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0
元曲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但也有相同之处。
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的雅俗性使它走近百姓。
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使元曲透出反抗的情绪;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元曲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八娼九儒十丐”——这是宋代读书人的自嘲,说是当时职业的贵贱排行是从一到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读书人连娼妓都不如,仅仅比乞丐要好些。
这也就是我国“臭老九”这一词的来历。
元曲的组成1、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2、散曲:散曲: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杂剧的组成:1、唱(曲):剧中人物的唱词。
是杂剧演出的主要部分。
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
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2、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起着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和人物间交流的作用。
3、科: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剧本中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一种以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和说唱为主要形式的戏剧性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气息。
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的统称,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戏曲的历史
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国风》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戏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三、戏曲的发展
戏曲在中国各个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演出形式、剧目内容、表演风格等方
面均有所不同。
中国的戏曲分为南戏和北戏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两大传统。
南戏主要包括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而北戏主要包括京剧、越剧和评剧等。
四、戏曲的流派
戏曲按地域分布可以分为北方戏曲和南方戏曲。
北方戏曲又称为“文戏”,主要有京剧、评
剧和黄梅戏等;南方戏曲又称为“南戏”,主要有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
五、戏曲的表演特点
戏曲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音乐、唱腔、表演和舞蹈等方面。
其中,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是
戏曲表演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唱腔则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演则是戏曲演员
所具备的重要技能,舞蹈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戏曲的定义、历史、发展、流派和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可以更加深入地
了解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通过一系列戏剧冲突的发展,塑造了一个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的女性形象——窦娥;这个形象的灵魂,就是一个弱者的抗争精神。
通过这个形象,作品控诉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残暴,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窦娥的故事,有着明显的民间传说的基础,这就是剧本第三折中提到的“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说苑》,《汉书·于定国传》、干宝《搜神记》也都有记述,而且情节又有所丰富。
对姑婆极尽孝道的东海孝妇(周青),竟被诬称杀死姑婆;将处斩时,孝妇当众立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
行刑后,其血果然“缘旛竹而上标”(《搜神记》)。
《说苑》中亦载此事谓“太守竟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这个传说,显然给关汉卿以极大的启示;但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最根本的原因,自然还是他所生活的元代社会的现实。
官府的腐败,高利贷的盘剥、社会“泼皮”的危害,正是《窦娥冤》的社会背景;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反抗社会黑暗的传统精神及其在元代社会的表现,则更是这一社会背景的主流。
窦娥原名端云,高利贷的盘剥使她沦为蔡婆婆家的童养媳,十三年后,又成了寡妇。
她对自己悲惨的命运,无法解释。
她自问:“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她只好安于命运的安排,按照封建社会的“妇道”,做一个侍奉婆母的守节孝妇。
但是,她万万没有料到,婆婆外出讨债不成,竟引来了张驴儿父子两个泼皮。
他们父子一心要分别强占蔡婆婆和窦娥。
窦娥对此行径坚决抵抗,而蔡婆婆的态度却十分暖昧,居然表示“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
”于是戏剧冲突的发展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二是窦娥与婆婆之间的冲突。
窦娥一面抵抗着张驴儿,一面对婆婆的行为予以沉痛的劝阻乃至斥责。
戏剧冲突发展的结果,导致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而误害了自己的父亲。
古代戏剧的艺术表现戏剧是人类社会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古代戏剧更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古代戏剧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戏曲形式和表演艺术,以及丰富多样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展示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将探讨古代戏剧的艺术表现,并从史剧、喜剧和悲剧三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古代戏剧在叙事方式上具有独特之处。
它通常以一系列的场景和情节展开,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双方对峙、争斗、冲突等形式使戏剧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戏剧能够直观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变化,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人物。
古代戏剧的戏曲形式也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之一。
戏曲是古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唱腔、舞蹈、表演和音乐等元素。
通过唱念做打的形式,戏曲能够将情感和情节结合得更加紧密,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激情和冲突。
古代戏剧中的戏曲形式各具特色,如中国的京剧、昆曲、豫剧等,都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成为了古代戏剧的一大亮点。
古代戏剧的表演艺术也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方面。
