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过关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7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点归纳一、光的传播与成像1.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的光速接近300,000 km/s,在其他介质中速度会减小。
-光的直线传播: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在光线传播路径上的各点都沿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光线射到平滑的表面上时,会按照反射定律发生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入射角与折射角通过折射定律表达。
-光的散射:光线在相对粗糙的表面上遇到颗粒或界面时,发生散射。
2.光的成像:-理想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凹透镜后能在纸上成像,成的景物可以从成像处看到。
-凸透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前时,像总是直立、放大、虚的。
-凹透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凹透镜前时,像总是直立、缩小、虚的。
-成像公式:凸透镜成像公式为1/f=1/v+1/u,凹透镜成像公式为1/f=1/v-1/u。
-成像方程:设物体离凸透镜或凹透镜的距离为u,像离凸透镜或凹透镜的距离为v,焦距为f,根据成像公式可推得。
二、声音的传播与变化1.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无声的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从声源散射出来,通过介质中的粒子对声波的相邻粒子产生压缩和稀疏,以此方式传播。
-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声音继续向前传播,形成回声。
-声音的折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
-声音的回声:当一个声音的反射波在听到原声之前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人耳能够分辨出两个声源。
2.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音调与频率:声音听起来高低不同,与声波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的音量与振幅:声音听起来大小不同,与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声音的谐波:复杂声音可以分解成一系列谐波的叠加,每个谐波都有自己的频率、振幅和相位。
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运动的描述1. 运动的描述方式(1) 位移、速度、加速度(2) 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3) 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2.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描述(1) 圆周运动的描述(2) 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二、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3) 牛顿第三定律2. 动量和动量定理(1) 动量的概念(2) 动量定理3. 质点系的力学运动(1) 动量守恒定律(2)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4. 万有引力(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2) 行星运动定律三、静电学1. 电荷(1)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2) 电场的概念和场强2. 静电场(1) 电场中静电力(2) 电场中电势能和电势(3) 电场中的等势面(4) 中考常考题型:点电荷电势公式、均匀带电细棒的电场问题、点电荷在电场中的势能问题四、电流电路1. 电流和电阻(1) 电流的概念和公式(2) 电阻的概念和公式2. 电阻、电压和电流的关系(1) 欧姆定律(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3. 电功和电功率(1) 电功的概念和公式(2) 电功率的概念和公式4. 组合电路的分析(1) 串联电阻的电流分布和电压分布(2) 并联电阻的电流分布和电压分布五、磁场和电磁感应1. 磁场(1) 磁感线和磁感应强度(2) 磁场中电荷的受力2.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1) 洛伦兹力(2) 螺线管和荷质比的测量六、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1) 光的反射和折射(2) 折射率和全反射2. 薄透镜的成像规律(1) 薄透镜成像公式(2) 球面镜成像规律3. 光的波动性(1) 光的波动特性(2) 干涉、衍射和偏振七、原子物理1. 原子结构和原子的量子化(1) 原子结构模型(2)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2. 放射性(1) 放射性本质和放射性衰变(2) 放射性探测器八、热学1. 温度和热量(1) 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2) 热量的传递和单位2. 热力学过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1) 热容和等压热容(2) 等容过程和绝热过程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分子动理论(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理想气体的分子动理论以上就是物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中考物理的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物体不受力或合外力为零时,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6、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二、密度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m/v,变形式为:m=ρv,v=m/ρ。
3、密度与物体的温度和状态有关,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例如: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
4、密度最小的金属是锂,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锇。
三、压强1、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2、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4、公式:p=F/S,变形式为:F=pS,S=F/p。
5、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6、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四、液体的压强1、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2、在液体内部,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3、在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在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五、浮力1、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2、在液体中,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3、浮力公式为:F浮=ρ液gV排,变形式为:V排=F浮/ρ液g,m 排=F浮/g。
4、当物体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相等时,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
5、轮船是利用空心法增大浮力。
6、潜水艇是利用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或下潜的。
7、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中考必備——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第一章聲現象知識歸納1,聲音の發生:由物體の振動而產生。
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の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
真空不能傳聲。
通常我們聽到の聲音是靠空氣傳來の。
3.聲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米/秒。
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1/2vt5.樂音の三個特徵: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是指聲音の高低,它與發聲體の頻率有關系。
(2)響度:是指聲音の大小,跟發聲體の振幅、聲源與聽者の距離有關系。
6.減弱雜訊の途徑:(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7.可聽聲: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の聲波:超聲波:頻率高於20000Hzの聲波;次聲波:頻率低於20Hzの聲波。
8.超聲波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聲能較集中。
具體應用有:聲呐、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焊接器等。
9.次聲波の特點:可以傳播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而且無孔不入。
一定強度の次聲波對人體會造成危害,甚至毀壞機械建築等。
它主要產生於自然界中の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另外人類製造の火箭發射、飛機飛行、火車汽車の賓士、核爆炸等也能產生次聲波。
第二章光現象知識歸納1. 光源:自身能夠發光の物體叫光源。
2.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の。
3.光の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の三原色是:紅、黃、藍。
4.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
