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103.90 KB
- 文档页数:1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评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行地西他滨治疗的可行性和预后效果,以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方法:选择我院2017-2019年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MDS与AML疾病患者,总计60例。
随机分为马法兰联合强的松治疗的对照组与地西他滨治疗的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预后情况,包括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血细胞参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治疗后血细胞参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好,并发症中骨髓抑制伴发热占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DS与AML疾病行地西他滨治疗预后效果良好,促进患者血细胞参数、骨髓原始细胞改善。
【关键词】:MDS与AML 地西他滨血细胞参数骨髓原始细胞治疗情况 MDS与AML均为造血干细胞异常疾病类型,患者预后差,治疗难度大,治疗的目的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1]。
针对此类疾病既往治疗中侧重马法兰联合强的松治疗,虽然安全性尚可,但是预后一般。
地西他滨是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低浓度能够去甲基,小剂量可以有效治疗MDS。
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就地西他滨治疗应用价值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试验对象选自2017年6月-2019年1月,共60例。
纳入标准:(1)病理、免疫学等确诊的MDS、AML患者;(2)伦理委员会批准;(3)参与者/家属知情同意;(4)地西他滨等药物患者无禁忌。
排除标准:(1)拒绝治疗患者;(2)中途退出治疗患者;(3)精神障碍者。
进行患者分组治疗,2组MDS、AML患者各30例。
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50-76(62.0±6.0)岁;MDS患者23例,AML患者7例。
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52-75(62.3±5.3)岁;MDS患者22例,AML患者8例。
对照组与研究组MDS、AML患者资料接近,P>0.05。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15例MDS及AML患者,给予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7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66.7%(10/1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继发感染,Ⅲ~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80.0%(12/15),感染发生率93.3%(14/15)。
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可以有效治疗MDS及AML,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地西他濱(decitabine,DAC)活性成分为5-氮杂-2’-脱氧胞苷酸,是一种胞嘧啶类似物,为特异的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抑制剂。
研究发现,DAC 经磷酸化后掺入DNA,然后DNA与DNMT共价结合,并不可逆地抑制DNMT 的活性,可逆转DNA的甲基化过程,激活沉默失活的抑癌基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
其最早发现于1964年,用于AML的治疗。
2006年5月,美国FDA 批准地西他滨用于MDS的治疗。
本科应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15例MDS及AML患者,现将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l5例MDS和AML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56~81岁,中位年龄66岁,经骨髓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明确诊断。
MDS患者8例,其中5例为RAEB-I型,3例为RAEB-Ⅱ型;AML患者7例,其中AML-M1 1例,AML-M2 3例,AML-M4 1例,AML-M5 2例。
患者中初诊13例,2例为复发。
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复杂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对复杂核型MDS和AML的疗效与副反应。
方法:将收治的11例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观察疗效与副反应。
结果:4例CR, PR与血液学改善分别1例,有效率为54.55(6/11)%;患者中6例(54.55%)输血依赖状况有所好转,1例(9.09%)存在恶化,4例(36.36%)输血依赖情况未见明显改变。
患者中Ⅳ、Ⅰ~Ⅲ骨髓抑制分别为4、6例,1例未见明显骨髓抑制状况,2例(18.18%)出现化疗相关感染,轻度药物性肝损害3例,停药并给予护肝处理后均得以改善。
结论:给予复杂核型MDS和AML患者采用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疗效确切,患者发生严重骨髓抑制与其他副反应较低,但当前对其与其他药物联用、缓解后的维持治疗等还需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关键词:地西他滨复杂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同属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1]。
经IPSS危度分析显示中/高组MDS极易转化为AML,且患者预后效果差。
临床当前对 MDS与AML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失活与之密切相关[2]。
由此为我们通过控制DNA甲基化与激活失活基因治疗MDS与AML寻求到了新方向。
我院本次对收治的11例MDS与AML患者采用了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旨在观察该种给药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例MDS和AML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
患者中男、女性例数分别为7、4例,年龄范围在22~74岁,(58.2±2.3)岁为年龄平均数。
所有患者诊疗前有血常规、骨髓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检查,诊断标准依据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
MDS患者遵循IPSS危度分析,患者中2例中危1组,3例中危2组,2例中危3组;3例AML,1例CMML。
地西他滨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的最新资料以及疗效相关预后因素的分析背景低甲基化药物,例如地西他滨和5-氮杂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已取得可喜的疗效。
本文作者进一步更新了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的实验资料,以及分析了细胞遗传学反应模式和地西他滨治疗相关的预后因素。
方法115例高危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治疗,前文已综述。
地西他滨每4周一疗程,每疗程100mg/m2,有三种不同用药方案:(1)20mg/m2每天静脉注射*5天;(2)20mg/m2每天皮下注射*5天;(3)10mg/m2每天静脉注射*10天。
地西他滨中位治疗≥7疗程(范围为1-23疗程)。
结果根据修订的国际工作组标准(IWG),共80例(70%)患者产生疗效:完全缓解(CR)为40例(35%);部分缓解2例(2%);骨髓CR伴或不伴有血液学改善(HI)26例(23%);其它HI为12例(10%);50%患者细胞减少好转。
中位缓解时间为20,中位生存为22月。
6周死亡率为3%,3月死亡率为7%。
多因素分析,对达到IWG CR的不良预后因素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DS病程长、早期曾有MDS治疗。
对于生存,其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为:5号和或/7号染色体异常、老年、早期曾有MDS治疗(除外生长因子)。
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的长期疗效是可喜的。
治疗前的预后因素或许可以预测地西他滨治疗MDS的疗效结果。
