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之后的之后——当代建筑现象的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237.83 KB
- 文档页数:3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导读] 不仅将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积极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更引领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发展。
牛云华摘要: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在欧美国家产生并发展,此繁荣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晚期,建筑界被其垄断。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这种单调冷漠、毫无个性的现代主义风格已经让市场和设计师们感到疲倦,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
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设计风格的变换和替代,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否定,其实不然,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发展和补充。
这种设计理念的进步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的发展及影响的介绍,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影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词开始被社会学家使用。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于一个给定的文本、符号和表征,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它被广泛地用于批评理论、哲学、文学、建筑及其设计领域中。
所谓的后现代不是指在时间上现代主义先于后现代主义,而是说他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是继现代主义发展演变而来。
后现代主义设计对各方面领域的影响首选体现在建筑设计领域,而后才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下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做了简要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概述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与现代主义建筑相对的一套建筑理念,在世界性的建筑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时对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专业学生的影响更是可谓巨大。
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相悖于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在建筑界的影响更加深远,建筑行业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建筑设计理念。
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被设计师们无限推崇的建筑设计理念。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本源(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时候现代主义建筑,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
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联系和区别一,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曾对建筑的实用功能技术经济艺术以及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和创新的见解。
相比之下,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倡导者主要关心的只是形式和艺术的方面。
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是人类建筑史上一次全面,剧烈的革命性变化的产物,而后现代主义只是现代建筑在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的一次演变。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建筑的“消亡”。
现在看来,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是对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部分修正和扩充,是现代主义建筑多样发展的又一种表现。
其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
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是仅仅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
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中处理,以打破国际主义风格多年来的垄断。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y)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宣言。
在书中他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指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
过时的现代主义将成为设计的思想桎梏。
一切都变成平庸无奇,千篇一律的空白设计。
而风格混乱、含义模糊的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将引导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方向。
二,什么是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三,现代主义建筑图示:四,什么是后现代注意建筑: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领袖人物:格罗皮乌斯(理想主义)密斯凡德罗(实用主义)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尔托1、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28年,来自12 个国家的42名现代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CIAM 。
2、有机建筑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国建筑师赖特。
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是美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 (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3、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
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
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
代表作有:维堡图书馆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4、彼得?贝伦斯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
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他设计的德1909— 1912 年, 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5、国际建筑师协会(UIA)1948年6月28日在瑞士洛桑成立。
其会员必须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建筑师协会,并符合国际建协会章和细则要求的专业组织。
目前会员已逾100个。
建协每3年举行一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与建协代表大会同期举行。
6. 勒柯布西耶早期的著名的现代主义的住宅建筑是萨伏伊别墅,其典型的粗野主义的住宅作品是马赛公寓,属于象征主义的教堂建筑是朗香教堂。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创新,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元素的引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历史元素。
设计师通过运用历史符号、装饰和建筑元素,将现代建筑与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象。
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罗艺术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引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如尖拱、石墙等,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当地特色的融入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当地特色的融入,强调建筑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设计师通过对当地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将当地的特色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
