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再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7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密史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其实并不简单导语:刘备于207年"三顾茅庐",请出智者诸葛亮为其效力。
据史料记载,此二人一见如故,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后人自然认为此刘备于207年"三顾茅庐",请出智者诸葛亮为其效力。
据史料记载,此二人一见如故,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后人自然认为此君臣二人是"鱼水"关系。
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刘备对于雄才大略的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遇到军政大事无不请他出谋划策,刘备对其简直就是言听计从。
那么,历史上,此二人这种君臣相得、犹如鱼水的关系果真如此吗?"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
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
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
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关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
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生活常识分享。
作者: 李绍泽
出版物刊名: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6页
主题词: 隆中对;鼎足而立;刘备三顾茅庐;至公;蜀国;政理;社稷之器;游辞巧饰;夏侯渊;彭蒙
摘要:<正>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南抚各族,北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名垂千秋的“隆中对策”。
刘备幸得此策,顿如拨开云雾而睹青天,一再敬请出山相助,并自喻“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根据其策略,刘备联吴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
并先后占领荆、益,建立了与魏、吴鼎足而立的蜀国,定都于成都。
试析《三国演义》中蜀汉二主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祀同。
”①杜甫的这首《怀古迹》吟咏的是国时期蜀汉的先主兼及武侯祠,可见在仕途上坷一生的杜甫对于刘备、诸亮这一对风云际会的臣有着由衷的仰慕一到今天四川成都的人都知道,汉的昭烈庙和武侯祠是紧紧挨着的两座古迹的主人,位是胸怀大志、叱咤风云乱世英雄,一位是腹有良、忠贞不渝的封建大夫的楷模,君臣二生前亲密无间、心照宣,死后也朝夕相处一起享祭。
这“一体君祭祀同”的佳话,在漫长的封建会中不知激荡了多少人的心,至帝王将相,中至文人学士,至布衣百姓,或以之宣传教化、普及人伦的榜样,“借古人之酒杯,自家心中之块垒”,或之对于明君贤相的慕与期盼。
千百年来,刘备与诸亮之间的“鱼水”深情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并且因为它出神入化,因为它的可歌泣而广为流传。
那为何称刘备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为“鱼水之情呢?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九载,关张二人见刘备对诸葛亮过于恭,“以师礼待之,于是大发牢骚:孔明年幼,有甚才学?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反驳道:“吾孔明,犹鱼之得水。
两弟勿复多言。
”②“鱼水关”一称由此而来。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了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合作在那群雄逐鹿的纷乱年代,君臣二历经千辛万苦“联手共创蜀汉基业,“自初出时的‘情好日’到魂系白帝时的‘君自取’,都是二人关系亲密友的象征”③。
《三国演》中的刘备和诸葛亮正是为都具备了明君和贤相的某些点,他们之间的君关系于是被公认为“想中的封建君臣关系”④而“追慕圣君贤相云际会、鱼水相谐”⑤正是《三演义》所要表现的主题。
刘备、诸葛之间的情谊是经时间考验了的,也在共同奋斗中逐渐加深的先主诸葛亮的故事起始于“隆中决”。
经水镜先生和徐庶介绍,备早已对这位“躬耕阳”(第九十一回)⑥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天时”(第三十七回)⑦的“龙”先生倾慕有加。
成语如鱼得水的水指的是三国中的哪位人物
成语如鱼得水的水指的是诸葛亮,鱼指的是刘备
成语如鱼得水的意思是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该词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意思是:我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就好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刘备在军阀混战中长期找不到自己的政治出路,寄居在荆州牧刘表之下,刘表让他屯住在新野县。
名士徐庶去拜见他,对他说:“诸葛亮是卧龙,将军您可愿意见见他吗?”刘备说:“您叫他和您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可以去拜访,但不能委曲他的志节而召唤他来。
您应该屈尊前去拜望他。
”刘备听从徐庶的建议,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随后在两人的密谈中,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向南安抚少数民族,对外结好孙权,对内改革政治,北抗曹操,兴复汉室”的“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此后一直是蜀国的指导性纲领。
