的大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往景色秀丽的庐山。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庐山的云雾》,谁还记得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欣赏云雾。
请大家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往秀丽的庐山。
此时,漫步于山道上,你眼前飘过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伸手摸摸,你身边流淌的是什么?那孩子们,你们现在在哪?哦,我们都来到了庐山。
二、走进文本读中感悟(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上都看到了什么?交流2、会读书的孩子,会把书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这次要边读边想,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孩子们,眼前出现画了吗?出现了几幅画?第一幅画画的是什么?第二幅呢?第三幅?第四幅?(交流)4、咱们一起合作,把这四幅画画下来,好吗?要画云,先要画什么?有了山的衬托,云雾才会显得更加的洁白。
(师画山,请四名同学画云。
)5、其他同学,咱们有更重要的任务,请你对照课文,看看他们画得怎么样?一会老师要请大家来评画。
6、先来看看第一幅,跟书上的文字对照一下,你发现了什么?(1)位置对不对,形状对不对?(1)书上有一个词,写了云的姿态,是哪个词?你知道“笼罩”的意思吗?这是个山头,什么样叫笼罩?示范(出示图片,用放大镜放大山峰被笼罩的部分。
)(2)随机指导朗读,读出云的轻盈、飘忽不定。
7、看第二幅,(将幕布拉开至第二幅画面。
)说说这个小朋友他读懂了哪些词?(1)什么是“缠绕”?云雾缠绕在半山腰上,怎么不比作皮带、腰带,而比作玉带呢?是啊,青山衬托,云洁白而温润,有着玉石般的光泽。
(出示图片,用放大镜放大山峰被缠绕的部分。
)作者在看到这样的云雾时,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们像作者一样,带着欣赏和喜欢的语气,再来读这一句。
(2)“一条条”,引导发现不是一条。
8、看第三幅,说说他理解了哪些词?(1)什么是“弥漫”?(2)大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书上也有一个词表达了这种一望无际的意思。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三大段。
其中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骇地引用古代老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取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
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细读课文第二大段,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目标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感受它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句的句子。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产生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五、课前准备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一、以诗引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段,学习了第一段。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庐山,一同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魅力!1、庐山的云雾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读懂了景色秀丽的庐山,有……师:是呀,庐山的景色多么秀丽啊!庐山都有什么景色?师:是呀,庐山有高山,幽谷,瀑布,溪流,云雾。
2、谁愿意读这句话,读出庐山的景色秀丽。
3、在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生:云雾。
从“尤其”可以知道。
(回答完整)师:是呀,一个“尤其”写出了作者对云雾的情有独钟。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生:变幻无常、神秘师:是呀,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谁还想来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
我们一起读。
4、同学们,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们还读出了什么?生: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怎样的?是呀,多么神奇、多么奇妙的感觉啊,谁想读好这两个词?谁想读带着这种感觉读好这两句话的?5、庐山的云雾举世闻名,正是有了这变幻无常的云雾,庐山才更有了神秘的色彩,这云雾多神奇美丽呀!(板书神奇美丽)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自由地朗读课文2、3自然段。
二、整体感知“神奇”:师:那么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点?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板书)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板书)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庐山云雾这两个特点的?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像这样能够概括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
围绕一个中心去写,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板书)三、品“千姿百态”:1、(理解千姿百态)那同学们,你喜欢千姿百态的云雾吗?那我们赶紧睁大眼睛,去欣赏那美丽的云雾吧。
预设:1欣赏了云雾,你有什么感受?云雾真美啊!姿态真多啊!各种各样,各不相同。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案1 、继续学习“总分”结构的段落,正确理解文中的词语。
2、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的意思。
2、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优美,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和神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庐山的云雾)2、创设情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欣赏那里的云雾。
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跟老师一起飞往庐山。
假设此时,我们正漫步于山道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呢?(齐说:高峰、幽谷、瀑布、溪流、云雾……)那庐山给你怎样的感觉呢?(景色秀丽)。
二、精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睁开明亮的眼睛,自由读读看那几自然段写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二、三自然段(千姿百态、瞬息万变)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都什么样的云雾?(指名读)小结:哦!老师明白了,你们看到了不同姿态的云雾。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云雾的姿态?(笼罩山头时,像绒帽;缠绕山腰时,像玉带;弥漫山谷时,像大海;遮挡山峰时,像天幕。
)(3)、造句:那些时,像;那些时,又像。
或像……,又像……)。
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还有没有不同的比喻。
(天桥、丝带、彩虹桥)小结:不同的云雾,站在不同的位置,它的样子(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看,它的样子(各种各样),所以,这就叫做(千姿百态)男女生比赛读第二段,看哪组读的最好。
3、过渡:庐山的云雾除了“千姿百态” 的特点,还有什么特点?(瞬息万变)好,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找中心句。
师:第二自然段中静态的云雾已经让我们如痴如醉,假如有微风吹来,庐山的云雾或聚或散,或浓或淡,更加神秘莫测。
