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简述民歌的基本特征摘要:一、民歌的定义与起源二、民歌的基本特征1.源于民间,反映民间生活2.口头创作与传承3.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点4.旋律优美、易于传唱三、民歌的分类与代表作品四、民歌在我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正文:民歌,作为一种源于民间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它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面的感悟与表达,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民歌在我国有着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既有山歌、小调等,也有号子、花儿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
民歌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首先,民歌源于民间,反映民间生活。
民歌的内容广泛,既有对劳动生产的赞美,也有对山水风光的颂扬;既有对爱情婚姻的抒发,也有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这些民歌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民族性格,成为民间文化的载体。
其次,民歌具有口头创作与传承的特点。
在民间,民歌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经过无数人的修改、加工,使之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
这种口头传承的方式使得民歌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成为不同时期民间情感的写照。
再者,民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各具特色,如江南的民歌细腻柔美,北方的民歌高亢豪放;藏族的民歌高亢激昂,维吾尔族的民歌诙谐幽默等。
这些特点使得民歌成为展现我国民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此外,民歌的旋律优美、易于传唱。
民歌作曲家们巧妙地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旋律,如《茉莉花》、《走西口》等。
这些民歌旋律简洁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在我国,民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
它不仅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还是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纽带。
中国传统民谣传唱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传统民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歌声传承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民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得以流传至今。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特点和流传方式等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民谣的传唱现状。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民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与中国古代文化、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早在古代,民谣就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
宋代的《江城子》、元代的《西厢记》、明代的《十面埋伏》等经典民谣至今仍被人们传唱。
这些民谣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也成为文化传承的瑰宝。
二、特点中国传统民谣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与其他类型音乐相比中显得独具一格。
首先,中国传统民谣注重情感表达。
民谣歌词简练明快,随着旋律婉转流畅,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
其次,民谣注重韵律和节奏的变化。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形式,这使得各地的民谣具有地域特色。
最后,中国传统民谣通常采用传统乐器伴奏,如二胡、琵琶、古筝等,这些乐器能够更好地衬托出歌曲的情感。
三、传唱方式中国传统民谣的传唱方式多样,既包括口头传统,也包括文化活动和现代媒介的传播。
口头传统是传统民谣传唱最为基本的方式,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在年轻人中,传统民谣往往通过亲友间的传唱传播,有时候还会在特定场合或聚会上进行表演。
此外,文化活动也成为了传承和发展民谣的重要途径。
传统节日、文化节等各类活动中,民谣表演和传授成为了重要的环节。
同时,现代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民谣的传唱。
例如,音乐平台、网络视频等媒体为传承传统民谣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传唱现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民谣在当代社会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流行音乐的兴起,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的是现代流行音乐,传统民谣的传唱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然而,一些音乐家和文化爱好者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传统民谣的传唱。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农耕社会。
在那个时候,人们通过唱歌来纪念祖先、祈求丰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些歌曲往往是口头传承的,没有固定的谱曲和歌词,而是根据地域、民族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和风格。
有山歌、田园歌、劳动歌、爱情歌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这些歌曲中,人们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对劳动和生活的执着和感悟,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爱人的深情厚意。
在近代,中国民歌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中国爱国民主革命的斗争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民歌成为表达这些理念的重要工具。
同时,西方音乐的引入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对中国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中国民歌逐渐融入了更广泛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形成了新的风格和特点。
今天,中国民歌依然在各地传承和发展着。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歌成为人们追求纯真、自然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平台和工具来传播和分享自己的民歌作品,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中国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保留了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记录着中国人民的历史和感情。
通过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中国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民歌的界定一、引言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被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于中国民歌的界定一直以来存在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民歌的界定,并分析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民歌的定义2.1 传统定义中国民歌最早的定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传统上,中国民歌是指民间传承的歌曲,主要流行于农村和农民群体中。
这些歌曲通常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并且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变异和演变。
2.2 现代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对中国民歌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定义认为,中国民歌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农村歌曲,还包括了城市和现代社会中产生的歌曲。
这些歌曲既可以是由个人创作的,也可以是由集体创作的。
与传统定义相比,现代定义更加宽泛,涵盖了更多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三、中国民歌的特点中国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民歌的几个主要特点:3.1 含义深远中国民歌通常以深情、真挚和朴实的方式表达人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它们传递了民间文化、历史记忆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信息,具有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3.2 曲调简单中国民歌的曲调通常较为简单,易于记忆和传承。
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口头传承中广泛流传,并且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3 歌词质朴中国民歌的歌词通常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质朴、生动地描述了民间生活和情感体验。
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共鸣。
3.4 地方特色鲜明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每个地方的民歌都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多样化的中国民歌文化。