刘备听了这些见解非常高兴,与诸葛亮的关系也一天比一天亲密。
看到这种情况,关羽、张飞等人很不高兴,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诸葛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
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关羽、张飞也就停止了议论。
第22卷第1期2006年2月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 on I nstitute (Social Science )Vol .22.No .1Feb .2006和 谐 的 背 后———对刘备、诸葛亮关系的再思考李德生(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一直是众多后来者称羡的对象。
如鱼得水,这既是刘备本人对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形容,也得到了后世大多论者的赞同。
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没有表面上的融洽。
刘备限于个人的才识经历,始终不能真正理解诸葛亮的伟大抱负以及为此制定的战略方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只能说是:相交而并不相知,倚重却不乏猜疑。
[关键词]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中图分类号]K8251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6)01-0070-03Beh i n d the Har m on i ous Rel a ti on sh i p ———A new con si dera ti on of the rel a ti on sh i p between L i u Be i and Zhuge L i a ngL i Desheng(School of H ist 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Guizhou Nor 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Abstract: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L iu Bei and Zhuge L iang has al w ays been ad m ired by peop le of later genera 2ti ons .L iu Bei compared their relati onshi p t o fish in water and later researchers have agreed with such a comparis on .A s a matter of fact,their relati onshi p was far fr om being har moni ous as it l ooked .L iu Bei,li m ited by his pers onal a 2bility,insight and experience,could never understand Zhuge L iang ’s great as p irati on and strategies .The t w o of the m can only be said as being partners but not bos om friends .L iu Bei relied heavily on Zhuge L iang ’s service but treated hi m with sus p ici on .Key words:L iu Bei;Zhuge L iang;Fortune of Monarch and M inister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一直为众多后来者所称羡,刘备本人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鱼得水。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的联盟刘备与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对不可分割的联盟。
他们的忠诚与智慧在《三国演义》中被深深地刻画出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备自幼便心怀仁义,立志要做一个有道德、有魄力的君主。
而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诸葛亮被誉为"卧龙先生",以其高超的智谋和深厚的学识闻名于世。
他是刘备的忠实臣子,也是他最信任的智囊。
他们的联盟最早可以追溯到刘备躲避曹操时的那一刻。
刘备身陷绝境,被困于草庐之中。
正当他感到失望和迷茫的时候,诸葛亮出现了。
他不仅给刘备带来了粮食和帮助,更重要的是,他给刘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力量。
诸葛亮的机智和聪明为刘备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并为刘备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刘备在诸葛亮的指导下,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君主。
他们的忠诚和智慧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体现。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东风和火攻的计谋,使曹操的大军溃不成军。
这让刘备看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同时也激发了他的信心和勇气。
刘备从这一刻开始,更加坚定地相信诸葛亮,坚信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中原的统一。
他们之间的默契与配合在蜀国建立和经营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诸葛亮担任丞相之职,负责治理国家的政务,而刘备则担任国君的角色,委以军队与战略的决策。
两人相互配合,各司其职,使得蜀国稳定发展。
