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优质教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8.03 KB
- 文档页数:11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
◆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拓展点)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想象非常奇特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作者想变成一棵树,就很快感觉到树枝从身上冒出来了,真神奇!
生2:作者变成的树上还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树,太让我惊喜了。
生3:作者想得真周到,担心小动物们上不去,还会弯下腰让小动物住进自己喜爱的窝里。
生4:更奇特的是妈妈带着好吃的也住到了树上,她不担心妈妈把树枝压断了吗?
生5:作者居然能听懂小动物们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感受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如果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会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生1:我想变成一栋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房子,让人们居住。
因为我想让我们班的同学、父母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每天一起玩耍,还不用离开爸爸妈妈。
生2:我想变成空气清新剂,每天早晚把周围的空气清洁一遍,让每个人都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并且能根据生活实际,变成人们最急需的事物,老师为你们的爱心点赞!。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假如你也有像孙悟空那样的能力,你想变成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叫英英,拥有超能力的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1.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标注自然段序号,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汇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相机正误、补充,并小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默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
2.小组交流,自己通过默读课文和观察课文插图都了解到了什么。
(英英厌烦妈妈的唠叨,想变成一棵大树,当她梦想成真时,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她邀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来。
这时,妈妈也住了进来,还和大家分享美食,英英却饿得流口水,最后英英明白了原来妈妈早就发现她就是这棵大树。
)3.小组派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5.问题导学,探究交流。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厌烦妈妈的唠叨。
②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我”想变成一棵树的愿望实现了吗?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课件出示句子)②指导朗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③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
(课件出示句子)②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语气,在朗读中表现出只有孩子才会有的奇思妙想。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教学设计(获奖教案)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
儿童是最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梦幻般的想象力。
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大胆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神奇而有趣的事情。
本文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由此可知,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四、教学目标(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并写一写。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七、教学方法讲授法、想象法、讨论法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大家都认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如果你也拥有这项神奇的本领,你最想变成什么?(生自由说)2、揭示课题:一位叫英英的小朋友,他想变成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去看看吧!3、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训练学生说句子这两个目标较好地融为一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第【1】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
2.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2. 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想象兴趣1. 同学们,还记得二下11课中那只虫子,那只认为做虫子很快乐、很幸福的小虫子吗?他的快乐是什么?(可以用露珠梳洗打扮,可以跳到狗狗身上旅行,快乐时想唱就使劲唱的……)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也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特别好奇的?(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感知想象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文中的英英都进行了哪些想象?2.交流,完成练习:英英因为,就幻想自己,上面长满了,英英邀请许多小动物,当妈妈住进鸟窝后,英英因为肚子饿而(心情),原来妈妈知道英英的秘密。
三、深入研读,感受想象奇特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想象特别有意思?(课后第1题)(一)感受起因的新奇(1-4自然段)1.“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是什么?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理由新奇)2.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痒痒的”写出了树木长枝丫的感觉;仿写描写感觉的词语、、。
(2)“冒”是什么意思?(长、生……)能换成“长”“生”吗?为什么?3.感情朗读,读出感到好玩,感到惊奇的语气。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第1篇】《我变成了一棵树》联想在本课的落脚点为关联关联生活特点、细节进行想象。
至此,本课想象方法,据理论文献梳理聚焦为变身和关联。
接下来,我又利用AI智能测评软件进行朗读字音、字形、字义等前置学习的数据收集。
精准教学起点,并借助摘星班整体改制,课文厘清了文本的结构,进入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通过对本单元想象要素的纵向分析,梳理出低段的假象为遐想,中段为奇思妙想,高段为畅想和科学幻想。
所以,本单元想象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感受奇思妙想。
在横向分析想象要素时,我发现本科的核心任务为变身想象,所以本课主要梳理变身、关联两种想象方法。
因此,我先和孩子们梳理了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想象的神奇,了解变身的原因,变身后的神奇想象。
以及想象方法才是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我据此设计了出口成章词语我过关,整体感知故事我会讲品味想象方法我,探秘梳理,总结想象,我会说四个教学板块,其中重点是第二个板块儿,叛逆想象新方法,学习关联的想象方法。
我重点汇报第二版块的设计,结合线上教学的独特性,我创设游戏情境,设计了三个支架。
一、关联生活来想象,利用云端连线共分享关联特点来想象,利用分享视频了参与关联细节来想象,利用学生表演入情境,首先关联生活想象板块,教师推荐。
录播习得方法,交流导学性质的摘星单以及孩子们经常总结云连线的一些小妙招,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断迭代关联特点和细节。
想象板块利用播放学生云端合作学习微视频以及合作小组圈儿聚焦表演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将孩子们最感兴趣。
元素融入课堂,调动多重感官。
在第二板块儿的教学设计中,我重点分享两点线上经验,第一点,学习协作,架构时空连线,善用学生协作体,利用导学资源将自主学习固定化。