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需要身体力行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变化,同时具备优秀的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
他们通过声音、表情、动作和肢体语言等方式,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直观地传达给观众。
古代戏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掌握舞台表演技巧、情感表现和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以达到艺术表现的最佳效果。
古代戏剧的艺术表现在史剧、喜剧和悲剧等类型中都有所体现。
史剧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通过重新演绎和诠释历史故事,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人物。
喜剧则以幽默和夸张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冲突和故事的发展,给观众带来轻松和愉快的观剧体验。
悲剧则通过展现人物的矛盾、冲突和命运的悲惨,唤起观众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带给他们深思和共鸣。
总的来说,古代戏剧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戏曲形式和表演艺术,以及丰富多样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展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戏曲是指具有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的剧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戏曲的演员通常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唱腔、念白、表演和武打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等。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京剧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华丽的服饰和严格的表演规范而闻名于世。
杂剧是古代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以其俏皮幽默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杂剧通常通过小品、滑稽戏等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娱乐性。
杂剧最为著名的剧种是评剧,它起源于北方的民间演艺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表演形式。
评剧的表演形式注重唱腔和念白的技巧,剧情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背景。
传统话剧是指以对话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起源于明代。
传统话剧的对白以文言文为主,辅以白话,讲究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修辞。
传统话剧的故事情节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为蓝本,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对白使其深受观众喜爱。
著名的传统话剧作品有《国士无双斯佳丽》、《红楼梦演义》等。
传统舞蹈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传统舞蹈剧的动作舞蹈优美而独特,讲究形体的协调和舞姿的表达。
著名的传统舞蹈剧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等。
中国古典戏剧在演出形式上非常注重舞台的布置和服饰的造型。
舞台常常采用传统的器物和布景,服饰则追求古朴和华丽的效果。
演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具备了扎实的演技和专业的技能。
他们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并向观众传达思想和情感。
古典戏剧的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唱腔和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中国古典戏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俗和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古典戏剧在现代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戏剧与表演艺术中国古代的戏剧与表演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祭祀仪式的形式化表演,到宋元明清时期的传统戏曲,再到皇家宫廷的宫庭音乐舞蹈演出,每个时期的中国古代戏剧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古代祭祀仪式的表演艺术古代祭祀仪式是中国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起源之一。
在商周时期,人们通过诗歌、舞蹈和音乐等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将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搬上舞台,人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展示自己的文化。
二、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戏剧与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京剧、昆曲、豫剧、越剧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每种戏曲都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和化妆等元素,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戏曲之一,它以演员的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既注重声腔的变化和表情的细腻,又强调动作的舞台效果,兼具音乐、文学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
三、皇家宫廷的宫庭音乐舞蹈演出在中国古代,宫廷音乐舞蹈是皇家宴会和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皇帝和皇后会邀请宫廷艺人和音乐家来演奏和表演各种音乐和舞蹈。
舞蹈通常包括舞剑、舞扇、舞龙和舞狮等,以及各种身段轻盈、优雅的舞蹈形式,展示着皇家的威严和富丽堂皇的氛围。
在宫廷音乐方面,古代中国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琴、瑟、筝、管、笛等,宫廷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形式成为古代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戏剧与表演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出多样而独特的形式。
无论是祭祀仪式的古老形式,还是传统戏曲的精湛表演,亦或是皇宫的宫廷演出,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这些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特色,为后世所铭记和传承。
中国的古代戏剧中国的古代戏剧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汉代至唐代,中国古代戏剧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与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戏剧作品。
本文将从汉代起,概述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代戏剧汉代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起点,该时期的戏剧多表现为散曲、小调和杂剧,并有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
而其代表作品则是《白门飞燕》和《白门柳》,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
二、魏晋南北朝戏剧魏晋南北朝时期,戏剧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戏和北曲。
