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岩屑砂岩
- 格式:ppt
- 大小:16.10 MB
- 文档页数:14
一、目的要求1、通过观察基性类代表性的岩石类型,了解并掌握基性岩的基本矿物共生组合和主要的结构构造;2、学会独立地鉴定岩石,正确的给岩石定名及编写岩石鉴定报告。
二、实验内容橄榄辉长岩、辉绿岩、辉绿玢岩、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
三、实验指导1.观察与描述方法(参阅实验一)2.描述实例(参阅实验一、实验三)四、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按照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及要求对下列岩石和薄片进行详细的鉴定描述: 1.手标本:橄榄辉长岩、辉绿岩或辉绿玢岩、气孔状玄武岩或杏仁状玄武岩。
2. 薄片:橄榄辉长岩实验三中性岩类(2学时)实验项目编号:01012015一、目的要求1、通过观察中性一酸性岩类常见的岩石类型,了解并掌握上述各类岩石的基本矿物共生组合和主要的结构构造。
2、学会鉴定岩石的方法,观察与描述方法。
二、实验内容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角闪安山岩。
三、实验指导1.观察与描述方法(参阅实验一)2.描述实例:安山岩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角闪石具熔蚀、暗化边结构;基质具玻晶交织结构即安山结构。
斑晶含量20%,由斜长石(12%)及角闪石(8%)组成。
斑晶斜长石:自形板状,粒度1-2mm,常被熔蚀。
蚀变较强,表面分布绢云母、高岭土、碳酸盐矿物等。
正低突起,以⊥[010]晶带最大消光角法测得Np’∧(010)=33°,An52拉长石。
斑晶角闪石:自形长柱状,长2-4mm不等。
黄褐色,多色性强,Ng-黄褐色、Np-淡黄色,Z∧Ng=15°,边缘多具暗化边,部分颗粒熔蚀较强,成港湾状边缘。
基质约80%,主要为大致平行排列的斜长石微晶及其间充填的玻璃质。
构成安山结构。
斜长石微晶约30%,板条状,长0.15mm左右,蚀变轻微,正低突起,以微晶法测得Np’∧a=5°,An35中长石。
火山玻璃45%、紫褐色,均质体,大部分已脱玻化成为霏细质、隐晶质集合体。
赤铁矿2%左右,暗红色粉尘状散布于基质中。
磷灰石1%,无色,长柱状,0.1mm左右。
砂岩和粉砂岩的描述实验五砂岩和粉砂岩的描述(2学时)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学习砂岩和粉砂岩标本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2.掌握砂岩及粉砂岩的粒度分类及成分分类,学会正确命名,初步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实验内容观察和描述各种砂岩及粉砂岩标本。
三、实验指导(一)砂岩和粉砂岩观察及描述的一般程序1. 岩石的颜色2. 岩石的结构3. 岩石的成分4. 岩石的沉积构造特征5. 成岩后生变化6. 命名7. 岩石成因(二)砂岩和粉砂岩手标本的观察描述内容及方法1. 岩石的颜色:砂岩和粉砂岩的颜色反映其组成成分和形成环境,必须认真描述新鲜面的原生色,有意义的次生色也应描述。
岩石的颜色往往不是单一的颜色,描述时主要颜色放后,次要色放前,如紫红色、灰白色、黄灰色等。
2.岩石的结构(1)观察碎屑颗粒的结构,如粒度、形状、表面特征。
?目估各粒级占碎屑总量的百分含量(即将碎屑颗粒总含量视为100),按粒度结构分类命名原则给予结构命名并确定分选性。
?观察碎屑颗粒的磨圆程度,分主次描述,如主要为次棱角状的,个别为圆状。
如果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描述为次圆状,次棱角状。
另外球度、形态及表面特征明显的、有意义的也应描述。
(2)观察和描述填隙物的结构杂基多为细粉砂和粘土,尤其是粉砂岩中粘土含量就更多些,标本上可见比较疏松而碎屑颗粒突出。
如果粘土重结晶则较硬,对砂岩而言,尤其要认真估计含量,因杂基含量<15%者为净砂岩,>15%者为杂砂岩。
胶结物的结构用肉眼则不易识别,需在显微镜下观察。
(3)观察和描述胶结类型。
3.岩石成分(1)观察和描述碎屑颗粒成分? 岩屑的种类及其含量。
对于砂岩,当因颗粒小于能分辨岩屑种类时,即目估岩屑总含量,待磨薄片后详细鉴定。
? 主要碎屑矿物的特征及含量对主要碎屑矿物应描述肉眼鉴定特征并目估百分含量,为正确定名提供矿物量的依据。
常见碎屑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其特征如下:石英碎屑:无色、透明、粒状、无解理,具油脂光泽,硬度=7,大于小刀。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地质学基础班级姓名学号实验小组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级班组年月日《地质学基础》实验指导书陈朝镇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实验一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一)目的要求1.认识矿物的形态和物理物理性质.2.初步学习鉴定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的方法并掌握系统描述矿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以后鉴定矿物打下基础.(二)课前准备1.预习:矿物的概念。
矿物的单体形态和集合形态。
矿物的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和其他性质。
附录一相关内容。
