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识人用人之道》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67
管理者如何识人用人 ?摘要: 管理的核心在于识人、用人。
识人是用人的基础,用人是识人的目的。
用人必先识人,知人方能善任。
只有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才能打造一支时代所呼、事业所需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队伍。
关键词: 辨别人才;考察人才;培养人才引言管理的核心是什么?管理的核心在于识人、用人,把人用对了用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管理问题。
不会用人,人才迟早会离开。
比如说,钱赚够了,在你这待着没意思了;有更好的平台,更赏识他的领导,钱差不多的情况下,一样会离你而去。
那么,管理者应当如何识人、用人呢?一、辨别人才在辨别人才方面,以下四点可以帮助管理者快速识别和发现人才:1.听其言、识其志在人才还没有被发现之前,他们平时说话往往就会不经意间抒发自己的志向,这个时候他们表达出来的就是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平时说话绝对可以看出来,有志向的人的见识、眼界、态度、谈吐等等,一看便知。
2.观其行、别其求一个人有什么追求,从他的日常行为就可以看出来。
上班时间他是怎么工作的,下班时间他是如何度过的,一个人有没有追求,是装不来的,一个人有没有上进心,从工作质量就可以看出来。
3.析其异、辨其才是人才,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开会时只会随声附和,领导面前只会当应声虫,发表讲话、同事聊天,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也没点过于常人的才艺和兴趣爱好,是不是人才,就不用多说了。
4.闻其誉、察其性衡量一个人怎么样,不光要看他怎么说怎么做,还要看看周围人对他的评价。
如果调查一下周围的同事对他的看法,听到的都是赞扬的声音,这样的人才,一定要大胆任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二、考察人才通过上述四招辨别了人才之后,还得仔细考察一番,可从以下九个方面来考察人才:1.远使之而观其忠适当疏远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忠诚度。
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是变得满腹牢骚,还是起了谋逆之心。
提高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与水平一、管理者的识人用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认为:有贤而不知,—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可见,选贤任能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也是成功领导者的重要标志。
领导者的识人艺术识人是领导用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了解一个人,才有可能正确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因此,领导者必须掌握正确的识人方法,善于识别人。
识别人才,要从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其中“德”居首位,是人才的灵魂,是其他四者之本;“识”具有决定性作用;“才”是必备条件;“学”是智能方面的基础要素;体是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德、识、才、学、体五位一体,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领导者的识人方法领导者的识人方法很多,诸葛亮的“察人七法”见解独到,值得借鉴。
(一)“闻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其辨别能力有个《似是而非》的小品讲的是;一个人去吃早点,他要了一碗豆浆,店家把豆浆端来,他又改要米粥。
喝完米粥,他拒绝付钱。
店家问及缘由.他说米粥是刚才那碗豆浆换来的,物物交换,何须付钱?“可刚才那碗豆浆你也没付线呀!”店家说。
“那碗豆浆我喝了吗?没喝我为什么要付钱。
”店家楞了。
生活中常有这种事发生。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为了鼓励人们多用汽车,少运动,曾经说过:“运动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是个健康的人,就不要运动;如果你生了病,就更不应该运动了。
英美烟草公司为了证明吸烟不影响人的健康,组织了数十位化学家和医学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是:“吸烟不仅对身体无害,而且有助于思考,可以说,没有香烟,就没有爱因斯坦的成功和丘吉尔将军的胜利,就没有人类今天的文明。
”似是而非的道理,其实比“无理”更可怕,它试图掩盖真相,还试图扭曲真理。
通过这些似是而非道理的论辩,可以看一个人判别是非的能力。
(二)穷之以辞辨观其变。
同他反复讨论同一个问题,看其辨才和应变能力三国时期,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诸葛亮、鲁肃同住周瑜处,共商破曹大计。
管理精髓识人用人1、人才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人是最宝贵的。
一个企业发展的好不好,关键是看它有没有人才,留不留的住人才,管理员工不是让员工消极地、被动的适应企业的发展而是根据每个员工的能力、特点和水平,把他们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
2、权利充分下放(用人不疑)授权与单纯的分派任务要区分开来,分派任务只是让下属照你的吩咐去做,他是被动的。
而授权则是把整个事情委托给他,同时交付足够的权利让他做必要的决定。
授权的要诀在新人。
不要干预过多,除非有严重错误需要及时纠正。
不要苦心竭虑的想弄清楚每个人的工作,只要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工作条件。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项目的主人就够了。
3、安心授权(疑人不用)高明的授权方法是既要下放一定的权利给员工,又不能给她们以下重视的感觉,既要检查督促员工的工作,又不能让员工感到有名无权。
要做到防止放任所要带来的弊病和害处。
4、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不能因某人在某个行业的名气地位就认为他能做好另一专业的工作。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人尽其才。
不能一旦下属不听话就认为桀骜不驯,就要打压,这是一个误区;关键是把人才用到合适的地方,合适的岗位上,也就是人才要与职位;与工作匹配,因才利导,才能使人才价值最大化。
5、宽容对人才三国故事中,曹操鸟巢却粮之后,把袁绍打得大败。
曹军在打扫战场时,从袁绍丢弃的图书、车仗、金帛中,捡出书信一束,这些书信全是曹营里的人暗中与袁绍相通的书信。
当时曹操左右的人向曹操建议“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
”然而,曹操此时的认识与众不同,他说:“当绍之强,孤一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遇事名人把这些书信,付之一炬,一概不予追查。
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曹操虽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但袁绍还占大片地盘。
刘表、刘备,及江东的孙权都在待机而动。
在此需要用人的情况下,如果抓住这些人的辫子不放,不利用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力量加强。
此外,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暗中与袁绍相通的并非一人,而是有一批人。
管人用人识人读后感读完关于管人用人识人的相关内容,心中颇有感触。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企业管理、团队协作,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如何有效地管人、用人、识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管人的艺术,并非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要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制度和规则。
一个好的管理者,应当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制度和规则是保障团队正常运转的基石,能够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行为准则。
然而,制度不应是死板的教条,而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管理者在执行制度时,要做到公正公平,不偏不倚,这样才能让团队成员信服。
