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放射治疗常见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宫颈癌放疗护理常规一概念:宫颈癌就是指发生在子宫阴道部及宫颈管得恶性肿瘤,就是危害女性健康得第二大癌症。
二临床特点:1.不规则阴道流血:早期表现为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出血,以后可能月经间期或绝经后少量不规则出血。
晚期流血增多,甚至发生致命性大流血。
2.阴道排液:表现为白带增多,为浆液性、脓性或米汤样血性恶臭白带、3、疼痛:为晚期症状,表现为持续得腰骶部或坐骨神经痛。
4、妇科检查可见宫颈糜烂、溃疡或呈菜花状新生物、三医疗目标:1。
完全缓解:肿瘤经手术全部切除,症状及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同龄人所能从事得一般工作或体力劳动。
2、部分缓解:肿瘤(包括转移病源)经手术未能完全切除,或经放疗后症状减轻,宫颈局部癌块明显缩小或消失,能参加正常同龄人所能从事得一般工作或劳动6个月以上,或临床治愈时间不足2年。
四护理目标:1、减轻焦虑、2.减轻或消除疼痛。
3.病人阴道流血减少或停止。
4。
病人能说出宫颈癌得有关常识及防治措施。
5.病人能自觉定期复查、随诊。
五专科评估:1、病史了解病人婚姻史、性生活史、慢性宫颈炎病史等。
2。
身体评估了解子宫颈癌得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病变程度、3.心理社会评估评估病人产生得心理问题得程度及分析产生得原因、六护理问题:1、焦虑:对宫颈癌得治疗预后担心2、疼痛:与肿瘤压迫,侵犯神经干有关3、出血倾向:与肿瘤破溃或侵及血管有关4、知识缺乏:与病人对疾病得相关知识缺乏有关七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执行肿瘤病人放射治疗一般护理常规。
(二)饮食护理1、患者应多饮水、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得食物。
为防止放射性直肠炎,饮食应以少渣低纤维饮食为主,应避免进食产气得食物,如糖、碳酸类饮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患者应多饮水:放疗期间应多饮水每日2000ml左右,以促进代谢物质有毒物质排出、(三)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有无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血尿、排尿困难。
2观察有无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症状。
宫颈癌病人放化疗日常护理技巧放疗是放射治疗的简称,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这两项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和手术并称癌症治疗的三大手段。
使用化疗的方式是为了达到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起到治疗作用的目的。
放疗是指利用放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照射,从而使肿瘤细胞缩小甚至消失。
不过放化疗作为重要的治疗方式,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副作用很强。
放化疗虽然能杀死癌细胞,但也能杀死正常的细胞,因此轻则导致恶心、呕吐,重则引起脱发、消瘦等各种问题。
因此,宫颈癌患者在进行放化疗后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心理护理1.宫颈癌患者护理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不好,日常护理再认真、完善也不会有很好的结果,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情绪是很重要的。
家属应关心患者,当发现患者有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佳时,应配合患者调整状态,建立抗癌的信心。
2.家属在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为患者提供一些解压方式,例如听音乐、看电视、和缓运动等。
尤其是听适合患者的音乐,可以有效基础代谢率、每分钟耗氧量、血压、心率等,起到减少患者镇痛剂使用量、达到肌肉松弛的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的焦虑状态,改善不良情绪,减少放化疗带来的疲劳感。
3.宫颈癌患者家属在与患者交流时,应多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不要对患者隐瞒病情,避免患者产生猜疑、焦虑等负面情绪。
首先家属自身要了解和学习一些正确、科学的抗癌知识,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传递给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后,不但要承受身体的各种不适,还要面临未来不可测的治疗结果,很容易出现心情低落、情绪不佳的状态,家属应用心陪伴、认真倾听,从生活和心理两方面照顾好患者,成为他们抗癌治疗过程中最坚定的支持。
1.首先在患者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患者恢复体力、增加食欲。
应选择一项患者喜欢能做到坚持不懈的运动,例如慢走、游泳、骑车、跑步、打太极拳、瑜伽等。
88例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分析发表时间:2017-09-21T14:43:00.74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4期作者:李莉莉[导读] 宫颈癌放疗容易引发放射性直肠损伤,临床应加强对照射野面积与照射剂剂量的控制。
(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腹盆二病区 030013)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有关问题。
方法于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样本,患者均采用放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问题出现几率。