例如,印度新德里的巴哈伊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印度文化,运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展现出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创新和独特的设计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创新和独特的设计,反对现代主义的单调和乏味。
设计师通过运用新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空间。
例如,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轮船和贝壳,通过独特的曲线形态和材料运用,展现出极具创意的建筑形象。
四、功能性考虑尽管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形式和设计的独特性,但仍然注重建筑的功能性。
设计师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场景,确保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例如,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内部功能的需求,将各种功能设施以创新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具有独特的形式。
五、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关注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设计师通过合理利用地形、保护生态环境等方式,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共生共存。
例如,德国慕尼黑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其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将场馆融入自然环境中,同时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分析近年来,现代建筑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本文就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全面了解。
1. 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兴起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其主要特点包括简洁、功能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该风格以鲍尔斯教堂、费尔明顿威尔斯办公建筑等代表性建筑物为代表,奠定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基础。
2.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崛起后现代主义风格在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并对现代建筑风格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该风格强调对传统规范的批判,推崇个体化的设计和非线性的构图方式。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金字塔和中国广州的广州塔。
后现代主义风格注重建筑形式的创新和表达力的个体化,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
3. 生态建筑与绿色环保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建筑与绿色环保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
生态建筑注重节能、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以减少对大自然的影响。
例如,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和植物墙等技术的应用,都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4. 技术与数字化设计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设计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设计师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展示建筑效果,增强了设计的创意性和可行性。
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引入,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建筑体验。
5. 多元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体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建筑也开始更加注重多元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体现。
建筑师们通过吸纳各国不同文化的元素,赋予建筑独特的特色与风格。
比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和巴黎的卢浮宫扩建项目,都充分展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了各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6. 人性化设计与社区参与现代建筑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人性化设计和社区参与。
建筑师们开始更多地考虑人们的需求、利益和舒适感,将建筑设计与社区规划相结合。
浅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摘要: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形成了建筑面貌的一致;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是针对”建筑面貌”做出了回应。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风格上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一、背景及简介(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开始,很快便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几乎所有的传达设计等领域,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
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
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二)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
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
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的没落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论文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论文摘要: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导致了建筑面貌的一致,忽略了环境与人情;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恰恰是针对“建筑面貌”做出了回应,使得建筑在“建筑面貌”上丰富起来。
一、现代主义建筑的没落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背景,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种适应于工业化的大规模营造的建筑形式。
简单的外形,绝大部分没有任何传统的形式,大部分没有细节装饰,因此具有高度理性的、功能主义的特点。
历史的看,它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具有比较清晰的社会主义倾向,改变了数千年来设计仅仅为少数权贵服务的基本立场。
它的核心内容不是简单的几何形式,而是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达到低造价、低成本的目的,从而使设计能为整个社会服务。
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简洁的外形,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方盒子和其反传统、反装饰,采用新工业材料并实行“预制件”与“装配化”而发展绵延,成为统一的“国际式”。
而时至20世纪七十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己走过了它的“不惑之年”。
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面貌变化万千,被工业化、的刻板的、冷漠的、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建筑取而代之。
“从东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赫尔辛基到汉城,从洛杉矶到上海,通过建筑的同一面貌形成了一个形式上非常一致的“世界村”,现代主义建筑随着其在美国的空前发展,民卞的内容逐渐消失,而形式内容高度发展,以至形成“国际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内容是“功能的”、“理性的”、“反传统的”、“反装饰的”,服务对象是穷困的劳苦大众,正因为它是反传统的,所以它割断了历史性与时间性,也正因为讲其功能而使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片面的形式,以致于“冷漠”、“无情”忽略了环境与人情。
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在他的著作《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用第句话“于1972年7月15日15点32分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死亡。
建筑风格知识:后现代主义建筑——当代建筑的创新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创新风格,属于现代建筑的一种变体。
它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对现代主义建筑体系的抗议和批判为特征。