关键词:染色体异常,国际预后积分系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以骨髓增生活跃伴有病态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1,2]。
预后模型,包括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说明了MDS的异质性[3-5]。
预后因素包括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异常、外周血细胞数减少程度(IPSS已说明)和其它包括β2微球蛋白[6]。
高危MDS患者的骨髓原始细胞常≥5%或IPSS为中危至高危组,其生存差[5,7],常应用低甲基化药物、高强度化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SCT)和调查研究治疗[8-12]。
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初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近期疗效评价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血液肿瘤疾病。
这种疾病因其发病年龄较大,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治疗难度大,容易复发等特点,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初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初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是一种包括地西他滨、长春新碱和他莫昔芬在内的治疗方案,广泛用于急性非淋巴系白血病的治疗。
随着对AML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老年AML患者特点的认识,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逐渐受到关注。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地西他滨为主方案的治疗原理。
地西他滨是一种口服抗肿瘤药物,属于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通过阻断DNA合成,导致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长春新碱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通过与DNA结合,抑制DNA和RNA的合成,使肿瘤细胞凋亡。
他莫昔芬是一种抗雌激素药物,通过抑制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的刺激,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这三种药物组合使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们来看一下地西他滨为主方案在临床疗效方面的表现。
近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初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CR)在60%~80%之间,而部分缓解率(PR)在10%~30%之间。
这表明地西他滨为主方案在治疗老年AML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们需要关注地西他滨为主方案在不良反应方面的情况。
地西他滨为主方案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限制治疗的主要因素。
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容易出现骨髓抑制导致的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在使用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骨髓功能,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李迎伟;沈元元;李萨萨;王会平;张翠;秦慧;翟志敏【摘要】目的总结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3例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 3例患者均至少行两个疗程地西他滨治疗,每周1次,每次15 mg/m2,静脉滴注3小时,1个疗程为3次.患者1为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MDS-RCMD),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为中危-1,单用地西他滨治疗,患者2、3均为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MDS-RAEB2),IPSS评分为中危-2,应用地西他滨同时联合高三尖衫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AG)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1血液学明显改善,患者2骨髓完全缓解,患者3完全缓解.患者1和2并发感染,其他不良反应未发生.结论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MDS,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耐受性好.【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5(030)007【总页数】4页(P773-776)【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剂量【作者】李迎伟;沈元元;李萨萨;王会平;张翠;秦慧;翟志敏【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血液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上常表现为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且异质性强,自然病程和预后个体间差异很大,高危者容易转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因此MDS治疗方法复杂多样,不可能简单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
2012年12月第9卷第36期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病例报告·地西他滨(Decitabine ,商品名为达珂,Dacogen )又称5-氮杂-2'-脱氧胞苷,是一种2'-脱氧胞苷类似物,特异的DNA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可逆转DNA 的甲基化过程,激活沉默失活的抑癌基因。
Lubbert 等[1]研究证实高浓度时具有细胞毒作用,低浓度时具有去甲基化作用。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尤其是向白血病转化患者非常有效。
2006年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批准上市,适应证为各种类型的MDS 。
1病例资料患者,女,60岁,诊断MDS 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4[2],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 )评分为中危-2,发病时ECOG 评分为2分。
患者于2009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纳差,活动后心悸、气短。
因症状逐渐加重于2010年1月3日就诊吉林省人民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WBC )2.65×109个/L ,血红蛋白(HGB )70g/L ,红细胞(RBC )1.99×1012个/L ,血小板(PLT )147×109个/L ,单核细胞(MNC )25%。
当地医院骨髓穿刺示诊断意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考虑MDS 转核细胞白血病(CMML )。
骨髓活检:考虑MDS 骨髓象。
染色体分析:46,XX 。
2010年1月16日来我医院治疗。
2010年1月18日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粒红比例3.71∶1,粒细胞占48.8%,红细胞占10.0%,巨核11个,原始细胞占17.4%,单核细胞占21%。
外周血涂片:原始细胞比例为6.5%,骨髓活检:可见核仁的原始细胞多见,可见部分幼稚细胞,巨核细胞分布较低,细胞体积较小,形态不规则。
考虑AML-M4,CMML 转变而来?骨髓活检结果回报:AML ,①形态考虑AML-M4;②至于骨髓活检呈极度增生表现,涂片中单核增多,细胞存在较明显病态,考虑MDS 转为M4。
