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发展趋势分析——记暨南大学胡刚教授的学术讲座
- 格式:pdf
- 大小:251.23 KB
- 文档页数:3
电动车该何去何从从深圳到广州,再到北京,自2016年3月底以来,“北广深”等一线城市相继开展电动车“治乱”行动,引起各界关注。
一方面,各类超标电动车在马路上“横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成为城市交通治理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电动车便利、环保,受到很多使用者的认可,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
治理电动车是“民生”,一禁了之同样损害了“民生”。
如何让“禁摩限电”带着温度落地?如今看来,已不再是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怎么管”才更合理的问题。
“禁摩限电”,一“车”激起千层浪作为风靡一时的摩托车替代品,电动车曾经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广。
它满足了百姓的代步需求,承载着无数人对速度的追求,提高了外卖和快递的运送效率。
如今,一再受限的电动车陷入了尴尬,前方无路可走,后方亦无归路。
2016年3月下旬以来,深圳展开“禁摩限电”集中整治,对超标电动车进行查处。
无独有偶,3月29日提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第五十次会议审议的《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草案)》,拟对电动车等非机动车、摩托车在广州市内实施“五禁”(禁售、禁油、禁行、禁停及禁营运)。
北京市交管局发布消息称,自4月11日起,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等10条道路,除自行车外,禁止其他非机动车通行。
由于一线城市在交通治理政策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北广深”等一线城市相继开展的电动车“治乱”行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治乱”支持者认为,电动车、摩托车管理长期面临严峻的安全压力,不治不行。
以深圳为例,深圳市交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此次集中整治摩托车、电动车,主要原因就是涉摩、涉电交通事故频发。
此轮治理行动得到了一些深圳市民的认可。
在深圳地铁1号线深圳大学站出口处,多名接受采访的市民表示,在整治之前,这里的人行道是非法营运摩托车、电动车的聚集地,“人都被逼到了马路上,清理后感到安全了许多”。
然而,“治乱”反对者则认为,电动车便利、环保,已受到很多消费者认可,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不能简单禁限了之。
2019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分析:发展空间巨大,带动装备产业千亿市场规模轨道交通行业迎来大发展机遇,带动装备产业千亿市场规模未来每年广州将增加90公里的城市轨交里程。
按照一公里8亿元测算,则一年在城市轨交的投资需要约700亿元。
随着人口向大都市集聚,轨道交通作为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基础,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
多个城市将轨道装备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提出千亿级的目标。
未来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万公里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磁悬浮和市域快轨等类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49条,增加25条,运营线路总长度4484.2公里,增加756.7公里;其中,地铁线路124条、3976.9公里,轻轨线路6条、203.0公里。
城市客运轮渡运营航线92条,减少20条,运营航线总长度434.9公里,减少70.1公里。
轨道交通完成183.05亿人,增长13.3%,运营里程5.07亿列公里,增长17.1%。
截止至2017年,全国有3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2017年新开通2个。
拥有轨道交通车站3040个,增加572个;运营车辆28125辆,增长18.2%。
2018年上半年,我国9个城市10条城市轨道线路开通运营。
截止至2018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0公里。
预测2019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7160公里,并预测在2022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突破万公里。
2013-20222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轨交规模扩张带来产业发展空间2019年3月21日召开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三年(2019-2021年)行动计划》(下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1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力争2023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
86 | 中国报道 2012年8月 总第102期突然而至的限牌令,让广州城狂躁起来。
《关于广州市实行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的通告》于6月30日21时发布,次日零时开始施行。
短短3个小时里,广州各大4S店人声鼎沸:有经销商的POS机被刷爆、有经销商接到了有史以来单笔最大订单、有消费者为了抢车发生口角⋯⋯继上海、北京、贵阳之后,广州成为我国第4个汽车限牌的城市。
