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油脂脱色工艺的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96.98 KB
- 文档页数:3
油脂脱酸工艺流程油脂脱酸是一种常用的油脂精制工艺,其目的是通过去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来改善油脂的品质和稳定性。
油脂脱酸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前处理:将原始的油脂进行去除杂质和净化。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沉淀、过滤和脱水等操作,旨在去除油脂中的悬浮物、水分和其他杂质,提前准备好适合脱酸的原料。
2. 脱酸反应:将净化后的油脂与脱酸剂(如碱或酸)进行反应。
碱脱酸法通常使用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或磷酸盐溶液),而酸脱酸法通常使用酸性溶液(如硫酸或盐酸)。
在反应过程中,游离脂肪酸会与脱酸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相应的盐类或酯类,并从油脂中分离出来。
3. 分离:完成脱酸反应后,需要将油脂中的盐类或酯类与溶剂进行分离。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离心分离、过滤和蒸馏等。
离心分离是将反应液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机进行分离,使油脂与溶剂分成不同的层次。
过滤则是利用滤纸或滤布的过滤性能将油脂和溶剂分离开。
蒸馏则是通过升温使溶剂汽化,从而分离出油脂。
4. 后处理:对分离后的油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提高其品质。
常见的后处理方法包括脱色、脱臭和脱水等。
脱色是通过吸附剂(如活性白土、活性炭等)吸附油脂中的色素和杂质,使油脂变得清澈透明。
脱臭是通过蒸馏和蒸汽中和等方法去除油脂中的异味。
脱水则是通过升温、真空或分子筛等方法去除油脂中的水分。
5. 检测与包装:将经过脱酸的油脂进行品质检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酸价、过氧化值、氯含量和残留溶剂等。
检测合格后,油脂可以进行包装和储存,待销售或下一步加工使用。
总之,油脂脱酸工艺流程从前处理、脱酸反应、分离、后处理到检测与包装,经过多个步骤的处理,最终得到品质优良的油脂产品。
这种工艺流程不仅能提高油脂的稳定性和质量,还可以使油脂更适合用于食品加工和工业用途。
官网地址:油脂的化学脱色法简单介绍!有很多材料和方法都可以脱色,但是符合食品法要求、物美价廉、脱色结果满意的方法不多。
一、还原漂白脱色:相关材料脱色能力差,回色严重,使用后油品中的硫污染无法清除,不可以用于油脂脱色;二、氧化漂白脱色:相关材料脱色差,使用后油品中过氧化值严重超标,最高可达到200多,油脂严重氧化,不可以用于油脂脱色;三、光脱色:光可以对油脂有脱色功能,但时间长,国外有人做过试验,结论是不经济,不可以做为商品生产,没有利用价值;四、活性碳脱色:活性碳脱色效果比较好,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吸附率太大,每公斤活性碳吹干后尚吸附2公斤以上的油脂。
五、活性白土脱色:活性白土对油脂脱色和活性碳的脱色原理是一样的,都属于吸附类的脱色剂,但是它比活性碳的吸附率要小很多,干性油吸附率在25~30%,动物油和硬官网地址:脂类吸附率可达100%,和上述四种材料对比,它是最好的,价格便宜,吸附较活性碳小,所以此前在国内外的油脂行业就选择了活性白土对食用动、植物油脂进行脱色。
补充几个食品脱色法,供参考:(一)热能脱色法热能脱色是利用某些热敏性色素的热变性,通过加热而达到脱色目的的一种脱色方法。