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效果评价张金燕【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IAG方案治疗)与实验组(24例,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控制率、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支持治疗过程中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1年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总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与IAG方案治疗相比其近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是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1年内生存率,减少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9(032)004【总页数】2页(P533-534)【关键词】地西他滨;IAG方案;老年MDS;急性髓系白血病【作者】张金燕【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 36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2MDS患者若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增多,外形发生明显改变可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DS临床预后效果较差,现代临床调查研究显示老年MDS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对现行标准化疗药物有耐药性,对高强度诱导化疗不耐受,因此观察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1-2]。
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别给予IAG方案治疗与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多疗程不同方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在各种血液肿瘤疾病中由于DNA的过度甲基化影响一些基因,从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
一些抑癌基因如P15、P16、P53的过度甲基化可能成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的重要原因,而其中DNA甲基化转移酶则具有关键作用。
地西他滨作为一种新型的甲基化抑制剂,为M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作用靶点在于可以通过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的活性而起到去甲基化的作用。
本例患者为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病例,应用地西他滨化疗后取得良好效果,不良反应可控,有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临床规范合理地应用地西他滨给MDS、AML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
标签:地西他滨;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后天性异质性克隆性恶性血液疾病。
基本病变特点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发育异常,而导致骨髓无效造血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
尤其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更高,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超过80%的MDS患者年龄超过60岁,具有骨髓脆弱、化疗耐受性差、并发症多等特点,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若其一旦转化为AML,预后更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病死率极高。
地西他滨作为一种新型的去甲基化药物,2009年国内批准上市后,对于本病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我们尝试给予本病例多种给药方案多个疗程地西他滨的临床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和相关并发症均可控制,是1例较成功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3岁。
11年前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常规化验时发现白细胞减少3.2×109/L,后监测白细胞波动于(2~3)×109/L,未诊治。
6年前出现血小板减少,波动于(50~70)×109/L,患者逐渐出现乏力、气短症状。
2012年5月就诊于我院化验血常规:WBC:1.8×109/L,HB:125 g/L,PLT:41×109/L。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杜以萍;戚静静;郭振清;赵梅青;赵洪国【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临床效果.方法6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进行治疗)和对照组[给予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支持治疗],每组32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90.63%,对照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68.75%,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88%,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88%,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地西他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8(013)017【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小剂量;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效果【作者】杜以萍;戚静静;郭振清;赵梅青;赵洪国【作者单位】266000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66000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手外科;266000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案管理中心;266000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血液科;266000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属于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主要以骨髓病态造血以及外周血细胞减少为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与发育异常而导致的病变[1],临床表现为造血功能衰竭、血细胞减少等,如不及时给予实施治疗,患者在疾病进展期间有可能会因为感染、出血等原因而死亡[2],晚期则会出现造血功能衰竭或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3]。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 CAG 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护理支芸;张琳敏;戴洁【摘要】[目的]总结地西他滨联合半量 CAG 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方法]对13例中高危 MDS 和17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 CAG 方案治疗,给药前做好心理护理,给药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消化道反应、血栓形成等。
[结果]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7例,未缓解8例,死亡5例,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加强结地西他滨联合半量 CAG 方案治疗中高危 MDS 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护理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3页(P1864-1866)【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地西他滨;护理【作者】支芸;张琳敏;戴洁【作者单位】21402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21402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21402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生物学特征是骨髓系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或称病态造血)和无效造血,可以伴有原始细胞增多,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常增多且形态异常,可伴有原始细胞增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危险性高[1]。
