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阐述中国革命(即太平天国起义)性质和意义的文章。
写于1853年5月20日,原文以社论形式载于1853年6月14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3794号。
中译文曾收入1938年武汉中国出版社出版的《马恩论中国》,译者方乃宜,同年又收入上海珠林书店出版的杨克斋编的《中国问题评论集》。
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9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19世纪40—50年代,经历1848年革命后的欧洲进入发展期。
而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中国则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太平天国起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先后发表了10篇关于中国问题的评论,揭露西方列强对华鸦片贸易的实质,评价中国社会变迁以及中国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客观的历史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揭露了资本主义强国对华战争的侵略本质和血腥暴行,深切同情、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科学评析中国农民起义及其对欧洲革命的重要影响,预言了欧洲不远将来的工业危机以及政治动荡。
其主要内容和观点有:第一,揭露英国鸦片输入对中国的祸害,谴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马克思指出,英国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入超地位将万恶的鸦片引入中国,不仅使英国迅速成为中英贸易的出超国,掠夺了大量白银,而且毒害了中国人民,腐蚀了清王朝的统治。
同时,鸦片输入也打破了中国的外界隔绝状态,促进了旧中国的解体。
第二,剖析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正确评价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坚持内外矛盾对立统一的视角,对中国的农民起义做了科学的分析评判,指出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欧洲列强的侵略是引起中国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认为“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并指出持续十多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发展成为推翻清王朝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具有反侵略的正义性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三,阐述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预言中国革命必将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根据欧洲情况,针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总结出来的。
中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极为不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必须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中国的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理论活动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
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通过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其运用过程,其精髓是实事求是。
而当我们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无论是以解放思想为精髓的邓小平理论,还是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思想,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难发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形成都是基于对于中国现实情况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同时这些都可以在毛泽东思想中找到它们的应有之义,即实事求是。
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根据欧洲情况,针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总结出来的。
中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极为不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必须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中国的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理论活动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
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
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李大钊(1926.5)马克思批评当代历史事实的论文,是无产阶级研究马克思的人们绝好的材料的宝藏。
我们现在要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就中国现在的民族革命运动寻求一个显明的分析,最好是一读马克思当时关于中国革命的论文。
从此我们不仅可以得到他的公式,我们更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应用他的研究的方法,以解剖那赤裸裸的历史事实,整理那粗生的材料,最后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
前年莫斯科无产阶级政治论坛,曾有一度勃兴了研究中国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的狂热,拉狄克在“真理报”上发表论文,谓太平天国的变乱,恰当马克思生存的年代,何以偏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找不出关于此事的评论?近者美国出版的“工人月刊”载有马克思“中国及欧洲的革命”一文,这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足见马克思的著作,还有很多埋没在图书馆的故纸堆中的,真是可惜!马克思这篇论文是一八六二年八月在“纽约日报”发表的。
原来马克思充该报的外国通信员,是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二年的事。
而太平天国的年代恰恰是由一八五○年至一八六四年,正与马克思在“纽约日报”上发表论文的年代相值。
这一篇论文说明,太平天国的变乱实为大英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第一次中国国民革命的大运动,并且指出中国的革命将要影响于英国,经由英国影响于欧洲的关系。
这实在值得我们的注意研究,尤其在中国国民革命运动普遍全国、英国发生空前未有的大罢工的今日。
以下便是马克思论文的译述:“一个探求支配人类运动原理的深玄的想象家,惯称两端相接的法则,为支配自然界奥秘的原则。
在他看来,俗谚所云…两极相遇‟者,在人生的每一方面都是一个伟大而有力的真理。
这一个原理,哲学家用之可以执简驭繁,如同天文家用Kepler的法则或Newton的伟大的发见(引力的法则)一样。
两极相遇是否是那样一个普遍的原则,姑勿深论。
而此原则之显明的表现,是可以在中国革命似将影响于所谓文明世界的结果看得出来的。
说欧洲人民的未来暴动,和他们的为共和的自由与政府的经济的未来运动,其系于现所经历于此天朝帝国者将远胜于现存的任何其他政治原因,抑且胜于俄罗斯的威胁,以及从而发生的全欧战争之似有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到中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他们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产生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初创阶段、二国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立。