油脂中的某些蛋白质、胶质及磷脂等物质的降解物,在热能作用下脱水变性,于凝析过程中吸附其他色素一并沉降;其他热敏性物质受热分解,这就构成了热能脱色的机制。
热能脱色可于常压或减压下进行,操作温度为140℃左右,色泽退变后即应及时冷却,以减缓油脂的热氧化。
热能脱色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油脂热氧化,往往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过氧化值增高及新色素的产生。
因此,该方法仅限于一些含热敏性色素的低碘值油脂的辅助脱色(棕榈油、椰子油等),而不列为油脂精制的正规工艺。
(二)空气脱色法空气脱色是利用发色基团对氧的不安定性,通过空气氧化色素而脱色的一种方法。
油脂中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由于其结构的极不稳定,易在氧的作用下破坏而退色。
官网地址: 空气脱色的方法当然也存在油脂热氧化副反应,一般仅限用于胡萝卜素含量高的油脂(如棕榈油)的辅助脱色。
典型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学油脂精炼工艺流程--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是我国大宗油脂,其脂肪酸组成均以油酸、亚油酸为主,是人类主要食用油脂,如果油料品质好,制取工艺科学,则其毛油的品质是较好的。
一般游离脂肪酸含量低于1%,经过粗炼即能达到普通食用油的品质,其精制油的精炼工艺也较简单。
两种品级食用油的精炼工艺如下:1.一级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间歇式)操作条件:过滤后的毛油含杂不大于0.2%,水化温度60-65℃,加水量为毛油胶质含量的3~3.5倍,水化搅拌时间30~40分钟,沉降分离时间不少于6小时,干燥温度不低于95℃,操作时极限真空6.6kPa(50mmHg).若有残留溶剂时,根据卓品科技工程师现场经验,脱溶温度160~170℃左右,极限真空为4.0kPa,脱溶时间需要3小时。
2.精制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间歇式脱色脱臭)操作条件:过滤毛油含杂不大于0.2%,碱液浓度16~18Be’,超量碱添加量为理论碱量的10%~25%,有时还先添加油量0.05%~0.20%的磷酸(浓度为85%),脱皂温度70~82℃,洗涤温度95℃左右,软水添加量为油量的10~20%,吸附脱色温度95~98℃,极限真空为4.0~4.7kPa。
脱色温度下的操作时间为20分钟左右,活性白土添加量为油量的2.5~5%,分离白土时的过滤温度不大于70℃。
脱臭温度180℃左右,极限真空为0.67kPa(5mmHg),气提蒸汽通量30~50千克/吨油·小时,脱臭时间’6~7小时,柠檬酸添加量为油量的0.02%(配制成乙醇溶液)在90℃油温时加入,根据卓品科技工程师现场经验,安全过滤温度不高于70℃。
油脂精炼工艺流程--菜籽油菜籽油是世界性的大宗油脂之一,是含芥酸的半干性油类,除低芥酸菜籽油外,其余品种菜籽制得的菜籽油均含有较高的芥酸,含量约占脂肪酸组成的26.3%~57%,高芥酸菜油营养结构不及低芥酸菜油,但特别适合于制造船舶润滑油和轮胎等工业用油。
榨油生产工艺中三去六脱介绍一、三去:去轻、去石、去磁。
去轻:是为了得到更纯的胡麻子作为原料,通过物理比重差异在风力悬浮筛选下去除、比胡麻籽轻的杂质如:粉尘、胡麻皮等去重:通过比重差异,在震动筛上将胡麻籽重的杂质去除。
去磁:利用铁性杂质的磁性原理去除铁性杂质。
“三去”保证产品安全,同时保护生产设备。
二、六脱:脱酸、脱胶、脱色、脱水、脱臭、脱蜡。
我国目前的食用油按国家标准来说有食用一级油、二级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等等。
我公司产品生产工艺属于全精炼(色拉油)生产工艺。
就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消费档次而言,食用油还没有区分出烹调油、凉拌油(色拉油)等,多数地区的饮食习惯,食用油主要是烹调用,即炒菜用,因此主要是烹调油。
