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科学课堂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以“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为例钟蔚谢桂平以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改进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一问题。
“证据意识”的培养贯穿科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具体包括:①引导学生做出有依据的猜测,②数据要真实且准确,③基于数据得出结论,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将科学素养界定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而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引领学生去寻找证据,利用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而证据是探究的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证据意识的培养,将“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用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确立为科学态度总目标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每一位一线科学教师都会面临也必须去思考的问题。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5课,在这一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 “做出猜测—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样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如果能在这宝贵的“第一次”将“证据意识”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将十分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1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证据意识”的培养意义研究在新环境发展的背景下,目前社会缺少的就是实用型解决问题的人才,人才必须要具备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当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对于学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学生不仅要促进自身能力的综合发展,同时还应当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并且制定合理的方案,做到学以致用。
“证据意识”所指的就是心理学当中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理论知识的问题,从而所产生的一种怀疑以及困惑的心理情绪。
小组实验异常数据的处理原则与技巧——以“磁力大小会变
化吗”一课为例
郑红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研版)》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科学的学习方式,还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要注重数据的收集、获取和分析处理.而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开展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与结论和科学规律相违背的“数据异常”.
【总页数】1页(P88)
【作者】郑红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赭山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构建"学的课堂"策略浅探——以《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教学为例
2.引领学生开展科学实践——《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反思
3.引领学生开展科学实践——《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教学反思
4.小学科学实验中异常数据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抵抗弯曲》一课为例
5.小学科学实验中异常数据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抵抗弯曲》一课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科学磁铁知识点整理小学科学第四单元《磁铁》知识点整理小学科学第四单元《磁铁》知识点整理1. 磁铁的形状有条形、圆形、环形、马蹄形、槽型等。
2. 磁铁(不一定是铁做的)。
3. 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4.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5.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6. 任何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磁铁摔成两段后,每段仍有两个磁极。
7. 一般情况下,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固定的。
不同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8. 指南针由(磁针、方位盘、支架)三部分组成。
9. 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10. 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11.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变大;两个磁铁排斥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变小。
12.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13. 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见书本.14. 钢针用磁铁的磁极(*沿一个方向)摩擦可以变成磁铁。
――(磁化)15. 生活中用到磁铁的地方:门吸、塑料铅笔盒、喇叭(扬声器)、冰箱密封条、耳机……16. 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它的勺柄是南极;后来又做成了指南鱼和水浮式指南针17. 如何判断一块磁铁的南北极?方法一:用细绳捆在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静止下来,指南的一头就是南极,指北的一头就是北极。
方法二:放到泡沫上,让它在水面上它自由转动,静止下来,指南的一头就是南极,指北的一头就是北极。
方法三:用一块已知南北极的磁铁(或指南针)去试,能被南极吸引的那头是北极,能被北极吸引的那头是南极。
18. 两块外形一样的金属条,一块磁铁,一块是铁,不借助其他物品,你能分辨哪块是磁铁,哪块是铁?。
磁力大小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磁力的大小与磁铁距离的关系,为磁力的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实验原理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磁极之间的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磁力的大小可以用磁感应强度B和磁极之间距离r的平方倒数的乘积来表示,即F = k * B^2 / r^2,其中F为磁力,k为比例常数。
根据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推断出磁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磁铁、测力计、尺子、实验台;2. 将实验台放在水平台面上;3. 将磁铁放在实验台上,并固定好;4. 在磁铁上方的一点位置,以10cm为起点,每隔10cm测量一次距离,共测量5个点;5. 将测力计固定在与磁铁相距3cm的位置,并使之与磁力的方向垂直;6. 用测力计对磁力进行测量,记录每个距离对应的测力读数;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磁力大小。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距离(cm) 测力读数(N)10 0.820 0.430 0.240 0.150 0.08根据实验原理中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磁力的大小。
首先根据测力读数可以得出每个位置上的磁感应强度B,假设比例常数k为1,计算公式为B = sqrt(F * r^2),其中F为测力读数,r为距离。
计算结果如下:距离(cm) 测力读数(N) 磁感应强度(T)10 0.8 0.089420 0.4 0.044730 0.2 0.022440 0.1 0.011250 0.08 0.0089可以看出,随着距离的增加,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符合磁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我们得出了磁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结论。
距离与磁力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磁感应强度来表示,当距离增加时,磁感应强度减小,磁力变小。
这一关系对于磁力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设计磁力传动装置时需要考虑磁力与距离的关系。
实验改进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对磁铁做进一步的分类,比如用不同的磁铁进行实验来观察磁力的变化情况;同时,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1-2、种植我们的植物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实验步骤: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
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科学课程学段目标(3~4年级)(一)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提出种种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的过程。