四、中国民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民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中国民歌在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4.1 传承历史和文化中国民歌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记录。
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劳动生活、感情世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独特文化遗产和国民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
很多人都会唱一些中国民歌,但是我们对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还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
传承是指人民通过口耳相传、唱咏、表演等形式,将旧有文化、情感和价值观念不断传承下去的过程。
中国民歌的传承也是如此,它在历经千年的时光洗礼后,诞生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传唱佳作。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五线谱的传入和通行,这是一种方便,简便的记谱工具,使中国民歌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民歌在传承的过程中,文化气息非常浓郁,歌曲内容广泛,涵盖了生产、生活、爱情、思乡、战争、英雄等方面。
如天下第一词的《赛金花》、《渔舟唱晚》、《小白菜》、《草原之夜》、《红旗颂》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民歌。
中国民歌在不断的发展中,推陈出新、融合创新,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
民歌风格方面也是异彩纷呈,有的是古朴豪迈,有的是优美动听,有的是深沉内敛。
梁祝的《锁麟囊》和《墓前花》等,诉说着千百年来秉承的美德和崇高的爱情观念;《荷叶淀》和《平湖秋月》等,则是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精神和田园之乐。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养育、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种种挑战和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压力所带来的冲击,中国民歌在一段时期内曾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民歌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保护。
今天,在中国各大场合,包括电视节目、演唱会、晚会等,总会有一段时间属于民歌,属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护卫和传承。
总之,中国民歌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体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情感,这些都是中国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源。
相信在新时代,我们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1.起源:民歌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和传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这些歌曲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2.形式与内容: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它的内容涵盖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劳动、风景、传说、历史等。
民歌的内容通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山歌是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以表达情感为主,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而船歌则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与船工的生活有关,具有流畅、优美的特点。
3.传播与演变: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它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演变。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民歌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特色,从而发展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歌。
同时,民歌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如近代以来,民歌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现代民歌。
4.重要价值: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和价值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其次,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简单纯朴、自然真挚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最后,民歌还具有社会教育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传承道德规范、促进人际交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5.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歌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民歌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歌的特色和精髓,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演唱方式,如摇滚、电子音乐等。
同时,现代民歌还拓展了传播途径和受众群体,如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歌文化。
此外,现代民歌还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新,如与舞蹈、戏剧等艺术的融合,为民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音乐风格知识:民间歌曲的文化传承和表现方式民间歌曲一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我国现代音乐的重要来源。
它以其良好的口传方式并随着民间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化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民间歌曲的起源、文化传承以及表现方式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间歌曲的起源和演变:民间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就开始用原始的乐器演奏歌曲。
汉代以前历史上的民歌、敬神诗、祭祀歌、祝女子灵歌都是口传乐歌,流传不下规律,分散于全国各地。
唐代时期,音乐家们们根据民间旋律,创造了许多音乐作品,使民间歌曲不仅“在民间有”而且“由士人创作”。
五代时期,《乐府诗集》更是被广泛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民间歌曲,成为民间歌曲的重要收集。
民间歌曲的演变与民族风俗、民族意识、民间情感、民间饮食、民间婚丧嫁娶、生活劳动以及历史、传说、神话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地域和民族习惯不同,民间歌曲形式也各异。
比如,黄土高原的羌族女歌、揪们族的木卡姆、西北山区的山歌、苗族芦笙、回族咏史歌以及各地的歌谣、山歌、哀乐、艳歌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习俗。
在南方,梨园、琴城、梆子等等也是南方民间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间歌曲文化传承:中国民间歌曲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尤其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民间歌曲因其口述性、不断更替的特性而逐渐被忽略。
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为了不让民间歌曲的传承受到摧残和消失,必须加强民间歌曲的收集、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播工作。
传承和发扬民间歌曲文化的工作总体来说包括对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对文化的保护、对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对文化的创新。
为了保护民间歌曲文化的传统性,必须加强相应的保护措施,比如培训歌器演员和继承人、建立民间音乐专门机构和音乐学校,以及通过音乐节庆和歌舞演出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对其的兴趣和信心。
三、表现方式:民间歌曲是呈现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比如民间诗歌、歌谣、山歌、花腔戏、滑稽戏、大戏、弋阳腔、太阳岛民歌、江豚舞等等,这些不同的形式使得民间歌曲文化的魅力更加传神深远。
音乐风格知识: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和文化传承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和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古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其中,中国古典音乐更是饱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古典音乐的起源、演变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介绍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古典音乐起源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当时人们用八音、九乐来祭祀神明和庆祝丰收。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期出现了“八音”:石、帛、钟、磬、竹、丝、匏、箫。
这些乐器后来演变成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音乐的演奏和演唱逐渐分开。
唐代,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
当时出现了“乐府”,“乐府”是指传唱于民间的诗歌,常与音乐相配合演唱。
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等人的作品就是其中的经典。
宋代,中国古典音乐再次出现了革新。
当时民间音乐日渐繁盛,进而对宫廷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诗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花间词和新体诗更是为此时代的音乐注入了灵魂。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又一高峰期,当时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曲调,例如清音《大漠谣》,明代《广陵散》,还有《高山流水》等。
