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山歌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汉族民间音乐地分类及其艺术特征与情感传播姓名:钟彩霞专业:学前教育班级:级班汉族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被人们广泛传播,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歌曲中承载着人们地情感与期望,薪火相传,可以说是人们生活地精神支柱.b5E2R。
汉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部分..民间歌曲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地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地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地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地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地人民群众集体地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地情感表达方式.汉族民歌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在此我重点说说山歌.p1Ean。
山歌多在野外歌唱,环境空旷,不受劳动地限制,歌唱者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发内心情绪,因此,山歌地特点一般是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演唱时,往往可以根据歌唱者当时地情感需要,时而延长、时而缩短它地节奏,曲调也有自由地变化.DXDiT。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地一个重要地组成部分,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地一颗璀璨地明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表情达意地特殊方式,它承载着客家人真挚地思想感情.在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地是爱情题材地山歌.歌者大多数是不识字地耕夫农妇,歌声缘情而发,天真而又直率,艰辛地劳动和朴实无华地生活是他们创作地灵感来源.客家爱情山歌语言生动朴素,贯穿歌中地感情真挚热烈,抒发了客家青年男女之间地爱慕和思念之情,表现爱情地悲欢离合.他们借山歌来表达对爱情地追求和向往,例如,青年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会用山歌试探对方地心意:“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知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他们还借山歌表达对爱情地坚贞和执着.又如:“生要恋还死要恋,不怕刀枪架眼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游花园.”这首山歌直接表现爱情中地男女为了爱情不怕死不怕受折磨,为了两个人地爱情敢于冲破一切势力,敢于用热血和生命为代价,生死都要相爱地信念,去追求诚挚地爱情,这就是他们冲破封建罗网地最直接呐喊.RTCrp。
山歌音乐文化论文一、《唱着山歌等你来》音乐分析(一)主要音乐元素该部作品采用了广西两个经典曲调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元素,其一是采用了广西平果嘹歌中的“哈嘹”曲调,其二是刘三姐的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主题音调。
这两个曲调对整首乐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平果嘹歌——“哈嘹”音乐元素“《嘹歌前言》中介绍说:唱嘹歌时,都用“嘹嘹”调子,而且是两男对两女,一唱一和,交替实行。
”1“哈嘹”是广西平果嘹歌的一种重要曲调,《唱着山歌等你来》灵活使用哈嘹这个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实行改编。
另外,这首合唱曲采用了民族唱法实行演唱,对唱是壮族传统活动“歌圩”的主要活动方式,该歌曲中加入“对歌”,以此体现壮族传统的音乐文化。
但在该作品的演绎上,保留“两男两女”的基本形式,但是以合唱团四部合唱的形式表现,使音域更为宽广,音色更为饱满,音乐更具包容性,不同音色,不同层次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音响更具表现力,其音响效果会与传统嘹歌两男两女对唱有不一样的美感。
2.“刘三姐”音乐元素在对这部作品实行深入分析的同时,在其中我们或多或少的能够发现“歌仙”刘三姐的倩影,这位歌仙所演绎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其中的曲调更是成为广西壮族民歌中的经典音调。
将《唱着山歌等你来》与前者的其中一部分实行对比能够发现,《山歌好比春江水》(谱例1)的旋律隐藏在《唱着山歌等你来》(谱例2)当中。
在《唱着山歌等你来》中作曲家使用前者大众所熟悉的曲调因素,使听众对旋律有了便于记忆以及朗朗上口的特性,达到了更多人对壮族音乐元素有一定的感受性。
可见,该作品对融合壮族的音乐元素,体现壮族音乐特色,弘扬壮族人民的艺术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引子(1~14小节),由宫音在低音声部持续实行作为引子开头的伴奏。
接着由六度缩进的音阶式下行,加上三个六连音分解和弦式的五声音阶模进上行,然后回到柱式的伴奏织体上,音符时值的扩展,钢琴音色的悠扬婉转,为接下来演唱者的情绪增长做了准备。
