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气候与农业气候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66
农业知识书籍名称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业,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农业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农业知识书籍在农业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优秀的农业知识书籍,帮助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益。
一、《现代农业科学手册》《现代农业科学手册》是一本涵盖广泛的农业知识百科全书。
该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土壤学、植物学、作物种植、农业机械、农业化学等内容。
每个章节都详细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经验。
该手册的特点是细致全面,语言简明易懂,内容丰富翔实。
它是农民和农业从业者的必备参考书。
二、《农业经济学导论》《农业经济学导论》是一本系统介绍农业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著作。
该书主要分为概述、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与农业价格、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等部分。
通过对农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三、《现代农艺学》《现代农艺学》是一本针对不同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系统介绍的专业教材。
该书主要分为作物种子与播种、作物栽培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章节。
每个章节都详细介绍了相应作物的生长习性、育种选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了解作物栽培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农田水利学》《农田水利学》是一本专门介绍农业灌溉和土壤水分管理的教材。
该书内容包括农田水分平衡、灌溉制度与方法、泵站与渠道工程等方面。
通过对农业水利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进行深入剖析,该书帮助读者了解农业灌溉的原理和技术,促进农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一本关于农业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专业书籍。
该书主要介绍了气候与农业、农作物生长气象学、农业环境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气候因素、作物对气象条件的适应性等内容的讲解,帮助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掌握利用气象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灾害防范和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
气象学与气候学什么是气象学?气象学是地球科学中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主要研究大气层的组成、结构、运动及其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
气象学主要研究天气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观测、测量和分析大气的各种现象,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规律。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气象观测、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等。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气象学使用很多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获取天气和气候信息。
其中包括:1.气象观测:通过使用气象仪器和设备,对不同地区的大气条件进行观测和记录。
常见的观测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2.模拟和数值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气象方程和物理理论,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进行模拟,以预测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3.卫星和雷达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技术,对大气中的云、降水等进行监测和观测。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气象信息。
4.气象雷达:通过发射雷达波束,并根据回波信号的属性,获取降水和风暴等天气现象的信息。
气象雷达在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5.气象卫星:使用卫星传感器对地球大气的特性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气象信息,包括云图、海温、水汽含量等。
气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天气预报: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大气现象,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工作。
天气预报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比如电视、手机应用程序等。
2.农业气象: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很大的依赖。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和灾害防范,以优化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
3.航空气象:航空气象是研究航空器在特定天气条件下的安全飞行问题。
通过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航空公司和飞行员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恶劣天气,确保航班的安全性。
4.城市规划和气候适应性:气象学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更好地理解城市气候,优化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气候有别于天气,天气是短时间尺度(一天或数天)高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气候则是长时间尺度(数年,30年)低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是多年天气的综合。
联系:气候是天气变化的背景,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振动;天气是气候观测的基础,气候是天气观测的概括总结。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永久的)二氧化碳集中于大气底部20km的气层内。
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
紫外线波长为:100—400nm臭氧作用1、使得在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高;2、对在地面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在大气中的自然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进行相变,具有很强的吸收、放射长波辐射的能量,参与温室效应。
固态和液态微粒集中在低层大气中。
1、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但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阻挡地面辐射,减缓地面辐射冷却。
3、产生霞光的光学现象。
绪论一、气象学1.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物理过程(辐射、热传导、水分)、物理现象(风雨雷电)及其演变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表示2.天气学的定义:研究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一定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的学科。
3.气候学的定义:研究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某一地区多年综合天气状况的学科。
气象与气候气象要素:包括表征大气状态(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
各种气象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出现不同组合,构成了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农业气象学1.定义:研究农业生产于气象条件相互联系的交叉学科。
2.学科性质:学科交叉(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应用气象学)3.为什么学习农业气象学?①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需要合适的气象条件。
②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③摸清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