近几年来,随着油脂精炼生产线的引进和国产精炼设备的不断成熟,色拉油以及各种企业标准的精炼油产量不断提高,再加上一些厂家的广告效应,有些城市及地区食用油消费逐渐转向色拉油等精制油,这说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追求更精更纯的食品。
但从营养的角度来讲,拿来全精炼油(色拉油)作烹调油,是不是合适,值得探讨。
从化学角度讲,现有绝大多数天然油脂95%以上是由饱和及不饱和程度各异的脂肪酸甘油三酯(甘三酯)组成并伴有少量种类繁多的类脂物质。
这些类脂物主要包括磷脂、游离脂肪酸、甾醇及甾醇酯、维生素、色素、萜烯类、蜡、脂肪醇、烃类等,它们绝大多数对人体有益无害,但仍有些成分及有些油料的油含有毒成分是一定要去除的。
从毛油到色拉油,一般需要经过脱胶(脱磷)、脱酸、脱色、脱臭,有些油品还需脱腊等工序的处理。
经过这些精炼过程之后油脂的主要类脂物成分和其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会发生系列变化。
(一)、脱酸——游离脂肪酸(FFA)油脂中含有游离脂肪酸,主要是由于未熟油料种子中尚未合成为酯的脂肪酸。
油料因受潮、发热受解脂酶作用或存放过程中氧化分解也能产生FFA。
一般未精炼植物油脂中约含有0.5%-5%,受解脂酶分解过的米糠油、棕榈油中FFA可高达到达20%以上。
油脱色技术
油脱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油中的色素、杂质和异味的过程。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油脱色技术:
1. 酸洗:将油加入含有酸性物质的溶液中,酸会与油中的碱性成分反应生成油酸盐,从而去除油中的杂质和异味。
2. 碱炼:将油加入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中,碱会与油中的酸性成分反应生成肥皂,从而去除油中的杂质和异味。
3. 活性炭吸附:将活性炭添加到油中,活性炭具有大孔隙结构和强吸附性,可以吸附油中的色素、杂质和异味物质。
4. 膜分离:利用特殊的膜材料,使得油中的色素、杂质和异味物质可以通过选择性渗透的方式被分离出来。
5. 蒸汽熏蒸:将油暴露在高温蒸汽中,蒸汽可以将油中的挥发性物质挥发掉,从而去除油中的异味。
这些油脱色技术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油脱色处理。
四、脱色1油脂中的色素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有叶绿素(使油脂呈绿色人类胡萝卜素(其中,胡萝卜素使油脂呈红色,叶黄素使油脂呈黄色)。
个别油脂中还有特殊色素,如棉籽油中的棉酚使油脂呈深褐色。
这些油溶性的色素大多是在油脂制取过程中进入油中的,也有一些是在油脂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如叶绿素受高温作用转变成叶绿素红色变体,游离脂肪酸与铁离子作用生成深色的铁皂等。
第二类:有机降解物即品质劣变油籽中的蛋白质、糖类、磷脂等成分的降解产物(一般呈棕褐色),这些有机降解物形成的色素很难用吸附除去。
第三类:色原体在色原体在通常情况下无色,氧化或特定试剂作用会呈现鲜明的颜色。
绝大部分色素都无毒,但会影响油脂的外观。
所以要生产较高等级的油脂产品,如高级烹调油、色拉油、人造奶油的原料油以及某些化妆品原料油等,就必须对油脂进行脱色处理。
2.吸附脱色的作用(1)改善油脂色泽同时,将有利于后续脱臭工序进行,以达到满足最终产品安全和质量要求。
(2)除去碱炼时产生皂粒,防止因吸附剂中金属离子超标或吸附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导致过氧化值、二级氧化产物增加等负面影响。
(3)吸附游离脂肪酸影响:(1)尽管在一定范围内脱色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加深;但过分延长时间,不但褪色幅度会缓慢下降,甚至会使油脂色度回升。