山歌辅助古诗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杨海波谭卫华来源:《教师·上》2020年第12期摘要:文章先从诗与歌的关系破题,指出歌是诗的重要属性之一;然后介绍湖南省会同县山歌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山歌的文学特性,展示其辅助古诗教学的实用价值;最后以《赠汪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山歌辅助古诗教学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会同山歌;古诗教学;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14 文章编号:1674-120X (2020)34-0039-02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高度凝练的语言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礼记·乐记》有言:“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可见,诗与歌自古以来就是相互结合、紧密相连的,诗为歌之词,歌为诗之曲。
但由于多种原因,“诗”传承下来了而“歌”却遗失了,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只有“诗”而没有“歌”,这显然是一个重大缺憾,将山歌引入古诗教学就可以弥补这一短板,下面以会同山歌为例进行论述。
一、会同山歌的概况会同县是粟裕大将的故乡,地处湖南省西南、雪峰山南麓,与贵州省天柱县接壤,汉、侗、苗等各民族杂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歌文化,人们在劳动、休闲、待客、节日喜庆、谈情说爱的时候都要唱山歌,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会同山歌的曲调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有悠扬的、也有欢快的,富有个性变化;歌词与广西壮家山歌类似,文体形式为七言诗,一般为四句,偶尔唱六句,所以民间俗称“四六句”。
例如:妹唱:有情哥呀我的郎,两个相好要久长,要学雷公久久响,莫学火闪一道光。
郎回:有情妹呀我的人,两个相好要长情,莫学七姐百日好,要做松柏万年青。
对歌时,每人轮流对唱,一次唱四句,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似长江流水滔滔不绝。
为了让歌词适应旋律,唱的时候常添加代词、助词、感叹词,如“你、我、讲、我讲、就、呗、呀、哟”等。
描写广西山歌的作文朋友!今天咱就唠唠那广西的山歌。
哎呀,一提到山歌,我这耳朵里好像立马就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悠扬又热烈。
我第一次听到山歌,那是在广西的小村子里。
村头的田埂边,几个老乡坐在那儿休息,突然就有人起了头,开始唱起来。
我当时还小,听不懂唱的是什么,可就是觉得心里头有股子暖流在涌动。
老乡们的声音啊,就像是从山谷里飘出来的风,轻飘飘的,又带着力量。
歌声在蓝天下回荡着,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听他们的故事。
你知道吗?广西的山歌,那是随口就来的,什么情呀爱呀,生活的酸甜苦辣,随便拿出一件事,咱老乡都能编成一段歌儿来唱。
就像有一次,我跟着村里的表叔上山砍柴。
砍着砍着,他忽然放下手里的柴刀,抬头冲着对面的山头就喊了一嗓子:“山那边的妹子,砍柴累不累呀?”结果对面真有个大姐应声回道:“大兄弟不累,唱个歌儿给你听!”哎哟,我当时听得乐得直拍手,就这么着,一来二去,两边唱起来了,整个山头都跟着热闹起来。
山歌啊,不用讲究什么音准节拍,也不用担心歌词工整不工整,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老百姓心里的话。
有人说,广西的山歌就像是对生活的调侃,有时候也带着些许的戏谑。
就拿村里的张大爷来说,他每次去赶集,总爱即兴来上几句,什么“今天集市热闹,老婆子给我多买点儿红枣”,逗得旁人哈哈大笑。
我那时候还不明白为什么他唱的这些看似普通的话大家听了那么开心,后来才懂,这就是生活啊,平凡又真实。
说到山歌啊,还有不少爱情故事在里面。
听村里的老人说,以前小伙子追姑娘啊,最重要的不是礼物,而是能不能唱山歌哄得姑娘笑。
想想也挺有趣的,那些小伙子站在姑娘家窗下,对着月亮唱情歌,唱得那叫一个深情,姑娘们在屋里偷笑,偶尔还会害羞地回上一句。
你说,这场景是不是比电视剧里还浪漫?现在嘛,山歌不像以前那么普遍了,很多年轻人更爱听流行音乐、唱卡拉OK了。
但我觉得,山歌里有种特别的力量,那是连接着人和土地的感觉。
不管你走得多远,只要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好像又回到了家乡的山水间,闻到了稻田的清香,见到了村头笑眯眯的老人。
山歌调研报告范文山歌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对山歌的深入调研,我整理出如下报告。
一、研究目的及背景:山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在中国各地均有广泛流传和发展。
山歌通过歌唱的方式,传承和宣扬着人们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山歌的传承现状,通过分析其特点与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
我们在十个县级市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集到了500份有效问卷,并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县级市中的山歌传承情况。
三、调研结果:1.山歌传承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1%的受访者知道山歌的存在,37%的人有亲自参与唱山歌的经验。
然而,仅有21%的人能够准确说出山歌的起源和特点,这说明对山歌的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传承问题分析(1)青少年参与度低:调研显示,青少年对山歌的了解和参与度低,更喜欢现代音乐和网络娱乐,这会导致山歌传承中断的风险。
(2)老一代传承者减少:由于年龄的增长和逝去,老一代的传承者减少,他们所具有的山歌知识和技能可能会被遗忘。
(3)培训机构不足:目前,培训机构和专业老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山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建议:(1)加强山歌教育:通过加强学校的山歌教育,培养青少年对山歌的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了解山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2)打造山歌培训机构: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建设专业的山歌培训机构和团队,吸引更多有志于山歌传承的人才参与。
