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实践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或者一方或双方父母长期离乡打工的情况下,留
在家中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抚养长大的儿童。
在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已
经超过6000万,他们面临着诸如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问题、行为问题等
众多挑战。
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国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不少进展。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孤独感、自卑感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同
时也更容易出现身体健康问题和学业成绩落后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
往与父母长期分离造成的情感缺失和家庭教育资源的缺乏有关。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已经提出了多项政策和措施,例
如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等,这些措施为缓
解留守儿童心理压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具有启发
意义的研究结果。
例如,美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
童中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城市留守儿童类似,但更加突出的问题是缺
乏文化和教育机会。
此外,澳大利亚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更偏
向于外向行为和依赖性行为,同时也容易出现脆弱自尊心和社交障碍等问题。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越
来越多人的关注。
国内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缓解这个问题,但还
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
而国外研究结果也为我们
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发。
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一、引言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对儿童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旨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儿童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综述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是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通过感知、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儿童能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和实验证明法等。
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三、儿童情感发展研究儿童情感发展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发现,儿童的情感经历和情感表达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指导教育者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培养其积极情感,促进其健康成长。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观察法和情感评估量表等。
四、儿童行为发展研究儿童行为发展是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又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表现和问题行为对其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儿童行为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教育者制定合适的行为管理策略,引导儿童形成积极、规范的行为习惯。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
五、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实践。
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借助认知心理学的原理,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
在儿童情感管理方面,教育者可以运用情感教育的原理,培养儿童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
在儿童行为管理方面,教育者可以依托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采取有效的行为管理策略,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结论儿童教育心理学通过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儿童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儿童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行为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摘要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探讨儿童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语言等方面,是儿童健康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综述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历史沿革、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境认识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境认识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介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思维、情感、行为和语言等方面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目的是探讨儿童的正常发展、异常发展和治疗方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儿童,它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并影响了整个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历史沿革、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境认识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几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学及其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一个综述。
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历史沿革儿童心理学在最早形态出现在十九世纪,但在那个时代,儿童的成长被认为是模仿成人的过程,完全不考虑儿童的自我发展和特点。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逐渐形成了现代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发展中的里程碑包括:第一个儿童发展的理论是弗氏(Gesell)的发育规律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育是以不间断的阶段为基础的,而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要求,包括身体机能、感官、知觉、运动和语言等方面。
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是通过观察、想象、体验和思考来构建认知模型的。
他据此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还提出了儿童的适应性思维和无效思维,对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维果茨基(Vygotsky)的社会情境认识理论坚持了中介性思想,指出社会化的人类思维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使得人的思维能够克服只靠外部刺激来促进认知的限制。
儿童发育心理学研究进展简析儿童发育心理学是关注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涵盖儿童的感知、思维、语言、记忆、情感、道德、认知、社交行为等方面。
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和教育重视程度提高,儿童发育心理学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从儿童发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儿童发展的主要特点、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些因素以及儿童发育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一、儿童发展的主要特点儿童的生物心理特点对于儿童的生长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科学家钱来苏的发育阶段理论,人的成长发展大致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而儿童期又分为早期儿童期和晚期儿童期。