1. 初创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初创阶段主要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
他们在著作《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 二国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俄国和德国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两个重要发展中心。
列宁在俄国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同时,在德国,马克思主义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在政治、经济和哲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3.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立在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斯大林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对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理论。
这些理论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证明了它不仅适用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21世纪的世界。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教案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作用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产物,最初是在欧洲地区传播的。
随着近代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走向全球。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00年代至1920年代,主要是在留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传播。
第二阶段是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鼓动。
第三阶段是1949年之后,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不仅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发展路线和指导方向。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以及实现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基本所依。
中国革命在20世纪初的前半个世纪中,经过多次失败和挫折,思想理论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剥削压迫,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人民群众革命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人民群众革命的思想武器,指导了人民群众进行持久的革命斗争。
这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中国革命胜利后,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闭关锁国马克思在1853年所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曾有下列意见: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
[i]马克思还认为,清朝实行对外闭关自守政策,不仅有着地理上和文化(人种)上的原因,同时还有着满清贵族统治全国的政治原因:仇视外国人,把他们逐出国境,这在过去仅仅是出于中国地理上、人种上的原因,只是在满洲鞑靼人征服了全国以后才形成一种政治制度。
欧洲各国从十七世纪末为了与中国通商而互相竞争,它们之间的剧烈纠纷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满洲人实行这样的排外政策,这是毫无疑义的。
可是,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
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
[ii] 在上述文字中,马克思对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做了两个方面的认定,一是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具有闭关性,二是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排外性。
而正是这种对外国人的排斥性决定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闭关自守性。
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自五十年代以来,基本上被我国学术界的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人们表述中国历史清朝对外关系内容的主流意见,即: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前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政策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二、我国学者对于马克思关于清朝闭关政策观点的补充或否定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虽然接受,但自80年代以来围绕着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闭关问题也有很多讨论。
1979年,戴逸以其敏锐的学术灵感,率先著文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一文。
他认为,清朝统治者在与西方国家的早期接触中,曾经采取了闭关政策。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一方面限制中国人民出海贸易,或在外国侨居,禁止许多种货物出口;另一方面,对来华的外国人也作了种种苛细而不必要的限制和防范。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
然而,它却在20世纪的东方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49年中国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东方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一种制度和世界体系的东方社会主义,引领了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
然而,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百年来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巨大的争论和分歧,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它们之间分歧的线索,分析它们争论的理论焦点和主要根源,并基于此探讨21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对话与互动的可能性,以寻求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走出低谷、蓬勃发展的前景。
一、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分歧和发展格局自20世纪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西方,由于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社会民主主义在世纪初开始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轨道,通过改良主义制度化于资本主义。
而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除了两次大战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之外,在战后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其影响已日渐式微。
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共产党在西方主要大国已成为非主流政党。