在对付敌人的过程中,他们总是相互支持鼓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合作精神。
正是因为这种默契与配合,他们才能成功应对曹操的进攻,使得蜀国能够在剿灭黄巾军之后立于不败之地。
在他们的联盟中,刘备和诸葛亮不仅是君臣关系,更像是兄弟一般的存在。
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不断地为对方着想。
诸葛亮用他的智慧为刘备赢得了无数胜利,而刘备则以他的忠诚和仁义感动了诸葛亮。
总之,刘备与诸葛亮的联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令人钦佩的传奇。
他们之间的忠诚与智慧相辅相成,使得他们成为古代历史的经典典范。
他们的故事不仅留给了后人许多启示,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诚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刘备与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成为后世所称道的典范。
本文将从他们相识、合作的过程以及他们对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相识与奇遇刘备和诸葛亮的相识源自于一次巧合。
当时,刘备正在四处寻找人才以助他实现复兴蜀国的理想。
而诸葛亮则是一位卓越的智者,被誉为“卧龙先生”。
有一天,刘备听闻到了关于诸葛亮智谋超群的传闻,并深感他的才华与自己的志向相契合。
于是,刘备决定亲自前往拜访他。
二、合作关系的建立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后,双方很快就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诸葛亮展示了他精湛的智谋和高尚的品德,令刘备对他的才华深感佩服。
双方在政治、军事以及治国理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逐渐确立了一种基于信任和互相依赖的合作模式。
三、刘备与诸葛亮的默契配合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合作,以默契配合闻名于世。
无论是战争中还是治理国家,他们总能心思相通,相互协作,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果。
诸葛亮的出谋划策、智谋高超常常帮助刘备解决了种种困难。
而刘备的诚实宽容、胆识过人也让诸葛亮对他深感钦佩。
他们的合作得以长久延续,从而不断迎来胜利与成功。
四、对历史的影响刘备与诸葛亮合作的历史重要性不可忽视。
他们共同创建了蜀汉政权,并以英明的政治手腕和出色的军事统帅能力,在动荡的时代谋得长治久安。
他们的合作也使得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得以被广泛传颂,并对后来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合作精神的意义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合作关系,对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告诉我们,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信任、互相依赖是合作的关键要素。
只有通过相互倾听、积极沟通,并相互支持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语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合作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正是因为双方的合作默契与努力,才让他们在烽火硝烟的年代中不断攀登高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简评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西吉县沙沟中学王尚秀一、刘备与诸葛亮前期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颍川徐庶的推荐下,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打天下,这就是妇孺皆知的“三顾茅庐”。
刘备在“三顾”之后得见诸葛亮,与之纵论天下形势。
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二州,安抚益州西部诸戌、南部夷越,整顿内政,外与孙权结好,协力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诸葛亮与刘备的前期。
从陈寿的《隆中对》可以看出: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直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
“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如鱼得水典故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如鱼得水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如鱼得水的典故:就如鱼儿得到了水一样,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故事诸葛亮,字孔明,襄阳人。
刘备,字玄德,涿县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
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
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
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
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拼音】rú yú dé shuǐ【释义】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近义词】如虎添翼、情投意合【反义词】寸步难行【歇后语】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造句:1. 青纱帐一起来,游击队如鱼得水,活动更加方便了。
2. 小朋友进入了儿童乐园,一个个如鱼得水,玩得可痛快了。