同时,管理者也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制度。
如果管理者自己都不能遵守规则,又如何能要求他人呢?用人是一门大学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如何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就需要管理者对团队成员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他们的技能、性格、兴趣爱好等。
例如,对于性格外向、善于沟通的人,可以安排他们从事外联、销售等工作;而对于性格内向、心思缜密的人,则更适合从事财务、数据分析等工作。
用人时,还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员工的潜力。
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当前的能力不足就否定他,而要给他提供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一个优秀的团队,应当是一个能够让成员不断进步和提升的团队。
识人则是管人和用人的基础。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人,才能做到有效地管理和合理地使用。
识人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仅凭第一印象或短暂的接触就下结论。
要通过观察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处理问题的方式、与他人的合作等方面来全面了解其能力和性格特点。
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评价和意见,但不可完全依赖他人的看法,要有自己的判断。
在识人时,还需警惕一些表面现象和伪装。
有些人可能在面试或初期表现得非常出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真实的一面才会逐渐暴露。
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的人工作积极主动,充满热情;有的人则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分辨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识人用人管人读后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企业和团队的人员管理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问,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在日常的工作中,如何识人、用人和管人,也成为了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这方面,一本名为“识人用人管人”的书籍,相信将对我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首先,书中讲述了许多有关人格和性格的知识,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体内在的微妙变化和每个人的独特之处。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人的行为和语言来判断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这对于招聘和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最后,书中介绍的管理方法和技巧,让我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有了更多的方案和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识人用人管人”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对于企业管理者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企业中,招聘和培养人才是保持竞争力的基础,对人才的管理和激励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人才的分类和培养,从而更好地实现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人才。
同时,这本书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同样重要。
在职场上,如何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如何让上级发现自己的实力,是每一个职场人士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职场上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技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获取更好的职场机会。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也做了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例如,书中提到了“组织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即在企业内部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和分工,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能。
而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可以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来实现人员间的良好互动和协作,从而实现协同效应,达成更加理想的工作目标。
此外,我还发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沟通和有效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而现在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表达”这个方面,会有很多人投入钱财在自我修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提高表达能力,达成人际交往的理想状态。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识人用人管人”所体现的核心理念之一,即通过人际交往和社交联谊来更好地理解互相的需求和目标,从而实现高效的双方合作和发展。
识人用人,管理的奥妙——《道德经》第27章真正有能力的人,他的能力往往是隐藏的,需要我们用心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也不要被一个人的表象所迷惑。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读: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善于;辙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瑕,瑕疵;谪,批评,指责;筹策,古代用作计算的器具。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不会发生错误而受人指责;善于计算的,用不着计算的器具。
这里要注意的是“善言”,并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是少说话,言多必失,如何才能“无瑕谪”?只有少说话,会说话。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闭,关闭;关楗,门闩,横的叫关,竖的叫楗,楗,销子,插在门闩上;结,捆绑;约,指用绳捆住。
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和插销,也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捆绑,也不能解开。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救物,是物尽其用的意思,那么救人,就是人尽其才;袭,覆盖;袭明:内藏智慧聪明。
因此,圣人常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师,老师;资,借鉴。
“善人”与“不善人”,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好人和不好的人,这也是浅层次的意思;另一方面,善,就是善于,那么善人,就是指有一技之长的人,不善人,就是没有这项技能的人;结合上文“救物”,即物尽其用,和“救人”即人尽其才,我这里采用第二层意思。
所以,有技能的人,是没有技能的人的老师;没有技能的人,可以作为有技能的人的借鉴。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贵,贵重,尊重;智,聪明;迷,糊涂;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