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24中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会员独享】
- 格式:doc
- 大小:548.50 KB
- 文档页数:15
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命题人:刘娱校对人:董媛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题、第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印应以日本索尼为鉴亚洲若说崛起,其实上世纪80年代,早有“日本第一”和“台湾奇迹”两个值得参考的实例。
日本的人口和消费群是美国的四成,经济实力亦大约是四成,所以日本在80年代一发力,就和美国“并驾齐驱”。
“日本第一”和Made in Japan成为商学院的研究命题。
其中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丰田式管理,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成为很多美国和台湾公司的学习对象。
丰田进军美国,没有水土不服,21世纪更超越了福特汽车。
日本本土经济十多年的停滞不前,对丰田毫无影响,丰田在21世纪对中印两个市场的策略,值得留意。
另一位值得留意的是刚过六十大寿的索尼(Sony),海外研究Sony的人,无人不知盛田昭夫(Akio Morita)这位创办人,因为此公在上世纪的曝光率,日本无人能及,而这又恰是索尼雄霸市场,在消费者心中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的明证。
但对另一位创办人井深大却是极为陌生,这位1908年出生的工程师兼发明家,在1976年,六十八岁那年,就成为荣誉董事长,这位以“工作的报酬是工作”为理念的领导人,曾经培养了大量索尼的“激情集团”。
但根据索尼的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这位在索尼工作四十年的索尼人所言,在1995年开始(井深大转为首席顾问并在1997年去世),索尼“逐渐实行绩效主义,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尽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这个由索尼团队OHGA和出井伸一领导的西方管理观念,一直困扰索尼人十一年,期间在2003年发生“索尼震撼”(Sony shock),和去年聘任美籍英裔人为CEO,究竟索尼应维持井深大时代的“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认真工作的技术人最大限度的发挥技能”,还是以“客观公正化的绩效制度”来改革,这恰是崛起后的企业所面对的新问题。
辽宁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早期西方社会学研究比较重视群体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探讨群体。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奠定了中国关系研究的学理基石。
差序格局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关系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而“差序格局”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无疑是一种常识。
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如果要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我们便会发现并不简单。
由于关系已经内化到地方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惯习”,我们便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所在。
关系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按照关系的基础来划分,即分为家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大类型。
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便是根据关系的基础进行界定的。
第二,我们根据关系交换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情感性的关系、工具性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关系。
当然,上述三种关系并非截然相对,而是可以相互转换。
第三,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场域将关系分为主从关系、人员关系、合成关系和朋友关系四种类型。
其实,在关系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拥有上述四种关系。
关系内涵的实质是关系的构成。
关系包含既定的关系成分也即是交往双方在某个时间点已经建立起的一种社会联系,这是关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这种联系可以是先天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后天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
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如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的纽带。
杨国枢指出传统中国有两种缘观念:缘分与机缘。
前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家属之缘、师生之缘、朋友之缘、同事之缘等;后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包括同乘舟车之缘、同席餐饮之缘、同店宿止之缘、同场考试之缘等。
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语文中考仿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精湛(zhàn)精神焕发(huàn)灵丹妙药(dàn)B. 漫步(màn)漫不经心(màn)漫天飞舞(màn)C. 炽热(chì)炽手可热(chì)炽情(chì)D. 灵巧(qiǎo)灵活多变(líng)灵魂(hún)答案:A解析:A选项中所有加点字的注音都是正确的。
B选项中“漫不经心”的“漫”应读màn,C选项中“炽情”的“炽”应读chì,D选项中“灵活多变”的“灵”应读líng。
2、(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确保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D.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答案:C解析:A选项中“充分的准备”应改为“充分的准备工作”;B选项中“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应改为“但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D选项中“通过这次参观”应改为“通过参观”。
C选项句子结构完整,语义清晰,没有语病。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城春草木深。
B. 春风又绿江南岸。
C. 春江潮水连海平。
D. 春色满园关不住。
答案:B解析:A、C、D三句中的“春”字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在春天”。
而B句中的“春”字是使动用法,表示“使……变绿”。
因此,B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
4、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①绿蚁:________②新醅酒: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①绿蚁:酒上浮起的绿色泡沫。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08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4.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擅长绊脚石人才辈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B.座标震撼力自负赢亏黄钟毁弃,瓦釜雷鸣C.宣泄连珠泡申张正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D.嘻闹打水漂恪守不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12月30日,贝·托的儿子比拉瓦尔出席记者招待会时说:“民主是最好的复仇。
”毫无二致....,他继承了他母亲的特质。
B.在2008年2月17日举行的安利慈善音乐会上,用中国民族乐器演绎的西方经典名曲《卡门序曲》中西合璧....、无懈可击,诠释了“艺术无国界”的内涵。
C.从“鸟巢”到“水立方”,北京奥运会场馆绘声绘色....,给了我们太多的遐想。
D.因雪灾严重,湖南供电中断,1月29日贵州、江西等省的许多地方供电又中断,真是积重难返....。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在庆祝“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探月计划的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驳斥了西方记者无中生有指责中国军事力量支持太空计划的观点,并向相关的科学家表示了热烈的祝贺。
B.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的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既融合了中国传统特色,又融合了上海世博会会徽,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C.中秋节,国家大剧院正式拉开了首演序幕,观看首场演出的2000多名观众不是领导,不是专家,而是大剧院的建设者、曾在这里居住的居民以及几十个媒体的记者。
2024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六)语文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什么是文艺工作中的普及和提高呢?这两种任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
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
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
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
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
但是,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不但一部分优秀的作品现在也有普及的可能,而且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小放牛”①,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②,那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这种普及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
在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
2024年大连市高三语文高考二模测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提倡,不少华裔作家渐渐由美国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位置,华裔作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戏剧性的提高,然而这种“戏剧性”的改变其实是多年来华裔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
华裔文学由此兴旺,这也直接导致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学。
在这方面,以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耶鲁校友刘爱美的成就最为显著:她于1994年出版了一部小说《脸》,书中以纽约中国城为背景,追溯至战前上海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所经验的“认同”滨问题。
《脸》一书得到批评界的广泛赞许,被誉为是横跨洲陆、纵跨世代的惊人作品,最近刘爱美的新书《云山》(1997年)以一种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的主题,把复杂的认同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书尚未正式出版就早已被陈列在各大书店的橱窗中了。
刘爱美的成就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新趋势:所谓“多元”不仅是文化的,也是血统的。
就如混血韩裔卡罗尔·卢--史波丁所说,“我觉得描写混血及多种文化交融的主题将在美国文学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下一世纪的人口组合会自然产生一种跨种族文化的需要”。
与普通华裔不同,混血华裔在文化认同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他们本来就有自由选择和“非中国”的另一半血统认同,尤其美国学校的教育至今仍以白人文化为主。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大连八中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模拟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连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相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