但是,191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文中加引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一个狭义的学派,而不是指西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下文同。
--作者注。
)的崛起。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盛行一时、并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达到巅峰之后,现已风光不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新社会运动”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旗下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目前在西方思想界有一席之地。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西方的这些变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
概言之,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取得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也基本没有出现导致根本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规模群众性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将世界历史发展和社会革命视为一种客观规律,追求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实践经验及时代意义等方面全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是在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形成的。
当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始终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境地。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二、基本原理1.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的存在导致了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新兴阶级,通过革命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其获得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
马克思主义主张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消除剥削与压迫。
3.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实现了无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科学社会主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实践经验1.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实践中的指导性作用,为世界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2. 中国革命: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剥削的双重压迫。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
3. 第三世界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对第三世界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的学说,它从19世纪开始在欧洲兴起,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历史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变社会、消除压迫的社会主义理想。
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历了独特的历史,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基础,而且在中国自身的解释和运用中也产生了自己的特色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期。
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交织并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革命和思想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社会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引入,离不开一批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比如胡适、陈独秀等人。
他们历经艰辛,经过多方面活动,相继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入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扮演了领导地位。
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负责马克思主义的翻译、解说和扩散,另一方面组织和号召群众走向革命,通过武装斗争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共产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
其间,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逐渐成为新中国的领导性政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开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新政策,开启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
自此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进入了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运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在中国的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均有深入的实践应用。
马克思眼中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斗争的最高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特别是马克思在致力于欧洲大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同时,热切关注着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所发生的这件大事,并撰写了不少相关论述,表达了自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和观点。
1853年5月20日,马克思撰写了专论中国问题的第一篇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由《纽约每日论坛报》作为社论发表,热情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
1856年10月17日,马克思在《欧洲的金融危机》中,又一次称“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起义”、“强大的革命”。
1858年9月10日的《中英条约》中,他再次强调了太平天国是“中国革命”的说法。
但是,1862年,马克思根据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给英国公使普鲁斯的信的内容撰写了《中国记事》,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文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国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
”文章中还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性的苗头。