特點:紅外線能使被照射の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如太陽の熱就是以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の);紫外線最顯著の性質是能使螢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1. 光の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2.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3.我們能看到不發光の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の光射入了我們の眼睛。
4.光の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一、力学1. 基本概念- 质量和密度-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2. 运动的描述- 速度与加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3. 牛顿运动定律- 惯性定律- 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作用与反作用4. 功、能和功率- 功的概念和计算-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5.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系统- 斜面的原理和应用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的概念- 热量的传递方式- 比热容和热值2. 热膨胀与热收缩- 热膨胀的原理- 常见物质的热膨胀系数3.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蒸发和凝结- 沸腾和凝固三、光学1. 光的反射- 平面镜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凹面镜和凸面镜2.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透镜的成像原理- 透镜的分类和特点3. 光的色散- 色散现象- 光谱的形成四、电学1. 静电学- 电荷的性质- 库仑定律- 电场和电场线2. 电流与电路- 电流的形成- 电路的基本组成 - 串联和并联电路3. 欧姆定律- 电阻的概念- 欧姆定律的应用 - 电阻的串并联4. 电能与电功率- 电能的计算- 电功率的概念- 电功和电能的关系五、声学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机制 - 声波的传播介质 - 声速的影响因素2. 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3. 声的利用- 声音传递信息- 声音传递能量请根据以上概要在Word文档中创建文档,并按照实际文档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
您可以添加或删除部分内容以适应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考试要求。
记得在文档中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并保持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总结一、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1. 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温度、光强等。
2. 基本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强度-安培(A)、温度-开尔文(K)、光强-坎德拉(cd)。
二、力学1. 动力学方程:F=ma。
2.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运动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力的分类:分解力、合力。
4. 惯性力:离心力、向心力。
5. 动能和动能定理:K=½mv²。
6. 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7. 动量守恒定律。
三、运动学1. 直线运动:v=at。
2. 曲线运动:加速度、圆周运动。
3. 运动图像: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加速直线运动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四、压强1. 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力。
2. 压强公式:P=F/A。
3. 压强的计算:液体压强、气体压强。
五、浮力1. 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六、力和功1. 功的定义和公式:W=Fs。
2. 功的分类:正功、负功、零功。
3. 功的计算:力的作用方向与物体做功的关系。
七、机械能1. 势能和动能的关系。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八、简单机械1. 辅助物理量:力臂和力矩。
2. 杠杆定律:F₁d₁=F₂d₂。
九、能源和能量1. 能量的分类:动能、势能、弹性势能、热能。
十、振动和波动1. 振动:周期、频率、角频率、幅度等。
2. 波动:波的分类、波长、频率、波速等。
3. 共振和声音。
十一、光学1.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镜像的成像。
2. 光的折射:斯涅尔定律、透镜成像。
3. 光的衍射和干涉。
4. 光的色散和偏振。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一、运动和力1.运动的描述和计算2.力的概念和单位3.牛顿三定律4.斜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5.摩擦力和弹力6.动能和功率的计算7.力、功和能的转化二、热学1.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3.热膨胀和热收缩4.定压和定容热容量的计算5.相变和相变潜热6.气体状态方程7.热能和功的转化三、光学1.光的传播和反射2.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定律3.凸透镜和凹透镜4.双凸透镜和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5.光的波长和频率6.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四、电学1.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2.电功率和电能的计算3.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4.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5.电阻的概念和计算6.并联电阻和串联电阻的计算7.电磁感应和发电机原理五、能源与能量转化1.能源的概念和分类2.火力、水力和风力发电3.核能与核反应4.太阳能利用和太阳能电池5.电能守恒和机械能守恒6.能量转化和能量效率的计算六、声学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性和振动3.音的高低和音符的区分4.多个声源的叠加和差别5.回声和共鸣6.声波的频率和波长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七、化学1.物质的组成和性质2.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符号3.化学键的形成和键的强度4.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5.酸、碱和盐的概念和性质6.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7.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以上是中考物理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中考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中考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1. 动力学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相互作用,彼此产生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2. 热学
- 温度:物体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由高温到低温传递的能量。
-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会增大。
- 热平衡:物体间热量的传递达到平衡状态。
3. 光学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 光的颜色: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频率越低光越红,频率越高光越蓝。
4. 电学
- 电荷:原子中带电粒子。
-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
- 电压: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所受到的驱动力。
- 电阻: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程度。
- 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5. 声学
- 声音的来源: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特性:频率决定声调,振幅决定音量。
以上是中考初三物理的必背知识点精华,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1. 物理量和单位- 物理量是经过量的可比较性抽象而得到的概念,如长度、时间、质量等。
- 单位是衡量物理量大小的标准,常见的单位有国际单位制(SI 单位制)和国际码单位制。
2. 运动和力-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动力学-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直到受到其它力的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变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动能和功- 动能是物体具有的由于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 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所做的大小乘以力作用的距离。
5.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6. 电学基础- 电荷是宏观世界的基本单位,带正电的粒子为正电荷,带负电的粒子为负电荷。
