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薄层色谱法
- 格式:pptx
- 大小:572.23 KB
- 文档页数:18
薄层色谱鉴别介绍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可用于鉴别化合物的混合物。
它是一种简单易用、经济实惠、快速高效的分析方法,常用于药物分析、天然产物分析、农药残留分析等领域。
下面我将对TLC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进行介绍。
一、TLC的原理TLC的原理基于色谱分离原理,利用物质在不同固定相上的亲疏性差异,通过毛细作用和扩散作用,使化合物被分离。
TLC的分析基质是通过固定相涂覆在玻璃、铝或塑料基质上,样品通过毛细作用在固定相上上升,而不同成分在固定相上停留的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TLC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示意图]二、TLC的操作步骤1.准备试剂和设备:准备TLC板、玻璃容器、色谱溶剂和样品溶液。
2.准备试样:将待测试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得到试样溶液。
3.均匀涂布试样:将试样溶液均匀地涂布在TLC板上的出发线上。
4.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根据待测试物的性质和分离要求,选择合适的色谱溶剂系统,如正己烷/乙醇(9:1)。
5. 开始分析:将TLC板放入玻璃容器中,添加色谱溶剂至约2cm高度,但不能触及TLC板。
盖上容器盖,让试剂与固定相接触,溶液会开始上升。
6. 结束分析:当溶剂上升到离TLC板顶端1-2cm时,将TLC板取出,迅速标记出相应的上升高度。
然后将TLC板晾干并进行显色。
最后使用UV灯或显色剂对TLC板进行观察和分析。
7.数据分析:根据显色结果,通过测量上升的高度和各样品的Rf值(Rf值=色谱前移距/色谱跑液的前行距离),得到鉴别结果。
三、TLC的应用1.鉴别混合物的成分:通过TLC的分离作用,可以鉴别混合物中的各个成分,可以用于检测药物中的杂质和控制药物的质量。
2.分析天然产品:可以用于从天然草药、植物中提取的混合物中分离和鉴定活性物质。
3.农药残留分析:TLC可以用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
4.食品和环境监测:可用于鉴别食品和环境样品中的各种组分,如食品中的添加剂和环境中的有机物。
薄层色谱实验薄层色谱(TCL)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巧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二、实验原理1、原理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分析的分离过程,它将样品点在以玻璃板或铝、塑料等片材为载体的多孔吸附剂薄层的固定相上,利用流动相在特定的展开室中将混合物中的组份推移到不同距离处,在色谱展开整个过程中,样品的成份受到正反不同的力的作用。
(1) 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由于样品组份与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程度不同,整个毛细管流动过程中分离运动都在进行。
基于这点,TLC系统(流动相和固定相)必须与样品很好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
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薄层色谱的用途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纯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值)。
利用薄层色谱法可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f确定两种性质相似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度、活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度等。
所以要获得比移值重现性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式样时,最好用对照品和样品同时对照进行。
d 2d1d1,R fd2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几到几十ug,甚至0.01ug)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脱尾现象,为纯物质)3、主要操作步骤1薄层板的制备;薄层板的活化;薄层板色谱展开;薄层色谱显色与分析。
四、薄层色谱操作技巧1、手工自制板1.1玻璃板的要求:用于制备薄层板的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最好使用厚薄1~2mm的优质平板玻璃,普通窗玻璃一般不宜用于制作薄层板,玻璃板需洗净至不挂水,晾干,贮存于干燥洁净处备用。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篇一: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有机化学第二课堂实验报告一,基本信息姓名:年级:XX级专业层次:队别:日期:XX年5月23日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二二、实验报告正文实验题目:薄层板的制作及薄层色谱的应用实验目的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1.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
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f表示。
