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28.44 KB
- 文档页数:10
《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读后感(通用2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篇1——“君黄舞,玉环飞燕皆尘土“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一代明主李隆基对已逝爱妃的思念,如深秋浓雾久久挥散不去。
孰不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也许天生丽质的杨家女——玉环自己也不曾想到会“一朝选在君王侧”。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在勾心斗角,明争暗夺的深宫后院,她艳压群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其美貌的写照。
古来君王,几不好色?对这位绝世佳人,李隆基自然宠爱有加。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不仅如此,古往今来,多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杨玉环的得宠使杨家人直摇扶上,一路高升。
白居易形容之“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这般厚待无疑让很多人既羡慕又眼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反生女”,由此可见,杨玉环在后宫所承思泽之程度。
但世事难测,命运的航帆不会总是长风破浪。
“九重城阙烟尘土,千乘万骑西南行”,在乱世之中,红颜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面对国家危难,为了振奋军心历史上演了一幕“君王掩面救不得,因看血泪相和流”的悲剧。
绝世佳人香消玉殒,落得“花钿委地无人收”的悲惨境地,而最后得到了不是世人的同情与怜悯,却是“红颜涡水”的千古骂名。
今读玉环,不禁生出“自古红颜多薄命”的感慨。
历史上成为牺牲品的女人又何止玉环一人啊?陈圆圆,李师师不都是吗?在歌舞升平的年代,她们是君王的爱妃,一旦国家陷入危难,她们便成了战争的“祸端”,君王弃之如敝帚,百姓视之如灾星。
天堂与地狱的巨大落差摧残不了她们美丽的容颜,却在她们的心灵留下一声深深的疤——难以翕合。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导语】下面是作者整理的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共1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个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
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
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抔黄土掩风流。
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何以为堪?!“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钢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又包含了怎样的不舍与无奈。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
不愧为千古名句!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
边塞军士与门前闺人执着的守望,高堂明镜额前已为风所缭乱的白发都化作滴滴泪水,却如潮流奔涌狂号,在历史与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
《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越长圆。
”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哀!!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本文作者持爱情说。
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为人民所传诵。
但是,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
《长恨歌》到底表现了什么?是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还是歌颂了玄宗和杨妃坚贞的爱情?还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对这个问题试作一探讨。
一、《长恨歌》的主题是双重的,而且是矛盾的双重主题《长恨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汉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作了形象描绘,又写了“渔阳鼙鼓”动地而起后,玄宗西逃,杨妃半路惨死马嵬坡的戏剧性转折,写出了一个乐到极处而瞬间破灭的爱情悲剧,写玄宗失去杨妃后的悲悲切切,写他派遣方士四处寻找杨妃的亡魂,终于找到已化作太真仙人的杨妃,然后全力渲染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方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奢逸纵色,荒淫误国进行了十分尖锐的讽喻揭露,另一方面对于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场悲剧牺牲者的玄宗和杨妃二人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把这段宫闱艳史美化为真挚爱情的颂歌。
为什么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到答案。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
“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白居易长恨歌《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我似乎总是在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例如:电影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事件评论等等。
难道我是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谈耳。
《长恨歌》,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从朋友处借来已有半年之久。
迟迟没有读起来,是因为这小说开头过于怪异,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讲上海的琐碎,没有丁点儿故事情节,直到有时间耐着性子读下去才发觉它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整个小说开始的几个小章节里,作者用尽绣花针般的笔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琐碎来了个淋漓尽致的展示。
这展示还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电子显微镜来看的展示。
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个女人,作者以这女人身上的一个毛孔为基本出发点,向读者做一种让人感觉深入骨髓后再无法深入的介绍。
王安忆只是白描,光这白描就已经让人觉得势不可挡,喘不过气。
渐渐的故事才在旧上海农堂里的诸多琐碎中蔓延开来。
《长》觉得是个悲剧,电影版的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悲剧的调调。
上海的农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爱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挥之不散。
《花样年华》就是例证。
《长》写的是爱情还是一个女人?似乎两者本是不可分离的,写爱情离不开女人,写女人不写爱情也塑造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女人。
王琦瑶的悲剧是由于过于依赖的爱情造成的。