下面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自渎,指名读。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适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只有在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课堂情境下,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有灵感,才能迸出聪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3、明白得课文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自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教学预备小黑板,教学挂图,配套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词语:秀丽、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过渡:庐山的云雾如此奇异漂亮,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二、感知第二自然段1、让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画出来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势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
教师巡视2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云雾一种姿势,让生说说画的是什么,3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姿势,师生共评。
4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云雾,生齐读课文。
5那么庐山云雾是这四种姿势吗?它还有哪些姿势呢?6让学生画,指名上黑板画,生解说内容,师生共同评点所有内容。
三、自学第三自然段1、出示自学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读,②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什么,中心句是哪句?2、按照自学的要求,读明白第3自然段的同学请谈自己的感受。
(1)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评判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评判(2)读书时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有感情,才能给别人带来享受,请你们谈谈自学时,读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说,引导就弄明白这段话的中心句,总分构段方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一、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小学三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内容:《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能够读懂课文《庐山的云雾》。
2.能够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如“云雾”、“庐山”、“雾气”、“环绕”等。
3.能够通过读书的方式感受自然景色带来的美好和幸福。
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1.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
2.感受自然景色带来的美好和幸福。
四、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准备1.课本《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
2.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照片或画面展示庐山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述自己的感受。
2. 感受阅读(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认真朗读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好和幸福。
3. 理解课文(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
4. 创设情境(10分钟)教师用课件展示庐山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叙述方式,简单描述自己所看到的自然景色,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5. 讲述感受(15分钟)教师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创设情境的描述,用简单句子或短语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6.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庐山的云雾》这一篇文章,并通过感受自然景色来升华自己的情感。
这不仅有利于其语文学习,还有将来的身心健康发展。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在读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总分段式,掌握中心句。
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感受庐山云雾姿态美变化快3. 学会运用总分的写法来具体描写自然景物。
要求运用总分的写法来写(或用的导游的身份按总分的方法给大家介绍)校园的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自古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同学们,作者把庐山的云雾写得那么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文字继续走进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去畅游一番,齐读课题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三、细读课文,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
1、学习第一段,说说2、现在,让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庐山云雾的风光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呢?(生:庐山很美)让我们带着这份感觉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话是围绕着那个句子来写的?(指名生回答)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中心句中的“千姿百态”——说明云雾的姿态有【很多很多】【画板书】那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样子?你们刚才读出来了吗?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到的?(指名生回答)——板书云雾的形状(一条条玉带要注意)同学们,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些样子啊?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学生答(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解释)【指名回答】说明还有很多样子没有写出来,你觉得云雾的样子还有哪些呢?同学们,我们发现,不同位置看云的样子不一样,站在不同角度来看云的样子也不一样,不同的人来看云的样子也不一样,这就叫做——千姿百态。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8篇)《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1教学目标:1、加强中心句的训练,初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2、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播放幻灯片)师讲述:位于我国江西省内的庐山以峰奇山秀,瀑布溪流景色秀丽闻名中外,尤其是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2、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么在这众多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云雾)你是从哪个字中领悟到的?(更)师: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是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什么叫”变幻无常”?正是有这变幻无常的云雾,才让庐山更显神秘,谁来读出这种神秘的感觉。
3、是呀,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觉得自己就像————。
闭眼想象:在山上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话?三、精读课文第二节1、老师再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庐山的云雾这么多不同的姿态,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千姿百态)2、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3、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的?师板书:千姿百态。
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在你的书本上将它们用曲线画出来。