Rf?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实验仪器与药品实验仪器: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紫外荧光灯,铅笔暖风机、载玻片、钢勺、镊子等药品:碱性湖蓝与荧光黄混合样品、咖啡因与阿司匹林混合样品、阿司匹林纯样品二氯乙烷层析液、95%的乙醇溶液,硅胶粉、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水溶液等仪器装置图“浸有层析板的层析槽”图1-层析缸(广口瓶),2-薄层板,4-层析液实验步骤(1)薄层板的制备:(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薄层层析实验报告)取3g 硅胶G粉于研钵中,加相当于8ml左右的用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水溶液,用力研磨1-2分钟,至成糊状后立即倒在准备好的薄层板中心线上,快速左右倾斜,使糊状物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板面上,厚度约为0.25mm,然后平放于平的桌面上干燥15分钟,再放入100℃的烘箱内活化2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内保存备用。
(2)点样。
在层析板下端1.0cm处,(用铅笔轻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
)取拉好的毛细点样管,分别蘸取咖啡因与阿司匹林混合样品、阿司匹林纯样品,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到2mm为宜!斑点间距稍大一点。
点样次数5到7次)另取一块薄层板,点碱性湖蓝与荧光黄混合样品。
一、实验目的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当归进行鉴别,以确定其药材的真实性和纯度,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它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差异,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薄层板上形成分离的斑点。
通过比较对照品和待测样品在薄层板上的斑点位置、颜色和形状,可以鉴别化合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当归药材- 当归对照药材- 正己烷- 乙酸乙酯- 丙酮- 甲酸- 水- 硅胶G薄层板- 显微镜- 紫外灯2. 实验仪器:- 薄层色谱仪- 电子天平- 恒温水浴锅- 烧杯- 移液管- 滤纸四、实验方法1. 样品制备:(1)将当归药材粉碎,过筛,取适量粉末置于称量瓶中。
(2)准确称取样品粉末约10mg,置于10mL容量瓶中。
(3)加入适量甲醇,超声提取30分钟,取出,静置,过滤,滤液备用。
2. 对照品制备:(1)称取当归对照药材约10mg,按样品制备方法进行提取。
(2)同法过滤,滤液备用。
3. 薄层色谱实验:(1)取硅胶G薄层板,在105℃下活化30分钟。
(2)用毛细管点样,点样量为2μL。
(3)将点样后的薄层板置于展开缸中,加入适量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26:7:15:3)作为展开剂。
(4)展开至前沿距约为8cm时取出,晾干。
(5)在紫外灯下观察,记录各斑点的Rf值。
4. 结果鉴定:(1)将薄层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当归样品和对照品斑点的形状、颜色。
(2)将观察结果与对照品进行对比,判断样品的真伪。
五、实验结果1. 样品制备:样品溶液颜色呈棕色,澄清。
2. 薄层色谱实验:(1)当归样品和对照品在薄层板上均呈现出清晰的斑点。
(2)斑点颜色与对照品相似,呈棕色。
(3)当归样品和对照品的Rf值分别为0.55和0.60。
3. 结果鉴定:当归样品和对照品在薄层色谱上的斑点形状、颜色和Rf值均相似,表明样品真实,纯度较高。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学习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分离鉴别有机化合物的操作方法。
【实验重点和难点】学习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装置和药品】主要实验仪器:4块显微载玻片 50mL烧杯分液漏斗布氏漏斗研钵烘箱吸管玻璃板点样毛细管、大头针、直尺、玻棒无水硫酸钠主要化学试剂:95%乙醇石油醚(60-900C)丙酮乙酸乙酯菠菜叶0.5%羧甲基纡维素钠(CMC)水溶液硅胶G【实验装置图】【实验原理】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缩写TLC)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分析分离方法。
它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
薄层层析的原理和柱层析一样,属于固一液吸附层析的类型。
通常是把吸附剂放在玻璃板上成为一个薄层,是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实验时,把要分离的混合物滴在薄层析的一端,用适当的溶剂展开,当溶剂流经吸附剂时,由于各物质被吸附的强弱不同,就以不同的速率随着溶剂移动。
展开一定时间后,让溶剂停止流动,混合物中各组分就停留在薄层析上显示出一个个色斑的色谱图。
若各组分无色,可喷洒一定的显色剂使之显色。
它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
最典型的薄层色谱法是在一块洗净干燥的玻璃片上均匀铺上一薄层吸附剂,制成薄层板。
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在玻璃板上,塑料片或者铝箔覆盖有很薄的一层吸附剂的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的色谱法。
薄层板展开的方法是其中一端被溶剂浸润后,溶剂在吸附剂的间隙中扩散,溶剂往上方移动进行爬板(毛细管现象)。
如果在板子上点样混合物的话,那么化合物也会随着溶剂的移动而移动。
这个时候,由于化合物与固定相(吸附剂)的吸附度,移动相(溶剂)的亲和性的差异,混合物中各个化合物的移动速度与移动距离(Rf值)也不同。
也是利用这个原理,该方法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特别是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吸附剂的有硅胶,矾土,纤维素等等,展开溶剂的话通常有乙酸乙酯/正己烷体系,二氯甲烷/甲醇体系等等,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到的体系也不同,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TLC点板与跑板方法(出处:)TLC跑板法可以称为追踪一个反应的眼睛,是十分简便但又特别重要的分析手段。