2.用具:条痕板,小刀,摩氏硬度计,放大镜,手磁铁,稀盐酸,报告纸等。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先由教师讲解肉眼观察与描述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的方法。
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矿物标本,矿物形态、颜色、光泽和透明度以眼睛观察为主,其他矿物性质除详细观察外,按指定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最后由学生独立观察和描述4块矿物标本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1.矿物的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柱状、针状:石英(具柱面横纹)、电气石、绿柱石、辉锑矿(具晶面纵纹)。
纤维状、放身状:石棉、纤维石膏、红柱石。
板状、片状、鳞片状:石膏、黑钨矿、云母、辉钼矿、鳞片状石墨。
立方体、粒状:黄铁矿(具三组直交的晶面条纹)、橄榄石、石榴子石。
双晶:石膏(接触双晶)、氟石(穿插双晶)、纳长石(聚片双晶)。
晶簇:石英晶簇、方解石晶簇、氟石晶簇。
致密块状:辉铜矿、闪锌矿。
结核和鲕状体:钙结核、鲕状赤铁矿。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沉积岩石学;英文名称:Sedimentary Petrology课程编码:131031学分:5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适应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执笔人:何幼斌审订人:李维锋、胡明毅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沉积岩石学》属于学科基础课。
沉积岩的分布面积很广,大陆表面约有75%的面积被沉积层覆盖,大洋底几乎全部被沉积物和沉积岩所覆盖。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生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鉴别沉积岩的基本技能,学会开展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沉积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进行油区岩相古地理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沉积学的概念(重点);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沉积岩石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6学时)本章重点是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岩的分类。
第一节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来源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风化产物类型,碎屑岩的矿物成熟度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二节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空气、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三节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及其二者关系;正常沉积和事件沉积的概念及关系第四节沉积期后变化沉积后作用概念、基本类型、特征及其阶段划分第五节沉积岩的分类第三章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6学时)本章重点是层理、波痕第一节绪论研究沉积岩构造和颜色的意义,沉积构造分类第二节物理成因的构造流动成因的构造、侵蚀成因的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的构造第三节化学成因的构造结晶构造、压溶构造、结核第四节生物成因的构造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植物根痕第五节沉积岩的颜色第四章陆源碎屑岩(10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碎屑岩的成分与结构、砂岩分类第一节碎屑的物质成分碎屑物质(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化学沉淀物质;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第二节碎屑岩的结构碎屑岩的结构组分(碎屑颗粒、杂基、化学胶结物、孔隙)的概念及各结构组分的特点;碎屑岩的胶结类型、颗粒支撑性质;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概念及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三节砾岩和角砾岩砾岩的一般特征,砾岩的分类,砾岩主要成因类型的特点,砾岩研究方法和意义第四节砂岩及粉砂岩砂岩的一般特征,砂岩的分类,各类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环境,通过砂岩资料研究物源区构造背景,粉砂岩的一般特征及粉砂岩的成因第五节粘土岩粘土岩的一般特征,粘土岩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第五章火山碎屑岩(1学时)火山碎屑岩的概念及岩石的一般特征,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各主要岩石类型的特征,火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第六章碳酸盐岩(8学时)本章重点是与难点: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石灰岩的分类、白云岩的生成机理第一节碳酸盐岩概论碳酸盐岩岩石学研究新进展,碳酸盐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组分特点,碳酸盐岩的构造和颜色。