- 电流是电荷通过导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量。
- 电压是单位正电荷间的电势能差。
7. 电路基础- 并联电路中,电流分流,电压相同。
- 串联电路中,电流相同,电压分压。
8. 磁学基础- 磁性物质可分为铁磁性、顺磁性和抗磁性。
- 磁场由磁体产生,有南北两极。
- 磁力是磁场对磁体或电流的作用力。
9. 光学基础-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表现出粒子和波动性。
- 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是光学的重要现象。
- 镜子产生的像分为实像和虚像,透镜产生的像分为正像和虚像。
10. 热学基础- 热量是物体间传递的能量。
- 热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平均动能的总和。
-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平均动能的一种度量。
以上是中考物理的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二)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中考物理全套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学概述1. 物理学的定义和意义2.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3.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二、力学1. 力的概念和分类2. 牛顿运动定律3. 运动物体的力学性质4. 力的合成和分解5. 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6.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7. 力的做功和功的计算8. 动能和动能定理9. 动能的转化三、运动学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2. 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3. 抛体的运动规律4. 物体做直线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关系5. 一维匀变速直线运动6. 二维直线运动7. 圆周运动8. 相对运动4. 力学运动1. 力学系统2. 弹簧系统的振动规律3. 波的传播特点4. 时间和频率的关系5. 波长和波速的关系6. 光的反射和折射7. 离心力和向心力8. 地球引力和天体运动五、热学1. 热量和温度的概念2. 热力学第一定律3. 热传导4. 物体的热膨胀5. 热量和机械功的关系6.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7. 气体的分子动理论8. 水的比热和汽化热9. 冷热的快速交换六、电磁学1. 电荷的基本概念2. 电流和电流的大小3. 电压和电阻的概念4. 串联和并联电路5. 电功和电热6. 磁场的产生和作用7. 磁场的性质和磁力线8. 电磁感应现象9. 电磁波的特性10. 电磁现象的应用七、光学1. 光的传播特性2. 光的直线传播3.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4.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5. 人眼的调节和成像原理6. 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7. 物体的颜色和光的原理8. 光的干涉和衍射9. 光的偏振八、原子物理学1. 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2.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3. 辐射的吸收和发射4. X射线的产生和应用5. 核裂变和核聚变6. 放射性以上就是中考物理全套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物理学的各个方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V固>V液>V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乐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5.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则音调越高。
6.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 响度越大。
7.人们常常利用音色来判别声源。
8.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9. 人耳感受到声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10.超声波的应用:声呐、 B超、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超声波测速等。
11.人们常利用次声波来:预报台风等自然灾害、监测核爆炸。
12.声音的利用: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第二章物态变化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3.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分度值是0.1℃。
4.物态变化:5.晶体的熔化条件:(1)晶体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6.晶体凝固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7.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的温度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大小。
③液面上方空气流速。
(2)沸腾: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液体的沸点;(2)继续吸热。
8.沸点与气压: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9.液化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第三章光现象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叫光线,(模型法,用磁感线描述磁场也是模型法)。
3.光速: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3×108m/s。
中考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及公式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点和公式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中考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点和公式总结。
1.运动学(1)物体的位移计算公式:S=V*t,其中S为位移,V为物体的速度,t为物体运动的时间。
(2)物体的速度计算公式:V=S/t,其中V为速度,S为位移,t为时间。
(3)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2-S1)/(t2-t1),其中V为平均速度,S为位移,t为时间。
(4)加速度计算公式:a=(V2-V1)/(t2-t1),其中a为加速度,V为速度,t为时间。
(5)初末速度关系:V2 = V1 + at,其中V2为末速度,V1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2.力学(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F = ma,其中F为物体受到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相互作用力。
(4)力的合成:若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则合力为两个力的矢量和;若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则合力为两个力的矢量差。
(5)功计算公式:W = F * d * cosθ,其中W为功,F为力,d为物体移动的距离,θ为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6)功率计算公式:P=W/t,其中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
3.声学(1)声速计算公式:v=f*λ,其中v为声速,f为频率,λ为波长。
(2)声音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大约为342米/秒。
4.光学(1)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的光速为3*10^8米/秒。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i=r。
(3)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即n1sin(i) = n2sin(r)。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中考物理知识点的完整总结归纳:1. 物理量与单位:1.1 量:物理现象可观测或可对物理变化进行观测的属性。
1.2 物理量:可以用物理定律或物理关系表示的量。
1.3 单位:为了度量物理量大小而规定的已知大小和符号的量。
2. 测量与误差:2.1 测量:用已知的物理量去比较未知物理量的过程。
2.2 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3 精确度与准确度:精确度指一组测量结果的接近程度;而准确度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3. 运动学:3.1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
3.2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位移。
3.3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3.4 全程等速运动:速度恒定,加速度为0。
3.5 直线等加速度运动:加速度恒定但不为零。
4. 动力学:4.1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且方向相反。
4.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可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合成力可分解为多个力。
力合成或分解的方向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确定。
4.3 弹力:当物体变形时,物体内产生的恢复力。
5. 能量与功:5.1 功:力对物体施加的作用。
5.2 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位移× cosθ5.3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5.4 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 = 功 ÷时间5.5 动能:物体具有的由于运动而具备的能量。