虽然她看起来总是特别的独立,可这独立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可依靠的爱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诞生的。
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随一波又一波人的离开,自己的生活内容一茬接一茬的改变。
王琦瑶凭借选美一举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轨迹也就由此确定,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
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
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
其实,之后的遇见都事偶然,无论对方是谁,彼此发生怎样的纠缠都只是在转折点之后,走上另一条路之后必然发生的事情当中的一个偶然。
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
《长恨歌》:历史与情感的交织《长恨歌》不仅是一首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动人爱情故事的叙事诗,更是一幅描绘唐朝盛衰的历史画卷。
白居易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将这段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赋予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唐明皇,作为一代帝王,他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紧密相连。
诗中描述了他对杨贵妃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超越了帝王的身份和权力的束缚。
而杨贵妃,以其天生丽质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帝王的宠爱。
然而,正是这种宠爱,使得她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诗中不仅仅是对两人情感的描绘,更是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映。
从繁华的宫廷生活,到安史之乱的爆发,再到帝王的无奈和悔恨,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
而在这其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反思的对象。
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手法,使得这段历史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入刻画,展现了唐明皇的无奈和悔恨,以及杨贵妃的坚贞和柔情。
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此外,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仅是对人物命运的衬托,更是对历史背景的呼应。
在这种氛围下,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人物的无奈。
总的来说,《长恨歌》不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叙事诗,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艺术作品。
它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情感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2)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
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
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恶。
”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
”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
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1“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几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它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片段。
我和爸爸妈妈在一次旅游的时候,看到了“连理枝”,接触到了《长恨歌》。
静心拜读,感受字里行间的美,掩卷遐想,思绪万千......那是明皇的眼泪,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这是一座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这一条漫卷的青丝带。
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
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扮,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
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烟云。
夜与硝烟永远停在了那一刻,一切都成为了明皇与那位绝代佳人的陪衬......明明几朝前,你还踏着轻盈曼妙的舞姿,带着浪漫的回眸一笑,轻巧的来到帝王身边,大唐宫殿的红毯上留下只属于你的香味,这让帝王手中的御笔颤抖,掉落。
或许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音符。
雄伟的金殿,大国端庄的气韵,却也抵不住她那轻盈的舞姿,与那回眸的一笑。
可现在呢?金殿仍在,可是却再没有了她的倩影。
跟着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宫阙中,有明皇,有霓裳羽衣,而你,一代佳人儿在那场浮华以后离吾而去,从此阴阳两隔.......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笑曰:“历史似乎并非为柔媚所主,如若并非有这柔媚的佳人儿,明皇本身也是在坠落的。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品。
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2这恨是老电影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写成一首长恨的歌。
我读白居易的《长恨歌》10级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4班郭钜滔A.内容提要:1.作者介绍2.《长恨歌》创作原由及笔者观点3.分析文章,解析意思B. 论文正文字数:1932字‘C:论文编写时间:2010/12/26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论文正文:《长恨歌》是白居易著名的代表作,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杨贵妃被赐死是756年的事情)。
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作者没有拘泥于历史真实,而主要是根据传说,构思出一个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婉转悲戚而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历代传诵不衰。
在歌颂他们的爱情和对他们爱情悲剧的同情之外,也有对他们早先逸乐误国的讽刺,感染力强,艺术表现力丰富,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艺术成就众口一词,深得赞誉,而对诗歌的主题,历史有争议,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其一为爱情主题。
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
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
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