实验名称:岩石观察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岩石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3. 掌握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实验时间:2023年2月24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器材:1. 岩石样品:花岗岩、页岩、石灰岩、砂岩、火山岩2. 显微镜3. 实验记录本4. 岩石样本夹5. 砂纸6. 烧杯7. 稀盐酸实验步骤:1. 观察岩石样品的宏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硬度等。
2. 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如矿物成分、晶体形态等。
3. 用砂纸对岩石样品进行打磨,观察其物理性质,如磨痕、断裂面等。
4. 将岩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其化学反应,如气泡产生、颜色变化等。
5.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实验结果:1. 宏观观察:- 花岗岩:颜色为灰色,质地坚硬,具有明显的块状结构。
- 页岩:颜色为黑色,质地较软,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 石灰岩:颜色为白色,质地较软,具有明显的颗粒状结构。
- 砂岩:颜色为黄色,质地坚硬,具有明显的颗粒状结构。
- 火山岩:颜色为黑色,质地坚硬,具有明显的气孔结构。
2. 显微镜观察:-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晶体形态明显。
- 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晶体形态不明显。
- 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晶体形态明显。
- 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晶体形态明显。
- 火山岩:主要由火山玻璃和火山矿物组成,晶体形态不明显。
3. 物理性质观察:- 花岗岩:磨痕不明显,断裂面呈块状。
- 页岩:磨痕明显,断裂面呈层状。
- 石灰岩:磨痕不明显,断裂面呈颗粒状。
- 砂岩:磨痕明显,断裂面呈颗粒状。
- 火山岩:磨痕不明显,断裂面呈气孔状。
4. 化学反应观察:- 花岗岩:与稀盐酸反应不剧烈,无明显气泡产生。
- 页岩:与稀盐酸反应不剧烈,无明显气泡产生。
- 石灰岩:与稀盐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 砂岩:与稀盐酸反应不剧烈,无明显气泡产生。
岩屑描述实例一、泥岩类描述顺序:颜色主次、质地、硬度、造浆程度、含有物。
二、煤层描述顺序:颜色,质地,光泽,染手程度,含有物,可燃性三、页岩类描述顺序:颜色,质地,页理发育情况,含有物,可燃性(碳质页岩),荧光性(油页岩)。
四、膏盐岩类泥膏岩:以灰白色或浅灰白色为主,局部泥质含量重者呈浅褐色或浅褐灰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1~3%),泥质分布不均,局部富集(岩心可见泥质呈条带状分布);石膏手捻呈粉末状,有滑腻感,性软。
岩屑呈团块状。
五、砂岩类描述顺序:颜色主次,砂粒成分(矿物、岩屑或岩块----砾石,含砾或砾状砂岩要估计砾石的百分含量)、结构、分选、磨圆、胶结物及胶结程度;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性描述。
六、砾岩类描述顺序:砾石及胶结物颜色在3种以上,应描述主要颜色、次要颜色、少量、微量颜色;砾石成分(三大类岩块)、结构、直径、外形、分选、磨圆,充填物成分、充填物结构、含量,胶结物成分及胶结程度;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性描述。
七、碳酸盐岩类按标准规定的顺序:颜色、矿物成分、结构、含有物、物理性质、构造、成岩后生作用、孔隙缝洞、含油气情况。
八、火山岩类安山岩:红褐色为主,部分浅褐色(蚀变后多呈褐色、绿色及灰白色)。
肉眼可见斑晶矿物,通常以斜长石、角闪石、辉石为主,少量黑云母。
斑状玻璃质结构。
常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气孔,气孔发育者可见熔渣构造,气孔被碳酸盐、硅质、绿泥石充填后则为杏仁构造。
性硬、脆,致密。
岩屑呈碎块状。
凝灰岩(火山碎屑岩):以灰白色为主,少量灰色。
成分属玻屑为主的火山灰。
凝灰结构,疏松多孔,粗糙感明显。
岩屑呈豆状。
玄武岩1:黑色、灰黑色为主,局部可见暗红及暗绿色。
肉眼可见的斑晶矿物有辉石、斜长石及褐红色伊丁石(由橄榄石变化)。
斑状隐晶质结构。
常见气孔和杏仁构造,杏仁石常为方解石、绿泥石、斜长石、蛋白石、玉髓等。
性硬。
岩屑多呈碎块状,少量片状。
玄武岩2:即蚀变玄武岩,现场极易与泥岩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