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复习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648.58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要求知识目标: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