南戏以琴、棋、书、画为代表,注重表演技巧和精美的服装道具;北曲以曲艺为主,以小号的演唱形式表达故事内容。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定风波》和《雁门月》,被视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瑰宝。
三、唐代大戏剧唐代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巅峰时期,大型戏剧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
唐代戏剧主要包括皮黄、儿女英雄、歌妓、北曲、韵文等多种表演形式。
而杂剧则是唐代戏剧的主要形式,以《汉宫秋》和《三岔口》最为著名,这些剧目不仅表现了社会生活和人情万象,也为后世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宋元戏剧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戏剧形式也渐渐变化。
宋代的戏剧以茶社、杂剧和京剧为代表。
其中茶社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内容创作,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京剧则起源于元代,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流派,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五、明清戏曲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集中在昆曲、京剧、评剧等传统戏曲形式上。
其中,昆曲以其美妙的音乐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被誉为“戏曲之花”。
京剧则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代表,通过演员的唱腔、舞蹈和表演,精彩地演绎了许多经典故事,如《红楼梦》和《西游记》。
总结:中国的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与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中国古代戏剧在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高度的造诣,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大学语文B(统考)》第六章古代戏曲课后练习一、判断题共27 题1、和宋代的南戏不同,元杂剧中是所有脚色都可以演唱的。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2、《西厢记》是一部"末本戏"。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3、汤显祖从歌唱的角度要求戏曲要"合律依腔"。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4、元代中叶前,北杂剧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形式。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5、到明代永乐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6、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将清代戏曲创作推向高潮。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7、沈璟从戏剧文学的角度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8、传奇剧本,一般都在30 出以下。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9、传奇中要有一出全用北曲或者用南北合套的形式。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0、清代苏州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渔。
()对参考答案:错误11、到明代嘉靖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2、《牡丹亭·惊梦》的女主人公是杜十娘。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3、《还魂记》又名《牡丹亭》。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4、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5、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6、文人加入南戏的创作行列,使剧本中的民间性逐渐减少,而文人趣味则逐渐增加。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7、《长生殿》的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8、明清以来称"传奇"者,一般是指一种特殊的戏曲体裁。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9、元杂剧初期社会剧作品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0、田汉写有剧作《关汉卿》。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1、到明代永乐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大学语文论文“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昌雅洁摘要:“戏剧”是由“戏”和“剧”两个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戏剧”有“嬉戏、游戏”和“杂戏、戏曲”两个义项。
文章通过考察“戏”和“剧”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来推定“戏剧”两个义项的来源:“戏剧”做动词时,为“嬉戏、游戏”的意思,是“戏”和“剧”的本义分别引申或假借为“嬉戏、游戏”的意思,再同义连用而成;“戏剧”做名词时,为“杂戏、戏曲”的意思,是“戏”和“剧”的本义分别引申或假借为“杂戏、戏曲”的意思,然后同义连用而成。
关键词:戏剧连用关系戏剧古代汉语在古代汉语中,“戏”和“剧”最初都是单个的词,《说文·戈部》:“戏,三军之偏也。
一曰兵也。
”《说文新附·刀部》:“剧,尤甚也。
”后来,“戏”和“剧”连用为“戏剧”有“嬉戏、游戏”和“杂戏、戏曲”两个义项。
在现代汉语中,“戏剧”一词一般只做名词,为“戏曲、剧本”义。
“戏剧”作为由“戏”和“剧”两个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其两个义项都是源自“戏”和“剧”的引申义或假借义。
因此,本文将通过理清构件“戏”和“剧”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来阐释“戏剧”两个义项的引申途径和理据,并解释现代汉语中戏剧具有的“嬉戏、游戏”的意思消失的原因。
一、“戏”的本义、引申义及其假借义“戏”指古代的偏师,即中军的侧翼。
《说文·戈部》:“戏,三军之偏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偏若先偏后伍、偏为前拒之偏。
谓军所驻之一面也。
”王筠《说文句读》:“凡非元帅则曰偏。
”如:(1)军戏某爰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夺首》)又古代的军队中常常挂有帅旗,这样表“偏师”的“戏”便假借为”麾”,指军队中的帅旗。
如:(2)兵罢戏。
(《史记·高帝记》)张守节正义:“大旗也。
”(3)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
(《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大将之旗。
高一语文古典戏剧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典戏剧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研究古典戏剧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 分析古典戏剧作品的结构和表演要素;4. 掌握古典戏剧作品的解读方法和技巧;5. 培养学生对古典戏剧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典戏剧的定义和发展背景;2. 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3. 古代古典戏剧作品的代表作品欣赏和分析;4. 古典戏剧作品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古典戏剧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分析古典戏剧作品的结构和表演要素;3. 培养学生对古典戏剧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示范和示意图等方式,介绍古典戏剧的相关知识;2.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古典戏剧作品的分析和解读;3. 视听欣赏:播放古典戏剧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古典戏剧的表演魅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典戏剧的定义和发展背景1. 引入:通过展示古典戏剧的经典场景或角色,激发学生对古典戏剧的兴趣;2. 了解古典戏剧的定义和发展背景:讲解古典戏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影响;3. 分析古典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介绍古典戏剧的戏曲、舞台布景、表演风格等方面的特点;4. 研究古典戏剧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解释古典戏剧中常见的词汇和概念。