一夜疯狂抢购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限牌的恐慌和对治堵的无助。
限牌路上,广州很可能不是最后一个。
有专家预测,不仅一二线城市要限牌,一些中小城市也会加入进来。
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33亿辆。
其中,汽车1.14亿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
但全国667个城市中,有2/3的高峰时段出现交通拥堵。
针对交通问题,上海率先推行拍牌政策,接着北京推出了摇号上牌的措施,紧跟着贵阳效仿北京也采取摇号上牌的政策。
但是,这些方式中,究竟哪个更适合广州?早在广州限牌之前,关于限车治堵的讨论就已经开始。
有人建议向北京学习,也有人倾向于借鉴上海的治堵方式。
7月10日,广州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向公众通报了广州市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即在一年的试行期内,全市中小客车增量配额为12万辆,按 1:1 的比例通过无偿摇号和有价竞拍方式分配这些指标。
对此,有人持赞同意见,认为它集合了北京和上海模式的优点;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会滋生新问题;有人则对分配比例提出第三种不同的看法⋯⋯编者按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有偿+无偿”不如“有偿 ”细细想来,广州摇号加拍牌的分配方案令人担忧。
买车用车本是正偿+无偿”模式既可以体现公平又可以解决刚性需求,殊不知是把刚性需求放在了公平的对立面,歪曲为额外的不合理要求。
治堵?。
八大战略铁路接入广州(渭南轨道学校手记)六天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广州与北京、上海一道,被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北上广金三角”,再度撑起了中国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龙骨。
稍早一些,国务院批复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将广州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足见国家战略中的广州担当与广州力量。
广州的发展路线图已经明朗,即以国际航运、航空和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建设为“总开关”“主阀门”,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资源,瞄准国内外拓展辐射空间,引领珠三角城市群迈向世界产业分工与价值重估的中高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州正全速发动科技创新引擎,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全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升级版。
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升集聚辐射能力“优化枢纽空间布局,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国际交通枢纽建设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未来5年,北上广将三足鼎立,构筑中国对外开放交通网络的“金三角”。
无枢纽,不中心,放眼全球,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化大都市,无一不处在世界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关键节点中。
专家认为,广州将充分发挥立体交通、产业发展和开放优势,强化产业集聚和国际综合交通服务功能,延伸面向国际领域的产业链和服务链,实现在全球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真正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
轨道交通八大战略铁路接入广州广昆高铁即将在今年底开通,来自东盟的客货流7个小时便可抵达广州,这是广州拓展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的又一通道。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认为,随着高铁经济带来临,广州必须让全国客流、货流和信息流入穗更为方便,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
广州市发改委负责人透露,发改委已经研究起草了《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6—2030年)》,对广州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战略及总体布局规划进行通盘考虑。
规划形成“四通八达”的广州铁路枢纽战略通道格局。
Strategic Thoughts on Building Nansha into a Subcenter City in the New Period 作者: 胡刚[1,2];游悦[1]
作者机构: [1]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观察
页码: 90-97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双中心;多核心;网络化;城市副中心;南沙
摘要:城市在一定时期应对接国家战略,集全市之力,重点建设一个新区域,尽快形成规模,带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城市新区功能定位应该是综合性的,多元化功能才能形成人气,相互促进;新区建设不仅仅是建几条地铁,更重要的是要使新城区成为轨道交通枢纽,这样才能汇聚人流;新区不但要发展生产性第三产业,而且要大力发展生活性第三产业;新区还要形成独立的生产生活体系,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珠江新城已有研究总结报告戚路辉发展历程简述:作为广州CBD的珠江新城,1992年广州市政府委托美国托马斯夫人就珠江新城进行规划,1993年批准实施《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但在1996年上报国务院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没有提及中央商务区(CBD)的概念。