每晚的筠连县将合作学习常态化,打破空间障碍,极大提高线上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
第二点,要用导学突破线上困境,将学习内容方式,学习要达到的程度设计成导学班,通过国家云平台共享平台的直播,录播微课展开本课,利用导学性质的摘星单,第一板块儿出口成章,智能测评。
三年级下册第17 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材解读】1. 从课文内容发现表达秘妙《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特殊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充满奇特想象的童话,作者顾鹰采用“变形”这一独特的想象形式,讲述了文中的小女孩“我”为了躲避妈妈的唠叨,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然后作者根据“一棵树”的特点,展开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奇特想象,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了“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特经历。
整篇童话充满奇思妙想,读起来特别有意思。
2. 依单元编排确定精读课文的功能定位;从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重点整个习作单元由“单元导语”、两篇精读课文。
一个“交流平台”,一个“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一次习作构成。
这些内容都紧紧围绕“奇妙的想象这一习作能力为训练主线,整体安排,环环相扣,体现了整体性和综合性。
其中,“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主题:“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爱因斯坦);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是神奇;②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可见,无论是单元主题,还是语文要素,都明确指出本习作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想象的神奇和发挥想象写故事。
那么,根据教材编者意图,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功能定位不同。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功能定位是“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3.结合课后作业题确定本课语文要素(核心教学目标)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对应单元语文要素①“感受想象的神奇”。
根据教材编者意图,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功能定位是“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那么。
第一题不仅是让学生说出哪些想象有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探究、破译出作者表达的秘妙,即作者想象的方式:一是“变形”;二是“关联”。
第二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对应单元语文要素②“发挥想象写故事”。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题。
(2)学会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角色扮演、思维导图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生词的学习与应用。
3. 课文主题的探讨与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人生哲理。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对树的认知和喜爱。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心得。
(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主题。
5. 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情境。
(2)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课文思路。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2. 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3. 生字、生词4. 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2. 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3. 能够复述课文内容,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学会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 培养想象力,激发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1.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分享对树的印象,引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2. 图片展示:展示各种树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课文学习1.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 课文复述: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体验1. 情感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分享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2. 想象力培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设想自己变成一棵树后的情景,激发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3. 复述课文内容,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 发挥想象力,激发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音频。
2. 学具:课文文本,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
教学过程课文导入1.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分享对树的印象,引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2. 图片展示:展示各种树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课文学习1.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词,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 课文的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3. 课文的朗读与表达: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流利地表达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课文的思考与讨论:通过思考问题、合作交流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和交流。
4.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朗读与表达:学生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2. 重点生字词:略3. 课文内容:略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自己变成一棵树的想象作文,要求不少于200字。
2. 收集一些关于树的资料,了解树的特点和作用,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我变成了一棵树》创新教案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她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学生质疑,师总结如下:(1)“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2)“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做了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在文中框出生字,给生字表里的生字注音。
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2.想想“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做了些什么?3.学生按初读要求自主预习。
(二)预习反馈。
1. 出示带有认读生字的词语。
形状.狐狸..巧克..力香肠...丁零继续..鳄.鱼..抬.头麻烦..痒痒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开火车读,并说出识字方法。
3.教师适时归纳。
(1)正音。
平舌音“醋”,翘舌音“状肠”,后鼻音“丁零痒”。
(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形近字比较:壮一状呱一狐理一狸雷一零扬一肠蜡一醋形声字结构特点:痒抬4.巩固记忆。