往往不重视TLC或者对此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的人,做实验也是多少有点问题的。
而怎样点板比较好呢?通常如上图所示,左边是原料,右边是混合物,中间是原料与反应混合物,这样的一个点板方式小编认为是比较推荐的。
而中间的这个原料与反应混合物叠加的点有以下三点作用:由于展开的方法问题有可能造成爬板的时候不是直线爬,所以有时候原料与反应混合物的Rf值可能差距不大,会分不清楚避免由于反应混合物中溶剂残留的问题,影响到Rf值有时候反应混合物在点板的时候会分解,有可能观测不到。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我想这样点板还有很多好处,希望能够作为参考。
另外展开后,如何确认点的位置,一般我们用UV 或者显色剂的方法来观测,这在我们chem-station 以前的文章(各种TLC显色剂的调配方法)中有详细阐述,有需要的同学可以作为参考。
薄层色谱法实验1参考文献ChP-2020版通则0502 薄层色谱法定义: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标准物质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
2准备工作2.1仪器与材料2.1.1薄层板2.1.1.1分类固定相中可加入黏合剂、荧光剂。
硅胶薄层板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
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可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分离的要求,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
图2-1-1-1 薄层板分类2.1.1.2薄层板要求1)固定相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μm。
2)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图2-1-2-1 薄层硅胶板2.1.2点样器一般釆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图2-2-1 全自动点样仪2.1.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
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槽。
图2-1-3-1 高硼硅玻璃层析缸(左侧双槽,右侧单槽)2.1.4显色装置1)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2)浸渍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3)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图2-4-1 三角薄层喷瓶2.1.5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
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图2-5-1 BiostepDD70薄层色谱成像系统2.1.6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仪器。
图2-1-6-1 薄层色谱扫描仪2.2溶剂1)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2)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冰乙酸-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甲苯+2ml甲醇)。
薄层色谱法验证方案一、仪器与试剂1. 仪器:薄层色谱仪(包括点样器、展开室、烘箱、检测器等)、研钵、称量纸、微量进样器、硅胶板等。
2. 试剂:硅胶G(粒度范围5-40μm)、样品(待分离化合物)、标准品(已知化合物)、甲醇、乙酸乙酯等。
二、实验环境与条件1. 实验室温度:20-25℃。
2. 相对湿度:40%-60%。
3. 实验时间:每次实验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4. 展开室温度:25-30℃。
5. 展开室湿度:30%-40%。
6. 检测波长:一般采用可见光检测,检测波长为254nm或366nm。
7. 薄层板:硅胶板,点样量为10μL。
8. 薄层色谱法展开剂一般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混合物或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物,比例根据样品性质进行选择。
9. 灵敏度:一般采用显色剂喷雾法进行定性,将显色剂喷在薄层板上,然后烘干,观察斑点颜色变化。
三、实验操作流程1. 称量样品,用研钵将样品研细并转移到称量纸中。
2. 用微量进样器将样品点在硅胶板上,每次点样量为10μL。
3. 将点好样的硅胶板放入展开室中,展开剂倒入展开室中,液面不得超过展开室高度的一半。
4. 开启薄层色谱仪的加热器,将展开室温度升至所需温度,保持恒温状态。
5. 当展开剂前沿达到标记线时,关闭展开室加热器,取出硅胶板晾干。
6. 用显色剂喷雾法对薄层板进行显色,观察斑点颜色变化并记录。
7. 对斑点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包括斑点直径、Rf值等。
8.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样品中各成分的分离情况及纯度。
9.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每个斑点的位置和直径大小,以及Rf值。
2. 分析每个斑点的性质和归属,判断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3. 对于未达到预期分离效果的样品,可调整展开剂比例、薄层板厚度等因素重新实验。
4. 对于分离效果较好的样品,可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或其他应用研究。
五、实验结论与报告1.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明确样品中各成分的分离情况和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