3. 信手拈来的素材使他写作文时如鱼得水。
4. 联系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
5. 王老师知识渊博,所以在教学上如鱼得水。
6. 心中装着人民,倡廉如鱼得水;脑里牢记宗旨,反腐顺风行舟。
7. 换了新班主任,这个班的同学如鱼得水,学习更带劲了。
8. 本短信属水货,收到的人柔情似水,阅读的人如鱼得水,储存的人全被拖下水,今天是世界水日,做事不能拖泥带水,请多多转发灌水!9. 我表哥来到了一所藏书丰富的大学,真是如鱼得水,他充分利用着书的资源,创造财富,很快便有了成果。
陈大远王玉珍王义祥也谈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本来是一个早有定论的问题。
刘备自己曾经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P913)陈寿也说过:“及其举国托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2](P892)也就是说,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是鱼水关系,是古今君臣关系的楷模。
然而,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如天行健在其所著《正品三国》中专列一条,论证刘备与诸葛亮并非是鱼水关系,只不过夷陵之战后有了微妙的变化,并列出了四条论据。
[3](P211-212)笔者对天行健的观点不敢苟同,特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天行健认为“赤壁之战后,刘备西进益州,并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是带去了法正和庞统作为主要谋士。
后期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和刘备在成都城下会师,这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见天行健在其所著《正品三国》,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凡是引天行健的观点均出自此书,不再另行注明),这是刘备与诸葛亮并非鱼水关系的一条重要证据。
岂不知,这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表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好不容易得到了荆州这样一块落脚之地,立足未稳,必须保证荆州万无一失,以作为西进益州的根据地。
而当时,刘备集团与东吴已经由赤壁之战中的合作关系变成了争夺关系,孙权虎视眈眈,时刻想夺回荆州。
而刘备西取益州并无多少胜算,一旦无法取得益州而又失去了荆州,刘备将重新陷于“东奔西走恨无家”的狼狈处境。
为了确保荆州万无一失,刘备不但留下了诸葛亮,还留下了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只带去了法正和庞统西进益州。
及至庞统在围攻雒县的战斗中中箭身亡,荆州形势渐趋稳定而成都又志在必得,刘备才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终于一举拿下了成都,占领了整个益州,从而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基础。
从刘备在西进益州前后的战略安排中,我们看到了刘备对荆州的重视和对诸葛亮的倚重。
这种安排,恰巧说明刘备和诸葛亮关系非同一般。
如鱼得水的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为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山。
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
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
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
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
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
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 以后,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力不断扩大,最终与魏、吴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故事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成语“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鱼水君臣是为鱼水君臣谨以此文,来祭奠三国中,最让我揪心的情感作为一个忠实的丞相的粉丝,我看了无数版本的三国,却始终不敢看刘备逝后的蜀汉人生。
可以说是一种逃避,我一直拒绝看着孔明生命的没落,我怕看见他出祁山,我怕看见秋风五丈原。
我怕我会哭得一塌糊涂,伤心得一败涂地。
然而。
在白帝城托孤那一段,很多人由此坚信他们是鱼水君臣,也有很多人心底凉寒,直叹君主虚伪。
替孔明感到不值。
我在从头至尾的静默中,看着君王在临死之前对他的丞相说话,内心酸楚,然而终于让眼泪掉下来的瞬间,却是刘备对阿斗说的,“侍丞相,如君如父。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出来。
就这四个字。
我想我听出了那些柔软真挚的东西。
那是君臣间,弥足珍贵的真心。
1先生“情好日密”是最官方也是最普遍的形容。
即便是中学课本里也能找到的冠冕堂皇的证据。
刘备初见诸葛亮,内心是尊敬的,仰慕的。
那时,诸葛亮在他心中是能够擎起他梦想的栋梁,是他生命中的希望和星光。
他怀着一腔热忱,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和绝望,请他出山。
他怀着炽烈而纯洁的目光看他,相信他,依赖他。
他是他的先生,是导师,是明灯。
刘备那时对孔明的感情,是明亮而激烈的。
食同席,寝同榻,真真羡煞了两个结拜兄弟。
有相识之初的相交与相知,在一切物是人非后回头遥望隆中,让人不觉扼腕叹息。
私以为,刘备那时侯的情感,是最干净最纯粹的。
他对孔明,犹如待一块罕世美玉,珍重且珍惜。
2军师卷入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他们的人生颠沛流离。
孔明是他的军师,他对他不仅是仰慕,还有期待。