5.6 动能公式:动能 = ½ ×质量 ×速度²6. 静电学:6.1 电荷:物体的基本属性,可为正电荷或负电荷。
6.2 静电力:由带电体间的电荷作用产生的力。
6.3 库仑定律:两个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4 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吸引和排斥。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物理中考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2024年中考物理的知识点归纳: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包括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公式为 \( F = m \times g \),其中 \( m \) 是物体的质量,\( g \) 是重力加速度。
3.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包括弹簧的弹力。
4.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运动学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
2.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3.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
三、能量和功1. 功: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公式为 \( W = F\times d \times \cos(\theta) \)。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 机械能:包括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四、热学基础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热量是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 热传递: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3.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五、电学基础1.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3. 电压: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4.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Ω)。
5.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公式为 \( I =\frac{V}{R} \)。
六、电磁学基础1.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2.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3. 电流的磁效应: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
2024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机械知识点:1.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速度和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等。
3.位移和路径:位移的概念、位移和路径的关系等。
4.牛顿三定律:力的作用和受力物体的状态、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等。
5.动能和功:动能的概念、动能和力的关系、功的概念等。
6.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等。
7.机械效率: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等。
二、热学知识点:1.温度和热量: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热量的概念等。
2.热传递: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热传递规律等。
3.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等。
4.物态变化: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
5.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计算等。
三、光学知识点:1.反射和折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全反射等。
2.光的传播路径:光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传播等。
3.光的颜色:颜色的本质、颜色的三原色等。
4.光的反射和折射:球面镜和透镜的原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等。
5.光的干涉和衍射:干涉的原理、干涉现象的应用、衍射的原理等。
6.麦克斯韦关系式:麦克斯韦关系式的表达、麦克斯韦关系式的应用等。
四、电学知识点:1.电流和电势差: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电势差的概念等。
2.电阻和电路:电阻的概念、电路的分类、电路的图表示等。
3.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欧姆定律的应用等。
4.串联和并联:串联和并联的概念、串联和并联的电阻和电流计算等。
5.磁场和电磁感应:磁场的产生、磁感线的性质、电磁感应的规律等。
6.动生电和静生电:动生电和静生电的概念、带电体和导体的类比等。
五、能源与环境知识点:1.能源的转化和利用:能源的种类、能源的转化和利用等。
2.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的措施等。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点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
1、实验证明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两个性质:
质量:物质的数量,取决于原子和分子的数量。
可通过称量或测量体积来确定。
体积:物质的容积,即物质在空间内所占的空间。
可由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来确定。
2、物质的性质即它们的性格,比如有机物的性质,质量,密度,沸点,温度,熔点,光学性质等。
3、物质存在三种态:固体、液体、气体。
沸点、熔点、液体的密度及气体的压强等特征可以体现不同物质的性质。
二、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由一种或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具有独特性质,经过实验检验可以被识别出来的实体。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全套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运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实验和观测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以下是中考物理知识点的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位置:物体在空间的位置。
2.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
3.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4.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
5.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力的基本概念1.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产生变形。
2.力的计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矢量表示。
3.力的合成:多个力的合成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
4.力的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三、压力和浮力1.压力: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2.压强:由于所受力作用面积不同而引起的压力大小差异。
3.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
4.选择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浮在液体中的条件是物体的浮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
四、简单机械1.杠杆:杠杆的平衡原理和杠杆的计算问题。
2.轮轴系统:轮轴系统的平衡条件和重力势能和位力的关系。
3.原理应用:简单机械的组合和使用。
五、能量和能量守恒定律1.能量:能够使物体产生运动或变形的物理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动能和位能的总和。
4.功:力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产生位移的能力。
5.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系统内,能量的总量在各种相互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六、光的性质1.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2.光的反射:光线撞击物体表面,从而改变传播方向。
3.光的色散: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时,由于折射率与波长有关,不同波长的光在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而产生色散现象。
4.光的成像: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形成实像或虚像。
七、电学1.电流:电荷的流动。
2.电阻:电流通过导体时遇到的阻力。
3.电压: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压差。
4.电功和功率:电功是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点电学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 极)。