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在文章中对太平天国给予了批判和指责。
马克思在前后不同的时间段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态度上和认识上发生了根本的逆转,由高度赞扬到批判指责。
为什么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和认识会发生这样大的转变呢?结合当时的历史现状,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太平天国发生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使马克思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从太平天国反封建的角度给予了高度赞扬。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经历了一系列阶段,不断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衍化出丰富而复杂的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学生留学日本、欧洲,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思想。
其中,陈独秀等人通过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掀起了一波波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所吸收并发扬光大。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等革命者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贯彻。
中国党和政府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承和创新,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是一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篇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也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以上就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被誉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开始,探讨其发展的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的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当时欧洲社会的变革和哲学思潮的发展。
1.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马克思在对巴黎公社的研究中,认识到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开始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原理。
2. 哲学思潮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的理论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并将其转化为以物质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下逐渐形成,并在后来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丰富。
1.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阶段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他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矛盾。
同时,马克思也对无产阶级的组织和革命斗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开始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2. 第二国际的兴起第二国际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在德国、法国等地形成了雄厚的势力。
3. 俄国革命与列宁主义俄国革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政策。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并且提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对于帝国主义的分析。
4. 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强调群众的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5.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结合了现实社会的变革和理论的创新,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变革,它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先驱者的努力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事长存的迷信收到了致命的打击。
马克思还以为,清朝实行对外自守政策,不仅有着地理上和文化上的原因,同时还有着满清贵族统治全国的政策原因:
仇视外国人,把他们逐出国境,这在过去仅仅是出生于中地理上、人种上的原因,只是在征服了全国以后才形成一种政治制度。
欧洲各国从十七世纪末为了与中国通往而互相竞争,他们之间的热烈纠纷曾经有力的推动了满洲人实行这样的排外政策,是无意义的。
可是,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国被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
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有任何来往。
马克思对于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做了两方面的认定,一是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具有闭关性。
二是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排外性。
而正是这种排外外国人的排斥性决定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闭关自守性。
马克思的观点,自五十年代以来,基本上被我国学术界的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人们表述中国历史清朝对外关系内容的主流意见。
例如: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前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而闭关政策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世界需要和平,曾几代人共同呼唤过和平,停止战争。
我们也希望,各国友好相处,共创美好明天!!。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19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伟大的家马克思、恩格斯远隔重洋,却时刻关注着被英、美、法、俄等帝国主义侵略、欺凌的中国。
他们以尖锐的笔锋、幽默的文字,无情地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连续发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美、法、俄、日紧跟其后趁火打劫,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事实。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先后撰写了9篇与中国有关的评论,其中马克思写了《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俄国的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鸦片贸易史》《中国和英国的条约》《新的对华战争》《对华贸易》7篇,恩格斯写了《波斯和中国》《俄国在远东的成功》2篇,均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刊发。