此风格主要推崇对建筑、文化及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可和提倡。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审美、形式语言上以丰富多变的形态和艺术手法把握着各种建筑元素的特质、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而呈现出独具特色和与众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貌。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意识形态上则主张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探索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通过对文化多元性和碰撞的交融,创造出富有文化深度和内涵的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批判。
现代主义建筑通常被认为是按照新颖的、简单明了的形式,压抑人类情感和文化身份;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更注重建筑的情感、文化和历史背景,更善于引入城市环境等因素进行设计。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建筑的非线性和非规则形式。
例如,建筑楼面的形状常常偏离传统的正方形、矩形或圆形,而是呈现出复杂、变幻多姿的形状。
此外,后现代主义建筑通常会使用创新的材料、结构和技术,以创造出更为奇特的建筑形式,例如,建筑体量并不是简单的几何立方体,而是由碎片化的建筑单元组成的跨越于空中的建筑体量。
这种立体结构表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建筑细节和装饰方面的处理更为精致,使用丰富的装饰手法,包括壁画、图案、雕塑、拼贴和装置等。
这些装饰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上进行设置,通过装饰来强调建筑物的个性和独特性,达到美学上的高度。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好的例子之一是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卢浮宫金字塔。
这个建筑既不遵循卢浮宫的规律,也不遵循传统的金字塔建筑形式,而是将现代建筑、現代雕刻和古代古典学说融为一体。
这个建筑体现了作者既对过去的尊重,也对现代社会的认同。
总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新颖、独特、大胆的创新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建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和个性表达,更加出色地表达人类欲望和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塑造了一个更为绚烂多彩的建筑世界。
浅论当今建筑设计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相互因借\兼而并用摘要: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建筑设计缺乏理论支持,显得繁杂而没有方向。
有世界大环境的因素也有我国历史的传统因素,很多人都只重视前者致使设计的思想片面且局限性很大。
本文通过对上世纪以来两种主要建筑思潮的说明,指出其优缺点,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简单梳理、分析,提出结合历史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两种建筑思潮结合应用,建筑师应该持什么样的思想理念进行设计创作。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精华糟粕历史继承创新在我们今天浩浩荡荡的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在中国大陆建筑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很多建筑创作都缺乏清晰完整的理论和思想,有人冠名曰实践主义。
此时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已走过了它最辉煌的岁月,正遭来批判和诘难。
同时,国际上已步入建筑思潮多元化时期。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仍然能够在建筑发展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它们潜在的影响。
曾昭奋先生在《八十年代世界建筑的回顾》一文中也有这样的总结,即“作为一个‘时期’,后现代还没有结束”。
事实上,现代主义亦然。
它们客观地存在于多元化的世界建筑思潮中,不再以历史纪念碑式的形象出现,更多的是在思维的线索上,继续发挥一种与历史相关联的特殊作用。
因此,我们仍然须要从它们的精神财富中吸收养分。
现代主义理论概述现代主义理论在二十世纪中叶的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
这种理论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1919年,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使包豪斯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
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领袖人物:格罗皮乌斯(理想主义)密斯凡德罗(实用主义)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尔托1、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现代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CIAM。
2、有机建筑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国建筑师赖特。
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是美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3、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
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
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
代表作有:维堡图书馆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4、彼得?贝伦斯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
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1909-1912年,他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5、国际建筑师协会(UIA)1948年6月28日在瑞士洛桑成立。
其会员必须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建筑师协会,并符合国际建协会章和细则要求的专业组织。
目前会员已逾100个。
建协每3年举行一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与建协代表大会同期举行。
6.勒柯布西耶早期的著名的现代主义的住宅建筑是萨伏伊别墅,其典型的粗野主义的住宅作品是马赛公寓,属于象征主义的教堂建筑是朗香教堂。
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区别是什么?一、现代主义建筑1、概述是指一种简约、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
虽然这种风格的构想形成于20世纪初期,并有很多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及其作品有大量的推广,但是很少有现代建筑是建于20世纪上半叶。
直到二战后二十世纪中叶,最终是透过成为各种机构和公司的建筑,在西方建筑界才成为了居主导地位的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2、历史:1860年代后,现代建筑才开始萌芽。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水晶宫和1889年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建筑萌芽的标志。
1926年格罗庇乌斯在德国德绍(Dessau)建造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代表着现代建筑的成熟。
此时的建筑强调功能性和理性。
因此又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建筑学的现代主义体现在所谓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上,以美国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为代表,其中特点是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物可用空间为首要理想,对于环境、人文境观、美学的考虑只是次要的。
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强调的理性所造成的国际式风格排斥传统、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建筑样式。
它的光、平、简、秃的方盒子外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3、特点:●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现代建筑应该与工业时代的条件特点相适应。
●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需求和经济问题。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从现代主义到现代主义之后──现代建筑的部分质变程庆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盾决定的。
建筑的根本性质在于它为什么服务所决定。
历史建筑——现代建筑之前的建筑是以宫殿、宗教建筑、陵墓等为代表,是为少数统治者服务。
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千年中,历史建筑的风格⼏经演变,但性质未变,它的发展只是量的渐进过程。
