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的整体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时期划分,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晚清时期”。
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进行组织,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各个时期的基本史实和重要历史事件;2.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3.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册教材包括四个单元,共14课。
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从隋唐时期的繁荣到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再到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晚清时期的近代化探索。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包括第1课“隋唐统一与创制”和第2课“唐代的制度创新与文化繁荣”,共6课内容;2.第二单元“宋元时期”:包括第3课“宋代的制度变革与科技文化”和第4课“元代的民族融合与统一中国”,共5课内容;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包括第5课“明代的政治演变与社会动荡”和第6课“清代的政治统治与社会变革”,共4课内容;4.第四单元“晚清时期”:包括第7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第8课“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共5课内容。
四、教学方法与建议针对本册教材的特点,建议教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图表教学法:利用历史图表、地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3.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和分析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
本文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进行分析。
该教材共包含
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主题。
单元一:大秦帝国
本单元介绍了大秦帝国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通过研究,学生
们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帝国,并且理解其对中国历
史的影响。
单元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本单元探索了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的特点和贡献。
学生们将了
解古希腊城邦制度、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罗马法律制度等重要内容。
单元三:与古代印度
本单元介绍了的起源、传播和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学生们将
深入了解的核心思想,以及印度古代社会的结构和制度。
单元四:与阿拉伯帝国
本单元讲述了的创立和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学生们将研究到的
基本教义和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单元五:中国古代科技
本单元探索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贡献。
学生们将了解中国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以及其他重要
科技创新。
单元六:日本和东南亚古代国家
本单元介绍了日本和东南亚古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学生们将
了解到日本古代的山姆拉人、倭寇以及东南亚的古代国家如暹罗等。
通过对以上各单元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七年级下学期
的历史教材所涵盖的内容,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并理解各个历史
事件和主题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苏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一、南北朝时期概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其特点是南北政权的对峙与文化的交融。
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将了解到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感受这一时期历史演进的脉络。
二、隋唐时期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教材将重点介绍隋唐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唐宋文化高峰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教材将带领学生领略唐宋文化的魅力,通过文学作品、艺术成就和思想贡献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战国统一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但充满变革的时期,最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教材将分析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变革、文化交融等背景因素,为理解秦朝统一提供历史依据。
五、教材结构与内容本册教材按照历史时期划分章节,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既有基础知识的讲解,也有拓展阅读的材料,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历史学习体验。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建议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如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七、教材评价与反思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评价和反思。
针对教材的不足之处,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
八、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与要求:1.掌握南北朝、隋唐、唐宋等时期的基本历史知识和重要事件;2.理解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夏朝建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这一单元共包括五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孔子、孙武、老子、百家争鸣。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限,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和诸多历史人物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孔子、孙武、老子等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思想观点的宽容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孔子、孙武、老子等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理解,孔子、孙武、老子等历史人物思想的内涵,百家争鸣的各种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引出本单元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孔子、孙武、老子等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整体结构清晰,以时间顺序为主线,按照历史时期的发展顺序编排内容。
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章节,包括概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整体结构合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掌握各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差异,能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本册教材包括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知识点包括各时期的历史年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成果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四、教材难易程度本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中,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解释和说明,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一些探究性问题和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五、图表和图片分析本册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些图表和图片包括历史地图、政治制度图解、文物照片等。
通过图表和图片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细节和背景,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作业和活动设计本册教材设计了丰富的作业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实践能力。
作业形式多样,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活动则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如历史剧表演、历史人物采访等。
这些作业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师用书的使用建议教师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书。
本册教材的教师用书包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建议,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和方法、教学评估等。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分析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构清晰,以时间顺序为主线,按照历史时期组织内容。
教材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下设若干课,每课内容由引言、正文、图片、图表等组成。
这样的结构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基本史实。
二、教学目标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历史人物、事件和文物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在中国历史方面,主要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涉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物等。
在世界历史方面,主要介绍了古代文明、中世纪历史和近现代历史等,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演变。
四、教学方法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等。
讲解法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讨论法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图示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方面。
课堂表现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作业主要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考试则是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检测。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历史意识培养分析本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历史人物、事件和文物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尊重史实、理性思考。
七、实践活动设计分析本册教材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制作历史图表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材分析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材进行分析,探讨其内容及教学特点。
教材概述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历史。
教材内容包括了先秦时期、两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特点1. 学科融合:该教材注重通过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文学、地理、艺术等,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