(3)利用新媒体传播: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推广山歌,吸引更多人参与和关注,提高传播效果。
五、结论:山歌传承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但也有一些可行的对策。
通过加强山歌教育、构建培训机构和利用新媒体等措施,可以推动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领导对本次调研的支持与关心!调研人员: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山歌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通过参与山歌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山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其对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性。
首先,山歌文化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在实践活动中,我有幸目睹了山歌表演者们对山歌的深情以及他们独特的演唱技巧。
这些山歌旋律悠扬,歌词质朴真挚,直抒胸臆,表达了人民普遍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山歌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民众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其次,山歌文化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山歌不仅是乡村人民娱乐生活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传播信息、表达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渠道。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见证了山歌团队与村民们的互动。
通过唱山歌传递农村发展的理念,呼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生产,提高自身素质。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使山歌文化在乡村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认识到山歌文化的传承需求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正因为山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我们不能让它就此消失。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主动学习山歌文化,传承发展它,将其搬上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山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积极与山歌团队交流,争取机会宣传山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其独特魅力,理解其社会意义。
总而言之,参与山歌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独特的经历,使
我深刻认识到了山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山歌文化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山歌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山歌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引言山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山歌文化,我参加了一次山歌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山歌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并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实践背景和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同时,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惑。
山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冲击。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山歌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山歌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感受山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发掘和培养新的山歌文化人才,进一步推动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实践活动内容和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参观山歌文化博物馆。
我们首先参观了一个山歌文化博物馆,了解了山歌文化的发展和历史,观看了许多经典的山歌演唱,了解了山歌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实地考察山歌文化的传承情况。
我们还去了一些山村,了解山歌文化的传承情况。
通过和村民的交流,了解他们对山歌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方式,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3. 参与山歌表演比赛。
