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RFID的资料共82页
- 格式:ppt
- 大小:6.54 MB
- 文档页数:82
RFID百科名片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1.RFID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两方面[1],其中RFID产业化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标签芯片设计与制造:例如低成本、低功耗的RFID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适合标签芯片实现的新型存储技术,防冲突算法及电路实现技术,芯片安全技术,以及标签芯片与传感器的集成技术等。
天线设计与制造:例如标签天线匹配技术,针对不同应用对象的RFID标签天线结构优化技术,多标签天线优化分布技术,片上天线技术,读写器智能波束扫描天线阵技术,以及RFID标签天线设计仿真软件等。
RFID标签封装技术与装备:例如基于低温热压的封装工艺,精密机构设计优化,多物理量检测与控制,高速高精运动控制,装备故障自诊断与修复,以及在线检测技术等。
RFID标签集成:例如芯片与天线及所附着的特殊材料介质三者之间的匹配技术,标签加工过程中的一致性技术等。
读写器设计:例如密集读写器技术,抗干扰技术,低成本小型化读写器集成技术,以及读写器安全认证技术等。
RFID应用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FID应用体系架构:例如RFID应用系统中各种软硬件和数据的接口技术及服务技术等。
RFID系统集成与数据管理:例如RFID与无线通信、传感网络、信息安全、工业控制等的集成技术,RFID应用系统中间件技术,海量RFID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管理、交换、分发、数据处理和跨平台计算技术等。
RFID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支持RFID社会性应用的基础服务体系的认证、注册、编码管理、多编码体系映射、编码解析、检索与跟踪等技术与服务。
RFID检测技术与规范:例如面向不同行业应用的RFID标签及相关产品物理特性和性能一致性检测技术与规范,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空中接口一致性检测技术与规范,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综合性检测技术与规范等。
2.什么是RFID技术?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一个RFID系统通常由射频标签和读写器组成。
RFID标签又通常包括一个集成电路和一个射频天线两部分。
RFID标签可加入内存、传感器、加密以及访问控制等其他功能。
RFID阅读器通过查询RFID标签获得存储在标签中的信息。
RFID技术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其中包括物流、供应链管理、图书馆物件跟踪、医疗植入物、公路收费、公共交通、大楼进出管理、航空安全和国土安全。
1973年颁发的美国专利US 3713148“带记忆的被动无线电收发器”是RFID专利的鼻祖。
近年来,随着RFID技术日益普及以及其研发的飞速发展,RFID专利申请人和申请量逐年猛增。
以美国专利为例,2000年颁布的RFID专利为118件,2005年为300多件,而2009年则达到1400件左右。
通过对美国RFID专利的检索和分析可以发现,截至2009年底,美国总共颁发了近5000件RFID专利。
以专利持有人(包括机构和个人)的国别划分,美国的专利持有人拥有RFID 专利的数量最多(达2600多件),日本其次(近500件),再次是德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各近100件)。
此外,为数不多的公司持有很大比例的专利件数。
15家在RFID专利数量上领先的公司共拥有1300余件RFID技术专利,这些公司是国际商务机器公司(IBM)、美光公司(Micron)、摩托罗拉(Motorola)和讯宝科技(Symbol Tech,2006年被摩托罗拉收购)、易腾迈(Intermec)、施乐(Xerox)、3M、惠普(Hewlett-Packard)、富士通(Fujitsu)、艾利丹尼森(A very Dennison)、Impinj公司、码捷(Metrologic)公司、保点系统(Checkpoint System)、泰科电子(Tyco)属下的先讯美资(Sensormatic)公司、SAP公司和索尼公司(Sony)。
射频识别RFID1.1简述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及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及磁卡、IC卡等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无须物理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实现多目标识别、运动目标识别,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13.56Mhz)、超高频,无源等技术。
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如: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
1.1.1技术发展进程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
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备注:有源电子标签:它是指标签工作的能量由电池提供,电池、内存及天线一起构成有源电子标签,不同于被动射频的激活方式,在电池更换前一直通过设定频段外发信息。
读/写距离较远,体积较大,及被动标签相比成本更高,,一般具有较远的阅读距离,不足之处是电池不能长久使用,能量耗尽后需更换电池。
射频识别(RFID)RFID 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则称为无线射频身份识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自动识别技术。
现有的识别技术,如IC卡、红外线编码识别以及人的指纹等特征识别技术只能实现简单的个人身份认证,如人员考勤等,而无法很好地解决对多个移动的物体和人员进行快速识别和跟踪。
而RFID是射频技术和IC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解决了无源(卡中无电源)和免接触这两大难题,因而可实现多目标识别、运动目标识别,可应用在更多更广泛的场合,所以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与条形码、磁条卡等其他识别技术相比,RFID射频识别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因而无须可见光源。
∙射频具有穿透性、可透过外部材料直接读取数据,因而可保护外部包装,节省开箱时间;∙射频产品一般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因而对环境要求低;∙读取距离比较远,RFID卡无须与目标接触就可以得到数据;∙系统支持写入数据,因而无须重新制作新的标签;∙系统使用防冲突技术,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射频标签,能适用于批量识别场合。
∙可对RFID标签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以提供位置信息,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快捷,能大大地加快信息收集处理的速度等;[系统组成]射频卡或电子标签电子标签或射频卡也称应答器,它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当它接收到无线电射频信号时,能反射回携带数字字母编码信息的无线电射频信号,以供阅读器去处理识别。
阅读器固定式阅读器,装置若干部便可以创造一个可严密控制的“询问区”,标签进出询问区时就可以在这个界限分明的阅读器区域中被读取。
移动式阅读器则可以手持使用或者装在车辆上使用。
微型天线RFID系统中的天线可分为标签天线和阅读器天线,其作用是在标签(或射频卡)与阅读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RFID系统采用的天线主要有线圈型、微带贴片型、偶极子型三种。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Inductive Coupling)或者电磁传播(Propagation Coupling)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