结果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出现几率为22.73%,治疗后21d--6m内,呈现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的几率最高,为11.36%。
结论宫颈癌放疗容易引发放射性直肠损伤,临床应加强对照射野面积与照射剂剂量的控制,加强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预防,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宫颈癌放疗安全性。
关键词:宫颈癌;放疗;放射性直肠损伤前言:宫颈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放射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延长患者寿命[1]。
受高能射线影响,放射治疗后,机体健康组织很容易产生损伤[2]。
本文于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样本,对宫颈癌放疗后的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样本,患者临床资料如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8.95±2.65)岁。
临床分期:2期50例,3期38例。
病理类型:腺癌7例、鳞癌81例。
88例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8 8例患者均采用放射治疗方法治疗宫颈癌:(1)WDR-铱 192高剂量率腔内后装照射+盆腔四野照射+全盆照射。
(2)体外盆腔野:8--18MV-X射线。
(3)射野面积15--18cm×13--15cm。
(4)盆腔中心总剂量24--30Gy。
放疗护理问题及措施
放疗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治疗方式,但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疗护理问题及措施:
1. 皮肤反应:放疗会造成皮肤受损,如干燥、红肿、痒、疼痛等。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涂抹特殊的保湿剂或药膏,并告知患者避免在放疗区域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或香水。
2. 食欲减退:放疗可能影响患者的口腔黏膜和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下降。
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多喝水、多吃小而频繁的餐食,以及提供富含蛋白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
3. 疲劳感:放疗会消耗患者的体力和精力,导致疲劳感。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能力和限制,协助患者制定适合的锻炼计划、休息时间和活动量,保持患者积极的心态。
4. 情绪变化:放疗可能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影响,如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交流,寻求心理咨询或支持团体的帮助。
5. 感染风险:放疗可能导致患者免疫系统下降,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接种疫苗等。
总之,放疗的护理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协助患者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286Chin J Lab Diagn,February, 2021,Vol 25,No. 2文章编号:1007 —4287(2021)02 —0286 —04宫颈癌近距离放疗过程相关急性不良反应分析及研究进展迟蕴博,张宁,程光惠*(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疗科,吉林长春130033)近距离放射治疗(Bmchytherapy,B T)是各期别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方式。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关注的重点一般是B T后慢性放射性毒副反应发生风险,而关于B T过程中出现的急性不良反应却鲜有报道。
宫颈癌B T过程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包括麻醉相关副反应及施源器植人至取出过程的机械损伤、疼痛、出血、感染等>3]。
此类急性不良反应发病急、时间短、需要立即处理,且部分不良反应具有隐匿性的特点。
随着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high dose rate brachythempy,HDR-BT)在发展中国家的普及,B T过程相关急性不良反应得到临床工作者进一步关注。
急性不良反应处理不当,会引起总治疗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导致宫颈癌局部控制率下降^],而子宫穿孔等急性不良反应,与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相关[5]。
根据急性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治疗顺利实施,改善患者预后。
因此,本文针对宫颈癌B T过程中常见急性不良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与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1麻醉相关副反应根据一项对妇科癌症研究组(the Gynecologic Cancer Intergroup,GCIG)近距离放射治疗(brachytherapy,B T)现状 的实践调査,发现97%调查者的患者在B T过程中接受了麻醉镇痛::s]。
B T过程中,常见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区域)麻醉。
关于B T过程中相关副反应的发生率,L im等[7]报道不 良反应发生率为15. 5%(13/84),其中7例为1级恶心及排尿困难,5例2级尿路感染及膀胱炎,仅有1例3级癫痫发作。
