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东实验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5.32 KB
- 文档页数:31
选择题
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侯氏制碱 B.蚕丝纺织 C.火药应用 D.粮食酿酒
【答案】B
【解析】
A、侯氏制碱工艺中有新物质碳酸钠等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蚕丝纺织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火药应用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选择题 属于盐类的是
A. 醋酸:CH3COOH B. 氨水:NH3·H2O C. 亚硝酸钠:NaNO2 D. 生石灰:CaO
【答案】C
【解析】
A、醋酸属于酸类,选项错误;B、氨水属于碱类,选项错误;C、亚硝酸钠由钠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构成,符合盐的定义,属于盐类,选项正确;D、生石灰含有氧元素和钙元素,属于金属氧化物,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选择题
近期有关民生热词:“舌尖上的安全”,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A. 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 B. 为了使粽叶鲜亮,用硫酸铜溶液浸泡粽叶
C. 用食盐腌制鸭蛋 D. 用霉变花生榨食用油
【答案】C
【解析】
A、甲醛具有毒性,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选项错误;B、用硫酸铜溶液浸泡粽叶,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选项错误;C、食盐是常用的调味剂,可用来腌制鸭蛋,选项正确;D、霉变花生不能食用,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选择题
如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金属元素原子 B. 最外层电子数为6
C. 容易得到电子 D. 有3个电子层
【答案】A
【解析】
A、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为16,故该元素为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选项错误;B、由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选项正确;C、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选项正确;D、由图可知,该原子有三个电子层,选项正确。故本题选A。
选择题
不能用金属和一种稀酸反应制取的化合物是 A. AlCl3 B. Fe2(SO4)3 C. MgCl2 D. ZnSO4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铁在与酸反应时生成亚铁离子,不能直接得到铁离子,所以不可能会直接生成Fe2(SO4)3,B项不符合,故选B。
选择题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爆炸原理为:3C+S+2KNO3X+N2↑+3CO2↑,则X的化学式为
A. K2S B. H2O C. SO2 D. K2SO4
【答案】A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故X的化学式为K2S。故本题选A。
选择题
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金刚石比石墨硬度大
碳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
B
氢气、木炭、一氧化碳都可以冶炼金属
都具有还原性
C
给装水的纸杯加热,纸杯开始时完好无损
温度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
D
酒精灯不用时,需用灯帽盖好
酒精分子会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A、金刚石比石墨硬度大,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都是由碳原子构成,原子结构相同,选项错误;B、氢气、木炭、一氧化碳都可以冶炼金属,原因是它们都具有还原性,选项正确;C、给装水的纸杯加热,纸杯开始时完好无损,原因是纸杯中的水不断吸热,无法达到纸杯的着火点,选项正确;D、酒精灯不用时,需用灯帽盖好,否则酒精分子会不断运动到空气中,选项正确。故本题选A。
选择题
“碧螺春”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 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23
D. 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
【答案】C
【解析】
A、由单宁酸的化学式可知,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选项正确;B、由单宁酸的化学式可知,一个单宁酸分子是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选项正确;C、单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76:16×46=57:46,选项错误;D、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选项正确。故本题选C。
选择题
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验满 D. 点燃酒精灯
【答案】B
【解析】
A、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选项错误;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选项正确;C、进行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选项错误;D、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选择题
有关碳单质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金刚石、石墨、C60都属于碳的单质
B. 空气中混有一氧化碳气体,遇明火可能会爆炸 C. 碳具有可燃性,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点燃
D. 用探索墨水绘制的古代墨画能流传至今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C
【解析】
A、金刚石、石墨、C60都属于碳的单质,选项正确;B、空气中混有一氧化碳气体,遇明火可能会爆炸,选项正确;C、碳具有可燃性,若要燃烧除了达到着火点,还必须要有氧气,选项错误;D、用探索墨水绘制的古代墨画能流传至今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选项正确。故本题选C。
选择题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用于气焊 B. 大理石作装修材料
C. 二氧化碳可用做气体肥料 D. 厕所清洁剂除水垢
【答案】B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气焊,利用了化学性质,选项错误;B、大理石作装修材料是因为其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选项正确;C、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D、厕所清洁剂除水垢,利用了清洁剂与水垢的反应,属于化学性质,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选择题
下列物品所使用的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涤纶背包 B. 纯棉帽子
C. 陶瓷水杯 D. 铜质金鸡奖杯
【答案】A
【解析】A、涤纶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正确;B、棉帽属于天然纤维,错误;C、陶瓷水杯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错误;D、金鸡奖奖杯是由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错误。故选A。
选择题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取等质量℃的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b="c"
B. 恢复至 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b=c
C. 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D. 若继续降温至 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a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的受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c的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于t2℃时,Sa>Sb=Sc, 故溶质质量分数a>b=c;由于温度没有变,因此S不变,故恢复到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b="c" ;蒸发后,都有固体析出,因此还是饱和溶液;降温到 t1℃,c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的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证明CaO能与水反应
加入水,测温度
B
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
将Zn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
C
除去KCl中KClO3
加入少量MnO2,加热催化分解
D
除去Na2CO3中NaOH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根据温度的变化无法得出是反应放热还是溶解放热,选项错误;B、锌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铜,能够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选项正确;C、加入少量MnO2,加热后氯酸钾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但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引入了新的杂质,选项错误;D、稀盐酸既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又能和碳酸钠反应,同时生成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目的,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选择题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它的俗称是
A. 烧碱 B. 纯碱 C. 小苏打 D. 熟石灰
【答案】C
【解析】
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选项错误;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选项错误;C、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它的俗称是小苏打,选项正确;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选择题
化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pH
A.铝土矿(Al2O3) B.孔雀石Cu2(OH)2CO3 C.菱铁矿(FeCO3) D.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