这些评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及时向世界人民无情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等从偷运鸦片到制造事端、发动战争、强订条约、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热情颂扬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人民战争;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马克思称赞1839年的虎门销烟是维护1人权的“道德原则”,坚决支持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怒斥英国侵略者“以发财的原则”,贩运鸦片烟危害中国人民,丧尽天良,“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英国殖民主義者蓄意制造的“亚罗号”事件,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揭露事件的来龙去脉,说明“亚罗号”事件是英国侵略者蓄意制造的“期待已久的向广州举行示威的良机”。
他们联络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
可是,英国的报刊“对于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的非法鸦片贸易,经常贿赂中国的官吏使中国政府失去在商品进口方面的合法收入的事情,被骗卖到秘鲁沿岸去充当牛马都不如的奴隶及在古巴的‘契约华工’被杀害的情形,殖民主义者在各通商口岸干出的伤风败俗的事情却保持沉默”。
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认定:对立统—规律是“万应原则”,“这一点可以从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中得到明显的例证”。
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7期·史实考证·fghijkl mZno-!5pqGrst uv王 东 红 1926年,李大钊根据当年1月美国《工人月刊》上所刊载马克思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①及马克斯·贝达赫特(MaxBedacht)的编辑按语,完成了《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一文。
这一马克思首篇“中国”政论②的最早汉文全译文兼评述性文章约6526字,除了4953字的译文外,还有1573字(含对译文的双引号)的评述③。
这篇他晚期少有的译述性文献,自1939年就收入《守常全集》等。
但直到1959年,才得以明确“1926年5月‘政治生活’第76期署名:猎夫”④的初始发表信息,而1984年至今的5个李大钊作品集对该文的收录和注释均存在瑕疵⑤。
对于这一问题,鲜见学界专门探讨⑥,以至于忽略了其在李大钊思想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在此,笔者谨通过考察译文的来源路径、比对译文的不同版本、疏证文章的史实记载等,对该文加以分析。
一、《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中汉译文部分的分析 李大钊在《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中交代译本时曾说:“近者,美国出版的《工人月刊》载有马克思《中国及欧洲的革命》一文……马克思这篇论文是一八六二年八月在《纽约日报》发表的。
原来马克思充该报的外国通信员,是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二年的事,而太平天国的年代恰恰是由一八五 年至一八六四年,正与马克思在《纽约日报》上发表论文的年代相值。
”⑦对此,马思乐仅指出:李大钊“最初在一份美国社会主义期刊上偶然读到了马克思的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重印本。
他立即着手将其译为中文并最终在1926年初发表于北京共产主义杂志《政治生活》”⑧。
而彭泽益则认为:马克思的论文“一九二六年三月重刊于伦敦出版的‘TheLabourMonthly’第八卷第三期中。
前述李大钊的一文中说……美国可能是英国之误”⑨。
实际上,李大钊所说的译文出处并没有错误,但对其发表背景的陈述却有不准确的地方。
我国近代历史人物方耀的功过分析下面关于我国近代历史人物方耀的功过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们喜欢。
摘要:方耀作为我国近代于文治武功多有建树的历史人物, 他修筑炮台、防卫海疆, 重教办学, 广设善堂, 浚江围垦、兴修水利, 打击地方黑恶势力及整顿社会治安, 为抵御外敌入侵, 为潮汕地区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他参与围剿太平军余部要做历史分析, 他建造德安里有案可稽。
评价方耀要摈弃极左思维, 实事求是, 还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方耀; 围剿太平军余部; “办清乡”; 建造德安里;Fang Yao's Administrative and Military AchievementsYAN Shi-chao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ntou UniversityAbstract:Fang Yao was a national hero with many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hievements in modern China.He built batteries, guarded territorial waters, promoted education and set up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on one hand, and fought against local evil forces and suppressed the remnants of Taiping Army on the other.Fang Yao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istance against foreign invasions, cultural constru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n Chaoshan area.His building of the Deanli is documented in the historical archives.Evaluation of Fang Yao must abandon the leftist thinking and rely on historical facts so as to restore him to a lofty historical position.Keyword:Fang Yao; suppressed the remnants of Taiping Army; eliminated evil forces; built the Deanli; research method;方耀为晚清名将, 曾两次出任潮州镇总兵, 官至广东水师提督。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有一位思想极其深刻但又怪诞的研究人类发展原理的思辨哲学家,常常把他所说的两极相联规律赞誉为自然界的基本奥秘之一。
在他看来,“两极相联”这个朴素的谚语是一个伟大而不可移易的适用于生活一切方面的真理,是哲学家所离不开的定理,就像天文学家离不开开普勒的定律或牛顿的伟大发现一样。
“两极相联”是否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原则姑且不论,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却是这个原则的一个明显例证。
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它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
这看来像是一种非常奇怪、非常荒诞的说法,然而,这决不是什么怪论,凡是仔细考察了当前情况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从那时起就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黄金吸引之下迅速地发展起来。
同时,这个帝国的银币——它的血液——也开始流向英属东印度。
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英国和美国向中国输出。
可是从1833年,特别是1840年以来,由中国向印度输出的白银,几乎使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
因此皇帝下诏严禁鸦片贸易,结果引起了比他的诎书更有力的反抗。
除了这些直接的经济后果之外,和私贩鸦片有关的行贿受贿完全腐蚀了中国南方各省的国家官吏。
正如皇帝通常被尊为全中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官吏也都被认为对他们各自的管区维持着这种父权关系。