我们还参与了一场山歌表演比赛,亲自上台演唱山歌。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山歌文化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并通过和其他选手的互动交流,提高了自己的表演水平。
三、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 山歌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山歌文化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山歌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山歌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到了山歌文化给社会带来的美好和温暖。
2. 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山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山歌里的文化作文傣族
嘿,你听过傣族的山歌吗?真的超好听!在傣族寨子里,无论
啥时候,你都能听到那悠扬的歌声,像风一样飘过来,让人心里暖
洋洋的。
那些山歌啊,简直就像是傣族人的日常。
他们唱唱跳跳,把生
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唱出来了。
你听听看,歌里都是关于稻田、孔雀、还有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
说到歌词,傣族的山歌真的是很有特色。
他们有时候用傣语唱,有时候又混点汉语进去,听起来特别有意思。
歌词里都是对生活的
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激,听了让人心情都变好了。
别忘了,傣族的山歌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呢!老一辈的人唱给年
轻一代听,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智慧都传承下去。
这种传统真是
让人感动,也让人更加尊重每一个文化。
现在的傣族山歌也在与时俱进呢!虽然还是那些熟悉的旋律和
歌词,但新的时代也给了它们新的生命。
我觉得这样的传承和创新
真的很棒,让傣族的山歌永远都充满活力和魅力。
山歌音乐发展创作论文山歌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民俗文化特色。
自古以来,山歌音乐就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词曲相配的歌词,吸引着无数的听众和创作者。
在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后,如今的山歌音乐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文艺形式,具有丰富的风情和特色,表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一、山歌音乐的发展历程山歌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古代。
早期的山歌音乐主要是通过歌唱的方式来传播人们对大自然、生活和爱情等方面的感悟。
山歌音乐的形式主要是单声部或多声部,音域也比较狭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歌音乐逐渐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同时也增加了多声部、多种乐器相互配合的表现形式。
二、山歌音乐的创作特点1、地域性山歌音乐的创作是具有密切的地域特征的,虽然它延续了古老的传统,但是随着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山歌音乐也发展出了不同的声韵和风格。
2、致敬生活山歌音乐的创作内容来源于生活,表现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例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因此,它能够充分反映出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从而成为该地区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3、丰富的表现手法山歌音乐的传统表现方式是运用各种乐器,例如二胡、琵琶、扬琴、笛子等等,经常运用对唱的方式来表现情感和意境。
同时,还结合了各种音响特效,例如口哨、喊叫等,使得作品更为生动形象。
三、山歌音乐的创作过程山歌音乐的创作过程通常是由一个人或一组人来完成的。
创作者通常是一些有着卓越音乐才华的人,他们可以是一些音乐教师、音乐家和作曲家等人。
在创作之前,他们需要深入到地方,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去感受和理解这种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特点。
在创作时,创作者通常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主题,例如生活、情感、情理等,然后将这些主题融入到音乐中并用组成一段优美的旋律。
山歌音乐的创作过程也需要运用不同的乐器和其他特效,例如口哨、喊叫等,来增加创作的形象感和生动性。
四、结语作为一种中国民间艺术,山歌音乐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山歌音乐的创作也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后,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和风格。
“永安是个好地方,山青水秀自古扬。
钟灵毓秀人才众,琴棋诗画代代传。
山歌本是农夫唱,歌手也算是人才。
开放带来好时代,乡村处处有歌声。
”永安位于闽中偏西,属吴地,是中国的魅力城市,是旅游的圣地。
竹乡永安,山歌甚为流传。
古代时,永安人唱山歌的风气很浓,不论男女很多人从少年开始就学会了唱山歌。