高温下与吸附剂接触油脂随时间延长有可能发生脂肪酸双键共轭化,且油脂会带来异味(漂土味)(2)脱色能脱除一些硫化物、挥发性气体分子,包括过氧化物分解产生挥发性醇、醛、酮,这对改善油脂风味有益。
(3)因吸附剂中金属离子超标或吸附时间过长、温度过高会产生过氧化值、二级氧化产物增加等负面影响3.常用吸附脱色剂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性质?如何选择?天然漂土天然漂土,学名膨润土。
主要组分Al4Si8O20(OH)4(nH2O),还混有少量Ca、Mg、Fe、Na、K等成分;其悬浮液pH为5~6;其结构呈微孔晶体或无定型,比表面积比其他黏土大得多,具有一定活性。
天然漂土(未活化的土)仍在使用,但对于颜色较深或较难处理的油脂,因其脱色系数较低,吸油率较高,逐渐为活性白土所代替。
最全面的食用油脱色剂总结从专业角度出发食用油脱色的方法有四种:吸附脱色(吸附作用),加热脱色(热敏性色素),氧化脱色(对氧不安定的色素),化学试剂脱色(氧化试剂,如H2O2、O3等)。
其中普遍用于生产的是吸附法脱色,这是一种利用某些对色素具有较强选择性吸附作用的物质(吸附剂),在一定条件下吸附油脂中色素及其他杂质的方法。
下面卓品科技工程师就为大家重点介绍下食用油生产中会用到的几类脱色剂。
首先我们来看看理想脱色剂/吸附剂应具备的条件(选择依据)(1)吸附色素的能力强--可以减少吸附剂的用量;(2)选择性吸附色素的作用显著--能大量吸附色素而吸油较少;(3)化学性质稳定--不与油发生化学作用,不使油带上异味;(4)易与油脂分离--具有一定的粒度且不溶于油脂;(5)价廉且供应充足--来源广,价格便宜。
下面我们再整理下各类脱色剂:(1)天然漂土(酸性白土)学名:膨润土主要组分:蒙脱土[Al14Si8O20(OH)4·nH2O]少量Ca、Mg、Fe、Na、K等主要特点:①悬浮液呈酸性(pH5-6);②比表面积较大,具有一定活性;③脱色能力一般(脱色系数较低);④吸油率较高。
(2)活性白土活性白土是以膨润土为原料经酸活化等处理加工成的活性较高的吸附剂,在油脂工业的脱色中应用最广泛。
特点:①悬浮液呈酸性(pH2-5);②比表面积大,活性较高;③脱色能力较强(脱色系数较高);④吸油率较高;⑤会使油脂呈味(白土腥味)。
几种活性白土的规格土别项目原土活性白土德国一般活化(50%H2SO4)美国总挥发物(%)*———20游离水分(%)**13.5 5.5 6.515粒度(%)200目/325目100/9896/76100/9894/75 pH值(10%水溶液)7.1 2.7 2.5—水合二氧化硅(%)1.616.512.6—松密度(t/m3)0.870.590.63—吸油率(干基%)35.753.349.035活性指数———100脱色效率[相对标准:红3.0)]———100过滤速度(ml/min)———45 *927℃下损失量;**105℃下损失量。
废植物油的处理工艺废植物油是指在食品加工和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脂废弃物。
处理废植物油的工艺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物理方法包括沉淀法、离心法、压滤法和蒸发法等;化学方法包括酯化法、水解法、氧化法和脱酸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废植物油处理工艺。
一、沉淀法沉淀法是将废植物油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加入沉淀剂,通过沉淀剂与油中杂质发生反应,形成沉淀,然后对沉淀和上层澄清油进行分离。
沉淀法适用于废植物油中杂质含量较高的情况,但处理效果较差,沉淀剂需频繁更换。
二、酯化法酯化法是将废植物油与甲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酯和甘油。
该方法适用于处理量较小而杂质含量较高的废植物油。