及⾄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百年孕育的现代建筑正式诞⽣,中断了⼏⼲年来的渐进过程,使建筑的根本性质发⽣了变化:建筑已转变到为⼤多数普通⼈服务。
这种变化是建筑的飞跃、⾰命,是质变,它标志着⼀个新时代的到来!⼀、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于德国⽯匠之家,幼年失学,靠⾃学成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
1908年到1912年间,在彼得〃贝伦斯的设计⼯作室⼯作了4年。
彼得〃贝伦斯的⼯作环境影响了他对那个年代的设计。
1919年密斯⼤胆的推出了⼀个全玻璃帷幕⼤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
1928年提出“少即是多”的名⾔,提倡纯洁、简洁的建筑表现。
1929年设计了巴塞罗纳万国博览会德国馆,成为密斯设计⽣涯的重要转折点和⾥程碑。
(⼀)设计理念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少”是针对当时建筑界仍旧很流⾏繁琐的古典装饰⼿法⽽提出的,因为其⼿法阻碍了建筑的⼯业化进程;“多”则揭⽰了在打⼯业⽣产条件下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简洁⽽丰富的效果和最⼤的使⽤空间。
在处理⼿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从平⾯到造型,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表现出理性的特点;⽶斯建筑作品中的各个部分抽象概括,从墙⾯,屋⾯到地⾯,所有的线、⾯都有机地组合成⼀个整体,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贵、雅致,已使结构本⾝升华为建筑艺术。
(⼆)代表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椅、美国伊利诺斯⼯学院校舍、范斯奥斯住宅、纽约西格莱姆⼤厦、西柏林国家美术馆等。
百态纷呈的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理论西方理论思想史领域中,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代与传统的西方,似乎更注重体系化与逻辑化的理论建构,如建筑理论上,体系化、宏观化的《建筑十书》、《建筑四书》、《民用建筑原理》、《建筑论》之类的著作,在19世纪以前的历史上迭出不鲜。
而到了现代,直至现代主义之后的当代西方,西方的政治家与建筑家们,则似乎更倾向于宣言式或格言式的思想表述。
这一点或许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那里,已可以开始见其端倪。
宣言式的理论与思想表述,既简明扼要,又尖锐锋利,且不需要过分严密的逻辑推演与繁琐细密的资料论证,因而更具有爆炸性的轰动力量。
西方现当代建筑理论与思想领域也是这样。
早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即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建筑理论家马里内蒂(Marinetti,1876-1944年),就在巴黎《费加罗报》(Figaro)上发表了《未来派宣言》。
其实,一些成功的现代建筑师,也是运用这种语言来表达其思想的,如勒·柯布西耶所写的《走向新建筑》,就是这样一本具有宣言性质的,以短语与格言为特征的建筑理论名著。
而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也确实把现代建筑运动之风,吹向了当时世界的几乎各个角落。
如果说,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西方还处在现代建筑运动与国际式建筑的上升时期,其主流的建筑思想,仍然是功能主义的,其基本的思想表述,还有十分清晰的逻辑线索。
在19世纪60年代以来,进入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当代建筑思想与理论,就出现了百态纷陈的局面。
本著作就是这一时代那山花烂漫的思想样态的一个浓缩与展陈。
这本书中囊括了20世纪后半叶的几乎全部重要的建筑理论著述中的具有宣言与纲要性的部分。
其时间跨越的幅度,从1955年到1996年,才仅仅40年左右,但所选引并涉及的著作或文章有120余篇,而所选内容也相当丰富而多样,按原编著者的分类,至少可以分出:“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生态建筑”、“传统建筑”、“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新现代主义建筑”等思想或理论类型。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众多产业中,建造业成为了受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
一方面,拥有了新的工具与设备,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新材料诸如钢铁,玻璃幕墙的生产技艺的成熟使得建筑设计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是什么成就了我们现代的城市?又是什么划开了时代的新篇章,让我们体验到现代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定义“现代”这个时代?1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的运用;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推崇功能主义,从而把千年以来的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2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观念定义。
从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大致把体现在设计和建筑上的现代主义的内容总结为几个方面: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是在对长期以来垄断建筑的为权贵的精英主义的一个重大的反动。
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权贵服务的,我们回顾一下西方建筑发展史,就可以看到,设计不是为王公服务,就是为教会服务,或者为国家服务,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说:穷人没有设计,所指的就是这个现象。
而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则强烈反对为精英服务的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当中,有不少人是期望能够改变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提供基本的设计服务的。
与此同时,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希望利用设计来建立一个较好的社会,建立良好的社区,通过设计来改变社会的状况,利用设计来达到改良的目的,而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比如勒· 科布西耶),但是,这种想法显然是乌托邦式的,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主义特色。
建筑设计风格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探索和追求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风格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这两种风格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并进行比较。
一、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起源于20世纪初,其特点是简约、功能性和材料的真实性。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对空间和形式的几何化处理,追求形式的简洁性和功能的完美性,并注重线条和比例的处理。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派提出的“形式追求功能”。
包豪斯主张去除装饰,并在建筑中运用新材料如钢筋、钢铁和玻璃等,以实现建筑形式与功能的一体化。
这一理念不仅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整个建筑界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兴起是对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反叛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独特、多样和个性化的设计,并注重建筑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融合。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于打破传统的形式和设计方式,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
建筑师们常常在建筑中运用非常规的形状、材料和颜色,创造出独特的外观和空间感。
同时,后现代主义建筑也强调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并试图在设计中体现出来。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建筑风格之间存在着很多区别。
首先,在形式上,现代主义建筑注重简单、纯净的线条和形状,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更加多样、复杂。
后现代主义建筑常常采用异形和非对称的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建筑限制。
其次,在设计理念上,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功能性和形式的一致性,追求建筑的纯粹性;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更注重建筑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融合,强调建筑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最后,在材料的选择上,现代主义建筑更注重使用新型材料如钢筋、钢铁和玻璃,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更灵活,采用更多样的材料和技术,如石材、木材、玻璃纤维等。
四、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应用案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