2002年4月实施《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直到2003版广州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广州21世纪城市中央商务区区的基本结构是“以体育中心四周和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商务办公区为硬核,以天河中心区和东风路、环市东路沿线地民为核缘,以新城市中轴线南延地区为发展用地储备,以广州大道、江海大道(暂名)为内部交通轴的CBD”。
有论文说是中国通过审批的三个中央商务区之一。
(还待考证)建设问题总结: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市政府曾设想用5到10年时间,把珠江新城打造成一个现代化金融商务中心,但10年过去了,珠江新城仍未能形成设想中的商务环境。
在卖出去的地块中,有2 /3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开发,然而近几年来珠江新城的开发掀起了一股热潮。
广州CBD的发展,主要在于没有考虑市场因素。
CBD不是规划出来的,它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自然产物,只有顺应市场,CBD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
从1992年至2001年底,珠江新城卖地99宗,其中,已建成19宗,在建11宗,没有开发的达69宗,占2/3还多。
珠江新城合同出让地价共102亿元。
广州市原本指望珠江新城土地能为地铁“生财”80-100亿元,但政府急于启动珠江新城开发。
以每平方米2300元的拍卖底价出让,直到2001年底真正到手的仅45亿元。
珠江新城不但没有如期建成广州市的“中央商务区”,而且还成为广州市最大的闲置地。
2002年后建设逐步复苏,2005年商务用地的楼面地价2700多元/平方米(越秀城建),2005年3月,珠江新城住宅用地拍出3348元/平方米。
2006年广州市新出台的“双核心”规划,当年4月12日起,对于在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新设立金融机构总部的,广州政府将一次性奖励500万元,以及预计珠江新城大型配套设施2009年基本投入使用后的刺激,2006年进入发力期;2006年商务用地的楼面地价达到4308元/平方米(富力),2007年楼面地价8357元/平方米的新地王(永恒投资有限公司)。
亚运后广州新城发展定位研究作者:胡刚周珊珊来源:《开放导报》2011年第03期[摘要]广州主办亚运会这一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亚运会启动了广州新城的建设,但亚运城的长期发展取决于广州新城的发展定位。
广州新城应结合亚运城的综合体育设施和亚运带给广州的巨大影响,发挥广州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形成健康产业集群,带动广州产业的升级换代。
[关键词]亚运会广州新城发展健康产业[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 1)03-0090-03[基金项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委托项目“粤港澳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对策研究(20108070300003)”。
[作者简介]胡刚(1958-),浙江宁波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房地产管理;周珊珊(1985-),福建厦门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房地产管理。
一、广州新城现状及发展定位争论广州新城位于广州市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广州新城”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2000年《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是广州城市实施“南拓”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其用地范围包括沙湾水道南岸的东涌镇、鱼窝头镇,以及沙湾水道北面市桥以东的地方,包括莲花山、石基镇、石楼镇和化龙镇的一部分,总面积约为228平方公里。
其中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员村——亚运城作为广州新城起步区位于广州新城东北角(李建平,2009)。
2002年为落实广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对广州新城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同时具体确定广州新城的长远发展战略,广州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广州新城发展规划研究的国内咨询,对新城的背景、规模、定位、布局、空间等进行了研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应邀参加咨询。
同济方案以“珠江三角洲创新中心、广州管理副中心和南部都会区整合中心”为新城定位;清华方案提出“自给自足、均衡发展和富有特色”的规划,新城定位不考虑第二产业,只发展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行政管理;广州市规划院方案把新城的功能主要定位于“为珠江三角洲提供服务和发展适宜技术的第二产业”。
大湾区龙头城市之广州――发挥“9 + 2”城市排头兵作用作为珠三角的经济“枢纽”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广州如何发挥其“枢纽”价值,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将是这一新兴湾区未来整合的关键。