酯化法除了可以处理废植物油,还能够制备生物柴油,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三、水解法水解法是将废植物油与酸性溶液反应,使油脂中的脂肪酸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生成水合硬脂酸盐的沉淀。
水解法处理废植物油的优点是废液浓度低,易于后续处理,但需要加入大量的酸性溶液,对设备材质要求较高。
四、氧化法氧化法是将废植物油加热至一定温度,通过氧气对油中的杂质进行氧化分解。
氧化法可以去除废植物油中的胶质、颜色和气味等有害物质,但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油脂的过度氧化。
五、脱酸法脱酸法是将废植物油加热至一定温度,加入酸性溶液进行酸化反应,然后通过脱酸剂与油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使其沉淀下来。
脱酸法处理废植物油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但需加入大量的酸性溶液,对设备材质要求较高。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废植物油处理工艺,不同的工艺适用于不同杂质含量和处理要求的废植物油。
为了提高处理效果和资源的再利用,可以结合多种工艺进行废植物油的处理,例如先用沉淀法去除大部分杂质,再进行酯化或水解处理,最终得到可再利用的产物。
同时,在废植物油的处理过程中,也要注意环保要求,合理排放废液和废渣,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工艺概述中和段:主要是脱胶脱酸脱水.通过加入电解质磷酸使非亲水磷脂转变成亲水性磷脂胶体并钝化脱除分散相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用碱来中和油脂中存在游离脂肪酸等物质反应生成钠皂成絮凝状物通过离心分离去除. 油中的残皂由硅藻土吸附通过过滤而得到中和油脱色段:主要脱除油中的色素.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白土的吸附性在搅拌器搅拌下使白土与油充分接触最大限度的吸附色素通过过滤机滤去白土和其它杂质而得到脱色油. 脱臭段:主要是脱除油中臭味组分.利用臭味组分和甘三脂的蒸汽压不同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利用汽提原理把臭味组分从油中分离出来中和段工艺流程图毛油→加热→加酸反应→冷却→加碱反应→蒸汽加热→离心分离→硅藻土吸附皂→真空干燥→过滤→中和油P2500→HX2503→MX2504→TK2505→CO2507→MX2508→T2509 →HX2511→CF2512 →TK2514→DR2517→F2691/2/3/4→T2524 中和油→换热加热→白土脱色→过滤→析气→加热→换热→高温加热→终端加热→脱臭→换热→冷却→抛光过滤→成品P2670→E2600→B2610→F2691/2/3/4→F2695/6→D2770→F2791/2→E2701→VHE27 03→E2702→VHE2704→DEO2710A→DEO2710B→VHE2703→E2600→E2706→F27 93/4 1 中和段工艺说明 1.1 加热器用3bar steam将油加热到65-90℃左右获得最佳反应温度。
1.2 混合器通过搅拌器使油和磷酸混合均匀。
1.3 酸反应罐磷酸把油中非水化磷脂转化为亲水磷脂起电解质作用除去磷脂和色素。
1.4 冷却器用冷水冷却油温将油冷却到40-75℃左右避免油温过高。
1.5 混合器通过搅拌器使油和碱混合均匀。
1.6 碱反应罐碱和油反应除去游离脂肪酸形成皂脚。
1.7 离心机离心除去大部分皂脚。
1.8 脱皂罐: 通过硅藻土吸附油中残余的皂。
官网地址:油脂脱色详细介绍纯净的甘油三酸酯在液态时呈无色,在固态时呈白色。
但常见的各种油脂都带有不同的颜色,这缘于油脂中含有数量和品种各不相同的色素。
油脂中的色素有些是天然的,有些是在油料贮藏和制油过程中新生成的。