宫颈癌调强放疗优势和问题宫颈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对妇女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放射治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传统放射治疗副反应较大。
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宫颈癌放疗的新手段,本文就对其优势和问题做一综述。
1 IMRT 的主要特点和优势1.1 IMRT的主要特点传统放疗的主要缺点是不能把放射线局限在肿瘤区内, 照射增益比较低,单次照射剂量不高, 对肿瘤局部控制能力差。
在有些情况下, 肿瘤靶区本身包含敏感的正常组织, 采用传统放疗难以达到理想的剂量分布。
IMRT属于精确放疗范畴, 是集临床放疗学、医学影像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技术、加速器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治疗手段, 是放疗技术进步的里程碑之一。
IMRT通过调整多个照射野内的强度分布, 得到高度适形的靶区三维剂量分布, 从而可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前提下, 达到增加靶区剂量, 提高治疗增益比的目的。
强度可调的适形放疗过程采用逆向计划系统, 首先由医生根据射野内肿瘤的形态和性质给出处方剂量, 这个处方剂量包括肿瘤的照射剂量和敏感组织的限制剂量, 然后根据肿瘤和敏感组织位置、组织不均匀性、射野数目等因素由计算机经反复迭代运算得出每个射野的最佳射束强度分布,使得实际在体内形成的空间剂量分布与医生的处方剂量最接近。
1.2 IMRT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优势1.2.1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宫颈癌放疗范围常需包括整个盆腔、阴道残端和盆腔淋巴结引流区。
盆腔淋巴结放疗的照射野中包含了大容积的小肠, 可能产生显著的急、慢性副反应。
子宫切除术后肠管进入骼淋巴引流区与阴道残端上方之间的区域, 使得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与有完整子宫和宫颈的患者相比, 小肠的受照体积更大。
随机试验表明术后放疗患者比单纯手术患者的副反应大。
许多研究都表明, 放射剂量和疾病控制率之间有密切联系, 然而对于宫颈癌术后有高危复发可能的患者很少使用超过50-55Gy的剂量, 因为严重的小肠和膀胱并发症极大限制了传统放疗技术的实施, 即使使用<45-55Gy的剂量, 严重的小肠晚期并发症仍然很高,应用IMRT, 在照射25次、剂量≤45Gy时, 与传统放疗技术比较, 显著降低了小肠、膀胱和直肠的受照剂量。
•2124•吉林医学2019年9月第40卷第9期宫颈癌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方案的并发症及护理曾玉婷,李丽蓉,方红燕,龙先凤,臧敏君,陈钊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经验,为制定适合患者和科室的护理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护理要点包括术中出血护理、疼痛护理、阴道反应护理、尿路及肠道反应护理,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避免各种意外发生。
结果:经过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按时完成后装放疗,随访9个月其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及各治疗阶段的特点、治疗水平制定适用于临床护理的措施及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宫颈癌;组织间插植放疗;并发症;护理宫颈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1],对于不能手术的部分早期、中晚期患者,根治性放射治疗(放疗)包括体外照射联合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是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宫颈癌治疗效果[2-3]。
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是先将不带放射源的针状施源器直接插入肿瘤内部,然后用遥控装置或安全防护条件下在隔室将放射源通过放射源导管输入到已插植的针状施源器中进行体积放疗[4]。
该治疗方法属于侵入性操作,具有一定的疼痛和损伤,过程易造成患者的激惹出血以及不可避免的放射性反应[5]o所以,宫颈癌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对患者、医护要求都相对较高,只有做到患者较为严格配合,医护相互配合熟练、细致操作,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本研究针对宫颈癌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并发症的护理问题,参考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6],制定适合科室的护理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经我院病理确诊为宫颈癌、预期生存期>1年、行根治性放疗包括外照射+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完成45~50Gy外照射放疗后行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4~6次的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鳞癌48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1例,年龄38~75岁,平均(52.7士4.8)岁。
悦读家庭·医生Family life guide -45-徐小梅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宫颈癌宫颈癌也被称为子宫颈癌,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疾病,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临床妇科恶性肿瘤。