第二课时:古代古典戏剧作品的代表作品欣赏和分析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古典戏剧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 介绍古代古典戏剧作品的代表作品:选取一至两个古代古典戏剧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和欣赏;3. 分析古典戏剧作品的结构和表演要素:通过对作品的剧情、人物、舞台等要素进行分析,揭示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艺术魅力;4. 研究古典戏剧作品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通过剧本、演员表演和舞台布景等方面,深入理解古典戏剧的内涵。
第三课时:古典戏剧作品的解读方法和技巧1. 复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古典戏剧作品的结构和表演要素;2. 研究古典戏剧作品的解读方法和技巧: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对剧本、人物和情节等方面的分析,理解古典戏剧作品的主题和寓意;3. 导引学生进行古典戏剧作品的解读实践:安排学生分组,选择一部古典戏剧作品进行解读和讨论;4. 总结:归纳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解读方法,强调古典戏剧对人们的艺术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影响。
古代戏剧教案导语:戏剧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和对话来展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古代,戏剧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教案将介绍古代戏剧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后世戏剧的影响,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戏剧的魅力。
一、古代戏剧的起源在古代,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宗教仪式。
例如,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和对话形式。
这些宗教仪式慢慢发展为具有叙事和角色扮演的戏剧形式。
而中国的戏剧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和农耕活动中的歌舞表演,逐渐发展出戏曲和戏剧艺术。
古代戏剧的起源与人类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和表达的需求息息相关。
二、古代戏剧的特点1. 艺术表达:古代戏剧通过表演和对白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借此传递情感和思想,并引发观众共鸣。
在古代,戏剧被视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舞台表演向观众传达丰富多样的信息。
2. 角色扮演:古代戏剧中的演员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演员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来真实地演绎角色,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增强与剧情的情感共鸣。
3. 舞台布景:古代戏剧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来营造逼真的戏剧场景。
舞台上的道具、背景和灯光等元素被巧妙地运用,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戏剧体验。
三、古代戏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1. 形式创新:古代戏剧的形式、表演技巧和舞台布景等元素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古希腊戏剧中的“三一合一”的布局结构,以及中国传统京剧的脸谱和身段表演,都成为后世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内容传承:古代戏剧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常常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家庭、权力、伦理等。
这些古代戏剧作品对后世戏剧的内容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素材,丰富了后世戏剧的题材和意义。
3. 文化交流:古代戏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
例如,古希腊戏剧在欧洲各地迅速传播,成为欧洲戏剧发展的重要源泉;而中国的戏曲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国家,对当地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语文秦腔原文《秦腔》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篇散文。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则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语文秦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腔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
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
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对比——《牡丹亭》(明)与《西厢记》(元)解读文人地位低下: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
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诗文几无大家,但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和小说也基本沿袭唐宋,缺少创新,乏善可陈。
•新兴的戏曲特立独秀,被后世以“元曲”为名,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与“荆(《荆钗记》)刘(《刘知远白兔记》)拜(《拜月亭》)杀(《杀狗记》)”前期寂寞,后期繁荣•诗文继续衰退•戏曲方面,北方杂剧退潮,南戏成为主导。
汤显祖《牡丹亭》将戏曲传奇推向高峰。
•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标志着短篇小说的繁荣;而《三国演义》、《水、《金瓶梅》的问世,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崛起。
优秀的文言小说和长篇白话小说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清初戏剧也有佳作《桃花扇》、《长生殿》。
•诗文体裁多样,作家众多,流派纷纭。
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但与小说、戏曲相比,要逊色。
《牡丹亭》——汤显祖(明)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人。
《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作于作者晚年,被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是其得意之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