目前MDS的预后较差,3年生存率只有35%,男性和高龄病人的预后更差[2]。
老年白血病病人由于对现行的标准化疗药物原发耐药和(或)不耐受高强度的诱导化疗及缓解后的巩固化疗,更适用于地西他滨治疗。
地西他滨作为一种去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能有效的抑制甲基化过程,以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发挥抗肿瘤作用,且作用相对缓和,目前多被应用于MDS及老年白血病病人的治疗。
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治疗中高危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地西他滨(Decitabine)是一种新型的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AML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因此针对老年AML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老年AML的联合化疗方案,其中CHG方案包括顺铂(Cisplatin)、氟达拉滨(Fludarabine)和顺铂(G-CSF)。
本文将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在治疗中高危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效果。
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治疗中高危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地西他滨能够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的活性,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停滞,从而抑制AML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能力。
而CHG方案中的顺铂和氟达拉滨则可以增强化疗的疗效,提高AML患者的耐受性和存活率。
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中高危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治疗中高危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也得到了临床试验的验证。
一项针对80例中高危老年AML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的总有效率达到了60%,并且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8.4个月和15.6个月。
与单独使用地西他滨或CHG方案相比,联合应用的疗效明显提高,而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也相对较低。
这一结果为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在治疗中高危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在治疗中高危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还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根据美国白血病与淋巴瘤学会(ASH)的最新指南,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已被推荐为中高危老年AML的一线治疗方案,成为了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这一推荐不仅反映了地西他滨联合CHG方案在治疗中高危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显著疗效,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治疗指南。
地西他滨在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地西他滨是一种强力的抗肿瘤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白血病的治疗中。
近年来,关于地西他滨在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
地西他滨是一种嘌呤类似物,可通过抑制DNA和RNA的合成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它可通过多种方式诱导细胞凋亡,防止恶性细胞的进一步增殖和扩散。
在临床应用中,地西他滨常与化疗药物和/或靶向治疗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一项关于地西他滨治疗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研究表明,该药物在这类疾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研究中,患者接受了地西他滨联合化疗药物的治疗,观察到了高效的白血病低残疾(minimal residual disease)消除和持久的缓解。
地西他滨还显示出对药物耐药性AML细胞的逆转作用,从而增加了治疗的效果。
与AML相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更为常见的白血病类型。
地西他滨在ALL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一项研究发现,地西他滨联合靶向药物辣莫替尼能够显著提高复发或难治性ALL患者的临床预后。
地西他滨还可以用作骨髓移植前的预处理化疗,以提高弥散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
除了急性白血病外,地西他滨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对于难治或复发的这些白血病患者,地西他滨常作为骨髓移植前的预处理化疗,以减少白血病残留细胞,提高移植后的存活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地西他滨在白血病治疗中显示出很好的疗效,但其副作用也十分明显。
严重的骨髓抑制、肝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地西他滨治疗白血病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和胃肠道症状。
地西他滨在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它显示出了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由于其明显的副作用,仍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最佳用药方案。
异性杀伤光动力学疗法。
其具有高效、快捷及耐受性好的特点,国内外己有大量研究证实ALA-PDT在外科学、皮肤学及妇科领域中的临床效果性ALA-PDT治疗基底细胞癌己成为医学美容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有研究表明术后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影响创面的愈合,需结合相关药物进行同步治疗。
咪哇莫特是一种咪醴哇嗽胺类化合物,属于小分子免疫调节剂,通过局部诱发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从而产生免疫调节和间接的抗病毒作用,被广泛使用于治疗尖锐湿疣及低危型、高危型HPV感染,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目前临床中多用于生殖器疣、皮肤基底细胞癌、原位鳞癌、光化性角化病及恶性雀斑样痣等疾病的治疗叫由于患者手术后免疫功能降低,易形成感染,在一些创伤较大的手术中,很容易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本研究结两酥后—定程度的下降,但随着治疗的进行,各指标均不断上升,®§组治疗后CD3,CD4\CD47 CD&均高于对照组(均F<0.05);此外,观察红总有效率及美容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这可鱷陈制,购原的含量、蛋白合成和三磷酸腺昔分解增加,加强细胞新生,同时也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机体的舷功能吧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病灶周围细胞的进一步感染。
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说明咪哇莫特联合ALA-PDT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相对安全。
但本研究仍存在部分不足,如研究人群的年龄段受限及样本量较少等,对于该治疗方案的长期疗效及影响等方面仍需聲观察。