这对孔明来说则是责任。
这种责任再日后的军旅生涯中逐渐放大,不知何时就如山一般沉甸甸地压上他的肩头。
他担负着一支军队的兴亡衰败。
刘备唤他军师,是尊敬,是肯定,是倚重。
孔明唤他主公,是忠心,是服从。
他们已为臣属。
既是臣属,自然有些事能说,有些事不能说。
诸葛亮能说,而刘备不能说。
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之时,诸葛亮步步为营,羽扇横扫为刘备平定中原。
怎样的落魄,怎样的屈辱,怎样的提心吊胆都经历过了。
如鱼得水的典故
如鱼得水的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文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故事背景为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能够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了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山。
在多次邀请后,诸葛亮终于与刘备见面,并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战略方针。
刘备听后大喜,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帮手,于是拜诸葛亮为军师,对他十分信任和重用。
这个故事中的“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刘备将诸葛亮比作水,将自己比作鱼,表示有了诸葛亮这个合适的帮手,自己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可以畅游自如,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得到了非常合适的环境。
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三国时期的名将刘备与诸葛亮的友谊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著名的名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刘备,字玄德,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出身贫寒,但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受到了众多人的尊敬和依赖。
而诸葛亮,字孔明,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和朋友。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以其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机智而闻名于世。
刘备和诸葛亮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刘备失去了他在黄巾起义中的知己张杰后。
刘备在遭遇重大失败之后,来到荆州,遇到了当时还年轻的诸葛亮。
据史书记载,当刘备在诸葛亮面前提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时,诸葛亮感动地说:“愿从此日始相与共事,共建功勋,共立基业,终生志士也。
”从那时起,刘备和诸葛亮开始密切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在征战沙场和国家建设中携手共进。
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意见,而诸葛亮也始终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刘备。
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最终在三国乱世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统治者,刘备在治国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
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将诸葛亮任命为丞相,负责国家的军事和政务。
刘备相信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将国家的命运交托给了他。
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和重视,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诸葛亮被称为“卧龙”,不仅因为他智谋过人,还因为他坚定的忠诚和对刘备的深情厚意。
他在刘备困难的时候始终不离不弃,为他出谋划策,在各种艰难的局势下给予支持和鼓励。
诸葛亮用自己的才智帮助刘备战胜了敌人,夺取了重要的政治地位,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智者。
刘备和诸葛亮的友谊不仅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据记载,刘备和诸葛亮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在待人接物上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共同制订决策,同时也互相学习和进步。
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因此在他们的合作中没有嫉妒和争斗。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妙牵孝鱼缘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大家对诸葛亮都比较熟悉吧,那么下面是和你们分享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妙牵孝鱼缘诸葛亮的家乡阳都,也就是现在的沂南县。
这里有沂、汶、蒙三河纵贯全境。
其中沂河盛产一种黑鱼,这种鱼又叫“孝鱼”。
它浑身呈青褐色,圆筒形,营养丰富,有滋补强身的作用。
这天,小诸葛亮正在沂河岸边戏水玩耍,忽然发现一条大鱼大张着嘴正在河中逆水而立,有许多小鱼正顺着水流的方向朝它的嘴里游去,等小鱼多了,大鱼就将嘴巴一闭,那些自投罗网的小鱼全被它吃掉了。
这些小鱼为什么不绕过大鱼逃生呢?好奇的诸葛亮边想边猫腰探手,一把将大鱼捉住了。