通常可把它们分成三类:第一类:有机色素主要有叶绿素(使油脂呈绿色)、类胡萝卜素(其中,胡萝卜素使油脂呈红色,叶黄素使油脂呈黄色)。
个别油脂中还有特殊色素,如棉籽油中的棉酚使油脂呈深褐色。
这些油溶性的色素大多是在油脂制取过程中进入油中的,也有一些是在油脂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如叶绿素受高温作用转变成叶绿素红色变体,游离脂肪酸与铁离子作用生成深色的铁皂等。
第二类:有机降解物即品质劣变油籽中的蛋白质、糖类、磷脂等成分的降解产物(一般呈棕褐色),这些有机降解物形成的色素很难用吸附除去。
官网地址:第三类:色原体在色原体在通常情况下无色,氧化或特定试剂作用会呈现鲜明的颜色。
绝大部分色素都无毒,但会影响油脂的外观。
所以要生产较高等级的油脂产品,如高级烹调油、色拉油、人造奶油的原料油以及某些化妆品原料油等,就必须对油脂进行脱色处理。
油脂脱色介绍:油脂脱色的方法很多,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吸附脱色法。
此外还有加热脱色,氧化脱色、化学试剂脱色法等。
事实上,在油脂精炼过程中,油中色素的脱除并不全靠脱色工段,在碱炼、酸炼、氢化、脱臭等工段都有辅助的脱色作用。
碱炼可除去酸性色素,如棉籽油中的棉酚可与烧碱作用,因而碱炼可比较彻底地去除棉酚。
此外,碱炼生成的肥皂可以吸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
但肥皂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如碱炼仅能去除约25%的叶绿素。
所以单靠碱炼脱色是不够的,碱炼后的油脂还要用活性白土进一步的进行脱色处理。
酸炼对去除油脂中黄色和红色较为有效,尤其对于质量较差的油脂效果比较明显。
氢化能破坏可还原色素。
如类胡萝卜素分子内含有大量共轭双键,易氢化,氢化后红、黄色褪去。
叶绿素中也含一定数量共轭和非共轭双键,氢化时部分叶绿素被破坏。
二、溶剂法溶剂脱蜡是在蜡晶析出的油中添加选择性溶剂,然后进行蜡—油分离和溶剂蒸脱的方法。
蜡的分离温度一般要求在30℃以下,而一般油品的黏度在30℃以下增加特别快,无论哪一种分离设备,都因为黏度增加使分离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采用加入溶剂以加速分离,可供工业使用的溶剂有己烷、乙醇、异丙醇、丁酮和乙酸乙酯等。
1. 工业己烷法工业己烷法如图7—2所示,含蜡油由脱酸油罐①用泵P1以3000L/h经换热器H1加热至80℃,泵入高位罐②借位能连续转入结晶塔③1-5,其中塔③1和③3用地下水冷却(其水温约18℃),塔③2、③4和③5用工业水冷却(其水温为6 -10℃),每个塔的出口油温顺次为76℃、56℃、47℃、38℃和22℃。
油脂经过结晶塔历时约10h,然后流人养晶罐④,停留5h,使油温降至20℃,用泵 P2以3000 L/h送入混合器⑤,与溶剂泵P12输入的占油量40%的冷溶剂(18 - 20℃)充分混合后,输入预涂好的真空过滤机⑧分离蜡、油。
制备真空过滤机预涂层时,在预涂调和罐⒃内加入 2m3溶剂和适量硅藻土。
硅藻土分两次加人,先加160kg,然后再陆续加入600kg,搅拌成浆状,浓度控制在25%-30 %,由泵P3经涂浆加热器加热至30℃,喷入真空过滤机的转鼓上,使转鼓上预涂上80毫米厚的硅藻土过滤层,预涂要缓慢进行,每次历时2hr左右,以获得良好的预涂层结构以利蜡—油分离。
真空过滤时,操作压力控制在50kpa左右,转鼓转速 15r/min,以1-1.5mm/h的进刀速度使刮刀刮下蜡层。
滤出的脱蜡油通过接受罐⑥与溶剂气体分离后由泵P4输入混合油贮存罐⑾,经混合油过滤器⒀过滤后,再由泵P10送入混合油蒸发器⒇和汽提塔(23)蒸脱溶剂,蒸发器中混合油浓度控制在 93%- 95 % ,温度为120℃,混合油经汽提后,基本上脱除了溶剂,再经干燥塔(24)脱水干燥后,由泵 P14经冷却器 C3冷却至50℃,进人脱蜡油周转罐(25),经计量槽计量后由泵Pl5送往后续工序。
2013·08唇色暗红心脏不好︐嘴唇泛白营养不良或慢性病︒注:左:改造前右:改造后。