男女对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思考:“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做了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①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②“我”变成一棵树后,树上长满了鸟窝,各种形状都有。
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妈妈,他们在一块吃东西,馋得“我”口水直流。
4.小结:概括内容,脉络清晰,层层深入,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文章。
四、规范写字,书写指导(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状狐狸丁零巧克肠继续抬麻烦1.如何识记这些生字?形声字结构特点:狸零肠抬形近字比较:壮一状呱一狐断一继组词扩展:丁冬丁零巧手巧合攻克续写2.观察生字的位置和本身的结构,说说书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3.练习写字,教师指导。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狐”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个“瓜”,不是“爪”。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第1篇】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新偏旁“反犬旁”和“爿字旁”。
指导写好带有这类偏旁的字。
3.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初步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戏剧尝试。
5.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复习,激趣导入1.同学们都被小真的奇思妙想深深地吸引了。
你们还想听这样的故事吗?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生词,排火车读。
痒痒的椭圆形菱形鳄鱼香肠糖醋排骨丁零丁零秘密3.排火车接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指导书写1.状:认识爿字旁,了解爿字旁的含义。
与“壮”字进行对比。
2.继续:强调“继”字的笔顺。
3.狐狸:左窄右宽,反犬旁的笔顺。
4.秘密:理解两个同音字的意思。
秘:不公开的,不让大家知道的。
可组词秘方、秘诀、神秘、奥秘。
密:不公开的,不公开的事物。
组词保密、密信、密谋、密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了解偏旁含义,形近字区分和同音字的不同含义来区分相像的汉字,加深学生印象。
】5.在田字格中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6.当堂听写。
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感知大意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哪些情节写得很有意思?2.师范读课文。
3.交流写得有意思的情节。
预设:(1)第四段①指名读。
②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是啊,“痒痒的”和“冒”我把变成树的感觉写活了。
③再读,读出有意思。
(2)第五段①生读。
②交流有意思的描写:树上长鸟窝(3)第六段①鸟窝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②还会有什么形状?③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你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呢?④出示句子练习: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 !我变成了一棵的树:……。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第1篇】一、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屏显大树的,学生畅想凝望大树的感想。
树是秀颀,也是崇高;树是从容,也是智慧;树是高大,更是伟大。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作家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去体味诗人笔下的树的形象。
二、初读,进入诗歌意境1、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2、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可小声跟读;3、同座位交替朗读指定章节。
三、再读,感知形象美1、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1)、诗中“骄傲”一词的含义(2)、作为“一棵树”,“我”有哪些骄傲的资本?(3)、我的这些骄傲的资本是从那里获得的?2、男女生交替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1)、在这一部分中,大家还发现了“我”的那些骄傲资本?(2)、“我”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我”来自于人民,所以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
“我”为得到而骄傲,更为付出而骄傲。
3、小结形象(1)、请为“我”这棵树取一个名字。
明确:奉献之树(2)、小结:这就是作者通过“一棵树”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美好品质——为人民服务,也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这种手法就是——象征手法。
四、三读,品味语言美1、本诗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诗中处处抓住树的特点,但处处都是用来表现人的精神和情怀、理想和品格。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是炎黄子孙的化身。
2、除了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作者还多处运用修辞,跳读全诗,勾画圈点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段,并简单批注进行赏析,之后展示。
要求:大声而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说出理由。
五、赛读,领略意境诗歌以美的语言描绘美的形象,塑造美的灵魂,从而营造美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之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六、借鉴写法,迁移写作1、我是一棵树,我是炎黄子孙,我有丰富的阅历,我有美好的品格——我骄傲。
我是一棵树,我热爱生活,我关心他人,我与人民血肉相连——我骄傲。
如果我是一颗小草,我还可以骄傲吗?我有哪些骄傲的资本?2、(多媒体展示)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蜂、一头牛)”为题,写一首小诗。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题。
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用词语造句。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观察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
2. 生字词: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运用。
3. 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学会生字词,并能用词语造句。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录音机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5. 分析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6.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2. 结构:课文主题、生字词、修辞手法、小组合作等。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变成了一棵树》是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童真地讲述了“我”——英英因为不想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
全文的语言像小溪般叮咚流淌,自然、生动,焕发着童真与烂漫。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有趣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
2、拓展学生思维,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经历。
3、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明白妈妈永远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感受母爱的伟大。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这篇课文的内容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富有想象的故事情节,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思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有趣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
