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植物的生产与环境 第八章 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
- 格式:ppt
- 大小:6.42 MB
- 文档页数:14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物体的全部生命过程,既存在它内部生命活动的矛盾,又存在它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一个辩证的统一整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就是这些矛盾作用下的结果。
生物有机体发展的内因充满着各种矛盾,同化和异化则是基本矛盾,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
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外因也是一个复杂的外部矛盾的总体,既有不同的外界自然因子如土壤、气候、地形地势等与生物有机体的矛盾,又有外界人为因素如农业措施,社会经济条件条件等与其生育的矛盾,外部矛盾是生物体发展的条件,它和内部矛盾一起,影响生物体发展的进程,参与决定生物体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因子。
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是地域性和季节性都很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所谓时,实际是指气象条件,说明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推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显著特点。
3、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六)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就其最主要的作用而言是产生光合效应、热效应和光的形态效应。
气象与农业关系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它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这門科学的目的,首先是用来防止水、旱,风、冻等自然灾害;其次是揭示气候资源,以供人类应用于生产建设;并进一步利用所腮谶到的规律来控制自然、改造自然。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从来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风调雨顺,庄稼就可丰收;天时不利,就会减产。
这道理是很明显的。
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最重要的气象要素是光、热和水分。
光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植物才能从碳中制造出有机物质来。
植物生长地的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很大,因为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植物才能生活得好。
此外,每一种植物又都有一个最高和最低温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植物就不能发育;甚至会死亡。
当然土壤中含有足量的水分,也是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土壤中没有水分,植物就不能够生长和发育。
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好环,也不单是和一个气象要素有关系,而是受各种气象要素的影响。
例如,温度适中井有足够的日光,才有利于小麦赭实、器官发育和大粒种子的形成,收成才会好;不然就会影响产量。
所以,气象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第一章: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1.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
1.2 分析不同植物对生长条件的适应性和需求。
1.3 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优化植物生长。
第二章:土壤的类型与性质2.1 介绍土壤的类型,包括砂土、壤土、黏土等。
2.2 分析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
2.3 探讨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改良土壤的方法。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3.1 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2 探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3.3 分析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4.1 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4.2 探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4.3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5.1 介绍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包括病菌、害虫等。
5.2 分析植物病虫害的症状及其识别方法。
5.3 探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第六章:植物的繁殖方式6.1 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6.2 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6.3 探讨人工繁殖方法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第七章:农业生产技术7.1 解释农业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7.2 探讨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灌溉、除草等环节。
7.3 分析农业生产技术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第八章: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8.1 介绍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包括旱灾、洪灾、冻害等。
8.2 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8.3 探讨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及其应用。
第九章: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9.1 了解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9.2 分析农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9.3 探讨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解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目录绪论2第1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5----24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25----32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32----46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47----53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54----58第6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59----64第7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65----78第8章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79----84绪论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过程: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二、新授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主要研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生长环境:介绍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植物生长与土壤: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包括土壤的质地、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土壤管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3. 植物养分需求与施肥技术:介绍植物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以及合理施肥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有机肥和化学肥的选择和使用。
4. 植物病虫害防治:介绍常见的植物病虫害的分类、特征和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5. 植物栽培管理技术:介绍植物生产的常用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处理、定植、修剪、疏果、追肥、灌溉等方面的内容。
6. 植物生产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介绍植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侵蚀、水资源浪费、能源消耗等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措施。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中的内容,具体的课件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一)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
教学内容
1.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介绍
2.植物生产需要的环境要素
3.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4.植物生产中的环境调控
教学准备
1.电脑和投影仪
2.PPT软件或其他展示工具
3.考试卷与答案
4.教学笔记和教材
教学目标
1.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2.掌握植物生产所需的环境要素
3.了解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4.掌握植物生产中的环境调控方法
设计说明
本课件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
1.引入:引发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
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植物生产中的环境
要素。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并讨论解决方案。
4.环境调控:介绍植物生产中的环境调控方法,如温室种植、光照
调控等。
5.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重点
知识点。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改进之处是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或实地考察,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