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资源调查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37
东山岛旅游景点的研究背景随着人类及其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开始发挥它极其大的作用,并且也开始在近年来,休闲度假旅游逐渐升温,作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载体海岛旅游也随之大热。
根据穷游网发布的出境自助游行业报告中,沙滩海岛度假主题游占比4成,远高于国外的观光、人文历史、美食、购物等主题游。
普吉岛、马尔代夫、巴厘岛等国外海岛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目的地吸引了众多国人的目光。
而国内的海南岛、普陀山岛、刘公岛等海岛也比较受欢迎。
海岛旅游开发正逢其时,但是随之而来的东山岛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无论是东山岛上的居民、还有当地的政府以及东山岛的投资方都开始受到当前东山岛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阻力。
由此,对东山岛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了当地村民和地方政府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福建省管辖的海域面积为2000多万平方米,她是重要的海洋大省,而东山岛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岛屿,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达到6000平方千米,其中包括40多个大小岛屿以及19个海湾和85平方千米的珊瑚保护区。
福建省东山岛四季气候比较温和,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具备众多的海洋资源,同时推动了东山岛旅游发展产业。
目前来说,东山岛海洋资源被持续的开发,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
东山岛海洋旅游资源遭到了大部分的破坏,并且持续的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破坏,填海造田的项目破坏了旅游生态资源,使东山岛的海岸线受到损坏,如果不加域管理,东山岛的海洋生态资源就会枯竭,并且生态系统也会造成损坏,必然也会阻碍东山岛海洋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东山岛的旅游资源让东山岛的旅游业可以持续性的发展,研究东山岛的旅游现状,能够推动海洋生态效益的发展,并且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协调,开发和保护海洋生态资源,不仅推动生态效益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问题,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牺牲环境。
本文主要研究了东山岛旅游的发展情况,并且对于东山岛的旅游特色情况作出了相关的分析,提出了问题,并且找出了应对的措施,能够推动东山岛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福建省南靖县萤火虫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福建省南靖县位于漳州市东南部,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
南靖县以其独特的萤火虫生态资源而著名,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萤火虫,成为当地的重要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萤火虫生态面临着破坏和压力。
本文将就南靖县萤火虫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南靖县萤火虫生态旅游现状南靖县的萤火虫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在夏季的夜晚,萤火虫在稻田、村庄、田园等地方闪烁着,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南靖县的萤火虫生态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萤火虫生态面临着很大的压力:1. 萤火虫栖息地受到破坏。
由于旅游开发和农业活动,许多萤火虫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导致萤火虫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减少。
2. 人为干扰增多。
一些游客在观赏萤火虫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好的观赏效果,采取了一些干扰行为,比如用手电筒照射萤火虫,大声喧哗等,这些行为会对萤火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3. 缺乏保护意识和配套设施。
南靖县的萤火虫生态旅游还存在着管理不善的问题,缺乏相关的保护意识和配套设施,导致游客对萤火虫的保护和管理不够重视。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南靖县萤火虫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对萤火虫的生存产生了威胁。
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保护和发展南靖县的萤火虫生态资源。
1. 加强生态保护。
南靖县政府应当加大对萤火虫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制度和政策,划定萤火虫保护区和禁止开发地,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2. 开展科学研究。
南靖县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开展对萤火虫的生态行为、繁殖习性、栖息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萤火虫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 提倡环保旅游理念。
南靖县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游客对萤火虫生态旅游的环保意识,倡导游客文明观赏、低碳出行,减少对萤火虫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福安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前言:从自然人文景观荟萃、旅游资源富集,但待字闺中人未识,到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新兴旅游产业崛起,到更高站位全盘审视、整合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城市的全新发展定位,福安旅游产业实现着完美蜕变。
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串联起秀丽山水旅游资源、茶文化、畲文化、古文化和红色文化,福安大旅游格局喷薄欲出———一、福安的旅游环境福安,本为幸福安康的意思,另有城市福安,是福建省宁德市辖市,是海西东北翼的交通枢纽和闽浙赣内陆的重要疏港通道,环三都澳区域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是全国及福建省畲族人口最多的县份。
福安,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台湾海峡西岸,地理坐标为北纬26°41′—27°24′,东经119°23′—119°51′,辖区东西相距37千米,南北相距80千米。
东邻柘荣县、霞浦县,西连周宁县,北毗寿宁县、浙江省泰顺县,南接宁德市、三沙湾。
福安地处闽东地理中心,闽东山地北部,鹫峰山脉东南坡,太姥山脉西南部、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
地势从东、西两侧向交溪谷地倾斜。
交溪、穆阳溪纵贯中部,向东南注入三都澳。
海岸线长100千米,有岛屿13个。
沈海高速公路、104国道纵贯市境,小浦公路横穿中部。
赛岐港为闽东主要港口。
年均气温13.6℃~19.8℃,年降雨量1350~2050毫米,无霜期平均为287天。
[2][3]福安设有2个省级开发区,下辖18个乡镇3个街道:闽东赛岐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城南街道、城北街道、阳头街道、城阳乡、坂中畲族乡、赛岐镇、穆阳镇、穆云畲族乡、康厝畲族乡、溪潭镇、甘棠镇、公元1949年(民国38年)7月19日,福安县解放。
9月30日,福安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1950年3月改为福安专区)。
1970年2月,福安专区革命委员会机关迁驻宁德,1971年6月,福安专区改称宁德地区,福安县属宁德地区。
1989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福安撤县建市,仍属宁德地区。
课题名称: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小组成员:林雅瑜(1)田芳芳(6)邱志康(8)所在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年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级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泉州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影响力小,在国内旅游中的地位不明显。
政府部门对其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城市旅游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离旅游大市还有一段距离。
