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解释原则合同法第12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
- 格式:ppt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16
《合同法》第125条的内容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订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条合同目的与依据a. 本合同旨在明确甲方与乙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保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b. 本合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c. 双方应严格遵守本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共同维护合同关系的稳定。
第二条合作内容与范围a. 甲方委托乙方进行某项业务,具体内容如下:① 乙方负责提供相关技术支持;② 乙方负责提供相关服务;③ 乙方负责提供相关产品;b. 乙方应按照甲方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述业务。
c. 双方应就合作内容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双方对合作范围达成一致。
第三条甲方权利与义务a.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约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服务和产品。
b. 甲方应按照约定支付乙方报酬。
c. 甲方应配合乙方完成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
d. 甲方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利用乙方提供的技术、服务和产品从事违法活动。
第四条乙方权利与义务a. 乙方应按照约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服务和产品。
b. 乙方应保证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和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c. 乙方应保守甲方商业秘密,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
d. 乙方应按照甲方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
第五条报酬与支付方式a. 甲方应按照约定支付乙方报酬,具体金额及支付方式如下:① 报酬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支付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甲方应在合同约定的支付期限内支付报酬。
2023最新合同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五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第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
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十一条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第十二条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第十三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第十四条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有利于投标人解释原则有利解释原则,又称“疑义利益解释原则”,起源于罗马法“有疑义应为表意者不利益之解释”的规则,意为当保险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就保险格式条款发生争议时,应当作出不利于保险人而有利于保险相对人的解释。
该原则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所推崇,影响较为广泛,我国《合同法》及《保险法》也有相关的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保险法》第30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
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目的(1)保险合同是由保险人预先拟定好条款,投保人根本不参与条款的制定,也更无法决定合同的内容及形式,同时,由于各保险人提供的保险条款相同或相近,使投保人在选择订约对象上受到了实际限制,因此投保人面对此种情形惟有全部接受或拒绝。
实际上契约自由已流于形式,投保人选择对象、订约内容的自由完全被剥夺,因此当保险合同中用语有疑义时,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
(2)保险是一个特殊行业,经营的是风险业务,通过概率论的科学方法,测定事故发生的比例(即概率),算定持有同样保单投保人应分担的风险,从而将风险在大量的保单持有人中分散开来,保险单充满了保险术语,专业化、技术性很强,且文字冗长复杂、晦涩难懂,以至于在“杰拉德诉保险公司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看了保险单后也表示“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我被难倒了……”,“我对保险合同的内容有一半不懂”,更不用说一般没有保险知识的投保人了,因此面对保险人滥用保险术语,在保险条款中大量使用晦涩或模糊含混的文字时,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
(3)在保险合同关系中,投保人和保险人地位悬殊:保险人处于交易强势,经济力量雄厚,掌握完全主动,有较强能力承担风险,同时具有保险业的专业知识,经验丰富,但是仍拟定了大量的免责条款,对自己的责任加以限制或免除;而投保人处于交易弱势,力量单薄,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缺乏保险方面专业知识和经验,根本无力与保险人抗衡,因此只能自愿不自愿地接受或屈从于保险人提供的保险条款,不得已而接受了保险人规定的各种合同风险。
1.本活动最终解释权从文学角度看,“最终解释权”意思就是,最后的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的权力。
其中“最终”是指最后、末了,再没有回旋余地。
“解释”是指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
从法律角度来讲,“‘最终解释权’是一个涵盖多领域的比较复杂的概念,包括司法最终解释权、学术最终解释权、行政最终解释权以及民间最终解释权等。
”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并没有对本文所提到的对商品促销广告中的“最终解释权”这一概念作出明确解释,而我国学术界对它也没有比较明确界定。
“最终解释权”条款按照《合同法》相关规定属于格式合同条款。
为了防止对格式条款的滥用,《合同法》第40条明确规定,格式合同中,提供格式条款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此外,2006年7月13日商务部第7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零售商促销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
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为真实、明确的答复。