小伙伴见他捉了这样一条大鱼,高兴地将他围住了,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忽然一阵哭声传来。
诸葛亮和小伙伴们顺着笑声很快找到了哭泣的女孩。
这个小女孩叫小燕,四川人,随母寻亲而来,母亲却身染重病,因为听客栈的厨师说,沂河里的孝鱼熬汤能治愈母亲,于是就借了张渔网来捕鱼,谁知忙活了一天,也没收获。
说到这儿,眼泪汪汪的小燕直拿眼睛斜瞟诸葛亮手中的大鱼。
见状,诸葛亮很爽气地举起手中的鱼说:“要是这条鱼是你所说的孝鱼,就送给你了!”听了这话,小燕破涕为笑。
说来也巧,经过辨认,诸葛亮逮着的正是小燕要寻找的孝鱼。
可当他们兴高采烈地找厨师加工时,厨师却为难地摇着头说:“不是我不给你们做,而是这孝鱼一般人吃不得啊!”“为什么不能吃?”诸葛亮和小伙伴们奇怪极了。
厨师不答反问:“你们知道孝鱼为什么这么容易被你们捉到吗?”不待他们回答,厨师就叹息着说,“孝鱼因为甩子导致体力消耗严重,累得几乎失明,同时也失去了自行寻找食物的能力。
小孝鱼因为要舍身回报母亲的生养之恩,才争相游到老孝鱼的嘴里。
据说,老孝鱼每七天才张一次口,一共张开四次,四七二十八天之后,它就复原了。
不过由于舍身报恩,小孝鱼也已经所剩无多,为此咱们阳都人就流传出一种说法,说是杀了孝鱼会遭报应……”看着为难的厨师,小燕再次哭起来。
如鱼得水的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片地方。
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作别人的军师。
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诸葛亮。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这么诚恳,最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
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孔明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非常快活。
”【注音】:rú yú dé shuǐ【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用法】:用作褒义。
现多用于形容找到非常适合自己的环境。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结构】:动宾式【近义词】:如虎添翼、游刃有余·如鸟投林、画龙点睛【相反词】:寸步难行、步履维艰、釜底游鱼【押韵词】:槌骨沥髓、山积波委、疑心生暗鬼、乞怜摇尾、胜不骄,败不馁、依头顺尾、天经地纬、街头市尾、望尘奔北、东南之美【年代】:古代【谜语】:渔【歇后语】:刘备遇孔明相关人物介绍: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刘备的智谋合作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其中展现了许多令人赞叹的智谋和合作。
诸葛亮与刘备的智谋合作是整个故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对,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目标。
第一章:初次相识刘备与诸葛亮的相遇可以说是命中注定。
当时刘备正处于灭顶之灾,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正是在这个危急时刻,诸葛亮以他高超的智谋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刘备的最佳拍档。
他们凭借着相互的信任与理解,开始了一段传奇的合作之旅。
第二章:借东风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谋合作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借东风”一计。
当时曹操发动了一次千军万马的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必须要找到一个方法来应对。
诸葛亮提出了借东风的计策,他巧妙地利用了天气因素,用火攻的方式成功地让曹军陷入混乱之中,最终将他们击退。
这一计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也凸显了刘备善于听取意见和相信他人的品质。
第三章:草船借箭诸葛亮还提出了著名的“草船借箭”计策,这一计策不仅解决了刘备手下箭矢不足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诱敌上钩,让敌方高估了刘备的实力。
这使得刘备能够在敌军围困下顺利撤出,并保持了士气的稳定。
这次合作更加突显了诸葛亮与刘备的智勇双全。
第四章:七擒孟获在与南蛮诸族的作战中,诸葛亮与刘备再次展现了他们的智谋合作。
面对南蛮族长孟获的顽抗,诸葛亮设计了一连串的计策,通过巧妙的迎合与威胁,最终将孟获七次擒获。
这一系列计策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与刘备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
第五章:定军山之战最后,诸葛亮与刘备在定军山之战中再次展现了他们非凡的配合能力。
这场战斗是刘备夺取汉川地区的重要战役,也是他们合作中的关键一战。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他的智慧,通过布阵和指挥,成功击退了敌军并夺取了胜利。
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刘备的地位,也拉近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总结:诸葛亮与刘备的智谋合作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和令人称道的合作之一。
他们相互信任,心有灵犀,携手面对敌人的挑战。
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再认识孙雄飞内容提要三国时期的刘备与诸葛亮间“如鱼得水”的和谐君臣关系一直被人们视为美谈,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千古传颂。
但是事实上,刘备虽然给予了诸葛亮极大的信任与尊重,在绝大多数场合都任凭诸葛亮筹划部署而无异言,但也决不是事事任其摆布,百依百顺,也不是始终亲密无间,绝对信任。