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集中了政治、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
广州正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一轮要素分配也正在启动,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将扮演积聚和分配高端要素的枢纽城市的角色。
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广州基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经济的巨大潜能,将为这一新兴超级湾区的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和世界上其他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着不同的经济体制和文化心理。
因此,作为珠三角的经济枢纽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广州如何发挥其枢纽价值,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将是这一新兴湾区未来整合的关键。
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在近期广州人大常委会上,广州市国规委主任彭高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称,2016年,广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7年,广州市将全面对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以国际视野制定面向2040的城市发展战略。
全面对接,包括加快南沙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重点推进“一江两岸三带”、空港、琶洲、金融城等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谋划推进第二中央商务区、白鹅潭中心商务区的规划工作,以更高标准抓好城乡规划。
广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陆原指出,国家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广州对大湾区的规划建设要及早谋划,一定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做好大湾区规划。
要抓住机遇,只有先人一步才能走在前列,这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值得的。
据《机遇之城2017》报告显示,广州在智力资本和创新、区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经济影响、宜商环境、技术成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全国主要城市名列前茅,综合排名第一,是中国最有机遇的城市。
当下,改革、开放、创新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新常态下,广州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创意经济,实现两个率先。
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朱秋利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需发挥‘9 + 2’城市排头兵作用。
关于2022年本科生月薪平均多少2022年本科生月薪平均多少报告数据来自《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202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职业类是“中小学教育”(8.5%)。
202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教(即在“公办中小学校”任教)群体中,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为84%,高于全国本科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59%)。
而且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从教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22届(84%)较2018届(78%)提升了6个百分点。
专科生与本科生工资差距毕业生收入水平与学历有很大的关联,即学历越高收入越高。
特别是博士生的收入,表现的十分亮眼,博士毕业生平均薪资水平在14823,其中研究生收入水平也不低,是10113元。
而本科与专科收入水平与博士、研究生水平差距明显。
本科生薪资是5825,而专科生薪资是3910,平均水平相差接近2000元。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只是全国部分高校的平均水平,不能代表全部,毕业多年后专科生与本科生收入差距会越来越近。
本科生平均月薪是多少去掉五险一金其实对于同学们来说,毕业后月薪多少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自身能力的强弱,同时和同学们所选择的专业类别也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计算,本科生月薪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5833元,而根据不同专业的月收入来看,相对来说像软件工程类,以及信息安全类专业的毕业生薪资待遇还是比较高的,分别是7205元和7439元。
除此之外,就是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月薪基本上也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平均月薪水平。
