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宏观把握散文布局谋篇,多向分析句段作用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14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练习题:小说、散文的构思比较融会训练一、(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奔生李永康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
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
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
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
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
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疼爱和无助,让我不容思考,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绮云。
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
一个在山坡上执勤的看守打了我,还把我关进黑屋子。
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出去!母亲多次对我说,不该带着你进来的,那时候你太小了,还在吃奶,才刚刚会喊妈妈,你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也没有办法带着你过日子。
时间长了,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带着你进来就出不去了。
你父亲是因别人以妈妈的名义拍的电报“家中有急事速回”而被抓来的。
妈妈又是被自称为父亲手下的工人的人以“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的纸条骗进来的。
妈妈说,我以为,把衣服送到,和你父亲见一下面,他们就会让我们娘儿俩回家的。
妈妈带着你,是怕你受冻挨饿呀,是奔生的,没有想到,进得来就出不去了。
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
我这样安慰妈妈。
其实,我是多么想像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
我进来的第三个年头,才被叫成小萝卜头的。
妈妈进来后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我每顿吃的都是她嚼烂的饭。
那饭有一种怪味,我吞不下去,吐出来很多次,就常常饿得哇哇大哭。
哭过后,妈妈又嚼饭喂我,菜就只有烂白菜和烂萝卜,有一股臭味。
有时候她也莫名其妙地把泪水流在我的脸上。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梳理◆散文的基本知识◆1、文学四大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2、散文的基本类型: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三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一)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确小说阅读常见的考点。
过程与方法 1.实战演练,运用模式解题;2.熟练掌握各考点的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欣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内容提要】面对现今学生阅读量少、质量差的情况,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为阅读主体,有其个体差异,不应强求一律;在师生合作探究中,发掘潜能,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评价应重过程,重视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及习惯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明媚的阳光;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深邃的历练。
阅读是一种情怀——关照自然,渴望倾听,亲近生命,走入心灵。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
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今天我们将共同来探讨小说的阅读,从阅读中走进亲近生命,走入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生命的火花。
二.复习小说文体知识。
过渡: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
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师:分析小说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人物主人公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三.考纲解读㈠考纲要求1.分析综合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教学把握三个“度”打造语文高效智慧课堂摘要: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样式。
在课堂散文教学中,把握课堂设计的共鸣度、教材内容的迁延度以及教学的灵活度,引导学生把握作家思维个性,品味散文魅力,体会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中“悲凉”的意味。
作为主导的教师,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段充实、愉快且高效的学习之旅。
关键词:散文教学的三个“度”把握和打造高效课堂前不久我校承办的兰炼教育集团“践行双育六环节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的优秀教师展示课中,米心熠老师执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这一堂课在散文的教学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给了我一些启示和思考。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取景细腻又亲切,语言清新淡远,表现出了故都秋天独特的色彩、韵味和意境。
米心熠老师在教授这篇散文时把握了以下三个“度”,给大家展示了一堂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课堂设计的共鸣度好的散文就是触动人心的情景交融的名曲,学习散文的过程就是一场真情交融的旅程,就是师生感情的共鸣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好的语文课是有温度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以一个普通文化人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境都笼罩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把故都的“清”、“静”、“悲凉”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但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距离今天已七十多年了,学生要充分感受文中的意味和情味的确有些困难。
“清、静”相对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了。
米老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三大模块:看秋象——读秋章;赏秋景——品秋味;写秋景——感秋意。
逐步推进来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忧郁而优美的情怀。
先让学生看兰州的几幅有特点的秋景图片,初步直观感受秋景的静美、萧瑟的特点,然后品读体味作者笔下的带有主观色彩的秋景和秋意,最后再来探究郁达夫笔下何以有这样独特的秋声秋色。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朱以撒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
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
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
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
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
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
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
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
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
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
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
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
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
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
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一、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
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
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
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
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
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
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
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
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
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
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文学类阅读•散文板块三学案19精准判断选择题(小说、散文)——全面阅读,关注细节复习任务掌握文学类选择题的答题步骤和要点。
考情微观题型选项设误方式命题特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
情节作用无中生有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D项)王木匠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人物行为原因分析不当(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内容理解不准(以或然当必然)(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
主题理解有误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因追求手艺完美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隐逸主题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7题D项)本文,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叙事视角分析有误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7题D项)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第一节分析作品的结构和思路第1课时宏观把握布局谋篇,多向分析句段作用(复习课)(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花草堂黄裳①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②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③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④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⑤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⑥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⑦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⑧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⑨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⑩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
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⑪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⑫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在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能力。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读《杜诗辑注》及感受,既是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引出下文,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想对杜甫有更深刻的了解,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答案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③引出浣花草堂。
考点一分析文章的思路[先做后讲](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
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
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
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
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
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
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
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
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
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
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
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
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
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
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力。
这句话出现在第一段中,回答时要考虑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
找到全文每段的关键语句,这篇文章每段的首句都是关键句,根据这些句子,对照文章开头段落的一般作用,不难确定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命题分析高考对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1.请梳理作者(文章)的写作思路。
2.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请梳理作者(文章)的感情脉络。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5.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文章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思维建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类题目的解题步骤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把握文章全貌。
这一步可从以下方面思考:(1)从文章的情感变化(神)角度来思考文章的思路,写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如《荷塘月色》:不静→求静→得静→生静;(2)从散乱的事件(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叙事性散文需如此,如《记念刘和珍君》;(3)从时间、空间变化(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游记散文更需如此。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写相同内容的合并为一个层次。
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结构。
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
另外,段落的抒情议论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第四步: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答题范式:①首先总括文章总体思路特征;②其次分析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其关系特点;③重点分析关键段落(次层)对材料组织的作用和效果。
[即学即练]见本节《课时作业本》第3题。
考点二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先做后讲](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枣香醉人洪丽丽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玻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