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六章力和运动复习提纲●本章知识清单一、力的初步知识1、力的概念: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______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段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______,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_________,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二、常见的三种力1、弹力(1)弹力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___________,它的制作原理是弹簧受到的_______越大,就伸得______。
使用它的时候,首先要看清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测量前要调节指针到。
2、重力(1)地球周围的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系,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是_________,其中g=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
在建筑施工时利用重垂线可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____ 。
(4)重力的作用点叫。
3、摩擦力(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实验中我们用到了一个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___,实验中要用弹簧测力计沿方向拉着物体在水平方向做_________________运动。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伽利略的贡献(推理法)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知识点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的作用时,总保持。
注: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2、自然界中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但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效果等效于不受外力的作用效果知识点3: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的特性叫惯性(2)性质:惯性是物体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3)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4)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只能说具有惯性。
(5)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6)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将锤柄套紧(7)解释现象: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知识点4: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如果、、作用在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朴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制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1.运动和力学1.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5.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6.加速直线运动和斜抛运动2.力和压强1.力的概念和性质2.力的合成和分解3.弹力和重力4.弹簧弹力、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因数5.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6.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3.能量和功1.能量的概念和分类2.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功和能量的转化4.功率和效率5.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弹簧势能4.热学1.温度、热量和热能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3.物体的热膨胀和热收缩4.热平衡和热力学第一定律5.比热容和相变6.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5.光学1.光的传播和光的速度2.光的反射:光线、反射定律和像的性质3.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和像的性质4.凸透镜和凹透镜:像的性质和像的构成方法5.光的色散和彩色世界6.电学1.电荷、电流和电压2.电阻和电阻定律3.并联和串联电路:电阻的计算和电流的分配4.电功和电功率5.静电场和电场力线6.电池、导体和绝缘体7.磁学1.磁场和磁力线2.磁铁的磁性和磁场的形成3.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铁4.洛伦兹力和电磁感应现象5.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6.变压器和感应电流8.声学1.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2.声源和声音的强度3.声音的反射和声音的吸收4.声音的频率和音高5.声速和声时9.电磁波1.电磁波的概念和分类2.电磁波的传播和电磁波谱3.光的电磁波特性:波长、频率和光的颜色4.光的干涉和衍射5.电磁波的反射和折射以上是初中物理复习的完整提纲,对于每个知识点,可以进一步展开,掌握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通过练习题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复习工作!。
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谈到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单位:牛顿(N)。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0.5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通常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要画得越长。
●在力的示意图旁写出表示力的符号,如果力的大小已经确定,还要标清力的大小(如G=10N)。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又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那么它必定是受力物体。
●使火箭上升的是高温高压的气体。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1.运动和力的关系: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斜面实验)。
【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提纲一、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实验时小车都从斜面同样高度滑下的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实验得出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说明:A、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原来静止,则保持_______,原来运动,则保持______。
B、由定律知: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_______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______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是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理解: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物体由于惯性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外力(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惯性仍然始终存在,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
只是由于外力(非平衡力)的原因,运动状态不得不发生变化,所以运动状态的改变必须有力的作用。
即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A、由于物体具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才有惯性定律。
《力、力与运动》复习提纲一、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手压气球,气球会变形;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伸长。
物体的这种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当拉长橡皮筋和压缩 弹簧、气球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elastic force )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展示图片P44图8-7 箭能被拉长的弓射出去,图8-8 人能被弯曲的跳板弹出去,图8-9 运动员能被弯曲的撑杆弹向高空,图8-10人能被形变的蹦床弹起来这些事实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弹性势能二、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初二物理复习提纲一、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2.力的分类和单位3.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4.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5.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大小和运动的关系6.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原理7.摩擦力和其特点8.弹力和胡克定律9.重力和万有引力10.平衡和不平衡力二、运动和速度1.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参照系2.位移、路径和位移与距离的关系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加速度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5.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6.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作用7.斜抛运动和斜抛的特点8.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9.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10.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比较和联系三、力与压强1.压力的概念和计算2.压强的概念和计算3.浮力和浮力的大小和方向4.大气压强和水压力5.水压力的应用6.飞机飞行和水下潜水的原理四、能量和功1.能量的概念和分类2.功的概念和计算3.功率的概念和计算4.动能和势能5.机械能守恒定律和机械能的转化6.能量转化与能量守恒7.能源与能量的关系8.能源的分类和利用9.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五、电和电路1.电荷和电荷的性质2.电流和电流的计算3.电路和电路中的元件4.电压和电压的计算5.电阻和电阻的计算6.电阻和导体的关系7.先导体和半导体的特点8.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9.电阻的等效和电流的分配10.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六、磁和电磁1.磁铁和磁场2.磁场的表示和磁感线3.磁场的性质和磁场的产生4.磁力线和磁力线的特点5.动生电和感应电6.感应电流和电磁感应7.磁场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8.电磁感应和电流方向的关系9.核能和核反应的原理10.核能的利用和核能的安全七、光和光学1.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2.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3.光的色散和光的组成4.光的传播速度和光的波长5.镜子和镜子的成像6.透镜和透镜的成像7.目标、眼睛和眼镜的调节8.可见光和光的传播路径9.光的自然界应用和光的人工开发10.光的消光和光的传播方式以上是初二物理复习提纲的内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1. 力和运动