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20.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1、声音三要素及决定因素: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时,音色是不同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减弱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声纳、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能就是以红外线传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5.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相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6、光的折射规律:①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③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7、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c=3×10 m/s8、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反射光颜色决定.9、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注意和凸面镜、凹面镜的区别10、人的眼睛像一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凸透镜。
望远镜能使远处的景物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眼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1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1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4、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非晶体熔点:温度不断上升。
15、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16、汽化:①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②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③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④沸腾的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⑤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⑥蒸发快慢决定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17、汽化吸热,液化放热18、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
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19、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粉”。
20、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①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2、比执容: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J/(㎏·℃)符号:C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23、热值:单位:焦每千克(J/㎏)Q放=mq热机效率:η=Q吸/Q放24、热机知识:①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②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转动两周对外做功一次在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中发生了能量转化,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燃料燃烧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又转化为机械能。
25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6、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27、天平:物体放于左盘,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28、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①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②调平前,如果指针向左偏(右盘高)就向右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向右偏(左盘高)就向左调节平衡螺母)(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4)读数:m物=m砝码+m游码示数29、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30、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特性),3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6km/h32、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只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6.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7、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38、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39、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40、实验探究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实验过程略)实验结果: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1、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2)减小压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42、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F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43、定滑轮特点:(轴固定不动)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44、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45、滑轮组:1、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即(G为总重,n为承担重物绳子段数)2、S=nh(n同上,h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46、压力:(水平面时:F=G物)[压力的方向:垂直向下]47、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实验结论:①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49、增大压强方法: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50、液体压强特点:①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②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③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51、液体压强:液压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52、连通器的应用:船闸、茶壶、下水管道。
53、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
54、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最先测出):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55、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g=1.013×10 pa=10m水柱。
56、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5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6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m排g=ρ液V排g62、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F浮=G物-F拉,(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4)二力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6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64、功的计算: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FS。
6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
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滑轮组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Gh/FS66、功率计算公式:推导公式:P=Fv。
(速度的单位要用m/s)67、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68、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69、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住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70.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