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46.50 KB
- 文档页数:42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前一章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细胞的生长、分裂,本节内容是要向学生介绍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以及人和动物具有的四种基本组织、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上一节课就粗略地提到过细胞分化的概念,但学生真正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还比较抽象。
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讲清楚细胞分化和组织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又通过了实验观察获得了细胞基本结构的知识。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还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细胞分化和组织的概念;知道人和动物具有的四种基本组织,说出它们主要分布位置、功能、并能举例;知道植物体的主要组织、说出它们主要分布位置、功能、并能举例。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活动,提高自己与他人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结构和功能高度相适应的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胞分化和组织的概念;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植物体的基本组织2、教学难点: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五、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自主阅读学习法,分析讨论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人和动物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
一个细胞如何变成万亿个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教师提问】1、如果一个受精卵细胞只分裂,那么将发生什么情况?【教师总结】会得到一堆没有形态不规则的细胞团。
但事实上我们人体的这么多细胞,各个部位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的,例如骨骼,皮肤的细胞,他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各个部位的细胞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细胞进行了什么样的生理过程导致身体各部分细胞的不一样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回答】会得到一堆细胞,但是不会形成眼睛、耳朵等结构【回答2】这些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
北师大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2024年新教材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奥秘》第一章《认识生物和生物学》中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以及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多个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生命观念:通过对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学习,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
科学探究: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生物学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实验法。
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二)教学难点理解实验法的原理和设计思路。
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对生物学充满好奇和兴趣,但对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了解较少。
他们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性认识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逐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建议1、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生物学研究的实例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7章第1节的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教材从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维持大气中的CO2-O2的平衡和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三个方面阐述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些知识为学生将来学习健康地生活、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等知识奠定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重要价值。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搜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并放手让学生上台展示,但是参与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在小组分组方面着重指导,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三、教学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以问题探究为教学设计主线,通过假设开发商在学校后山征地建工业园的活动,学生参与投票来导入本节课,然后以“三个活动”贯穿整节课堂,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上台讲解、小组讨论等,再加上教师展示的四个视频影像,最后轻松且高效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正确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绿色植物为绝大部分生物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和能量;2.阐明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二氧化碳和氧平衡中的作用;3.描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训练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1.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CO2-O2平衡中的作用,以及CO2过多的后果;2.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水循环,水资源枯竭或污染给生命活动带来的影响。
课题第一章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育教学目的知识方面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能力方面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思想教育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
重点生物的多样性难点遗传的多样性关键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教学教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组织教学授课内容: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这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一、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一)物种多样性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目的要求:丰富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过程:1、将全班分组(约4-5人一组)推选组长。
2、各组同学将熟悉的生物名称写在纸上,相互交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学生分组统计交流本节从开始就突出生态学观点,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物图片、挂图等,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提出课题,所以要示教师课前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统计组内共列举出多少种生物3、全班各组分别展示和交流统计结果4、教师将收集的资料展示讨论: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结论: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约200多万种,其中70%动物,22%植物和真菌,5%单细胞生物(二)遗传多样性在不同种的生物体内,控制其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金鱼品种,菊花品种2-2.5万个(三)生态系统多样性1、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练习:思考与练习:1、3 各小组表达交流学生观察师生归纳、得出结论学生讨论,举例说明第一次学生活动课前准备很重要,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课前培训,以承担分组的任务,并多花时间给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大全5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大全5篇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1)在新的学期里本人将担七年级的生物教学工作,为了出色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必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
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作为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般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学生都是初一新生,对生物这门学科很陌生。
(2)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
学生学习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争取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冀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许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每一章内容之前设置学习导语,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每单元末尾又有信息库,进一步深化及强调基础知识。
生物学七年级上(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教材共分为三个单元七章书并包括一个引言《致同学们》。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来看,本书涵盖了《标准》10个一级主题中的第2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4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全部内容,第3主题“生物与环境”在教材中涉及其中的“生物的存在依赖一定的环境”这一二级主题,而作为新课改标志之一的科学探究在教材中贯穿始终。
本教材的编写思想与新课改精神相统一,重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的兴趣及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分析、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迁移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即培养“科学、技术、社会”的(S.T.S)思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以往教材中缺乏的。