关于宫颈癌的临床症状,不同疾病时期的宫颈癌患者临床表现不同,甚至差别较大。
对于处于宫颈癌早期的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会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只有通过检查、筛查才会被发现。
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局部症状。
通常情况下,局部症状会表现为接触性出血、阴道排液异常等,比如患者在进行妇科检查后会出现血性白带或阴道流血,阴道有血性、白性的异常排液等。
如果宫颈癌进入晚期,恶性肿瘤可能会对邻近组织、器官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尿频尿急、下腹肿痛等症状。
临床经验分析,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此外,过早的性生活、过多的性伴侣、抽烟、多孕多产等也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宫颈癌均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16与18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
有资料显示,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和HPV 疫苗的接种,且我国每年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
但是,宫颈癌的发病年龄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40-50岁的女性人群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宫颈癌也一直是引起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作为影响女性健康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对宫颈癌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放射治疗是有效治疗宫颈癌的方式之一,此外,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缓解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效果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的指导意见,放射治疗宫颈癌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情况选择盆腔外的照射治疗(45-54Gy)。
紫外线照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采用紫外线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患者,需要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即宫颈糜烂面积占宫颈总面积多少。
此外,需要对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进行子宫颈刮片等,排除患者淋病感染、患上宫颈癌的可能。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一、放疗原则1.所有期别的宫颈癌均可用放射治疗。
2.原位癌当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手术或者为多中心原位癌,可单纯腔内放射治疗,A点剂量达到45~50 Gy。
3.ⅠA期可单用腔内放疗,A点剂量为75~80 Gy,由于淋巴结转移少,可不用外照射。
4.ⅠB期、ⅡA期可以单纯手术或单纯放疗,依据病人情况和病灶特点决定。
也可术前放疗或放疗加化疗。
必要时加术后放疗或同步放化疗。
(1)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术后病理有高危因素[如原发肿瘤大、浸润深度深和(或)脉管癌栓、有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宫旁组织阳性]者需盆腔外照射45~50 Gy(如为常规、三维适形技术需在40 Gy 后屏蔽直肠、膀胱),阴道残端内照射10~20 Gy,必要时联合同步增敏化疗。
若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需行扩大野外照射。
(2)根治性放疗:未手术者需内外照射联合,同步增敏化疗。
盆腔外照射45~50Gy(如为常规、三维适形技术需在30~40 Gy后屏蔽直肠、膀胱),其中在20~30 Gy后开始加用内照射。
ⅠB1期、ⅡA1期的A点总剂量80~85 Gy,ⅠB2期、ⅡA2期的A点总剂量≥85 Gy。
若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需行扩大野外照射,淋巴结瘤区剂量尽可能大60 Gy。
(3)放疗后手术:如病理为腺癌或肿瘤对放疗敏感度不佳,放疗后仍有肿瘤残留,可考虑辅助性子宫全切术。
(4)术前放疗:ⅠB2期和ⅡA2期患者局部肿瘤大,可予局部后装治疗,源旁2cm剂量达15-20Gy5.ⅡB期、Ⅲ期首选根治性放疗(内外照射联合),同步增敏化疗。
也有行放疗前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术者。
A点总剂量≥85 Gy。
若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需行扩大野照射,淋巴结瘤区剂量尽可能达60 Gy;若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照射野需包括腹股沟淋巴引流区。
下1/3阴道受侵时建议行腹股沟淋巴引流区预防性外照射45~50 Gy,及阴道柱状施源器阴道补量。
ⅢB期建议宫旁补量至60 Gy,且建议行腹主动脉淋巴引流区预防性外照射45~50 Gy。
浅析宫颈癌放射治疗的常见问题
【摘要】为提高女性宫颈癌治疗的预后,本文通过分析宫颈癌的放射治疗机制,就宫颈癌临床放射治疗易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突破与改进方法。
【关键词】宫颈癌;放射治疗;改进方法
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目前其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放射治疗或综合治疗为主。