4.研究方法①联合观测法(平行观测法)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气象条件同时进行观测。
②地理播种法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按同一方案播种同一作物品种,在短时间内获得生长状况及产量数据。
③分期播种法将实验作物在不同时间播种在同一田块上,可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
④自然条件与人工控制条件下对比实验⑤分析法利用气象要素与产量的逐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章大气一、大气的组成第一阶段:原生大气:氢、氦、氖等第二阶段:次生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水汽、硫化氢和氨等第三阶段:现代大气:干洁大气(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水汽、气溶胶粒子1.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
是80~100Km的低层空气;平均分子量28.966;主要成分:N2占78%,O2占21%⑴N2:根瘤菌的固氮作用⑵O2⑶O3::O2+O→O3选择性吸收太阳短波紫外线,对紫外线的短波区(0.20~0.28μm)全部吸收,中波区(0.28~0.32μm)绝大部分吸收,长波区(0.32~0.40μm)完全不吸收。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学科(由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渗透形成)。
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总称。
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和环境条件。
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现象、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大气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
地球表层有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组成。
地球大气是经过原生大气(地球凝聚诞生的早期)、次生大气(地球刚形成时)、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大气的组成:1: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主要成分为氮气(78%)氧气(21%)氩气(0.9%)其他气体(二氧化碳)占0.1。
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温室气体有(CO2、CH4、CO、O3、水汽)2:大气中的水汽(水汽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3:气溶胶粒子(大气中处于悬浮状态的土壤、肥料、浓烟、盐等的小颗粒,以及火山和宇宙尘埃、微生物和植物孢子和花粉、小水滴和冰晶)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总质量约为5.3×1015t)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对流层的特点:1:含有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大气质量数:标况下,太阳垂直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气象要素(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分布不均匀平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臭氧集中的地方)2: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下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空气没有受热膨胀上升的动力)3:水汽含量极少,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
中间层(高空对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2:气流有强烈的垂直运动3:几乎不含臭氧。
热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因为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辐射都被该层大气(原子氧)吸收。
应用气象技术专业岗位类别应用气象技术专业是一个涵盖了多个领域和行业的宽泛专业,因此,其岗位类别也相当丰富。
以下是一些与应用气象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类别:1.天气预报员:天气预报员是应用气象技术专业毕业生最常见的就业岗位之一。
他们使用各种气象仪器和观测数据来预测天气情况,并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发布天气预报。
2.气候分析师:气候分析师主要负责研究气候变化趋势、气候变异和气候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他们通过对历史气候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3.农业气象学家:农业气象学家是应用气象学专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岗位类别。
他们主要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提供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的决策服务。
通过对农业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农业气象学家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选择作物种植时间和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4.大气环境工程师:大气环境工程师主要负责研究和监测大气环境质量,评估和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影响。
他们通过对大气环境进行建模和分析,提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和方案,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环保咨询和技术支持。
5.气象仪器工程师:气象仪器工程师主要负责研发、设计、制造和维护各种气象仪器和设备。
他们通过对气象仪器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6.航空航天气象学家:航空航天气象学家是应用气象学专业中比较高端的一个岗位类别。
他们主要负责研究航空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遇到的气象问题和风险,为航空航天器的安全和运行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对航空航天器所在区域的气象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航空航天气象学家可以预测和预警恶劣天气和其他危险情况,确保航空航天器的安全和顺利运行。
总之,应用气象技术专业的岗位类别相当丰富,涵盖了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农业气象、大气环境、气象仪器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和行业。
这些岗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地理初中二年级地理气候与气象地理气候与气象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基础内容,它们涉及到地球上的天气、气候、气象仪器和观测,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从气候和气象的概念入手,逐步展开对二年级地理气候与气象知识的详细讲解。
一、气候的概念与特征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条件的统计情况,它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气候分为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每个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宜的生态环境。
比如,热带气候地区多为常年高温多雨,适宜生长各类热带植被;而温带气候地区则呈现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适宜农牧业发展。
二、气象的概念与观测方法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短期内的天气状况和变化趋势。
气象观测是通过气象仪器对大气的各种参数进行测量和记录,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等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的气象观测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
三、气候与气象的关系气候和气象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气象是气候的表现形式,气候是天气长期平均和统计的结果。
通过对气候的长期观察和记录,可以分析和预测某一地区的气象变化趋势。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对气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等。
四、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气象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气象仪器,这些仪器能够准确测量大气中的各种参数。
比如,温度计用来测量气温,湿度计用来测量湿度,风向标和风速仪用来测量风向和风速等。
同时,还有气压计、降水量计等观测仪器。
这些仪器通常被安装在气象站和气象卫星上,以便进行连续的观测和记录。
五、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气候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