新教材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每一节课中,使学生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一、从教材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以及知识分类分析1、教材内容选择(1)教材从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突出人与生物圈,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
教材第1单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一开头便提出生物圈这一概念,明确其范围,点明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在随后的第1章第2节中讲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初步让学生了解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在教材的最后一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谈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谈到我国的植物资源、珍惜植物、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树立环保意识,正确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围绕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展开,系统介绍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内容包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的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学的殿堂,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二、知识体系结构本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完整且逻辑严密,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先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再逐渐扩展到生物体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最后涉及生态系统。
每个章节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上。
这些内容是理解生物学其他领域的基础。
教学难点则在于细胞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等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本教材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验教学与活动本教材非常重视实验教学与活动的设计。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生物学的奥秘和魅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中设置了多个实验项目,包括观察细胞结构、探究生物体的组成、研究生物多样性等。
此外,还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生物调查、生态保护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材特色与亮点本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亮点。
首先,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知识呈现方式上注重直观性和形象性,采用图表、插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属于植物学基础知识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以及幼苗的形成,为后续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概述种子萌发至幼苗形成的主要过程,识别并解释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分析资料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生命现象的好奇心,树立爱护植物、尊重生命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幼苗的形成。
【教学难点】: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的变化及其与幼苗形成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对生命现象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他们观察力较强,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直观展示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生物学原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种子萌发的视频和图片,增强学生对种子萌发过程的直观认识。
2.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讨论交流法:围绕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观点融合。
4. 归纳总结法:在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成长为幼苗的视频,提问学生:“种子是如何萌发形成幼苗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024生物新教材培训: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建议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及生活经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能力,但刚升入初中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学生仍然觉得新奇而陌生。
尤其面对微观且需要抽象思维的“细胞结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及物质与能量变化相结合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学生常常感觉比较困难,不易区分。
因此,七年级的生物教学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形成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并逐步建立生物学核心素养。
1.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带领学生感知生物及生物学在身边,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的兴趣学生天生对自然界充满兴趣,他们喜欢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
教材引言“走进生命世界”从学生熟悉的生物说起,呈现了很多个“为什么”,肯定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第1单元“探索生命奥秘”中开始带领学生走进真正的“生命学”课堂,从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开始,认识生物学家的活动、生物学发展的历程,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由易向难,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能力基础。
第2单元利用显微镜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细胞、草履虫等,学生成就感油然而生;第3单元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设计实验,观察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现象,观察植物从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到开花结果的生命历程,习以为常的生命世界在学生眼中开始变得不一样,丰富的活动让他们既有兴趣也有能力在课下进一步研究感兴趣的生命现象。
2.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本册教材的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相伴发生等生命观念。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体现在生物体的各个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也贯穿整个生物学的研究和学习。
教师在第2章“细胞”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制作模型”等学习过程,认同和形成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点;在第3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尺度学习和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阐明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相适应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初步形成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2024生物新教材培训: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主体包括三个单元五章的内容,此外还有跨学科实践的两个活动,具体章节内容及结构组成如图所示。
七年级上册章节内容及结构一、七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本册教材上述内容主要对应课标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的生活”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主题,从内容组成和编排顺序上体现生物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第一册教材,本册教材内容努力体现以下教育价值:激发学生认识生物及生命现象的兴趣,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如观察、探究等,促进学生在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生物学知识,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生命观念,培养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
本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美的图片、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用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在本册教材内容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应该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绿色植物生活等相关生物学知识,具备利用放大镜、显微镜及解剖器材等观察细胞或生物的能力,具备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的、基础的相关生物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今后学生的生物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什么是生物学?生物学研究哪些内容?如何研究生物学?本册教材作为初中生物学的第一册,通过引言和第1章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了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有关生命的答案都可以从细胞中寻找。
教材第2单元第2章通过显微镜观察并对比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知道动植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通过观察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第3章认识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组织再构成器官、系统和生物体,从微观到宏观建立生物体结构层次的概念。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生认识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生物及其生活方式,奠定了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