第二十条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第二十一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
第二十四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2.”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已被认定为无效条款,请问影如何修改1、可以直接删除此条,不作为格式合同的约定项。
有关不利解释原则
【原创版】
目录
1.不利解释原则的定义和含义
2.不利解释原则的起源和发展
3.不利解释原则在我国的适用情况
4.不利解释原则的具体应用案例
5.不利解释原则的优缺点分析
正文
【不利解释原则的定义和含义】
不利解释原则,又称“不利法律解释原则”或“不利解释规则”,是指在法律解释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种解释原则。
即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存在模糊、歧义或者不清晰时,应当优先选择对法律条文制定者或适用者不利的解释,以保障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不利解释原则的起源和发展】
不利解释原则起源于罗马法,是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之一。
后来,该原则被欧洲各国普遍接受,并逐渐成为国际通行的法律解释原则。
如今,不利解释原则已经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不利解释原则在我国的适用情况】
我国《立法法》和《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不利解释原则。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也积极采纳不利解释原则,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不利解释原则的具体应用案例】
例如,在某合同纠纷案中,合同条款中关于违约金的规定存在歧义。
根据不利解释原则,法院选择了对违约方不利的解释,判定违约方应支付违约金。
【不利解释原则的优缺点分析】
不利解释原则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解决法律条文模糊、歧义等问题,保障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然而,不利解释原则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即可能导致法律解释的不确定性和司法裁量的任意性。
什么叫合同的解释我们在拟定合同或者签订合同的时候经常会有相关的解释,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合同的解释吗?这对于双⽅来说都需要了解清楚,才能利于合同的签订,以免发⽣⼀些合同⽅⾯的纠纷。
对于这这个问题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叫合同的解释合同解释是指阐明合同条款的含义,从⽽确定当事⼈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的活动。
1、关于合同解释的主体。
合同解释的主体有⼴义和狭义之分,⼴义的合同解释主体为任何⼈。
当事⼈、诉讼代理⼈、公证⼈、鉴证⼈员、证⼈、鉴定⼈、法官、仲裁员、学者都可以从不同的⾓度对合同进⾏解释。
狭义合同解释的主体,仅指对合同及其相关资料所作的具有法律拘束⼒的解释的受理合同纠纷的法院或仲裁机构。
狭义合同解释主体对合同进⾏的解释具有强制执⾏的法律拘束⼒,是制作调解书、判决书和仲裁裁决书的重要依据之⼀。
2、关于合同解释的客体。
合同解释的客体既包括发⽣争议的合同中使⽤的语⾔⽂字,还包括没有争议的合同⽂字。
根据(合同法)第125条规定,在解释合同时,不仅要考虑合同所使⽤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的,还要考虑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原则,才能公正地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合同⽂本采⽤两种以上⽂字订⽴并约定具有同等效⼒的,对各⽂本使⽤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
各⽂本使⽤的词句不⼀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的予以解释。
相关知识:合同免责条款怎么解释免责条款的解释基本上也适⽤合同解释原则。
但有下列特别解释原则:(⼀)免责条款不得违反合同主要⽬的;(⼆)不得将“免责条款之合意”视为“⾃⽢冒险”;(三)⾮为企业合理化经营所必需的免责条款应从严规制;(四)限制解释原则在免责条款上的具体化:1、免责条款未指明是免除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时,解释为只免除违约责任。
2、在条款利⽤⼈可能负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的情况下,如果免责条款未指明所免除的责任是否包括过错责任时,从不利于条款制作⼈解释的原则出发,只解释为免除⽆过错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09〕5号,2009年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已于2009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为了正确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解释:一、合同的订立第一条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人民法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标的和数量的,一般应当认定合同成立。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当事人达不成协议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第二条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请求悬赏人支付报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但悬赏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第四条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合同约定的签订地与实际签字或者盖章地点不符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约定的签订地为合同签订地;合同没有约定签订地,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地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最后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签订地。
第五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六条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对格式条款中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内容,在合同订立时采用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格式条款予以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符合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所称“采取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