2. 多元化阐释:教材中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阐释,如故事化描述、人物传记、图片展示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提高信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
3. 批判思维培养: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 知识与实践结合:教材注重将历史知识与实践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提升研究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优势1. 全面且系统性: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具备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2. 线索清晰:教材内容结构清晰,线索明确,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脉络,提高研究效果。
3. 知识准确性:教材所提供的历史知识准确可靠,经过权威历史学家的研究和考证,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可信赖。
教材改进建议1. 适应多元化需求:在设计教材时,应更多考虑学生的多元需求,兼顾文化差异和研究风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2. 引入互动方式:教材可以增加互动元素,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主动研究。
3. 增加联动性:教材中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资源和现实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增强研究的联动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全面,教学特点鲜明,具备一定的优势。
但在面对多元需求和互动学习的趋势下,仍有改进的空间。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教材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特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的结构清晰,通常包含各个历史时期的主题单元,每个单元下再细分具体的课题,形成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
教材特点上,注重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因果关系的解析,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史实,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具体要求包括记忆重要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概念、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等。
三、学生状况与教学策略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材还提供了一定的弹性空间,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难度和深度。
四、知识内容与难点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其中,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如封建社会的演变、民族关系的处理等,可能构成教学难点。
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通常会配备相应的解释和插图,辅助学生理解。
五、图文设计与可读性教材在图文设计上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插图丰富多样,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场景和人物。
文字表述上,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确保学生能够顺畅阅读并获取有效信息。
六、知识活动与趣味性教材中通常会设置一些知识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插入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趣闻轶事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思想性与政治性作为历史教材,本册内容蕴含了一定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八、科学性与知识性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原则,确保所介绍的历史知识准确无误。
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中国历史是华夏大地各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
中华文明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于现代社会,绵延五千年不断延续发展,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的文明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李艳红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共3个单元、25节正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
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
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
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
(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
(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
(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
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
(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
日本有人希望三、教学重点。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其中以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
第2课贞观之治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二子目服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
第3课“开元盛世”这一课有两个子目:“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教材的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只以小字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从整个隋唐阶段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
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
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5课“和同为一家”本课有三个子目,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其余为选学内容。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关系”。
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内容包括:“雕版印刷”“诗坛”“赵州桥”。
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书法和绘画”、“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
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
(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
(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
(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时段: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
2.南宋与金对峙。
3.元朝大一统局面。
二、主要特点: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
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
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
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波罗到中国。
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5)从程度上讲是发散型的、放射型的。
(6)碰撞中给人民带来苦难,(11-13世纪,欧洲有十字军东征,有蒙古军的西征)在交融中促进了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发展。
(7)宋元时期是秦汉以来中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显示了中国的魅力,对世界文化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世界上优秀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华文明。
三、教学重点。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介绍了宋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原因,后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1)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2)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以秦岭—淮河这一自然分水岭为界,分成东西南北四方。
(3)自远古至西晋,由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因此,北方超过南方。
(4)南移开始于三国时期。
(奠定基础)(5)发展于唐代中后期。
(6)稳定于宋朝(南宋时南方超过北方);从走向看,是一条不平衡的对称线: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离对称轴线越远,经济则越落后,靠轴线越近,则经济越发展。
这是历史运动的结果。
(7)清朝前期,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至南方。
(8)原因:(9)主要表现:(10)延续到现今。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课程标准: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第12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课程标准: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程标准: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课程标准: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时段:1368——1840年(472年历史)。
明朝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
二、特点为什么以“巩固”与“危机”来概括?以往,我们常常用“封建主义的衰落”来说明。
从社会发展史角度,往往以社会制度的变化来定性的。
本次课程标准是从中国文明史角度来分析的,意在全面展现中国文明发展的全貌。
从“繁盛”“危机”两个方面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总体特点,实际上也是想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巩固同时,又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从文明的发展而言,它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积累越来越多,所以达到了“繁盛”时期。
从社会发展而言,文明的发展中也可能出现“危机”。
所谓“危机”是指这个社会已潜伏着很多危险的因素。
任何社会都会产生危机。
因此,明清时期的危机早就存在,尤其是在与西方各国相比较时,面临着西方的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挑战,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缓慢发展的生产技术,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缺乏活力的统治机制,更显现了它的落后,于是,这种潜在的危险也就酿成了社会的全面危机。
三、教学重点。
(分五大专题、板块讲述,打破课文顺序)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的加强,“明清帝国的更替”“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其中以皇权高度膨胀为重点。
中外友好交往与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这部分内容包括:“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
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这些斗争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在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性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平定准葛尔部、回部贵族叛乱”,“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说明了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刚柔并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