难点是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经历。
编者将联想策略应用到了这个年段,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还应该学会构建自己的想象世界。
变形是想象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三上就已经出现,例如《那一定会很好》中的大树。
这一单元的导语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进行想象,更要鼓励学生在产生想象后合理、规范地表达想象。
进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想象能力,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等方面还有不足,如:想想能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语言表达和与人交际方面也存在欠缺,不能把一件事或事物有条理地、具体地概括清楚。
因此,我启发想象时明确了:1、我痒痒的,小树枝从我的冒出来。
2、如果你变成了树,你的树上会长什么呢?3、如果你也会变,你会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让学生的想象有方向,有根据。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主人公的勇敢与自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面对困难时的乐观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知识。
2. 语文知识:学习并运用本文中的词汇、句型、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
3.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勇敢、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并运用本文中的语文知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提炼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2. 课文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3. 人物性格:主人公的勇敢、自信、乐观4. 主题思想: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与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词。
2. 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生字词的学习。
3. 课文的朗读与复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大自然中的树木,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树木的特点,引出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表情,教师给予指导。
3. 理解课文: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4.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书写练习。
5. 朗读与复述: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复述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想象与表达: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场景和角色,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7.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2. 课文内容梳理:学生通过板书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并写一篇关于保护大自然的短文。
2. 课堂作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描绘大自然中树木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朗读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第1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
教学中,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同时,关注文章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想象美,练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结合预学案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瑰丽的梦。
如果你会七十二变,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揭题:无独有偶,当代儿童文学家顾鹰也喜欢七十二变,她最喜欢变成什么呢?(动画:人变成了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导思: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变成树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4.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由畅谈“如果你会七十二变,你最想变成什么?”引入新课,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自由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3.同桌合作学习生字,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哪些生字比较难记。
利用字卡,互相考一考。
4.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希望痒痒鳄鱼丁零香肠糖醋排骨秘密5.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轮读。
希痒鳄丁零肠醋秘强调:“醋”是平舌音,“肠”是翘舌音,“鳄”是零声母音节。
6.理解词语。
(1)找一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进行交流。
请小老师来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痒痒”。
②看理解词语“鳄鱼”“香肠”“糖醋排骨”。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丁零”等。
(3)小结:理解词语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照,也可以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用普通话流利地进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做好批注。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 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 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六、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或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思考题:设计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探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3. 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查漏补缺,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 狐狸丁零继续抬起
2.壮丽形状克服兄弟肠子场子秘密蜜蜂
第二课时
1.(1)扑通-扑通扑通呼噜-呼噜呼噜哗啦-哗啦哗啦咕咚-咕咚咕咚
叮当-叮当叮当轰隆-轰隆轰隆
(2)沉甸甸、白花花、绿油油、笑嘻嘻、乱哄哄、轻飘飘、红彤彤、雾朦朦、喜盈盈、亮晶晶、黄灿灿、孤零零
2.钓鱼、套牛、当被子、晾衣服当滑梯、栓小偷、当锚、当秋千
3.(1)要是把长辫子拴在狗狗的脖子上,就可以遛狗了。
这样我就不用花钱去买狗链子了。
(2)要是把长辫子拴在门前的大树上,就可以荡秋千了。
我就不用天天去公园了。
4.(1)假如我会变,我要变一条条河流,流向沙漠,流向田野、流向水库,流向大海,真正为人类解决水的问题,让沙漠成为绿洲。
(2)假如我会变,我要变一座漂亮的教学楼,给山里没有教室上课的孩子,让他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本领。
(3)假如我会变,我要变成一位能医治百病的医生,给那些缺医少药的人,那些看不起病的人,送医送药送健康。
(4)假如我会变,我会变成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我要用手术刀从死亡线上挽回一个又一个生命;我要用双手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特效药;我要用仪器为每一个患者检查出病因,让他们不再受煎熬;我要攻克一个又一个不治之症;我要解救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
我要尽到一个白衣天使的义务!
(5)假如我会变,我将变成一台清除垃圾的机器人,为地球环保服务!只要它是垃圾,我都会把它吃进肚子里。
他们要经过特殊的处理,然后排放出新鲜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