在永安有"上山不离刀,开口不离歌"的说法,唱山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永安山歌是永安话的派生物,它是永安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产物。
唱歌是一门艺术,唱山歌同样需要讲艺术。
如何利用永安山歌,使它更好地为永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一永安山歌的发展由来自古以来,福建永安素有歌乡之称,人民热爱歌唱,也善于歌唱。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抒情曲。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现在的永安城区内当时已有“浮流村”的称呼,那时起山歌就已经伴随着兴起了。
歌声成为劳动者生产的有力助手、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掌握知识的手段方法和生活中的亲密伴侣。
(一)永安山歌的定义永安山歌是永安当地流传的地方民歌,从广义来说以情歌为主,兼有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从狭义来说,永安山歌指以男女的对唱为方式,表达这里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相互倾诉爱情生活的情歌。
(二)永安山歌的作用在永安,人民不断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歌曲。
过去,绝大多数的山歌都是在农耕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歌声是人们劳动的有力助手。
如:《插秧歌》,道出了劳作的方法、步骤等等;现在大多数的人唱山歌,被当作是人们闲暇时,进行消遣娱乐的联欢活动,可以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改善劳作后的压力。
如:江滨路上一群老人自发组织的“山歌会”;在各个乡镇当地的宣传部会举办“山歌会”等等。
二永安山歌的特点永安的山歌大多是情歌,其歌调要注意把感情投入,声调柔和些,充满深情地对唱。
山歌没有固定的调子,全凭唱者灵活地自由发挥。
如“阿妹你就真有情”这一句,你可以唱为:“阿妹—你就—真有—情—”也可以唱为“阿妹—你就真有—情—”。
当然,永安山歌从多个角度来说尤其独具的特色。
(一)永安山歌的歌词类别永安山歌它以七字为一句,男女各唱两句,有两类:一是流传下来的山歌本,如“杂嘴歌”,还有《红莲》、《十里亭》、《赵玉麟》、《采茶歌》等外来手抄本,而“杂嘴歌”是几百年来一代代当地人自己创作的作品;二是对唱的男女双方即景生情的现编现唱的,这一类人中不乏山歌的高手。
(二)永安山歌的调式色彩按永安山歌的调式色彩分主要有:一是以宫角征为旋律骨干音的宫类色彩旋法,人称之为"闽中宫类色彩旋法";一是以角羽宫为旋律骨干音的角类色彩旋法,人称之为"闽中角类色彩旋法"。
(三)永安山歌音调上的突出特点它以宫角征、角羽宫为骨干音。
永安山歌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地引进宫角征以外的旋律音来丰富自己。
如《砍柴山歌》在宫调式sol、do、mi、sol的基础上,引进了变宫音,使其音列变成sol、si、do、mi、sol,并将变宫置于乐句、乐段终止音的主音之前,加强了音乐的动力性。
如永安魏坊山歌《抽丁歌》,为了表现痛苦和怨愤的内心感情,将#do作为旋律正音出现,置于突出地位,使音乐增添了凄苦、悲切的色彩。
(四)永安山歌唱法上特点一般的要求,男的声音一般宜声调铿锵洪亮、高亢悠扬,如果是要探女方的情意时,则需要声调要温和一些。
女的唱法有柔美缠绵和大胆热情、泼辣俏皮等不同类型,得根据场景和对象而定,柔美缠绵的,如:“阿哥有情妹得知,千里路头来寻你。
”仿佛在与情人低低地倾诉,表情宜含蓄,声音宜以柔美缠绵为情调,大胆热情、泼辣的,如:“阿哥想连就连来连,阿妹就在哥面前。
”表情要大方爽朗,声音宜热情奔放。
唱歌跟一个人的中气有很大的关系,肺活量大的人中气都较足,一唱起歌,歌声就非常响亮,所以唱到高处声音要节制一些;而中气不是很足的人,唱起歌来旁人听不大清楚,这种人唱歌时嗓门(声音)要尽量提高一些,别人才能听得清楚。
所以,中气不足者,应当经常练习吊嗓子,才能够使自己的歌声提到应有的水平。
三永安山歌的种类永安山歌不仅数量繁多,歌谣音韵宏亮,节奏鲜明,以当地方言歌唱风格独具,且乡土味浓烈,种类丰富,各具异彩。
(一)劳动歌劳动歌是在劳动生产中产生的歌谣,具有节奏感强的特点和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功能,它表达劳动人民对减轻劳动的要求和征服自然的愿望。
永安劳动歌比较有名的有《做笋歌》、《长年歌》、《看牛歌》、《拖木简号子》、《农时歌》、《农事歌》等。
永安笋干,历来畅销全国各地,上坪的笋民们,把制笋的全过程--从劈刀到制笋,到售笋,编出了一套完整的歌谣。
《长年歌》、《看牛歌》等在永安各地广泛流传,是解放前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过着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时歌》、《农事歌》,总结了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
(二)时政歌永安的时政歌谣大多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建国时期萌生、流传的。
这类歌谣亦多为七言,如《征兵歌》、《十唱解放》等,也有三言的,如《笑国民党官员》。
时政歌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反映永安人民奋起抗战,痛斥日本侵略军的,如"哥哥当先锋,弟弟当后盾,打得日本鬼子变成番薯粉"。
"矮麻皮、掷落溪,矮麻骨、来磨忽(磨成灰)",这类歌谣语言通俗、形象,用永安方言传唱琅琅上口,抗战时期在永安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一类是揭露旧时政,讽刺官僚、痛诉抓丁派款、封建婚姻、社会恶习、人民生活艰辛的,如《笑国民党官员》、《丁丑年抽丁歌》、《戒鸦片》等。
还有一类是歌颂新时政、赞扬参军卫国、歌唱翻身解放和大生产、赞颂共产党、宣传计划生育等的,如《十唱解放》、《十送参军》、《同唱自由歌》、《计划生育好》等。
(三)仪式歌永安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为表达美的愿望而举行的种种仪式,在这些仪式程序中用于祝贺、祭祀、表演、建房、嫁娶、划拳、龙船等的歌谣十分丰富。
其中划拳类歌谣至今流传较广,其他类仪式歌大多只偶见于个别偏僻的山村。