但是像众多男生选择的铁路类专业,薪资待遇可能会比其他行业高一些,但是并没有达到本科生的平均标准,最高的还是铁道工程技术类专业,平均月收入5761元,最低的是民航运输专业,5205元。
但也并不是意味着铁路类的专业不值得同学们去选择,因为根据就业满意度来看,像铁道机车、铁道供电技术等,就业满意度基本上都已经超过80%,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就业的。
胡刚:城市规划存在几个问题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城市规划正在成为政府调控土地的一种手段。
当下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城市规划学科本身不成熟。
近期五年、远期二十年的城市规划靠用一张图纸很难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所有问题,可变因素太多了,城市规划本身需要发展、完善。
【总页数】1页(P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胡氏三杰: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中国近代数理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2.浅谈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3.论城市规划面向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调整—兼论天津城市规划的几个问题
4.《蜀学》圆桌谈——胡昭曦粟品孝舒大刚教授专访录:胡昭曦:我对蜀学与蜀学研究的认识
5.浅谈基层二胡培训存在的几个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造城中村需要多⼤的容积率?围绕杨箕村的⼟地出让,我看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看待城中村改造之中容积率⾼的观点:⼀个持否定的观点来⾃暨南⼤学的著名城市管理专家胡刚教授,他在《⾼容积率城中村改造模式不可持续》⼀⽂中认为:“(杨箕村)6.18的容积率创造了⼴州城中村公开出让⼟地的纪录,猎德村改造的时候容积率是5.2,林和村改造容积率为6.21,现在杨箕村是6.18,可以说⾼容积率已成⼴州城中村改造的⼀种模式,这种模式是否可⾏,值得怀疑。
”另⼀个持肯定的观点来⾃著名房地产专家韩世同先⽣,他在《富⼒同时参与开发改造⼴州两村两城》⼀⽂中这样写道:“我认为这样的地段6.18的容积率并不算太⾼。
⽆论是林和村改造还是杨箕村改造,⼈们都只关注容积率这⼀个单⼀指标,却对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并不关注,我认为这样会造成误解和误导。
其实,只有建筑密度⾼、容积率也⾼才会出现⼈们所担⼼的‘⽴体城中村’。
”为什么对待同样的数据,却有如此⼤相径庭的观点呢?胡教授主要从城市功能的⾓度诠释这个问题,他在该⽂写道:“超⾼容积率,给城市带来⼈流、车流的⾼度集中,城市环境容量超负荷,市政基础设施难于承受,城市⾯貌受损,灾害发⽣时⼈流难以疏散等等弊端。
”韩专家则更多地从⼟地的集约利⽤以及环境改善的⾓度看待这个问题,他在该⽂认为:“建筑密度低、容积率⾼则应该是我们城市改造和发展的原则和⽅针。
据我所知,⽬前⼴州⼤多数城中村原来的建筑密度是很⾼的,达到60-70%左右,⽽容积率却不是很⾼;⽽现在杨箕村的建筑规划要求则是建筑密度为33.7%、容积率为6.18。
”也就是说,即使容积率有所提⾼,但建筑密度⼤幅下降,留出适当的绿化空间,也是可⾏的⽅案。
这两种观点,⼀个注重未来,具有前瞻性,⼀个正视历史,具有现实性,同样具有代表性。
我在这⾥借⼆位专家教授的东风,再表达⼀个观点,当然,这个观点可能有些“空中楼阁”,只有幻想性:⼴州的许多城中村其实是古村落,有的繁衍⽣息了上千年的历史,有很深的农村的⽽⾮城市的岭南⽂化积淀和⼴府民俗基础,如果这些⽂化元素都随城中村改造的拆迁⼀道⾹灰烟灭,都随城中村建设的滞满⽽⽆所⽴⾜的话,我们将对不起⼦孙后代,我们的建设将难以承受历史的检验。
广州增城从化撤市改区黄埔萝岗合二为一【车仔导语】广州市政府昨晚7时发布公告称,2014年2月12日,省政府将《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转发至广州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域,黄埔区人民政府驻萝岗街道香雪三路1号;撤销县级从化市,设立广州市从化区,以原从化市的行政区域为从化区的行政区域,从化区人民政府驻街口街道新城东路99号;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增城区的行政区域,增城区人民政府驻荔城街道惠民路1号。
此次调整后,广州市行政区划从原来的“十区二县级市”变为“十一个城区”的格局,这一调整将给增城、从化两区带来深刻变化,两地农民将加速城市化,逐步变成“市民”,而县级市享有的部分审批权也将收归市一级。
黄埔区和萝岗区合并的呼声由来已久。
萝岗区政府一名公务员说,萝岗区与黄埔区相邻,但两区面积一大一小、人口一少一多、产值一高一低,发展极不均衡。
早几年就有人呼吁,让地广人稀的萝岗和地少人多的黄埔“优势组合”,通过行政区内的产业布局调整、人口结构调整、城区功能调整,促进区域更好地发展。
萝岗、黄埔并区之后,区政府选在原萝岗区政府,而区名则沿用“黄埔区”,据分析这是因为“黄埔”这一地名更有历史积淀,在海内外负有盛名。
有专家指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将对广州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带来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比如,增城和从化在撤市设区后,如何推进人口城市化,推进从村民到市民的平稳过渡。
又比如,如何更好地整合原萝岗和原黄埔两区的资源,更加科学地配置市场资源和公共服务,达到“1+1>2”的效果。
这些难题对于广州市委、市政府都是不小的考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行政区划要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匹配,增城、从化撤市设区有利于广州市“一盘棋”考虑城市的高水平规划建设,助推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