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并非一开始就处高位,两人用人观的差异,诸葛亮无法劝阻刘备发兵伐吴以及白帝城托孤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的。
关键词刘备诸葛亮鱼水关系再认识目录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再认识-----------------------------------------3一、刘备、诸葛亮的为人-----------------------------------------------3二、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4三、刘备、诸葛亮的用人观比较-----------------------------------------5四、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6五、总结-------------------------------------------------------------7 参考文献-------------------------------------------------------------7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再认识在威权争竞的三国时代,刘备能独举所谓“仁义”的旗帜,实行一条与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线,而终于从一个贩履织席的平民登上了蜀汉皇帝的宝座。
刘备的仁义是他用以收民心得天下的一种手段,因而其中必有诈谋,也有得失。
他与关、张誓同生死的兄弟情谊,与诸葛亮推心置腹的君臣关系,成为千古美谈,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从相关史料中冷静仔细地考查,就可以发现刘备与诸葛亮间的封建君臣关系事实上并非像人们所描述的那样完美和谐的。
主要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得出:一、刘备、诸葛亮的为人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
他的坚韧精神或许值得赞许,但其为人和政治、军事才能皆不足称。
他重义、爱民,但心存诡诈;用人尚贤,但不能明察秋毫,不善网罗、使用、培养人才;尚儒,但不喜读书,思想和政治上均无建树;峻刑苛法,但执法随意;历经沙场,但不善用兵。
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
当时人对刘备的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
曹操丞相赵戬言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必败。
”刘备一生的败战记录,是人所共知的。
只是到赤壁之战后,刘备才真正拥有了一支可观的部队,被陆逊视为疆界“强敌”。
但是也正是这个陆逊,使刘备这个疆界“强敌”在夷陵之战中全军覆没。
刘备的个人军事决策能力由此可见。
与军事才能相比,刘备的政治声誉更为差劲。
吕布诸将曰“备数反复难养。
”这只是建安初年的事,刘备声誉已是如此,随后刘备又几经反复,后在荆州刘表处暂获牺身之所,而刘表也是“疑其心,阴御之。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江南四郡,周瑜上书孙权,说“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以后刘备协助刘璋而又叛刘璋,也是如此。
215年记载,最初,周瑜、甘宁屡劝孙权取蜀地,孙权问刘备反响。
刘备认为这不是好计借口城和刘璋同为宗室,周瑜如真要攻取蜀地,只有披发入山,以求不失信于天下。
并派大军阻挡吴军。
可没过多久,刘备就亲自西攻刘璋,令孙权大为生气,等到刘备取得益州,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不还。
这便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没还。
综观刘备一生,反复无常,长于诈术,每每能将自己的卑劣行为冠上大义之名,试问这样的一个半生漂泊不定,安全感不足而又虚伪狡猾的封建军阀,又怎能真正完全地做到与自己的臣子推心置腹,如鱼得水?诸葛亮正式登上汉末政治舞台后的二十七年间,经历了种种幸与不幸。
他高卧隆中,意在择主而事。
他出山后得到刘备极大的信任和尊重,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但他与刘备的关系难与桃园三结义相提并论,所以又不时要受刘备方面强大干扰,这又是其不幸。
他有把握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却无法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又不得不以进为退,频频北伐;身死之后,无人可继任,这又实在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悲剧。
诸葛亮是个“其才不可量”之“天下一人”,他自己也自视极高,不与碌碌之徒为伍,不甘于寻常官职。
可是,当时曹、孙两处已是谋士如云,能人甚众,诸葛亮无论投谁,短时期内都难展其鸿图大志,出类拔萃。
这对于他来说,自然是宁可不为。
这样,他虽早蓄叱咤风云,干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之志,而且身处草莽,心在庙堂,早已留心天下大事,时时为出山做好了各种准备,从看他隆中对策时那一番精到的分析即可明了,可当时他也只能躬耕南阳,耐心等待机遇的到来,也就是他草堂中门上所贴对子下联所说的:“宁静而致远。
”这既是诸葛亮的才高志大,自尊自爱,也是他有力无处使而不得不如此。
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伏处草野,高卧草堂,对其个人来说,实是不得已。
后来他决意出山辅助刘备,一方面是为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另一方面是,凭着他精锐的目光看到,在缺乏经纶济世大才辅助的刘备处的确有施展才学,实现平生抱负的机会。
综合诸葛亮一生来看,不难看出,其实他也是个极具雄心,决意要创一番大业的政治家,但一方面由于他个性太过谨慎,与豪气任侠的刘备相性不合这种先天缺陷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刘备为人的狡诈虚伪注定他与刘备间无法真的建立起和谐的“鱼水关系”。
二、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
赤壁之战后(208年),“亮为军师中郎将”,秩比二千石,刘备取益州,亮迁为军师将军,秩二千石。