参考文献:[1]张娅,王明刚,周杭城.面部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安全切缘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1):68-72.[2]KIM D P,KUS K J B,RUIZ E.Basal cellcarcinoma review[J],Hematol Oncol ClinNorth Am.2019,33(1):13-24.[3]DANESH M J,MENGE T D,HELLI-WELL L,et al.Adherence to the national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criteria of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peripheral anddeep margin assessment in treatment ofhigh-risk basal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Dermatologic Surgery,2020,2(14):129-131.[4]TCHERNEV G,PIDAKEV I,LOZEV I.et al.Undermining plastic surgery as apos-sible option for treating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 he forehead[J],Wiener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2017.167(5-6):131-133.[5]KIM J Y S,KOZLOW J H.MITTAL B.et al.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J],J AmAcad Dermatol.2018.78(3):540-559.[6]TANESE K.Diagnosis and managementof basal cell carcinoma[J],Curr Treat Options Oncol,2019,20(2):13.[7]刘杏,周晓伟,王叙,等.基底细胞癌的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1):68-71.[8]黄小耿,李洁霞,谭瑞芬,等.ALA-PDT治疗皮肤癌的临床效果[J].癌症进展,2017,15(2):199-201.[9]王晶,杨晓林,王张丽,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咪卩奎莫特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肛周尖锐湿疣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8):124-127.[10]刘妍,刘丁熙,髙丽.ALA-PDT联合手术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中远期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4):415-418.[11]李向荣,李萍,吴一文,等.ALA-PDT联合咪卩奎莫特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观察[J]冲国药业.2019,28(24):77-79.收稿日期:2020-11-25(本文编辑:陈志翔)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或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陈心怡,张仪【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DA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半量预激方案(CAG)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效果摘要:目的:探析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为主要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进行分组,每组20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效果显著,且小剂量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剂量;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为恶性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病态造血明显,中高危患者容易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且患者的预后差[1-2]。
本研究以4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为主要对象,对小剂量地西他滨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为主要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进行分组,每组20例。
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区间为43~84岁,平均年龄为(62.23±2.58)岁;病程为6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23±0.85)年。
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区间为42~85岁,平均年龄为(62.35±2.67)岁;病程为8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36±0.89)年。
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经分析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两组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1)两组患者均经免疫学、骨髓涂片、活检检查,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对地西他滨均无禁忌症或过敏史;(3)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上,知情、自愿参与。
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新药———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获得性干细胞疾病,可导致无效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有发展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趋势。
其病因不明,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更是呈上升趋势[1]。
临床表现为造血细胞在质和量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如贫血,常伴有感染和(或)出血,部分(约30% )可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
MDS的治疗包括支持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化疗和骨髓移植等,大多数临床疗效欠佳,惟一能治愈MDS的方法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但对于大多数MDS的老年患者并不适用,而小剂量化疗对中高危患者则疗效低、复发率高。
近年来发现MDS细胞的基因组DNA存在异常甲基化,研究表明50%以上的MDS患者存在抑癌基因如p15的高甲基化,可能采用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地西他滨(decitabine,商品名为Dacogen)是一种低甲基化试剂(图1),由MGI Pharma公司开发,由于具有独特的抑制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机制,分别于2006年4月和5月由欧洲EMEA和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MDS。
2008年9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正式批准其用于IPSS评分系统中中危-2和高危的初治、复治MDS患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MDS,按照FAB分型所有的亚型: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现就其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评价、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介绍。
1 理化性质地西他滨外观为白色至类白色细微粉末,化学名称:4-氨基-1-(2-脱氧-β-D-赤式-呋喃核糖)-1, 3, 5-三嗪-2(1H)-酮,分子式: C8H12N4O4,相对分子质量:2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