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有如下主要的发展特点:1.感官感知的显著变化。
从出生开始,婴儿们的感官系统开始发育,逐渐适应外界的各种刺激。
从对声音、颜色、形状等的简单反应到逐渐建立整体的感知印象,再到能准确认知物体的特征、形态、大小等。
2.思维能力的逐渐发展。
在早期的认知阶段,儿童对世界的认识还对笼统,总是将相似的东西作为同一种思维。
随着大脑的不断发育和学习的积累,儿童的思维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多彩,思考的方法也更加复杂。
3.情感态度的逐渐升高。
儿童的情感活动属于比较感性化的表现,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感性认识产生影响的痕迹逐渐减弱,开始慢慢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由单纯感性意识向概念意识转化。
他们的情感表达也逐渐变得复杂。
4.社交能力的不断提升。
从出生开始,儿童就开始和周围的人发生互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社交能力不断提升,从对大人有依恋和信任,到和同伴建立友谊、玩伴关系。
社交能力也成为儿童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5.性格的初步成型。
早年儿童的性格有独立性、自信和好奇心等,也存在无节制、任性、自私的行为特点。
随着年龄的提高,儿童逐渐学会了控制行为,学会了知信行相一致,也能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
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儿童的心理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下面我们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1.遗传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发展阶段。
通过对
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互动。
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
天赋的特点,而家庭环境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方式和社会互动对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儿童心理发展的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包括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
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任务都不同。
在幼儿期,
儿童开始发展语言和运动能力。
学龄前期是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的
重要阶段。
学龄期是研究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青春期则是
儿童性格和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
3. 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策略
为了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简单且有效的策略:- 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和温暖的亲子关系。
- 鼓励儿童参与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
- 支持儿童积极参与社交互动,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 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儿童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 鼓励儿童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
影响。
通过采取适当的策略,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
环境,帮助他们充分展示潜力并成为健康、自信的成年人。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综述作者:李腾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4期儿童“心理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儿童对他人心理或心理状态以及心理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
本文分析了“心理理论”的概念内涵,讨论了其主要研究任务及范式,总结了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研究,最后提出研究趋向。
心理理论儿童认知发展错误信念假装游戏一、何为儿童“心理理论”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杂志上发表了《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一文,文章首次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这一概念,Premack和Woodruff认为“心理理论”是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1982年,Bretherton等提出这种能力可以被看作一个推理系统,拥有“心理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对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因而可将该推理系统视为一个“理论”。
Happe等曾对“心理理论”这一概念做了这样的界定:“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1983年开始,国外发展心理学家将“心理理论”应用到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
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范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对信念与现实的理解上,对象主要是学前期儿童。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研究者们设计编制了众多的实验任务,形式多样、难度不同、适用对象不一,主要实验任务及其范式包括:1.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研究儿童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是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世界与客观物理世界有所不同。
“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实验任务主要包括:“区分想象与现实”;理解大脑的功能;再认心理词汇;图片故事理解。
2.理解知觉信息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的研究儿童能够对物理与心理世界进行正确区分后,“心理理论”能力进一步发展,儿童获得理解知觉信息与心理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能力。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儿童心理理论是指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解释和描述的系统化观点和假设。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理论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将从主要的三个角度,即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心理动力学发展,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关注儿童的知觉、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已经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1.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四个主要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些阶段描述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经历的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1.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统来塑造的。
他强调了儿童与成人的合作和互动对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1.3钱比托的信息处理理论:钱比托的信息处理理论将儿童的思维视为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
他提出了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不同组件和相互关系。