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本论文作者持双重主题说,这是因为作者以“情”作为主旋律,又在文章中牵扯着政治上的起伏波动,用情感与政治来渲染这段爱情的悲剧。
这段爱情,虽然期间极乐,但是结果却是一种悲剧,对于唐明皇,断送了江山断送了美人!对于杨贵妃,断送了爱情断送了生命!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长恨歌》读后感字作文《长恨歌》读后感2000字作文《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虽没有中国四大名著那般名扬中外,却也是享誉古今的不朽之作。
唐玄忠和杨贵妃的情悲剧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流传,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教训也劝诫后人要引以为戒。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感染和吸引着千百年来的读者,更是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为它讴歌,每个人独特的见解也形成了不同的主题说,因此《长恨歌》的主题便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经常讨论的,总结下来有“政治讽喻说”,“赞颂爱情说”,“双重主题说”。
每种主题都有其独特的见解,但在我再一次细读这篇《长恨歌》后,我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更偏于政治讽喻说,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写作风格,史书记载,国家影响等四个方面来细细品味。
从历史背景来看,《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在写此诗时白居易35岁,据说是他和陈鸿、王质夫三人在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谈论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时有感而作。
乐天在公元808年任左拾遗,任职期间,为报皇帝知遇之恩,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
在《长恨歌》中说到:“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然而从历史文献上我们得知,杨贵妃于开元二十二年嫁与寿王李瑁,婚后的两人恩爱,甜美异常,并非是“一朝选在君王侧”,作者这样写,表面上看似是在轻描淡写杨玉环成为贵妃,实则是在讽喻唐明皇夺儿媳有违道德,荒淫误国,才有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也有劝谏君王的意味,由此来看,《长恨歌》的主题也是政治讽喻说。
从写作风格来看,白居易的诗总的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而《长恨歌》便是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虽为感伤诗,但并不影响它其中的讽刺意味。
白居易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长恨歌读书心得范文
《长恨歌》是一部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的长篇
小说。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对于爱情、权力和人性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对于爱情的描写让我深受触动。
唐玄宗和杨贵妃
之间的爱情是那样的激情而又悲壮,他们为了爱情不惜一切,最终
却被权力和宫廷斗争所摧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爱情虽然美好,但也需要理智和选择。
爱情不应该成为一切,而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小说中对于权力的描写也让我深思。
唐玄宗身为皇帝,
拥有无尽的权力,但却因为爱情而失去了一切。
权力虽然可以让人
得到荣华富贵,但也会让人失去自我和爱情。
这让我认识到,权力
并不是一切,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不要被权力所蒙蔽。
最后,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
在宫廷斗争和权力的腐蚀下,人性变得扭曲和丑陋。
唐玄宗和杨贵
妃原本纯真的爱情被宫廷的勾心斗角所摧毁,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脆弱而又坚韧的。
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
的原则和信念,不被外界所左右。
通过阅读《长恨歌》,我对于爱情、权力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读后感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恨歌》读后感1很长一段时间内,王安忆的《长恨歌》都让我难以释怀。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三四年代的旧上海。
王瑶琦因摄影师的极力推介,成为“沪上名媛”。
后来,她又得到可以做她父亲的将军张仪良的心仪,摇身变为上海知名的“三小姐”。
在张将军遭遇空难后,她又与康明逊偷食梦果,生下女儿薇薇,却把女儿栽脏于萨沙。
正在他进退两难时,她又遇到了了可以做儿子的“老克腊”的垂青和钟情。
但最后被见利忘义的“长脚”杀害。
这故事虽说有上海弄堂的悠远、少女闺阁的温馨、白鸽般的纯洁和邬桥的杜朴,但终究因故事的平淡、苍白和单薄而失去了一些吸引力。
小说开篇就用密不透风的散文化语言和近20页的版面去描绘上海的弄堂、闺阁和街衢,而不描写半个人物,这分明是作家在卖弄文采。
这难以读动的语言让小说走入了死胡同,也让小说失去了可读性的趣味性,像一个“长篇化”的散文,这舍本求末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
像这“机械化”一篇篇散文的衔接,读来让人感觉怎么都像在读一篇散文,而不是在读一篇小说,这还叫小说么?小说中。
除了王瑶琦一个从一而终的人物外,其它的人物都是半道杀出又中途退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而且,小说的叙述方式就像一个又一个镜头的剪接、叠加,还夹杂着摇晃和断裂。
这电影记录片式的跳跃和蒙太奇式的回复加大了阅读的难度。
分散、淡化并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使之趋于平淡,没有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让人找不到故事的高潮。
而且,小说描写的尽是一些开麦拉、照相和跳舞等小女儿情态之类的妇性话题,显得不够大器和大度。
用《长恨歌》作书名,作家显然用心良苦,可惜的是,她从唐代诗人白居易那里借来了题目,却借不来白诗的艺术张力,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
在这虚拟化的故事中,王瑶琦的爱情悲剧无疑是作家“长恨”的理由,其实这只是当时旧上海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和“她”那随波逐流与破罐破摔的爱情观冲撞和磨合的必然,也是“她”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交相作用的结果。
白居易长恨歌500字读后感第一篇嘿,朋友们!我刚读完白居易的《长恨歌》,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这诗里的杨贵妃,那可真是美到让人窒息。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就这一句,我仿佛都能看到她那勾人的眼神和迷人的笑容,能把皇帝迷得七荤八素的,得美成啥样呀!可这爱情啊,开头有多甜,结局就有多惨。
安史之乱一来,啥都乱了套。
杨贵妃香消玉殒,皇帝那是肝肠寸断。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皇帝找爱人找得好苦哟,看得我都跟着揪心。
不过呢,想想也是,在那种大环境下,个人的命运哪能由自己说了算。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一场绚烂的烟花,绽放的时候美极了,可消失得也太快。
读完这首诗,我就在想,爱情这东西有时候真的很无奈。
就算是贵为皇帝和贵妃,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的爱情故事还是让人感叹不已,流传千古。