- 力的概念
- 不同力的种类及作用
- 力的计算方法
- 运动的描述和图示
- 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2. 压力和浮力
- 压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压力的影响因素
- 浮力的概念和性质
- 浮力与物体的浮沉关系
3. 力和压力的应用
- 杠杆原理及应用
- 水压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 水上运动的原理和技巧
4. 热和温度
- 温度的概念和计量
- 热传递的方式
- 物体的热膨胀
- 温度的计算方法
5. 热和能量
-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 功的概念和计算
-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 机械能的转化、守恒和损耗
6. 光的传播
- 光的特性和传播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色散和合成
- 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
7. 声的传播
- 声的特征和传播
-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 声音的反射和衍射
- 声音的利用和保护
8. 电和磁
- 电流的概念和计量
- 电路的组成和特性
- 电阻和电阻率
- 磁的产生和性质
9. 电和磁的应用
- 电灯和电路的使用
- 电的危害和安全
- 磁的利用和应用
-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的主要复习内容提纲,包括力和运动、
压力和浮力、力和压力的应用、热和温度、热和能量、光的传播、
声的传播、电和磁、电和磁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科书、课堂笔记和习题进行学习,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t——时间——秒(s)v——速度——米/秒(/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s或·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h或·h-1,1/s=36/h。
v=s/t,变形可得:s=vt,t=s/v。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朴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制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d)、厘米()、毫米()、微米(μ)、纳米(n)。
1=10001d=011=0011=00011μ=00000011n=000000000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重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均无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第2节二力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3节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
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运动和力基本知识点归纳:一.力的基本知识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是作用是相互的1)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力的相互作用在生活上的应用:游泳,划船,各种交通工具(如直升飞机,火箭等)3.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力的测量1)测力计的测力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爱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①拉力方向沿螺旋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
②测力计测力时显示的是其挂钩所受拉力。
而不是它的圆环所受拉力或整个测力计所受的合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1)力的图示方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力的图示的特征:带有标度。
除了要保证力的大小是标度所表示的力的整数倍,还要保证表示力大小的线段长度是标度长度的整数倍。
②力的示意图方法: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将力的作用点方向表示出来即可。
力的示意图的特征:没有标度。
二.不同种类的力1.弹力: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都属于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必须有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如: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重力1)产生原因: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产生的条件:不需条件,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3)重力的三要素①方向:竖直向下.应用: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用水平仪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②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注意:在描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只能说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而不能说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因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重力无关。
力和运动复习提纲一、力的定义和性质1.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发生变化或物体发生形状改变的物理量。
2.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对象。
二、力的分类1.接触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
2.非接触力:万有引力、电磁力。
三、力的计算1. 力的计算方法: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2.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的计算、分解力的计算。
四、平衡条件1.物体平衡条件: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合力矩为零。
2.平衡的概念:静力学平衡、动力学平衡。
五、摩擦力1.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
2.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六、力的工作1.力的作功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位移× cosθ。
七、机械能1.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2.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和不存在能量损失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八、简单机械1.杠杆原理和条件:力的杠杆平衡条件。
2.斜面的力分析: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和存在滑动与不滑动的条件。
九、质点的运动1.质点的平抛运动: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十、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惯性质量。
3.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十一、万有引力1.万有引力定律的描述和公式。
2.引力的计算方法:万有引力和质量的关系。
十二、力学工作和能量1.功和能量的区别。
2.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功的正负和能量的增减。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班级姓名学号(各位同学务必将每章复习提纲妥善保管好!)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1.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又叫做惯性定律。
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3.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5.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与受到的力、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6.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仍然向前运动,但汽车的速度将变小,这是由于汽车受到__摩擦力_的缘故。
7.马路上的汽车突然启动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后倾倒,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向前倾倒,这两个现象都是由于人有惯性而造成的。
8.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车厢内,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球,突然小球向前运动,这时列车是在减速_行驶。
(填“加速”或”减速”)9.在航天飞行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其身体仍具有惯性。
(没有/仍具有)(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情况下都有惯性)10.虽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事实_的基础上的,经过__推论概括_而得出的,因而是正确的。
第二节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静止状态或__匀速直线运动状态_。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尽管受到力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相当于不受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为 0 。
2.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个直线上,即合力为零4.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①相同点等大、反向、同一直线。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v s t = t s v = v t s =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E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v s t=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解:表格设计如下: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秒(S)2、测量工具: 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五、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六、惯性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