这些曲子至今还广泛流传,经常被人游谈慢嗅,不断演绎。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演变中国古典音乐在演变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特色,凝聚着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古典音乐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典音乐经历了从祭祀的礼乐到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演变,直到现代化的音乐风格,然而,它一直保持着它的传统特色。
在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古典音乐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充实。
今天的中国古典音乐不仅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还受到流行音乐、爵士乐等不同音乐风格的影响。
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相遇碰撞,让中国古典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化传承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民歌传承的教育作用1. 引言1.1 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流传于民间的歌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歌曲形式。
它源自于人们生活、劳动和情感的需要,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民歌具有口头传承、简单易学、情感真挚的特点,通常采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人们的生活和感情。
民歌的传承是指将这些具有民间特色的歌曲世代相传,使其在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通过民歌的传承,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统,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民歌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保护和传承民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1.2 民歌传承的重要性民歌传承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
通过传承民歌,可以让后人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心情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民歌传承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传唱民歌,民众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歌传承还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不同民族的民歌各具特色,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民歌传承也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助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性格塑造。
民歌传承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我们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提升民众文化素养民歌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载体,通过传承民歌,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育中,通过学习民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
民歌传承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帮助人们更加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
【摘要】当今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声乐比赛,一般将歌手按照唱法的不同,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类。
民族唱法的歌手经常被人想当然的认定为是唱民歌的,由此及彼,她们所演唱的诸如《亲吻祖国》、《黄河渔娘》等歌曲也被认定为是中国民歌。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本文旨在讨论民歌以及中国传统民歌的定义。
只有对中国传统民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歌;概念;起源;特征
一、民歌及传统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指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即兴创作的一门艺术。
它通常是用来传承民族历史、宣扬道德规范、表达思想情感、配合风俗活动。
有的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进行劳动时兴之所起喊的劳动号子,因此民歌具有创作的即兴性;民歌一般是没有记谱的,主要靠演唱者口头流传,具有传播的口头性;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民歌通常不知道作者出处,一首民间歌曲可能在最初为一个人创作,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唱者会对歌曲加入自己的音乐处理,最后形成稳定的版本,因此民间歌曲又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以及传播的变异性。
传统民歌是指历史上产生的、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
如侗族的大歌和习俗歌、苗族的哭嫁歌、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川江号子、江浙的小调等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
从共通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传统民歌的特性总结如下:
1、民族性:传统民歌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习俗、文化,使得传统民歌浸染着各民族独特的风格;
2、地域性:根据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歌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蒙古草原民歌、黄土高原民歌、西南高原民歌、中南丘陵地区民歌等等;
3、普遍性:传统民歌产生之初是社会底层人民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是普适的;
4、民间性:传统民歌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这一特点使之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
二、中国传统民歌的起源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甚至早于文字的产生。
长久以来,人们通过唱歌来传承民族历史,表达思想情感。
根据史学记载,我国古代就
有《诗经》、《楚辞》、《孔雀东南飞》等歌曲作品,那么传统民歌是如何起源的呢?学界主要有如下几种猜测:
1、劳动说。
众所周知,有一类民歌称为“号子”,一般是劳动者在劳动时以吆喝的方式进行演唱,在人工搬运时,可以起到统一节奏、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因此有了民歌源于劳动的说法;
2、情感说。
侗族民歌可分为小歌、大歌、习俗歌与仪式歌,其中小歌是男女之间追求时所演唱的歌曲,歌声婉转细腻,按照发展顺序又可分为:敲门歌、探望歌、相爱歌,《诗经》中的《风》中记录了许多关于情感爱恋的民歌,由此可见,民歌的起源也可关于男女情感;
3、宗教说。
侗族敬奉萨玛神,每当过年过节时,在侗寨里的侗族男女老少就会在供神的社堂前围成一个圈唱踩堂歌,踩堂歌为古老的祭祀歌,因此又有了民歌源于宗教的说法。
针对传统民歌的起源,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说法。
传统民歌是一条从古至今从未断过的河流,只有我们有所坚持,不断的去调查研究,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民歌的起源。
三、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
据调查研究表明,在大部分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中,已开设“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在课堂中,老师教授学生演唱各地民歌,并分类讲解民歌的地域性特色,在课后分小组进行民族音乐的实践调研活动。
然而,当我们深入少数民族村落里进行调研活动后,才认识到关于中国传统民歌,当下最重要的是如何传承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落影响很大,年轻人前往城市打工,村落里老年人与孩子居多,随着老年人逐渐的老去,传统民歌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了解传统民歌,许多地方的民歌无人继承的现状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现代化网络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传统民歌的魅力以及重要性,当前许多地方的民歌已呈现老龄化趋势,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政府组织开展普查、收集、整理、研究相关的文化,同时对各地的民歌文化加以保护,其次,应在各大高校普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课程,让大家意识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最后应组织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各地举行民歌文艺晚会以及各种各样的传统民歌比赛,奖励有一定成就的民歌歌手,激发他们传播各地民族民歌文化的积极性。
结语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无时无刻都有新的文化产生,在色彩缤纷的文化世界中,要重视我国传统的文化。
在当今各大音乐应用中,首页都已被各种流行音乐占满,这使得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概念更加模糊,我们
只有加大力度推广民族音乐,并运用现代音乐手法对传统音乐进行后期加工,顺应当代音乐潮流的发展,才能使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传统民歌,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谨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将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