你找到了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总分的构段方式)4,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具体写云雾千姿百态的语句,你觉得这些语句把云雾写得怎么样? (生动形象)为什么写得这么生动形象呢?(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及资料第二课时简案:目标:通过学习庐山的云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庐山的云雾的特点和魅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描述自己所见的云雾景象。
教学过程:1. 导入课题: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庐山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引出云雾是庐山的一大特色。
2. 学习云雾的特点: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观察庐山的云雾,并让学生描述云雾的形状、颜色、飘动等特点。
3. 练习观察和描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窗外的云雾景象,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云雾的形状、感觉、颜色等。
4.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根据观察到的云雾景象,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他们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所见的云雾,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可以让一些学生上台朗读或演讲,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发言积极性。
教学资料:1. 庐山云雾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 课堂观察云雾的窗户。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 评价学生写作的准确性和描述的生动性。
庐山的云雾是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在山脚下缓缓升起,弥漫在峰峦之间,如梦似幻。
云雾之于庐山,犹如头上华冠,为其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又壮丽的气息。
庐山的云雾有着丰富的形态和变幻,有时像软绵绵的棉花糖,轻轻地飘散在山间;有时像淡雅的烟雾,缭绕在庐山的身姿之间;有时像席卷天地的巨浪,迅猛地向山顶蔓延。
云雾飘渺且变化无常,仿佛是大自然舞动的绚丽画笔,将整个庐山装扮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当云雾融入大自然的胸怀,与阳光、山川相互交织时,那种景象令人陶醉。
在阳光的照射下,云雾散发出柔和的光晕,宛如仙女舞动的彩带;在山川的陪衬下,云雾显得更加悠然自得,宛如山的妖娆舞姿。
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心生向往,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世界。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笼罩”这两个生字。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课文学习,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段落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难点: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这一课,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庐山都有那些美丽的景色呢?你最喜欢什么景色?(生自由回答)2.师:庐山的景色很美,但庐山的云雾更美,更神奇。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庐山的云雾》。
(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板书课题)二、精读品味,想象感悟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2.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听后自由回答)(2)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来概括一下这些画面。
引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师生合作画云雾:师在黑板上画出大山,生跃跃欲试,选择四位同学上台画。
(4)生谈自己喜欢的云雾图,为什么喜欢?(5)学习“笼罩”这两个生字(音形意分析——师示范写——学生描红练写)(6)读中感悟,指导朗读。
A.师:这个比喻形象又有趣,请你读读描写这幅画面的语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感情朗读)B.师:我们再读读有关的句子。
生:(读)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C.师:“天幕”是什么样的?生:就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上接天下连地,把一切都遮住了。
D.师:感悟得真好,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这天幕的巨大吗?(生有感情地朗读)(7)男女配合朗读。
男生读描述云雾位置的文字,女生来读描述云雾形状的文字。
3.学习第3自然段(1)学生默读本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理解“瞬息万变”的意思。
(感受云雾变化快)(3)在本段中找出表现云雾瞬息万变的词语。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生字词及重点词语、多音字。
2.指名朗读课文二、精读课文(一)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2.导读庐山的景色,那里有(),有(),有(),有(),尤其是(),更给它()。
先总体概括了作者对庐山的感受。
3.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此时此刻,仿佛你已经升上了云端,驾起了云雾,在天上行走,进入了仙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寻找“腾云驾雾”的感觉。
5.有感情地指导朗读。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1.这一节有几句话?2.自渎第二小节,这段话写了云雾有什么特点?找出中心句,用“”画出。
3.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来进行描写的?(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运用了比喻、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云雾的不同姿态)是啊,庐山云雾真美!4.小结:作者为了说明庐山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而后再从“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之间”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进行具体地描写,我们称这种构段方式为“总----分”关系。
5.有感情地指导朗读。
6.讨论学法:出示: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有感情朗读(三)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庐山的云雾一会儿时间就千变万化,一会儿一个样,“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刚刚还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瞬间就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赞美了庐山的云雾变化之快。
过度: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往返。
(五)齐读最后1自然段。
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往返呢?(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三、总结全文1.配乐朗诵2.练习背诵四、布置作业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三、精读第二小节: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
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之五
作者:葛跃东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练习用“秀丽”、“流连忘返”“造句。
3、学习二三节,体会总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导入:
1、见过山吗?凡是山都会有什么?
2、这些,庐山都有,可它为什么与其他山不一样,显得很神秘呢?(“山,多幻变,敢把天刺穿。
”)
抓“变幻无常”
3、你知道什么可以称之为“变幻无常”
二、抓抒情句导读全文
出示:云雾笼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连忘返?