气候的变化会对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能够发展农业和渔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海产品;而气候恶劣的地区则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和地区经济的困难。
农业气象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古人曾说:“农耕之本,必先顾天”。
农业的发展与天气密切相关,因此气象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围绕农业气象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展开探讨。
一、农业气象技术的原理农业气象学是以现代气象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应用于农业各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天气、气候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气象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气象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气象要素之一。
各种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植物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在20-30℃之间。
当气温超出这个范围时,会对植物的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农业气象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温度变化及其趋势来预测植物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作物能够正常生长。
2.日照及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日照是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充分的日照可以促进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
同时,光照强度也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农业气象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日照及光照强度变化,提供相应的实时数据,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及作物管理策略,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3.降水及湿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降水和湿度是植物生长的两个重要气象要素。
降水不仅能够提供作物的水分需求,还能够带来养分物质。
而湿度则是影响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的因素。
针对这两个问题,农业气象技术可以通过监测降水和湿度变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从而帮助农民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最大程度地提高作物生产效益和节约水资源。
4.风向与风速对气象要素的影响风向和风速是影响气象要素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方面。
因此,农业气象技术可以通过监测风向和风速变化,对作物生长及防治农业灾害提供重要参考。
二、农业气象技术的应用农业气象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气象数据进行农业生产决策农业气象技术可以通过监测与预测天气、气候变化,提供相应的数据和信息,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及作物管理策略,同时也可以预测农业灾害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损失。
绪论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
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5、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
其成分主要是N、O、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99.97%。
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
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
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绪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学 : 概念: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2气象要素:表征一定地点和特定时刻天气状况的大气变量或现象。
如温、压、湿、风、降水等。
3温室效率: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生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由于对流层与地面接触,空气从地面或的热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平均值为-0.65℃/100m辨析题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答:天气是短期的,气候是长期的。
所谓天气,只是短时间的天气现象。
气候是指长时间天气现象延续的一个平均状态,所以时间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气具有易变性,气候具有稳定性。
2大气的组成答:大气组成:现代大气一般是由一些永久的水汽、气体、雾滴冰晶和尘埃等物质混合而成,这种混合物一般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1.干洁大气对人类活动比较大的成分是氮、氧、臭氧和二氧化碳2.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水汽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3气溶胶是有大气中的悬浮状态的土壤、肥料、浓烟、盐等小颗粒,火山和宇宙尘埃、微生物、植物孢子和花粉、小水滴、水晶等。
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答:由下到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热层、散逸层、星际空间。
对流层特点1、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所有的水汽都集中在该层。
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雾等都形成于该层。
是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Υ的平均值为0.65℃/100m。
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4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含义答: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业设施农业生物群体,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对周边气象和微气象环境环境的影响及调控途径等。
气象学之名词解释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太阳常数: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的上界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的太阳辐射强度。
1382瓦/米2 ,1.35*105 lx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称太阳高度,以符号h表示。
昼长: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
可照时数:即昼长。
光照时间:光照时间= 昼长+ 曙暮光时间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量: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距离与海平面上大气铅直厚度之比,简称大气量。
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照度与透过之前的辐照度之比。
即: Pm =Sm / Sm-1太阳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
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称散射辐射。
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
太阳辐射总量:指某一接受表面在一时段内所接受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和,按时间不同分别称为日总量,月总量,年总量或生长季总量。
大气逆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之差。
也称净红外辐射或净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又称地面净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光饱和点:太阳辐射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不再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产物与呼吸消耗量相等,这时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