2.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3.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
4.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5.能在探究活动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与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以获得比较可靠的结论。
6.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感受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具有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4.知道科学已经揭示了自然界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感受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或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6.不迷信,不盲从,热爱科学,有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贡献,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三)科学知识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形成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作者:黄慧林云娥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1期摘 ;要: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力单元内容,磁力是小学科学大概念之一,在新旧教材中均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学习。
[1]本课通过改进教具,融合STEM 教育[2],探究STEM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为探究中国特色的STEM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
关键词:磁力;STEM教育;科学素养;教具创新一、学情分析《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猜测两个或多个环形磁铁相吸,磁力大小怎样变化?2.测量磁力,收集数据。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拓展探究-环形磁铁相斥,磁力大小的变化。
涉及“磁能”这一主要概念,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但对磁力大小变化这一概念的建构较为模糊。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但在运用时还不够严谨,思维还不够谨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也较弱。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2.科学探究目标:(1)提出问题,作出猜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2)学生体验STEM教学模式,探究环形磁铁和条形磁铁,磁力大小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事求是探究态度。
能够用多样的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磁铁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猜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学生能细致有序进行测量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发现磁力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实验导入,提出猜测1、师生交流: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个有趣的小活动,看,这里有两个纸杯,桌子上放有两个回形针,我们来看这段小视频,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
2、播放视频:两根回形针不同时间被吸引起来。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1-2、种植我们的植物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实验步骤: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实验步骤: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实验步骤: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
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___县___中心小学学科:科学下册年级:三年级任课教师: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 种植我们的植物3 我们先看到了根4 种子变成了幼苗5 茎越长越高6 开花了,结果了7 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蚕的生长变化3 蚕变了新模样4 蛹变成了什么5 蚕的生命周期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 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 温度和温度计2 测量水的温度3 水结冰了4 冰融化了5 水珠从哪里来6 水和水蒸气7 水的三态变化第四单元磁铁1 我们知道的磁铁2 磁铁有磁性3 磁铁的两极4 磁极的相互作用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6 指南针7 做一个指南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
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通知实验时间:月日课题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实验内容观察温度计实验材料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2)、自制温度计模型。
实验内容过程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安全情况安全(是□否□)、其他情况提议实验时间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实验班级年班任课教师实验室教师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通知实验时间:月日课题2、测量水的温度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实验材料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水温测量记录表实验内容过程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安全情况安全(是□否□)、其他情况提议实验时间月日星期(上、下)午第节实验班级年班任课教师实验室教师.科学实验记录单(三年级下学期)通知实验时间:月日课题3、水结冰了实验内容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实验材料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实验内容过程(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1-2、种植我们的植物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实验步骤: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实验步骤: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实验步骤: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
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磁铁》内容梳理第一课我们知道的磁铁1.磁铁的形状有:条形、圆形、环形、马蹄形、槽型等。
多种多样的形状,是为了多种多样的用途。
2. 2.生活中用到磁铁的地方:门吸、塑料铅笔盒、喇叭(扬声器)、冰箱门密封条、耳机。
第二课磁铁有磁性1.磁铁不一定是铁做的。
含磁性的材料都可以做磁铁,常见的导磁材料为:铁、钴、镍。
2.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除了吸引铁制品,还能吸引铁、钴、镍。
3.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第三课磁铁的两极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任何磁铁都有南、北两极。
磁铁摔成两段后,每段仍有两个磁极。
3.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4.两块外形一样的金属条,一块磁铁,一块是铁,不借助其他物品,你能分辨哪块是磁铁,哪块是铁?方法:两块金属条分别标好甲乙。
先用乙的一头去吸甲的中间,如果能吸住,那么乙是磁铁,甲是铁;如果吸不住,那么甲是磁铁,乙是铁。
第四课磁极的相互作用1.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
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简单一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2.如何判断一块磁铁的南北极?方法一:用细绳捆在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静止下来,指南的一头就是南极,指北的一头就是北极。
方法二:放到泡沫上,让它在水面上它自由转动,静止下来,指南的一头就是南极,指北的一头就是北极。
方法三:用一块已知南北极的磁铁(或指南针)去试,能被南极吸引的那头是北极,能被北极吸引的那头是南极。
第五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1.一般情况下,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固定的,如果没有受到敲击、高温或强磁场等影响,磁力大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不同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2.两个或多个磁铁放在一起,磁力大小会改变,如果继续增加磁铁的数量,磁力还会继续改变,但不一定磁力变大。
第六课指南针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