取材于明人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明杂剧从元杂剧演化而来,具有如下特点:1、折数不限(元杂剧一般都是一本四折)2、曲调不限(元杂剧是一折一调)3、主唱不限(元杂剧全本一人演唱)《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负盛名的剧本。
内容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赞美了杜丽娘为追求爱情从生到死,又因得到爱情起死还生的叛逆精神。
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
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
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
《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异的时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宁有如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结构层次: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第九出)《惊梦》(第十出)作铺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
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
其结构如图:情节:讲诗→→责打焦点↑↑——杜丽娘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
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
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和杜丽娘相比,更富于反抗性。
在这出戏中,作者主要借助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封建礼教的虚伪。
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
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这个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1)“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杜丽娘自己在读《诗经》时对诗句有朦胧的感触,但老师却不往深处讲,她不满于老师解释字面意思,故言学生自会。
十分含蓄,是大家闺秀风范。
(2)“这经文偌多!”老塾师给杜丽娘敷演大意,不但没有消除她的疑虑,反而东拉西扯讲了一番大道理。
于是,杜丽娘轻轻一句“这经文偌多!”,透露出强烈的厌烦情绪。
(3)(春香)“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
”(杜丽娘)“还早哩”这句极富潜台词的话,冬烘腐儒是听不出来的。
字面上看是说春香写字太差,深层意思却是在讥笑春香小小年纪就急着当“夫人”。
丢不丢人呀?——当着老师的面和丫鬟开起了这样的玩笑。
(4)“敢问师母尊年!”写字当中,杜丽娘忽然问起这句话来,还说要给师母做鞋。
这是典型的姑娘家开小差的表现,却带有女孩儿特有的乖巧可爱。
(5)“花园在哪里?”一个16岁的姑娘,居然不知道自己家里还有一个花园,这真让人觉得既滑稽又可悲。
杜丽娘问这句话时向往急迫的神情跃然纸上。
(6)“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
”“原来”一词,就是恍然大悟的语气,一个“且”字,细品之下就有“暂且搁皮任性。
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
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
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
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
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
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
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写作特点:①利用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
《闺塾》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等等。
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的“闹学”。
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
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之中婉曲地传出。
②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
“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差。
《关雎》中有“在河之洲”句,聪明的春香便将正谐言为“在何知州”,并虚构了一个小姐放鸟高飞的故事。
意在调侃通过描写杜宝、杜母、陈最良这样的人物,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杜丽娘所面对的现实环境。
杜宝这些人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
“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
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杜宝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派的官僚,他忠君爱国,也还注意民生疾苦。
但他实际上除了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么才能都没有,显得极为平庸。
而对自己亲生女儿却是那样的严厉、冷酷,女儿病重垂危,他丝毫不放在心上,以为不过是伤风感冒,连医生都不请。
对于妻子,他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呼来唤去,督促妻子对女儿严加管教。
•杜丽娘的母亲是杜宝的家教的执行者,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
她见女儿裙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了一顿。
•师父陈最良是他在杜宝以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
•柳梦梅,既热中功名又忠于爱情。
一方面才华富丽,为理想情人,另一方面又日夜盼望“走马章台”,终于博得个“状元及第”,为叛逆的爱情换取了一个虚伪的“金殿封赠”,把本来不可调和的爱情草草调和。
因此,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时代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这一现象到了明代更为严重。
明代统治者鼓吹程朱理学,灭绝人欲,纷纷著书立说,压制妇女身心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诱惑妇女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在《牡丹亭》这出情与理的残酷交战中,以杜丽娘为代表的“情”最终战胜了以杜宝等封建礼教恶势力的“理”。
“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戏曲发展到了即使柳梦梅考中了状元,杜宝也不愿意承认他的地步,可见汤显祖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的意义并不在于反对封建社会那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而是说明人的欲望是合理的,是不能够人为灭绝的,以此来有力地抨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鼓舞广大劳动妇女认清社会的黑暗和自己所处的地位,觉醒起来,为争取自己的合理权利进行抗争。
即便是现在,对于某些落后地区的妇女,杜丽娘的形象仍旧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杜丽娘这一形象“肯定了人的情感,肯定了人的生命欲望,肯定了人的自由,将人的解放从政治的层面推进到了生命本质的深度,以‘为情作使’的无畏的勇气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现实世界、梦幻世界、阴间世界交相出现,表达出作者三种认识和倾向。
现实世界——冷酷无情梦幻世界——自由幸福阴间世界——通情达理•用梦作为建构情节的平台。
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
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
•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