基本工作方法是将无线射频识别标签(Tags)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识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阅读器(Readers)的阅读范围时,标签和阅读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讯,标签向阅读器发送自身信息如ID号等,阅读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处理计算机,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本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综合利用的应用技术。
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芯片技术、天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变换与编码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
一、基本概念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图1所示为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
图1 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电磁感应,即所谓的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如图2所示。
电磁感应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
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图2 电感耦合电磁传播或者电磁反向散射(Back Scatter)耦合,即所谓的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如图3所示。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
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
图3 电磁耦合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和阅读器。
射频识别技术的简介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电信号进行自动识别的技术。
它通过将一个微型芯片和天线嵌入到标签或者标签上,利用无线电信号进行通信,实现对物体的远距离识别和定位。
射频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交通、仓储管理、医疗保健等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管理的准确性。
一、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读写器、标签和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读写器通过发射射频信号,激活附近的标签,标签接收到信号后,将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通过无线电波返回给读写器。
读写器将接收到的信息传输到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1. 物流管理: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物流包装中嵌入RFID标签,可以实现对物流包装的追踪和管理,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2. 供应链管理: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追踪和管理,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管理和销售配送等。
通过RFID标签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物流信息的实时监控和追溯,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3. 智能交通:射频识别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过RFID标签识别车辆信息,实现自动收费和车辆通行的快速便捷。
4. 仓储管理: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仓库中货物的管理和追踪。
通过在货物上贴附RFID标签,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实时监控和定位,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5. 医疗保健:射频识别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院中,通过在病人手腕上贴附RFID标签,可以实现对病人的身份识别和医疗信息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射频识别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射频识别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无需接触: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物体的无接触识别,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射频识别(RFID)总结电子101班容悦怀32号目录第1章:RFID技术概述第2章:RFID技术基础第3章:RFID的频率标准与技术规X第4章:RFID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第5章:RFID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中间件第6章:RFID系统中的安全和隐私管理第7章:RFID系统的关键技术第8章:EPC与物联网技术第9章: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与设计与实现第10章:基于RFID无线传感网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得应用第1章:RFID技术概述RFID的概念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
它常常被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条码等,俗称电子标签或答应器。
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RFID读写器(如:C5000W)或固定式读写器;固定式超高频读写器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第2章:RFID技术基础RFID技术基础之频谱基础知识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的特性,下面详细介绍无源的感应器在不同工作频率产品的特性以及主要的应用。
目前定义RFID产品的工作频率有低频、高频和超高频的频率X围内的符合不同标准的不同的产品,而且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的特性。
其中感应器有无源和有源两种方式,下面详细介绍无源的感应器在不同工作频率产品的特性以及主要的应用。
低频(从125KHz到135KHz)其实RFID技术首先在低频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该频率主要是通过电感耦合的方式进行工作,也就是在读写器线圈和感应器线圈间存在着变压器耦合作用。
通过读写器交变场的作用在感应器天线中感应的电压被整流,可作供电电压使用. 磁场区域能够很好的被定义,但是场强下降的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