可是,那些靠纵容私贩鸦片发了大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却逐渐破坏着这一家长制权威——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的各部分间的唯一的精神联系。
存在这种情况的地方,主要正是首先起义的南方各省。
所以几乎不言而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
中国过去几乎不输入英国棉织品,英国毛织品的输入也微不足道,但从1833年对华贸易垄断权由东印度公司手中转到私人商业手中之后,这两种商品的输入便迅速地增加了。
从1840年其它国家特别是我国也开始参加和中国的通商之后,这两项输入增加得更多了。
这种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对本国工业也发生了类似过去对小亚细亚、波斯和印度所发生的那种影响。
中国的纺织业者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之下受到很大的损害,结果社会生活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破坏。
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旧税之外又加新税。
因此,1853年1月5日皇帝在北京下的一道上谕中,就责成武昌、汉阳南方各省督抚减缓捐税,特别是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准额外加征;否则,这道上谕中说,“小民其何以堪?”又说:“......庶几吾民于颠沛困苦之时,不致再受追呼迫切之累。
”这种措辞,这种让步,记得在1848年我们从奥地利这个日耳曼人的中国也同样听到过。
所有这些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的破坏性因素,到1840年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可是现在,当英国引起了中国革命的时候,便发生一个问题,即这场革命将来会对英国并且通过英国对欧洲发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是不难解答的。
我们时常提请读者注意英国的工业自1850年以来空前发展的情况。
在最惊人的繁荣当中,就已不难看出日益迫近的工业危机的明显征兆。
尽管有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发现,尽管人口大量地、史无前例地外流,但是,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事情的话,到一定的时候,市场的扩大仍然会赶不上英国工业的增长,而这种不相适应的情况也将像过去一样,必不可免地要引起新的危机。
这时,如果有一个大市场突然缩小,那么危机的来临必然加速,而目前中国的起义对英国正是会起这种影响。
英国需要开辟新市场或扩大旧市场,这是英国降低茶叶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英国预期,随着茶叶进口量的增加,向中国输出的工业品也一定增加。
在1833年取消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以前,联合王国对中国的年输出总值只有60万英镑,而1836年达到了1326388英镑,1845年增加到2394827英镑,到1852年便达到了300万英镑左右。
从中国输入的茶叶数量在1793年还不超过16067331磅,然而在1845年便达到了50714657磅,1846年是57584561磅,现在已超过6000万磅。
上一季茶叶的采购量从上海的出口统计表上可以看出,至少比前一年增加200万磅。
新增加的这一部分应归因于两种情况:一方面,1851年底市场极不景气,剩下的大量存货被投入1852年的出口;另一方面,在中国,人们一听到英国修改茶叶进口的法律的消息,便把所有可供应的茶叶按提高很多的价格全部投入这个现成的市场。
可是讲到下一季的茶叶采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一点可以从伦敦一家大茶叶公司的下面一段通信中看出:“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
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
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
因此,阿礼国先生同意向中国当局担保,一俟接到东印度公司的期票或其它有信誉的有价证券,便交纳这些关税。
从商业的最近未来这一角度看,金银的缺乏是一个最不利的条件,因为它恰恰是发生在最需要金银的时候。
茶和丝的收购商有了金银才能够到内地去采购,因为采购要预付大量金银,以使生产者能够进行生产......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如不备好资金在四五月间把茶叶购妥,那么,包括红茶绿茶的精品在内的早茶,必然要像到圣诞节还未收割的小麦一样损失掉。
”停泊在中国领海上的英、美、法各国的舰队,肯定不能提供收购茶叶所需的资金,而它们的干涉却能够很容易地造成混乱,使产茶的内地和出口茶叶的海港之间的一切交易中断。
由此看来,收购目前这一季茶叶势必要提高价格——在伦敦投机活动已经开始了,——而要收购下一季茶叶,肯定会缺少大量资金。
问题还不止于此。
中国人虽然也同革命震荡时期的一切人一样,愿意将他们手上全部的大批存货卖给外国人,可是,正像东方人在担心发生大变动时所做的那样,他们也会把他们的茶和丝贮存起来,非付给现金现银是不大肯卖的。
因此,英国就不免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它的主要消费品之一涨价,金银外流,它的棉毛织品的一个重要市场大大缩小。
甚至《经济学家》杂志,这个善于把一切使商业界人心不安的事物化忧为喜的乐观的魔术师,也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千万不可沾沾自喜,以为给我们向中国出口的货物找到了同以前一样大的市场......更可能的是:我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要倒霉,对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的产品的需求量要减少。
”不要忘记,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
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
现在大不列颠到处都在抱怨大部分庄稼情况不好。
关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说:“在英国南部,不但会有许多田地错过各种作物的农时而未播种,而且已经播种的田地有许多看来也会是满地杂草,或者是不利于谷物生长。
在准备种植小麦的阴湿贫瘠的土地上,显然预示着灾荒。
现在,种饲用甜菜的时节可以说已经过去了,而种上的很少;为种植芜菁备田的季节也快要过去,然而种植这一重要作物的必要的准备工作却一点也没有完成......雪和雨严重地阻碍了燕麦的播种。
早播种下去的燕麦很少,而晚播种的燕麦是很难有好收成的......许多地区种畜损失相当大。
”谷物以外的农产品的价格比去年上涨20%、30%、甚至50%。
欧洲大陆的谷物价格比英国涨得更高。
在比利时和荷兰,黑麦价格足足涨了100%,小麦和其它谷物也跟着涨价。
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英国的贸易已经经历了通常商业周期的大部分,所以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这将是一个奇观: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
这些贩卖“秩序”,企图扶持摇摇欲坠的满族王朝的列强恐怕是忘记了:仇视外国人,把他们排除在帝国之外,这在过去仅仅是出于中国地理上、人种上的原因,只是在满族鞑靼人征服了全国以后才形成为一种政治原则。
毫无疑问,17世纪末竞相与中国通商的欧洲各国彼此间的剧烈纷争,有力地助长了满族人实行排外的政策。
可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新的王朝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
出于此种考虑,它那时禁止外国人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要来往只有通过离北京和产茶区很远的一个城市广州。
外国人要做生意,只限同领有政府特许执照从事外贸的行商进行交易。
这是为了阻止它的其余臣民同它所仇视的外国人发生任何联系。
无论如何,在现在这个时候,西方各国政府进行干涉只能使革命更加暴烈,并拖长商业的停滞。
同时,从印度这方面来看还必须指出,印度的英国当局的收入,足足有1/7要靠向中国人出售鸦片,而印度对英国工业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印度的鸦片生产。
不错,中国人不大可能戒吸鸦片,就像德国人不可能戒吸烟草一样。
可是大家都知道,新皇帝颇有意在中国本国种植罂粟和炼制鸦片,显然,这将使印度的鸦片生产、印度的收入以及印度斯坦的商业资源同时受到致命的打击。
虽然利益攸关的各方或许不会马上感觉到这种打击,但它到一定的时候会实实在在地起作用,并且使我们前面预言过的普遍的金融危机尖锐化和长期化。
欧洲从18世纪初以来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事先没发生过商业危机和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