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
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承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日益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深地影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
如胡塞尔所提出的,自伽利略以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一直致力于将自然界数学化、机械化的目标,而这正是西方科学和文化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姑且不论胡塞尔的论断准确与否,但他确实引发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浪潮。
而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自诞生至今在短短几十年内便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之中。
在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便捷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主体,跟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并最终取代人类?是否会破坏而不是增进人类的福祉?这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伦理忧思,从这个角度看,彭家锋、虞昊、邓玉龙等三位青年学者聚焦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就怎样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进行学理阐释,并就如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进行深入研讨,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人类的意识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能被设计出来的。
何为意识?到目前为止,“意识”的产生机制仍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
其实意识并非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有相对于人类而言比较简单的意识,例如狗就会看家护院,它们会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觉到不安全而吠叫。
人们认为,意识是生命感知与适应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从而保护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意识的产生与生物的神经中枢——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人的大脑如何产生意识这个根本问题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幸运的是人类拥有地球上最高级最强大的大脑,它使得我们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意识行为。
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2012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l~3题。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易善峰《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
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
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
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000公里。
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
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
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
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
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
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
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
”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
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
”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
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
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
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3分)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C.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
D.《凉州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而“黄河远上白云间”虽富有美感,但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原因之一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B.作者旁征博引,用详实的资料来证明王之涣的原诗是“黄沙直上”,同时也否定了在研讨诗作时,将自己主观的东两强加到诗作中而违备作者初衷的做法。
C.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D.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
B.王之涣写出《凉州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个人创作风格、生活环境和演唱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C.竺可桢、刘永济、尹赞勋对“黄河远上”说作正误辨析具体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分析研究诗歌要尊重历史实际的思想。
D.研究古代诗文,应该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状态,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琼传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襚①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
粮尽,欲引去。
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
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
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
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
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
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
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
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
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
”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
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
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
进封翼国公。
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
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
以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
后上书称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秦琼传》,有删改)【注】①襚:送丧服吊丧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粮尽,欲引.去引:撤退B.即斩关纳.外兵纳:迎接C.当割以啖.尔啖:吃D.走.宋金刚于介休走:使……走,击退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3分)①密得叔宝人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②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
③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④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⑤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⑥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
他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卢明月。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
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C.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
后来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隐退,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D.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于均十分看重他。
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冈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门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乃分劲兵千入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5分)译文:。
(2)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5分)译文:。
(二)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移居东村作①王庭珪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阳泉寺故基。
”8.本诗“呜不住啼大更静”一句与干籍的“呜呜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5分)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农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野芳发而幽香,____ ,风霜高洁,,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3)吾师道也,?,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捉弄契柯夫一个晴朗的冬日的中午……天气严寒,冻得树木喀喀作响。
娜坚卡挽着我的胳膊,两鬓的鬓发上,嘴上的茸毛上,已经蒙着薄薄的银霜。
我们站在一座高山上。
从我们脚下到平地伸展着一溜斜坡,在阳光的照耀下,它像镜子一样闪闪发光。
在我们身边的地上,放着一副小小的轻便雪橇,蒙着猩红色的绒布。
——①娜坚卡,娜佳,均为娜杰日达的小名。
“让我们一块儿滑下去,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我央求道,“只滑一次!我向您保证:我们将完整无缺,不伤一根毫毛。
”可是娜坚卡害怕。
从她那双小小的胶皮套鞋到冰山脚下的这段距离,在她看来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可怕地穴。
当我刚邀她坐上雪橇时,她往下一看,不禁倒抽一口冷气,连呼吸都停止了。
要是她当真冒险飞向深渊,那又会怎么样?她会吓死的,吓疯的。
“求求您!”我又说,“用不着害怕!您要明白,您这是缺少毅力,胆怯!”娜坚卡最后让步了,不过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是冒着生命危险作出让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