本次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为区域旅游开发和投资结构分析提供依据,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分层次,突出重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例如政府旅游门户网站、地图、地名录、百度百科、旅游志等相关资料,通过这次资料的整理,可以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种类和分布特征。
一、泉州市旅游概况泉州市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
全市风景奇特,古迹众多,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在福建省首屈一指。
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
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泉州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为泉州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亦使泉州成为福建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泉州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类型全,分布相对集中。
全市旅游资源单体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均有。
作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古城文化旅游核心区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清源山、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崇福寺、李贽故居、承天寺、铜佛寺、县城隍庙、通淮关岳庙、释迦寺、玄妙观、花桥慈济宫、富美宫、白耉庙、铁炉庙、圣公宫一峰书院碑记及梅花石等。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书专业名称: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成员:林雅瑜田芳芳邱志康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年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XX级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泉州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影响力小,在国内旅游中的地位不明显。
政府部门对其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城市旅游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离旅游大市还有一段距离。
本次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为区域旅游开发和投资结构分析提供依据,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分层次,突出重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例如政府旅游门户网站、地图、地名录、百度百科、旅游志等相关资料,通过这次资料的整理,可以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种类和分布特征。
泉州市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
全市风景奇特,古迹众多,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在福建省首屈一指。
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
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泉州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为泉州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亦使泉州成为福建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泉州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类型全,分布相对集中。
全市旅游资源单体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均有。
作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古城文化旅游核心区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清源山、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崇福寺、李贽故居、承天寺、铜佛寺、县城隍庙、通淮关岳庙、释迦寺、玄妙观、花桥慈济宫、富美宫、白耉庙、铁炉庙、圣公宫一峰书院碑记及梅花石等。
漳州古城调研报告漳州古城调研报告一、引言漳州市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漳州古城作为漳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旅游资源。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漳州古城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并对其保护和利用状况进行评估。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
三、古城概况漳州古城位于漳州市区中心,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古城建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朝代的修葺,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
古城内的街道、府邸、庙宇等建筑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四、历史渊源漳州古城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是中国与南洋地区的重要贸易港口。
古城内的建筑和文化遗存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
五、文化特色漳州古城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城内的庙宇、土楼、祠堂等建筑体现了闽南传统民俗宗教文化,透露出浓厚的宗教氛围。
此外,古城内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工艺,如漳州刺绣、传统木雕等,展现出漳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六、旅游资源漳州古城作为旅游景点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古城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海坛庙、兴泉宫、大众街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古城周边还有许多自然风景名胜,如南靖土楼、花岗岩岛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观光选择。
七、保护和利用尽管漳州古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和不当的利用,古城的保护状况较为严峻。
为了将古城完整地传承下去,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修缮和维护古建筑,加强文物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古城的旅游资源也应得到充分利用,开发旅游业,提升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结论漳州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然而,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影响,古城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将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加强管理和利用。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提高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三明市位于武夷山与戴云山之间的闽西北山区,是福建省新兴的工业城市。
全市面积2295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78平方公里。
辖三元、梅列区和永安、明溪、清流、宁化、大田、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等10个县(市),人口258.29万人。
属中亚热带气候,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为19.4摄氏度。
每年3至11月为最佳旅游季节。
三明历史悠久。
出土不少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特别是清流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1万年以前。
特定的历史和环境,使三明成为中国历史上由北向南的客家大迁徙的中转站,被称为客家的摇篮。
三明市区跨沙溪中游两岸。
民国29年(1940年),划沙县、永安、明溪部分地区设三元县;1956年,三元、明溪合并,各取冠首一字设三明县。