而关羽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就被拜为偏将军,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后,羽为荡寇将军,秩二千石。
刘备称汉中王,羽迁为前将军,位次三公。
张飞在建安四年已为中郎将,赤壁之战后,为征虏将军,宜都太守。
秩二千石。
刘备称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位次三公。
在刘备称帝之前的两个时间段内,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
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之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关系比之于诸葛亮似乎更进一层。
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故任何加入刘备集团的人都只能居于这三人之后。
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
“闯荡沙场半生,历经数十年军阀混战磨难的刘备,此时已经是一个相当老练成熟的政治家”,在诸葛亮没有建立大的军功之前,他不可能一开始就给予诸葛亮决策军机的高位,所以刘备收取荆州江南四郡后,并没有委诸葛亮以军政重任,而仅使其"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而已。
田余庆先生在其《隆中对再认识》一文中也指出:“刘备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念,孜孜以求实现,当然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运筹帷握的地位,大事向他咨询。
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戎机大政,并无诸葛亮参赞其间的事实,决计入蜀和叛攻刘璋,是法正、庞统之谋。
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
田余庆先生的分析相当精辟,道出了诸葛亮相当长时间内并不是刘备手下第一号人物的真相。
事实上,刘备对后来才加入刘氏集团的法正的重用程度还要高于诸葛亮。
入蜀后,刘备对法正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了诸葛亮。
对此,诸葛亮自己也十分清楚。
刘备东征,“以复关羽之耻”,群臣纷纷劝谏,刘备一概不听,“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
对刘备发动的彝陵之战,诸葛亮是否谏阻,因史无记载,无从得知。
但从诸葛亮这番言语中,即可以得知,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是诸葛亮难以企及的。
刘备入川主要倚靠法正的规划,法正不仅助备取益州、定汉中,建立了卓越功勋,且“智术有余,能回人主之意”。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
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
'遂退”。
由此足见,法正对于刘备可谓以身相助,事事取信于备。
攻取成都后,刘备“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歌,内为谋主”,法正一身兼内外要职,这是刘备对其重用的充分体现。
但是法正对“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亮答曰:“昔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诸葛亮所说反映了当时的实情。
但也不难看出,这是诸葛亮在自我解嘲,一方面是法正自恃受到刘备重用而凌驾于诸诸葛亮之上,不再把他放在眼里,另一方面则是诸葛亮对法正的“纵横”、“少威福”,也深感无可奈何。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所谓“公义相取”其实是表面的,而“好尚不同”才是实质性的。
对法正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内心是十分钦佩的,“亮每奇正智术”,更重要的是,法正又是当时唯一使刘备能言听计从的谋臣,这一点连诸葛亮也自叹弗如。
刘备称汉中王的第法正病故。
刘备称帝时,关羽、庞统、法正、黄忠皆亡。
张飞虽然与刘备“恩若兄弟”,但毕竟只是一员武将,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更不足信任,太傅许靖仅是“清淡”之客。
刘备环顾左右,除诸葛亮外,竟无一人可赋予重任。
故其即位伊始,就封诸葛亮“以垂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这时的诸葛亮才真正得以进入刘备集团的核心。
由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刘备与诸葛亮并非一开始便是“如鱼得水”般和谐的君臣关系,诸葛亮在一开始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后来加入的法正,在加入刘备军阀集团后也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说,掌握着军机大权,并因此建立了许多奇功的。
应该说刘备对于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非常欣赏的,因此才委任他“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但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十分信任,表现在刘备政权的几件大事如入蜀和攻取刘璋是法正、庞统的计谋,出兵攻吴的夷陵之战为刘备专意。
而诸葛亮长期不在刘备身边,两件大事均未得参予。
但是,诸葛亮在效忠刘备十年中表现出的宽容大度,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表现出来的平衡各派、统领全局的能力最终赢得了刘备的信任。
所以,田余庆先生认为:“刘备死后,诸葛亮始得真正尽其才用。
”三、刘备、诸葛亮的用人观比较刘备不仅在军事上对诸葛亮不十分信任,在任用人才这种大事上对诸葛亮的眼光也不十分欣赏。
综观刘备与诸葛亮对人才的任用喜恶,有这样一个现象:刘备喜欢和重用的人才,诸葛亮都不看好,而诸葛亮喜好的人才,刘备也都评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