图3改造前后的脱色罐计和改造:2.1设计制作不锈钢多层真空脱色塔根据植物油脱色精炼原理,白土吸附油脂色素脱色,时间控制在30min 比较合适,时间短了白土不能充分吸附油脂色素,时间长了白土还会吸附油脂有效成分。
原脱色塔为保证吸入的白土和油脂之间的充分混合接触,专门设置了由挡油帽和导油斗组成的接触室,在这里油脂捕集负压吸入的白土并和白土接触混合,为减少白土的损失,在真空抽气管路上设置了缓冲罐,将收集到的白土导入脱色塔。
采用预混脱色工艺,白土和油脂已经形成均匀的混悬液后进入脱色塔,这样整个脱色塔的内部空间就可以得到全部利用,为了防止白土因为下沉速度快走短路并控制脱色停留时间,将脱色塔的2层脱色层改造成3层,见图3,在脱色塔的第2层、第3层锥形底与旋转的搅拌轴之间设置密封结合,采用法兰轴套加密封毡相结合的耐油、耐高温的软硬结构,既不能影响轴的转动,又密封住不往下层漏油,确保每层液位混合油不会短路,同时,要保证各层油脂与白土有充分接触时间。
2.2制作不锈钢预混罐预混罐是用于白土在脱色塔外与少量油脂预混合的设备,见图4。
在机械搅拌的作用下,将部分送往脱色塔的油脂抽出与白土混合均匀,由于是常压操作,极大地方便了白土的添加和计量。
2.3设计制作白土计量绞龙原工艺由于白土直接负压入脱色塔,考虑到负压的密封问题,设置的是计量罐,白土是间歇添加到油脂中去的,这样白土与油脂的混合是脉冲式的,存在油脂和白土混合不均匀的问题。
采用预混工艺,白土是在常压情况下和部分脱色油脂混合,可以连续计量,因而设计了白土定量绞龙(见图5),由变频器控制频率来控制白土和油脂的比例,调整极为方便。
进料端为双头不连续螺旋叶,排料端为单头连续螺旋叶,以确保输送白土有一定的推动力和连续性,使白土均匀添加到预混罐中。
3脱色效果为了检验脱色效果,以棉籽油脱色进行试验,对脱色前油样、实验室添加不同比例(1.50%、0%、2.25%、2.50%、2.75%、3.00%、3.25%)脱色剂脱色后油样和工业生产脱色后油样的色泽进行了检验和对比。
菜籽油脱脂工艺流程菜籽油的脱脂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清洗:将菜籽油杂质去除,以确保油品的卫生安全。
清洗可以采用物理清洗或化学清洗的方法。
2. 破碎:将菜籽破碎成适当大小的颗粒,以便后续的榨取工艺。
3. 榨油:采用压榨的方法将菜籽中的油分离出来。
常见的榨油方法有机械冷榨、热榨和溶剂榨取等。
- 机械冷榨:将菜籽放入榨油机中进行压榨,利用机械力分离油和固体渣滓,得到初步的榨油品。
- 热榨:将菜籽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进行压榨,通过加热可以提高榨油效率。
- 溶剂榨取:使用有机溶剂如正己烷、苯、己烷等与菜籽中的油进行萃取,得到溶液后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纯净的油脂。
4. 油水分离:将榨出的油脂与水分进行分离,常见的方法有离心分离、沉淀分离和过滤分离等。
- 离心分离:利用离心力将油与水分离,油脂较轻会集中在上层。
- 沉淀分离:通过静置沉淀,油脂会浮在水面,便于分离。
- 过滤分离:通过过滤器将油与水进行分离,过滤器可以选择不同的孔径以实现分离。
5. 脱色:对油脂进行脱色处理,常见的方法有酸脱色、碱脱色和钙土吸附等。
- 酸脱色:将油脂与酸性物质(如酸性白土)混合,利用酸性物质吸附杂质和色素。
- 碱脱色:将油脂与碱性物质(如碱性白土、活性炭)混合,利用碱性物质吸附杂质和色素。
- 钙土吸附:将油脂与钙土混合,利用钙土的吸附作用去除油中的杂质和色素。
6. 去酸:若油中含有游离脂肪酸,可以通过碱处理去酸。
7. 去腥:若油中存在不良气味,可以进行脱臭处理,常见的方法有蒸馏脱臭、脱臭水洗等。
8. 精炼:对脱脂后的油脂进行精炼处理,包括去杂质、去色、除酸等工艺,以提高油品的品质。
以上是一般的菜籽油脱脂工艺流程,具体实施时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生产设备和要求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