二、社会情感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社会和情感领域中的发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2.1爱曼纽尔·伯斯的附件理论:2.2伊琳娜·丰子尔德的情绪社会发展理论:丰子尔德的理论认为,情绪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她指出,儿童的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受到社会化经验的影响,同时,情绪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也对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2.3托曼的社会认知理论:托曼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儿童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他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学习到了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并且能够逐渐理解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三、心理动力学发展:心理动力学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心理和个人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3.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与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儿童经历着口口父母期、肛门期和阴茎期等发展阶段,并且认为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对个体的个性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导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宝贵的过程,它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概述,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1.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学的早期阶段,行为主义理论在儿童心理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响应的连续性来解释。
与此相应的有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
这些理论都将儿童视为受试验者,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2.认知发展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开创了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发展中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和转变。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的理论,分别是感知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认为在儿童发展中,他们在适当的支持下可以达到比自己实际年龄更高的认知水平。
这一理论对儿童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
3.社会文化理论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起,儿童心理学中开始引入对文化和社会因素的考量。
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克先证明了语言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语言的媒介,孩子进一步发展认知和思维能力。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示,要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还要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环境。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双生子和家庭研究的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心理特征有较高的遗传倾向。
例如,智力和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影响。
同时,遗传还会通过生物学机制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7岁儿童心理发展研究1. 引言3-7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3-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3-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3. 研究结果3.1 认知发展3-7岁儿童认知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意力:儿童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能够根据任务要求主动关注相关信息。
2. 记忆力:儿童的记忆力不断提高,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和细节。
3. 思维能力:儿童的思维能力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
4. 语言能力:儿童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能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2 情感发展3-7岁儿童情感发展日益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表达: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2. 情感理解:儿童的情感理解能力逐步提高,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和需求。
3. 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能够的特点和优势,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行评价。
3.3 社会性发展3-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技能:儿童逐渐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 合作能力:儿童的合作能力不断提高,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3. 道德观念:儿童的道德观念逐步形成,能够区分对错,遵守规则。
4. 讨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重视3-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2. 注重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情感调节能力。
4. 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和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作者:齐冰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27期〔摘要〕自Premark和Woodruff 于1978年提出“心理理论”至今,心理理论的研究已走过将近四十年的历程,针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心理理论的由来、定义、实验范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儿童心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儿童心理理论;述评;展望〔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7-0009-05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研究已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心理理论作为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复杂的社会关系并提供共情回应以维持关系成功[1],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儿童四岁左右开始发展的错误信念理解是心理理论的核心成分,常常是衡量儿童是否具备心理理论的标志性任务[2]。
本文旨在通过对心理理论的由来、定义、实验范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对儿童心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二、心理理论的由来和定义1978年普雷马克和伍德拉夫(Premark和Woodruff)在《行为与大脑研究》上发表了《黑猩猩有心理理论吗?》一文[3],文章中首次明确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概念。
随着发展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关于儿童理解并推测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领域的研究,“心理理论”一词本身的涵义也逐渐丰富起来。
研究者对心理理论概念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不过大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心理理论进行定义:前者泛指任何发端于婴儿阶段与心理有关的知识;后者目前比较一致的理解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感知、知识、需要、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4]。
部分学者对心理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划分,例如Apperly和Butterfill(2009)提出了双系统理论,认为心理理论包括一个发展较早的、自动的、快速且有效的内隐系统和一个发展较晚的、需要意识控制的、缓慢且灵活的外显系统[5];也有研究者将心理理论分为情感心理理论和认知心理理论两种[6]。
三、心理理论的实验范式信念是指心理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它包括知晓、确信、假定、想法和意见。
信念可以分为真实信念和错误信念,前者是指自己或他人与现实一致的信念,后者则是指与现实不一致的信念。
研究者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
如果儿童能正确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就表明他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客体或事件,表明他们已经获得了和成人相同的思考方式。
(一)“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实验任务理解到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不同(mental-physical distinction)是儿童认识和理解心理世界的基础。