作者流连在何处,流连着何物?相信你读了全文会明白的。
三、自读全文,思考,不懂的打“?”
全班交流
1、流连在何处?(山上、山道、山腰)
流连着何物?此物有何神秘?
2、学第二节
(1)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中议
(2)还有什么姿态?
(3)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第三节
(1)它的第一句与其它几句也是总分结构,全节都是围绕“瞬息万变:”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你感到最富“瞬息万变:”
(4)还有什么变化?
4、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1、齐读最后一节。
2、作者忘记了回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 学习课文,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积累词句,朗读和理解课文;教学难点:发现和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及其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生齐读课题)。
了解了什么呢?生1: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生2: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生3“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生4:庐山的云雾让庐山的景色更加秀丽。
……师:庐山的云雾为什么这么神奇呢?让我们赶紧打开课文来看看吧!二、以画促读,再现美景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2 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都看到了什么。
(等一会儿)提问。
生:我看到庐山的云雾有很多不同的姿态。
生:我看到庐山的云雾有的像帽子,有的像玉带,有的像大海,有的像天幕。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一次要边读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朗读)师:脑海中出现画面了吗?几幅画?什么样的?(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师:这么美好的画面,咱们一起合作把它们画下来好不好?我们画的时候要注意,要符合课文的描述。
(师在黑板上画出大山,生跃跃欲试,选择四位同学上台画)师:其他同学把你最喜欢的一幅云雾图画在纸上,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等一会)瞧,四幅美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们画得怎么样?和你想象的一样吗?谁来评价他们的?生:我觉得第一幅画和我想象的一样,云雾像个罩子一样把山顶给罩住了。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生:笼罩。
师:你理解了“笼罩”的意思,接着评价。
生:我觉得山顶上的云雾还要画得浓厚些,因为把云雾比做“白色绒帽”,让人感觉厚厚的,暖暖的。
师:这个比喻形象又有趣,请你读读描写这幅画面的语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感情朗读)生:第四幅图和我想的不一样,云雾不应该只遮住。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庐山的云雾(教案2)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2、课文着重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文中哪两句话分别告诉你们的?把它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二、精读第二小节:1、这一小节重点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自由读第二小节,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试着用简笔画的方法来画一画这些姿态。
2、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结合简图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师述引读:看作者用词多贴切呀。
站在山腰或山脚,抬头仰望,那山头的一片云雾,就像(),多么轻柔可爱啊;那些(),又像(),显得高贵典雅,让人爱不释手。
站在山顶,俯瞰山谷,那云雾(),一眼望不到边际,令人觉得辽阔而深远;仰望天空,云雾(),使我们不禁想仰天长啸。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云雾,真是让人觉得心旷神怡、陶醉其间。
你们能用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自由练习,指名读,齐读)4、庐山云雾这么美,这么神奇,那是它真的有这么多形态吗?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云雾千姿百态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丰富的想象,用了比喻的手法)3、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4、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真的让人神往,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1、指名读这一小节的中心句。
理解瞬息万变。
2、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表示变化快变化多的字词。
(生读圈)3、交流:A.变化多:(1)请大家一起告诉我你们一共找到了哪些姿态?(4种)(2)这4种就能让你们觉得变化很多了吗?(不能,还有省略号)(3)我们来看看这4种姿态究竟能不能说明变化多?一缕青烟:细细的、轻轻的、柔柔的轻盈柔和的美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浓重、厚实,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美四蹄生风的白马:小巧运动着的美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高大静止的美师述:这些或浓或淡、或静或动的形态是多么地具有代表性啊,而这些形态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时间再长一些,那变化该有多少啊?可见变化真多。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简案及资料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
生字,练习用“秀丽”、“流连忘返”“造句。
3、学习二三节,体会总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导入:见过山吗?凡是山都会有什么?2、这些,庐山都有,可它为什么与其他山不一样,显得很
神秘呢?(“山,多幻变,敢把天刺穿。
”)抓“变幻无常”3、你知道什么可以称之为“变幻无常”二、抓抒情句导读全文出示:云雾笼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连忘返?作者流连
在何处,流连着何物?相信你读了全文会明白的。
三、
自读全文,思考,不懂的打“?”全班交流1、流连在
何处?(山上、山道、山腰)流连着何物?此物有何神秘?2<SPANstyle="FONT-FAMILY:宋
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hansi-font-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