如今天的划拳歌在现在的酒桌文化上历历可见,给市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在大年期间,永安人民常举行各乡村间的“迎圣火”活动,活动中人们会请有声望的歌者对菩萨进行唱赞颂歌和山歌表演等等。
(四)情歌情歌在永安歌谣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泛。
特别是青水、安砂、小陶、洪田等乡镇,蕴藏量丰富。
青水为少数民族(畲族)乡,情歌更具特色,永安情歌都用当地山歌调或独唱或对唱。
永安情歌大多是感情纯真、情操高尚的民间文艺作品,粗俗,油滑的言词极少,有些类似写“婚外恋”的情歌,表现的是一种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里的心理情态,表现出他(她)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与反抗的精神。
如:“吩咐我郎要正规,几多美女会害你”讲述的就是“婚外恋”的情境;“俺妹与哥联得真,赚的钱来对半分”,则讲的是“表达爱意”的情境等等。
(五)生活歌生活歌的数量,仅次于情歌。
有夫妻关系歌,如《只有夫妻情义好》《十劝郎》等,表达了对家庭幸福的美满愿望;有家庭上下关系歌,如《教子篇》《古训歌》《老人难》等,主要是道德教育,劝诫人们诚实生活、和睦相处;有童养媳、寡妇的歌,写寡妇的如《寡妇难》,主要反映封建社会寡妇为幼儿、为家庭承受着社会歧视的精神压力和日常生活的重担,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从一而终"的罪恶。
还有一些杂情歌,如写好吃懒做的《懒妇歌》《懒渣嬷》,讽刺酒徒醉后丑态的《酒是伤人之物》,揭露浪荡汉嫖赌、抽鸦片的《戒嫖歌》和《鸦片苦了我》,歌颂解放后幸福生活的《解放歌》等。
这些生活歌谣,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道路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儿歌儿歌、童谣,是儿童在开展娱乐活动时,边游戏、边唱的歌谣,具有通俗易懂、好学好记,生动活泼、节奏鲜明的特点,充分表达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情景。
永安是山区。
由于大山阻隔等原因,方言极为复杂。
因此儿歌尽管通俗易懂易流传,也是变异甚多。
竹乡歌谣唱出的是一幅幅竹乡林农的生活画卷,它不仅反映了竹乡人民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珍爱,也展现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
四永安山歌的基本现状走在永安江滨路可以看见,一群老人自发组织了山歌会。
在这里老人们放声高歌,唱着过去的老歌,唱着他们心中新永安的新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保守走向开放,各种奇异的音响与繁多的音乐样式让人们耳目一新。
福建音乐文化也在改革的大潮中沿着模仿、改进、消化、创新的路子迅速发展,并取得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这中外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同时,永安山歌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是音乐形式还是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发展。
在社会生活急剧变革的浪潮中,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断层,本土的传统民歌不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代之而起是声嘶力竭或柔肠百结的港台及国内外流行音乐。
可以说,永安山歌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一)永安山歌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在目前的教育中,当代青年所接受的音乐教育(非音乐专业),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的,大家既受西方模式音乐的影响,也受中国传统名族音乐的熏陶。
因而,在现代与传统的选择上,大部分都是中性人,也就是说,只要作品好,有时代感,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在永安,山歌还都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下产生的,没有人记录乐谱,没有人改变旋律,都是即兴创作和口口相传。
对于现代的青年人来说,不符合他们的音乐审美“口味”。
(二)劳动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类对环保的重视导致民歌数量减少在过去,永安山歌多产生于农耕山间劳作的过程。
现在。
随着工业的发达,传统的一些农耕劳动方式已经被现代工业化的机械、电子等设备所代替。
这些劳动方式的改变也就使得一些手工劳动山歌逐步的消失。
现代化的工作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动,伴随手工劳动的号子自然也就不需要了。
如三明的《扛木号子》、大湖的《拉木号子》等都逐渐地消失了。
(三)倾向用现代文化生活方式来取代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唱山歌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一种需要,男女老少人人善歌。
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生活劳动,以歌传言;丧葬祭祀,以歌当哭。
现在在永安的各个村庄上,还保留着“丧葬祭祀,以歌当哭”的生活方式,但是其他的方式已经消失了,人们没有了以前的生活氛围,伴随着的口口相传没有了,因此此类山歌消失了很多。
观念上人们开始存在差异,如在洪田镇山歌场开办不久,出现了个别家庭男子反对妻子上歌场的现象,甚至听说一个到永安参加山歌大赛回来的男子,妻子在永安电视上看见丈夫跟别的女子唱山歌时,有点吃醋的现象。
(四)传承团体及人的撤散与老化在永安,山歌的传承人员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过去的传承者已经大多随着搬迁和逝世没有几个,现在唯一的传承团体只有江滨畔的那些山歌会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