根据figo国际年报,1982~1993年期间,在世界范围内,约80%以上的宫颈癌患者在治疗中接受过放射治疗[1,2]。
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结合体外照射(ebrt)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放射疗法,该法可使宫颈癌放疗5年生存率达70%左右。
适用于各期宫颈癌。
为提高宫颈癌的放疗疗效,临床上在放射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 合理选择适当的消除量
消除量是指外生型的大宫颈肿瘤被局部阴道放疗消除,使之大致恢复至宫颈外形的剂量。
临床上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以“尽可能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采用适当的放射剂量,通过合理的布局,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消灭肿瘤的目的”为原则。
中国医学科学院常规以源旁1cm 作为剂量参照点。
一般消除量为10~20gy,消除剂量次数不宜多,特别是组织间治疗,应注意肿瘤消除需要时间,一般2周后才能见到肿瘤消除的程度,不应过早的进行再次消除,否则,剂量浪费,正常组织受量未能减少。
故当治疗开始之初,在全盆照射时给予消除量,当全盆照射结束时,
宫颈外形方可逐步得以恢复。
2 提高肿瘤靶区设计的准确性
放射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提高放疗的治疗增益比,即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肿瘤靶区的设计宫颈癌的放射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
2.1采用imrt技术代替常规体外放疗
宫颈癌放射治疗过程中,外照射引入了适形调强放疗(imrt)技术,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放疗照射野的设计,能够更好地明确靶体积范围,同时应用mri能很好地判断预后。
采用imrt技术代替常规体外放疗能减少膀胱、小肠和直肠受照容积,其优势随着计划靶区的扩大而减少,靶区的精确勾画和定位的高度重复性,以及对内在器官运动的了解,是imrt的基础。
2.2 tps在腔内照射中的应用
腔内照射以以三维(3d)影像为基础的三维治疗计划设计,使得治疗更加精确。
tps(计算机放疗计划系统)的应用,在定位和射野设计与剂量上有高精度的保证,从而达到彻底消除肿瘤的要求,而周边组织的剂量则控制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使得治疗效果与手术切除病灶类似。
3 提高照射野内剂量的均匀性
3.1宫腔阴道分别治疗
正常宫体前倾,宫腔与阴道呈一定角度,传统的北京型宫腔与阴道容器很易放置成标准位置。
我们在行施传统的腔内治疗中,常规
方法是宫腔与阴道同时进行。
但在后装治疗时,因为容器与传送管道相连,难以将阴道和宫腔容器放置理想。
故我们在后装放疗时,改为宫腔与阴道分次上镭,宫腔阴道分别治疗。
3.2灵活处理子宫移位问题
子宫并未位于盆腔中部,而是侧向移位。
子宫移位临床常见,由于某些原因,如炎症、肿瘤、盆腔手术等常致子宫位置不在盆腔中间,而是侧向移位。
此时应考虑宫腔治疗对宫旁剂量的影响(远离侧剂量降低,移位侧剂量增加)。
应仔细分析造成移位的原因,并对体外剂量加以调整,以弥补对宫旁剂量的影响[3]。
4 合理衔接内外照射
合并感染的肿瘤,空洞型肿瘤,宫旁侵犯重的肿瘤或病人园肿瘤浸润而阴道狭窄时应以全盆大野照射开始治疗。
随着放射的进行,肿瘤逐渐消退,阴道的伸展性可能改善,允许腔内治疗的进行。
全盆照射的剂量可适当增加,但要相应调整腔内照射的剂量。
腔内放疗与体外放疗所给予a点的总剂量在70gy左右,根据病人及肿瘤情况个别化调整。
大菜花型宫颈癌,或局部呈现外大菜花型宫颈癌,或局部呈现外突性大结节者则以腔内治疗开始,适当增加局部剂量或给予消除量,有条件者先给外突性肿瘤间质插植放疗,使肿瘤最大限度的脱落及消退,改善局部解剖.有利于腔内放疗的进行,改善治疗效果[4]。
5 手术、放疗、化疗有机结合
手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尤其作为首选。
然而,
手术以后下一步怎么办,什么情况下需要补充放疗、化疗或放化疗,nccn的宫颈癌治疗指南即是当今全世界普遍采用的宫颈癌临床处
理标准,其中对于宫颈癌术后补充治疗的原则有详细描述。
根据2013最新版nccn宫颈临床实践指南,宫颈癌术后需不需要补充治疗,或者需要补充放疗还是化疗,主要取决于手术发现高危因素和疾病分期。
nccn宫颈临床实践指南需要临床放疗医师重点掌握,指导病人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有利于宫颈癌的预后。
6 宫颈癌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放射治疗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对于宫颈癌病人,合理选择适当的消除量,最大限度提高肿瘤靶区设计的准确性及照射野内剂量的均匀性,注意合理衔接内外照射必要时手术、放疗、化疗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较好的疗效,造福广大女性宫颈癌患者。
参考文献:
[1] pettersson f . annual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n gynecological cancer .stockholm :figo, 1988,20:1992,21:48
[2] pecorelli s . figo annual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n gynecological cancer .(vol.23) .spain : book print ,sl,1998 . 5
[3] 孙为民,孙健衡.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及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146-147
[4] 王伊洵. 宫颈癌放射治疗的相关问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
杂志2004,20(7):3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