第二篇亲人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白居易《长恨歌》的感受哈!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白居易的文笔给惊艳到了。
那描写,简直绝了!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写得那叫一个缠绵悱恻。
你看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得是多美的画面啊!唐玄宗对她的宠爱也是没谁了,要啥给啥。
我觉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讲爱情,也是在讲命运的无常。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其实在命运面前,我们都很渺小。
不过,就算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可那种深深的眷恋和思念,还是让人觉得很美好。
也许,不完美的结局才更让人难以忘怀吧!第三篇哈喽呀,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读《长恨歌》的那些事儿!这诗一开头,我就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相遇给吸引住了。
那爱情的火花噼里啪啦的,挡都挡不住。
杨贵妃的美,在白居易笔下简直活灵活现。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可一旦出现在众人面前,那就是惊艳全场。
他们一起赏花赏月,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可谁能想到,这幸福的日子会突然结束。
战争爆发,一切都变得乱糟糟的。
杨贵妃的死,真的是太让人心疼了。
唐玄宗后来到处寻找她的魂魄,那份执着和深情,让我感动得稀里哗啦。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按照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赏析指导”,就这一章的学习重点,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赏析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重点进行实例分析。
“自主赏析”,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其设计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发兴趣。
《长恨歌》是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除课下注释外,课后还有详细的鉴赏说明。
怎么教,从哪个角度切入,教到什么程度,都是教学应该考虑的问题。
笔者最后决定抓住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训练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完《长恨歌》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反思: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
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
”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4、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白居易长恨歌阅读感想600字白居易长恨歌阅读感想600字(优选3篇)当赏看完一本名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此刻,最重要的阅读感想怎能落下来!那麼你能写读后感吗?下边是我帮大伙儿梳理的白居易长恨歌阅读感想600字(优选3篇),仅作参考,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白居易长恨歌阅读感想600字1 《长恨歌》写了唐高宗与杨玉环中间的爱情悲剧。
这首诗在在讥讽唐明皇由于重色而误了国家大事的另外,也赞美了大家感情的真心实意和专一。
文章开头便说,“重色思倾国倾城”,做为执政天地的皇上,并不是重视贤能,只是找寻佳人,那样是办不到大事儿的,这也是全部不幸的根本原因。
“回首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色调”,杨玉环拥有欣然天成的漂亮体态,不可以自甘淹没;机会来临的那一天,被挑到君主身旁。
她回眸一笑,就长出万般妩媚动人、万般羞涩,主要表现出杨妃的绝对妖艳与风情万种。
她有星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颜,皇上十分宠溺她,从今以后,君主从此不上上朝听政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举兵叛变,不计其数的车子坐骑保卫着皇上逃到西北。
从“千乘万骑西北行”看得出来,此次逃跑十分的匆忙。
“翠华摇一摇行复止”主要表现出人浮于事,预兆着不幸将要发生。
纵然逃跑的速率十分慢,唐高宗也未曾离去杨玉环。
最后战士背叛,六军没发,规定规定处决杨玉环,是愤于唐高宗痴迷女色,千古罪人,玄宗只能将她勒杀。
头顶的花钿一件一件爆出地面上,没有人捡取;在其中有宝贵的翠翅、金雀,也有玉搔头。
一代君主,应对此状,只有掩脸痛哭流涕,却无法挽回;回首垂青,忍不住辛酸泪沟通交流。
“救不可”,并不是不愿意救,只是救不上,是唐高宗的无奈与无可奈何。
马嵬坡下,杨妃埋葬之处,空有荒芜的土壤,从此见不上美丽的人的容貌。
从黄埃懒散到蜀山派菁菁,从驻跸细雨到骏逸重归,从白日到夜晚,从春天到秋季,随处触物伤情,时刻触景生情,从各个领域不断3D渲染诗里主角的千辛万苦追求完美和追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简直至爱之情。
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这首诗的作者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诗人呢,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
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篇1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面上,一位身着官服的人站在画舫上,看着“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完全陶醉在春日江南的婀娜当中……我眼中的白居易,这么多情,这般陶醉。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人间美景的化身。
我喜欢他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细心发现和对美好春天的悉心欣赏,喜欢他那“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的深情感叹和对人生的黯然神伤。
我更喜欢他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大火无法烧尽那小草的生命,春风吹来,那生命的绿色又重新铺满大地,无论是古老的荒路,还是荒废的古城,在荒路瓦砾间都有它亮丽的身影。
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见了青春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丽。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
她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叶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
读了白居易的诗,使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枝熬寒凌雪、不屈于官场腐朽的红梅。
他虽然是朝廷命官,但爱憎分明,敢于直抒己见,利用诗歌直抒胸臆,讽刺和鞭挞贪官污吏,揭露朝廷的黑暗统治。
他痛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腐朽官吏欺压百姓的强买强卖,他同情“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自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他嘲讽“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昏庸。