该类实验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区分想象与现实对儿童讲一个故事,故事中一个人具有一种心理经验(如想一条狗),另一个人具有一种物理经验(如牵着一条狗)。
然后让儿童判断哪个人可进行某种操作(如哪个人能打狗)。
2.理解大脑功能提问儿童大脑有什么功能和作用。
研究发现,3~4岁儿童已经知道大脑具有一系列心理功能,比如做梦、欲望、思考等,还知道大脑具有物理功能,如使人做动作或保持活动等。
3.再认心理词汇向儿童按随机顺序呈现一些词,其中一些是心理词,如“思考、知道、梦想、假装、希望、愿望、想象”等,另一些是非心理词如“跳、吃、动”等。
实验结果表明,四岁儿童能够挑出心理词,而三岁以下儿童却难以完成。
4.图片故事理解通过故事理解可以测量儿童对物理故事和心理故事的理解情况。
给儿童呈现四张顺序混乱的图片,要求他们按正确的顺序排好,并解释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包括机械故事(mechanical story)、行为故事(behavioral story)和心理故事(mentalistic story)。
(二)“理解知觉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的实验任务知觉信息输入和心理知识获得、行为输出如何相互影响,是儿童在对心理与物理世界正确进行区分理解之后,心理理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其主要实验任务如下:1.理解“看见导致知道”该任务考察儿童掌握“看见导致知道”这一心理理论规则,依据该规则儿童能够理解知识从何而来,使儿童推测谁知道什么,谁不知道什么,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例如,采用一幅图画进行实验,图中两个儿童站在一个开口盒子两边,一个儿童在向盒子里面看,另一个儿童手扶盒子站直向前看,然后问被试谁知道盒子里是什么?2.二级视觉观点采择利用一张卡片进行实验,卡片的一边画着一只猫,另一边画着一只狗。
让卡片一边对着实验者,另一边对着儿童。
要求儿童回答实验者和儿童各自看到什么。
三岁儿童能够认识到他自己和实验者所看到的卡片是不一样的。
3.区分外表与真实考察儿童对知觉信息输入的理解深度。
由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一块岩石状的海绵,让儿童离这块海绵一段距离,这样海绵看上去是一块岩石,然后再让儿童去触摸海绵,儿童会发现它是一块海绵。
最后问儿童两个问题:“它像什么”和“它实际上是什么”。
只有到四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回答,并且明白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样子来表征,也可以用实质来表征。
4.预测他人行为在能够对他人心理进行知觉输入和正确理解之后,儿童就可以根据“心理理论”预测他人的行为。
利用经典故事法(山姆—兔子)研究四岁以前儿童对他人行为的预测问题,结果发现两岁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他人是有欲望的,而且人们的这些欲望会影响其行为方式。
(三)“错误信念认知”的实验任务错误信念(false-belief)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性研究内容,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
一级错误信念实验包括“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种任务范式,根据嵌套层次又有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错误信念的主要实验任务如下。
1.意外转移(unexpected transfer)范式“男孩Maxi和巧克力的故事”:小男孩Maxi把一些巧克力放到了厨房的一个蓝色橱柜里(位置A),然后离开了厨房。
Maxi的妈妈把巧克力移到了绿色橱柜里(位置B)然后离去。
Maxi回到厨房想吃巧克力。
然后主试问被试如下问题:(1)记忆控制问题:Maxi出去玩之前将巧克力放在哪里?(2)事实检测问题:巧克力现在实际上在哪里?(3)行为预测问题:Maxi首先会到哪里去找巧克力?(4)想法问题:Maxi以为巧克力会在哪里?2.欺骗外表(deceptive- appearance)范式实验者向儿童展示一个糖果盒,从盒子外观可以看出盒子里盛的什么东西,问儿童“盒子里盛的是什么”。
在被试回答是糖果后,实验者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盛的却是一支铅笔。
然后把铅笔放回糖果盒盖上,问被试:其他孩子在打开盒子之前,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自己一开始认为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3.二级错误信念约翰和玛丽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了一个人在卖冰淇淋。
玛丽想买冰淇淋,但身上没有带钱。
她就回家去取钱,约翰回家去吃午饭,而卖冰淇淋的人则离开公园到学校去了。
玛丽拿着钱往公园走,这时她看见卖冰淇淋的人正往学校里去。
她问卖冰淇淋的人要往哪里去,并说她要跟着他去学校买一块冰淇淋。
约翰吃完午饭来到玛丽家,玛丽的母亲告诉他玛丽去买冰淇淋了,约翰离开玛丽家去找玛丽。
讲完故事后,实验者问儿童“约翰认为玛丽去哪里买冰淇淋?”(四)范式的延伸——自发反应范式虽然已有大量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但是关于儿童到底何时具备推断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研究采用任务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诱导反应范式和自发反应范式。
其中,诱导反应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岁时儿童获得心理理论;但是自发反应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儿15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心理理论[7]。
诱导反应范式指的是主试直接提问被试关于他人错误信念的问题,然后记录被试的口语报告。
传统的错误信念任务,如上述的“意外转移”“欺骗外表”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均属于诱导反应范式。
自发反应范式指主试采用非语言的形式给被试表演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表演者对于场景中的一些事件存在着错误信念。
主试通过记录被试在观察场景中表演者的行为后所产生的一些自发行为,如眼睛的注视点变化、眼睛的注视时间差异、注视偏好等。
自发反应范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三岁甚至更早就已经具备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
四、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从发展的影响来看,将其分为量的影响和质的影响。
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主要包括家庭的规模和亲子交流方式)和儿童的假装游戏,这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速度;质的因素则主要包括执行功能和语言的发展,它们与心理理论有深层次的联系,不仅影响心理理论的发展速度,更可以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否。
(一)量的影响因素1.家庭的作用家庭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家庭的规模和亲子交流方式上。
研究表明,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8]。
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高。
之所以家庭规模的大小影响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是因为家庭成员越多,儿童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多,儿童可以从与周围人的社会交往中获得关于心理的知识。
关于亲子交流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在亲子谈话中,西方文化下,在交谈时围绕的是心理状态和自我,传递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而在中国,是以详细的行为和他人为中心的谈话,传递的是互依的自我观。
谈论自我使儿童更容易在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抽象的心理状态词汇间建立联系,更好地理解与自己相关的心理状态,然后再由己及人,逐步区分自我与他人,易化了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过程;中国亲子交流中的谈论他人,特别是谈论他人的行为,不仅需要儿童自己主动地通过行为来推测其背后的心理状态,还需要儿童在不同主人公的行为间转换,表征他人的行为并主动地区分自我与他人。
这可能导致了中国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晚于西方儿童[9]。
鉴于此,我们可以适当学习西方文化中鼓励孩子自由平等的自我观的表达。
2.假装游戏假装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游戏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用身边已有的玩具来代替假想的玩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对不同任务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促使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10]。
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游戏的次数与儿童对他人情感和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相关,特别是儿童—兄妹之间的假装游戏的质量、数量和儿童的心理理论有更高的相关。
因此,经常参与假装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我们可以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解释,其意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由在成人的指导或与其他更优秀的同龄人合作解决问题所决定)这两者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