1958年,开始筹建三明重工业基地,十几万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建成以钢铁冶炼为主,包括化工、机械、轻纺等行业共200多家工厂的工业城市。
1960年,以原三元县的城区成立三明市。
1963年,改三明专员公署辖市。
1983年,地市合并为省辖三明市。
198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三明是福建省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0.38%,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自然旅游资源从地貌形态上分,就有属岩溶地貌的将乐玉华洞、宁化天鹅洞、沙县七仙洞、明溪玉虚洞等,属丹霞地貌的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属火成岩地貌的三明瑞云洞等,各有特色。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杨时、罗从彦,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伊秉绶等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活动遗迹。
泰宁尚书第、永安安贞堡、宁化延祥古寨等明清古建筑群,吸引着国内外游人。
三明位于鹰厦铁路线中段,公路四通八达。
表1-81990~1995年三明市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一览表单位:人次、万美元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金湖-上清溪-尚书第-玉华洞-银华洞-龙栖山-桃源洞-鳞隐石林-安贞堡-瑞云山-麒麟山公园-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玉虚洞-杨时故里-南溪书院-湖村溶洞群-蛟湖-石碧-总政及总前委旧址-七仙洞-狐狸洞-白岩公园。
福建永春县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永春概况,永春古称“桃源”,地处闽南金三角,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灵人杰,风景秀丽,被南宋蔡襄誉之为:“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
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
位于东经117°41′55″––118°31′9″,北纬25°13′15″––25°33′45″之间。
东邻仙游,南接南安、安溪,西连漳平,北与德化、大田交界。
旅游景点概况自然景观,永春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东关桥;登高望远、云叠雾嶂的百丈岩;山重水复、鸟啼泉鸣的乌髻岩;福建惟一的宋代炎帝庙、风景绚丽的仙洞山;被南宋理学家朱熹称之为"月蓬第一峰"的岱山岩;誉为"避暑圣地"的雪山,乃至成为全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典型"的美岭,都是人们留连忘返的地方。
除了名胜古迹,山林生态景观更是永春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牛姆林是闽南面积最大、最富内涵、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为国家4A级景区,这一处匿藏于深山之中的绿色明珠,是闽南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泉州市一处重点生态旅游区,境内奇花异树,争奇斗艳;群鸟欢唱,彩蝶飞舞;百兽云集,曲径通幽;清澈小溪,流水潺潺,瀑布飞挂,真可谓"松涛竹舞花竞开,蝶飞鸟欢春常在",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
人文景观,晚唐著名诗人韩屋,客居数年。
南宋理学家朱熹,数到永春,留下了“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的传世佳句。
明末惠安诗人黄吾野,为永春文人颜延榘挚友,曾泛舟夜游桃溪。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桥、魁星岩、巽来庄、县文庙,省最美乡村-优秀乡村之一、留安塔、沈家大院等风景名胜风光旖旎。
永春县不仅名胜奇景众多,而且旅游商品琳琅满目。
东方佳果芦柑,芳香扑鼻的乌龙茶,名闻遐迩的纸织画,蜚声世界的永春老醋,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威镇四海的白鹤拳,被称为东方古代音乐"活化石"的南音等等,都是颇具鉴赏的珍品和技艺。
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分析●选题原因福州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保护福州城区内珍贵的文物古迹、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
而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大城市中保存下来的最有历史文化意义,街坊风貌最具代表性,保存明清民居建筑最完整的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所以保护好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就是长久地保留住福州老城区的特色、人气和传统商业、饮食业、手工业等赖以生存的沃土,对巩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不仅要在政治、经济方面起领先作用,更应该在旅游方面突出优秀旅游城市的带头作用,突出福州旅游的特色。
而作为福州特色的三坊七巷,它保存有最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积聚了福州历史文化,是福州作为一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最好体现。
●相关主体分析旅游资源也就是地理环境中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任务之一。
当然没有旅游者旅游活动就无法实现。
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
本次我们将从旅游资源和旅游者这两个方面调查分析福州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概况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属于坊巷结构,保存相对完整。
从唐代开始,人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三坊七巷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明市建宁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三明市建宁县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处,素有“闽西天然氧吧”之称。
建宁县地势较高,气候凉爽宜人,风景优美,是一个非常适合体育旅游开发的地方。
本文旨在对建宁县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其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建宁县体育旅游资源概况建宁县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县内山清水秀,山水相依,适宜开展徒步、登山、骑行、摄影等户外体育活动。
县内还有众多温泉资源,可开发温泉体验度假项目,为游客提供放松身心的休闲方式。
在历史文化方面,县内的杨源古镇、东关古镇等文化遗址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可结合文化主题活动开展体育旅游项目,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目前,建宁县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开发规划不够明确。
目前,县内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各个景区和项目之间缺乏协同发展,导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影响了整体开发效果。
2.产品供给不足。
县内体育旅游产品种类单一,主要是传统的登山、徒步等项目,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产品供给,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一些景区和体育设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如交通不便、停车管理混乱、餐饮住宿设施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开发建宁县的体育旅游资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科学规划,整体开发。
建宁县应加强对体育旅游资源的调研和认识,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统筹资源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互补、联动发展。
要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2.创新产品,丰富体验。
建宁县应加大对体育旅游产品的创新力度,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如林间漂流、山地骑行、温泉疗养等,丰富游客体验。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宁县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景区周边的道路、停车场、餐饮住宿设施等配套设施,提升体育旅游服务水平,增强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