人生感悟: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读过《长恨歌》的朋友感觉得到,白居易写着写着写跑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分明就是讽刺批判。
到了后来,白居易居然爱情至上,“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这段乱伦的荒唐事写成了千古绝唱爱情悲歌。
写《长恨歌》之前,白居易写过一首《长相思》,记述了自己的悲情初恋。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我们可以看出,结尾处这些诗句,已经有点《长恨歌》的味道了。
“诗言志,歌永言”,在李、杨情殇的背后,是白居易在缅怀自己的刻骨真爱,他把自己爱而不得愤慨哀怨的感情融进了《长恨歌》。
想起一首歌《我们说好的》。
最初只看到歌词,凄美的文字道尽了冷酷的现实。
第一次听,是在电话里。
我们说好决不放开相互牵的手,可现实说光有爱还不够;我们说好就算分开一样做朋友,时间说我们从此不可能再问候;我们说好一起老去看细水长流,却将会成为别人的某某朋友略带沙哑的声音动情地一遍遍吟唱。
他在遥远的地方,“真的。
我想牵着你的手,直到白发苍苍,我们一起老去,看细水长流”。
我不语,泪水慢慢涌了出来,挂满脸颊。
哪一段爱情不是开始得很美丽,美丽到我们认定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起看天外云卷云舒,夕阳下细水长流。
渐渐长大,我们明白了,仅仅有爱,真的不够。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美丽的爱情有时不堪一击。
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一个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
后来家乡发生战乱,他随母亲搬到了父亲白季庚任官地安徽宿县。
邻居是个生意人,他们家有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叫湘灵,两个小伙伴趣味相投,“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不知不觉间,他们慢慢长大,爱情的种子已经在彼此心中生根发芽。
十九岁时,白居易写了一首《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情人眼里出西施,湘灵的美丽容貌和悦耳嗓音是天上的仙女也比不了的。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长恨歌是白居易一首现实主义诗歌。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欢迎阅读。
长恨歌原文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宋词丁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阑通:栏;飘飘一作:飘飖)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一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
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
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
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
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
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
《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二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代唐,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实的。
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
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三《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
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
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
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
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
华清池:在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南的骊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宫,以温泉闻名。
凝脂:比喻人的皮肤洁白光润。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是形影不离。
接着作者又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
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
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
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情欲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
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效果与平民大不相同了。
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
所以我们评论帝王的爱情一定不要离开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效果。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
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后,接着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又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伥难再述。
”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
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
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
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
鼓:军中使用的乐器。
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
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开元中来自西凉。
据说唐明皇曾亲自对它进行过加工润色,并为之制作歌辞。
杨贵妃进宫后,善为此舞。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九重城阙:指首都。
皇帝的宫庭有九道门,故称皇宫曰九重。
烟尘:指敌警。
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唐明皇等离长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
翠华:指皇帝的仪仗。
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地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
六军:古称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唐明皇的卫队。
不发:不再继续前进,这里即指兵变。
当时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
花、翠翘、金雀钗、玉搔头:都是杨贵妃头上的饰物。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